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过客读后感

2021-12-02 18:35:55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

鲁迅擅长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善于描写农民以及知识分子。他的文字犀利,语言精辟,他的文章更像一把锋利的刀,一刀下来,刺中要害。但《过客》却使我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过客读后感,希望您喜欢!

过客读后感

鲁迅写过一个短剧风格的散文《过客》,情节很简单,是“过客”走过荒野中一处人家,与这家的一老一小进行了简短的交谈。

老翁问过客∶“你是怎么称呼的?”过客没办法说清,他不知道自己本来叫什么,人们叫他什么就算什么。老翁又问∶“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过客仍然没办法说清,他只是从记事起就这么走。

老翁再问∶“那么,我可以问你到哪里去么?”过客总算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了∶“前面。”

然而,这个“前面”是哪里?过客却并不明白。他反过来问老翁∶“你可知前面是怎么一个所在么?”

久经沧桑的老翁答道∶“前面,是坟。”

《过客》展现了一个不认识上帝的人的悲剧∶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除了死亡,生命没有别的出路。

解释权归谁?

过客面对的3个问题,恰是人生3个最根本的问题∶

“我是谁”——指向意义;

“我从哪儿来”——指向来源;

“我往哪儿去”——指向终极。

而这三个问题中,最具有本质性的,乃是第一个问题∶“我是谁”,或者说“我是什么?”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对人的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的质问。总之,一切对人的存在至关重要的东西,全都在“我是”里面。“我是”既是对自我的肯定、对自我的认识,也是一个人存在(TO BE)于这个世界的原因和目的。人对自我的所有发问,都是从“我是”开始的。再往深里追问∶“我是”的根源又在何处?人人都会问的“我是”,是怎样一个问题?若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为什么人们会追问不休?若有答案,为什么人一代接一代仍要追问?

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我是”的解释权归上帝。不认识上帝的人,永远不明白“我是”。因为,“我是”正是上帝的自称。上帝在旧约圣经中,自称“YAHWEH”,汉语译为“耶和华”,这个词的本意是“我是”,英语翻译为“I am”。当摩西问上帝的名字的时候,上帝就是这样告诉摩西的∶“我是‘我是’。”上帝与人立约的时候,就是用“耶和华”这个名字。

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帝才是“我是”。而人类呢,自从始祖亚当陷入罪中以来,就远“我是”了。从此,人既与上帝隔绝,也自我分裂;既不能认识上帝是“我是”,也找不到自我的“我是”。

身份由谁决定

然而,人毕竟是上帝按自己的样式创造的。上帝使人有“灵”,并把“永远”放在了人的心里。上帝也把他的美好属性赐予了人,使人拥有与万物不同的特性∶有智慧、有道德,也有信仰的需要。因此,人的本质是源于上帝的。

大千世界中的各色人等,无论差异是何等巨大,文化又多么不同,若探究人心的最底层,会发现其最深之处,是真我,即“我是”。这个最底层的“我是”里面,包含了真理、爱和生命。这是上帝的“形象和样式”。

人对“我是”的追问,既是对人本质的追问,也是一种精神深处的“寻根”。然而,“我是”并不属于人,也不是人可以解释、定义的。在《出埃及记》3∶11,摩西问上帝∶“我是什么人?”那时的摩西,毫无自信可言。是啊,摩西该怎样看自己?他是埃及的富丽堂皇王宫里骄傲的王子?还是风雨旷野中可怜的牧羊人?是勇救同胞的民族英雄?还是落荒而逃的亡命之徒?在他度过的漫长80年中,哪一个身分真正属于他?摩西是什么人,不是由摩西自己决定的,这取决于上帝。埃及王宫40年的经历,不能决定他就是王子;荒野牧羊40年,也不能决定他是牧人。上帝说,决定你的,“岂不是我耶和华吗?”当上帝对他发出命令∶“现在去吧!”摩西就此成为以色列人的领袖。上帝赋予摩西的身份、使命∶以色列的先知、祭司、领袖,才是摩西真正的“我是”。

我是,还是不是

哈姆雷特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可以直译为“我是,还是不是?”哈姆雷特所迟疑、所犹豫、所困惑、所痛苦的是∶“我是……?”当他找不到“我是”的时候,他的生命没有方向。美丽的俄菲丽娅的爱情,不能让他快意;王子的地位,不能让他安心;甚至为父报仇的志向,也不能让他充实。他仰天叩问∶“我是……?”

在这部不朽的伟大悲剧之中,那位曾如此赞美“人”的哈姆雷特,当他从“快乐王子”堕入忧郁之中时,才真正发现了生命的困惑,也才使这部戏剧到达罕有其匹的境界。“To be or not to be”,这个“我是……?”的疑问,是主人公面对世界,寻求自我的本质发问,这才是《哈姆雷特》最深刻之处,唯此不可摧毁。

人终其一生,其实就是在寻找“我是”。然而,若不认识上帝,这种寻找终将归于虚无。于是,一方面,人陷于虚空之境,找不到他所要寻找的东西;另一方面,人内心深处的“我是”,又迫使他不能不寻找。

在这样的双重困境下,人找到了许多代替品∶功名,地位,财富,美貌,众人的肯定,人们把这些货色当成“我是”,追求它们。达官、显贵、富豪、明星、偶像等纷纷带着金灿灿的光泽,仿冒“我是”。它们也确实有“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功能,引起了人们火热、急切的追捧。然而把这些东西追求到手的人,就会发现,它们不过是镜花水月。

只有抬起头,才能从上帝的高天日光中,看到真正的“我是”。那是不可摧毁的“我是”。

使徒保罗正是这样一个清楚地看到了“我是”的人。他的生命,因为明白“我是”而满足∶“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这是何等的充实与满足啊!

过客读后感

《过客》很特别,首先是在于它的文体,虽是散文,但呈现方法却更像一幕戏剧。戏剧式的散文定是由鲁迅开辟先河。再是在于它的要素:三个人物,老翁、女孩、过客。背景也是“或一日的黄昏”,仅是这样简简单单的画面所表达出来的意味却是耐人寻味,耐人寻思。

有人说“过客”其实就是鲁迅本人,“眼光阴沉”,充满着睿智,对于希望总是执着到底。但我并不完全赞同。若说“过客”是一个带有鲁迅部分精神的人物塑造体,那将更好。一个人并非可以完全了解自己,作家笔下的人物也是难于完全相似于自己,只可以说带有作家的影子。在过客身上我们更多的是看到鲁迅的影子而非鲁迅。然过客给我们展现更多的是一种迷茫与执着。在老翁的问题下:“你是怎么称呼的?”“你是从哪里来的?”“我可以问你到哪里去么?”过客对这三个问题均是以“不知道”来回答。因为前方的路,对于过客来说,是一个未知数,他经常问那女孩与老翁“前面是个什么地方”,所以内心充满了迷茫。但即使不知怎么走,他总是执着的往前走,纵然前面可能是坟地,纵然老翁说别去,而他依然在内心纠结之后选择大步向前。这也便是迷茫中的执着。几次三番婉言拒绝老翁的好意挽留,只道是:“不,我不能,我还是走得好……”因此,过客内心还带着浓重的无奈与强烈的责任感,然在这种无法言表的氛围下,过客又拥有着一种反抗精神,一种无望的抗争,一种无望的进取心。在这种精神的催促下,他又只能放弃一切的好意布施,如谢绝女孩子的一块布,因为这布象征的是温暖、同情、爱,这对于过客来说是一种情感上的负重,对他的前行造成了一种障碍。一切爱与同情很容易受到布施者的牵连。

老翁说前面是坟,女孩子说前面是花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天真浪漫的女孩眼中定是那美好的事物,故她会说前面是一大片的野百合、野蔷薇。老翁历经世俗变化,沧桑的他看待事物淡然镇定,心中更多的是一片灰暗与悲伤,因此他会说前面是一片坟地。过客面对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说辞,虽然女孩给了他希望,老人告诉了他最有可能的结果,但他是位寻进者,也“不愿看见他们心底的眼泪,不要他们为我悲哀“,这就是宁愿走向黑暗,走向空虚,也不愿到处都有名目、地主的牢笼里活着的反抗意志。是的,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而鲁迅在这塑造的正是前者。

过客读后感

今天读了鲁迅先生的《过客》,老实说,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说内容的确是晦涩难懂,不过我来来回回读了几遍,也算是有所得!

文中有三个人物,老翁,女孩与过客,一开始时,女孩想去看看过客,说明了女孩的天真,什么都想知道,在这里鲁迅先生或许把女孩比喻成了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对新事物的渴望。

老翁不让,老翁说太阳落山后的东西对你没什么帮助的!说明了老翁的封建与固执,鲁迅先生可能把老翁比喻成了被中国封建思想荼毒的老一辈!

而把一直走,不断遵从自己内心想法的过客比喻成了自己或者中国革命家!

文章中的过客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只知道要一直遵从内心的声音往西方去,但过客不知道那里有什么,所以就问老翁!

老翁回答到,坟,只有坟!

过客大吃一惊,坟,代表着死亡,难道一直往那个地方去就预示着自己是在走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么!

但女孩说,那里还有野花,过客笑了!我觉得野花是一个意向,它代表着胜利!

后来过客一直走,但他太渴了,平时他总不会轻易的让人施舍,可是这里连一片水洼都没有,没有水就造不出血,他需要血,可他不能去拿别人的血,只能用水来产生血,没有血就走不了,这里说明了中国革命的艰难!

女孩给了他一杯水,过客感谢女孩,而老翁说,不要太感激,这对过客没什么好处,之后,女孩又给了过客布,过客说布可以让他走得更远,他又感谢女孩,而老翁又说不要太感激,这对过客没有好处。

这里是一个意向,老翁为什么说不要太感激其他人呢?而且老翁知道他来的路,也听见过过客心里的声音,也知道转头回去或许是过客最好的归宿,可是老翁没理心里的那个声音,时间一长那声音就没了!

而且过客也说过

--是的。但是我不能。我怕我会这样: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象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灭亡,给我亲自看见;或者咒诅她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连我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 到咒诅。但是我还没有这样的力量;即使有这力量,我也不愿意她有这样的境遇,因为她们大概总不愿意有这样的境遇!

过客的话可以理解直接一些,过客得到了那人的布施,那就得把那个人弄死,或者把自己和世间上的人都给弄死,只留女孩一个人!

可是过客为什么要说这么病态的话?其中肯定有一些特别的含义的!

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你是一个过客,遵从内心的想法在不断地行走,当有一天有人帮助了你,你非常感激他,于是就留了下来,你非常留恋那个人,那个人是你仅有的一点依靠,但是内心的想法不允许你留下来,或者说你留下来是因为帮助你的那个人在这,所以你走不了,亦或者是不想走!

于是答案就出来了!老人让过客不那么感激,这对过客没有好处,而且还重复了两次,而且老翁还听见过内心的呼唤,说明老人之前也是过客,然后有人帮助了他,他非常感激,他没在理心里的那个声音,那个声音就不在了!于是老翁留了下来!直到现在,所以老人也有可能是革命的先驱,但是失败了!所以在他眼里,前面的只有坟!回去或许还能活一条命!

可过客并没有听老翁的建议,他觉得之前走过来时遇见的都是一些不好的东西,他不可能在回去,而过客想让帮助他的人死,说明了帮助他的人死了,他就没有留恋了!他还能遵从内心接着走,或者让除了女孩以外的人都死,包括他自己,因为自己死了女孩才能活下来,因为自己死了就不会产生前面的想法了!

细思极恐

不过这并不是恐怖小说,只是极其晦涩的讲述了鲁迅内心的挣扎与纠结!

我觉得鲁迅的大概意思就是:他现在要革命,可是他有家人,革命可能会连累家人于是他很纠结,过客也一直在纠结到底是休息呢还是接着走呢!估计这就是鲁迅内心的心境!

后来过客接过女孩给他的布,原本很小的布,裹都裹不了,过客却说,你要我背这么重上路?

老翁说,可以扔在坟上,过客很难过,说他不想扔坟上!扔在坟上就意味着,姑娘给他的布都白白浪费了!

女孩说,可以挂到野花上,于是过客笑了!对,这就是最好的答案,他要成功!要让别人对他的帮助都有所价值!况且,大革命总会有牺牲,只不过牺牲的人都不会白白的死了,只要有人路过那,总会在野花上看见女孩给她的布!

于是,过客又冒着黑夜出发了!

联系我们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千篇网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价格:3.00元

支付宝支付
联系客服
扫一扫,支付¥3.00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等待10秒,请勿关闭此页!
【手机端支付方法】屏幕截图保存此二维码,支付宝扫码-选相册-选此图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