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刀锋》读后感800字

2021-12-14 17:33:12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

《刀锋》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刀锋的读后感,内容如下:

刀锋的读后感[篇1]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过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这句话出现在书的扉页,出自《奥义书》。我想每个人在咬紧牙关试图越过自己那把刀的刀锋时,目的总各不相同,作为第一人称的主人公毛姆对每个人的努力都投去赞扬的目光,只是有的目光在赞扬中有些调笑,有的夹杂着洞悉,有的就是仰望。

小说的背景设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并且小说以英国人的视角看待在欧洲的美国人。主人公是身体力行探寻生命意义,最后大隐隐于市的拉里。他的第一位未婚妻叫伊莎贝尔,她致力于追求物质生活,最后因为与拉里价值观的差异而离开了他,嫁给里头脑简单但心地善良的格雷。伊莎贝尔的舅舅是一个励精图治混进上流社交界、终其一生在饭局和party上打拼的古董商人,名叫艾略特。他的第二位未婚妻是被厄运击倒就此堕落、最后死于非命的索菲。第三位与拉里有关的女性是苏珊,她成功从妓女和模特转变为了女画家。

伊莎贝尔是全书塑造地最成功的人物。前期她是天真单纯的,但在舅舅艾略特的精心培养下,成了一位有生活品味的美妇人。因为与拉里价值观不同,她选择和拉里分开,嫁给一个爱他的人,但当别人问起时,她说他这辈子除了拉里没有爱过第二个人,她选择把对拉里的爱放在心中。索菲的出现无疑是激起了伊莎贝尔内心的嫉妒,她不愿把拉里让给别人,于是她略施小计便扑灭了索菲刚刚燃起的希望之光,让索菲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拉里。在全书的尾声,索菲被人杀害,“我”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揭穿了伊莎贝尔地阴谋,她说索菲注定如此,并恶狠狠地看了“我”一眼。

相比伊莎贝尔这个角色,拉里在整本书中显得很虚幻,在经历了二战失去战友后他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由于欧洲精神空虚,因此他一路上晃膀子,最后在印度找到了吠陀经哲学,并以它作为安身立命之道。在书中描写的故事中他的性格并没有多大的转变,好像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他要以他的生存之道济世助人。

最后,拉里在回答对未来的打算时说到:“回美国,生活。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不近女色。”

刀的锋刃不好越过,可是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越过它的方法,正如他们努力探寻生命的意义那样。(叶王恺丞)

刀锋的读后感[篇2]

上一次读《刀锋》,是在六年之前,那时我才大一,眨眼间已经研二了啊。当时读书只是恍惚记着这样一句话:一把刀的刀锋不容易越过,得到东西并不那么简单。这一次重读,却想起来嵇康《绝义书》的一句话:四民有务,各得其志为乐。

在这个故事的结局里,似乎每个人都如愿以偿了。艾略特成为了社会名流,宴会交游不断;伊莎贝儿在一个文明社会得到了地位和财富;格雷找到了稳定而赚钱的工作;鲁维埃呢,得到了一直渴望的生活的保障;索菲得到了彻底的解脱,而拉里,他获得了安身立命之道,我呢,(也就是作者),继续写作,继续讲故事。

在这个简单至极的甚至不能称作一个好故事的故事中,除去了对于毛姆的钦佩,对他无与伦比的人物塑造能力的钦佩,对他游刃有余的情节掌控力的钦佩,更对于故事中的人物和故事外的人生感到一种缥缈的遐思。

人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一生的,也是可以过好自己的一生的。在有这种权利的社会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可能性。对于拉里来说,战争中朋友的死触动了他最敏感的那根弦,他开始问,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这些已经被前人追问了几千年的问题,仍然还有追问下去的必要和价值。对于拉里来说,好工作不能阻止他,即使是伊莎贝儿的爱情,也不能阻止他(这也警示了姑娘们,选择了一个有想法的男朋友可能很酷,但未必是件好事)。

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如果你想做什么事,想住在什么地方,想认识什么样的人,那就去做。每个人都只有自己的一生,这样难得而唯一的机会,千万不要放过。爱写诗的顾城去小岛上写诗,爱篮球的科比去NBA打球,爱经商的人在商场上挣扎,爱做官的人在官场上浮沉是的,你只需要选择你爱的,去升华或者去堕落,一切都取决于你。

至于拉里,只是这茫茫人海中典型的一个。我们芸芸众生中,其实很多人都是拉里,都是愿意去思考去选择去承担的人。

《刀锋》是本好书,至少,它能让人思考。

刀锋的读后感[篇3]

人应该怎么活?与其说是一个哲学问题,倒不如说是人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个问题见仁见智,答案纷繁多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和行动。《刀锋》通过展现几个经历和追求各不相同的人物的生活,试图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么过,从而找到自己的答案,过好自己的生活。

先说说作者——毛姆,毛姆的大名早已耳闻,读他的著作,《刀锋》是第一本,也就是这本书,让我对毛姆颇有好感,这本书内容平实,毫无晦涩之处,没有长篇大论,没有盖棺定论,毛姆只是讲了一个关于身边的几个朋友的故事,娓娓道来,而我就是那个听故事的人,津津有味的听他一直讲了下去,给我的感觉就像同龄人在聊天一样,而他的故事不是讲完就没了,意味悠长,能够让听者从中学到东西。总之,他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他的故事讲得特别好。就冲这点,我喜欢看他的著作,以后再买书,他的书是首选,可以说,他是头一个我通过读著作对作者有好感的人。

再说说《刀锋》一书,我非常好奇的是这本书为何叫“刀锋”,有什么寓意?单单看中文名字不好理解,查了一下,《刀锋》的英文名字叫“The Razor's Edge”,剃刀的边缘,这样的话就比较好理解了,书中的每个人都是历尽坎坷,在刀尖上跳舞,而他们生存了下来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无论是哪一种理想,庸俗或高尚,虚荣或伟大,安逸或自由,总之是得偿所愿。这“刀锋”就是我们历尽坎坷后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刀锋》一书富含哲理,讨论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到底两者哪个重要,应该选择哪个?且看书中的几个人物:拉里——追求精神世界,渴求内心的安宁,上下求索真理;伊莎贝尔——追求物质享受,却迷恋跟她志不同道不合追求精神世界的拉里;艾略特——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追求物质享受和地位;格雷——踏实,勤恳,追求物质,努力工作。拉里、伊莎贝尔、格雷,都是童年的玩伴,却走上不同的道路,跟经历有关。拉里的迷惘、彷徨,我能感同身受,因为那是青春,刚开始拉里跟你我都一样,也是一个凡夫俗子,可自在战场亲眼见到年轻的战友牺牲后边开始了迷惘,开始不断反思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应该怎么度过。等到后来,“我”与拉里再次相见时,“我”发现拉里多了一份从前没有的安宁,拉里解决了一道人生的难题,寻找到了心灵的安宁,也就是说拉里在那个时候已经走过了迷惘、彷徨时期,找到了答案,即追求精神世界,上下求索。

伊莎贝尔生活在注重物质生活的家庭环境中,自小熏陶,所以伊莎贝尔对物质世界非常在意,也终究因为与拉里人生观、世界观不同,追求的不同,导致分道扬镳,伊莎贝尔转而嫁给了拉里,可是心里还一直惦记着拉里这个跟她完全不是一路的人,他们追求不同,注定了他们不会在一起,在一起除非能够彼此包容和支持,否则会成为彼此的羁绊。

格雷又不一样了,自小接受商业气息,他的父亲是经纪公司老板,家庭环境的原因也注定了他要子承父业,从事商业活动,追求物质,但难能可贵的是,格雷身上商人奸诈、唯利是图的不良习性,反而格雷为人义气,虽然喜欢伊莎贝尔,但因为好哥们拉里,将自己对伊莎贝尔的感情藏在心里,为人也踏实,等等。

如果说让我从上面四个人中选一个喜欢的人,我选格雷。艾略特太老奸巨猾,拉里太过于仙,伊莎贝尔过于做作,倒是格雷非常接地气,能让我感受到凡夫俗子的气息。格雷努力工作,富有家庭责任感,为人本分,跟另外三个人比,格雷是最简单的一个人,一心对妻子、一心对工作。艾略特时常在伪装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攀炎附势;伊莎贝尔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使用手段拆散索菲和拉里,间接杀死了索菲;拉里的追求也有其不负责任所做代价的……

关于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哪个重要?作为凡夫俗子的我,给出的答案也会比较俗,做法也应该比较大众吧。我觉得精神世界和理想是重要的,有理想了精神世界才会丰富,才能够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所以把理想放在首位(不得不承认的是我自己现在就缺少理想,这个是后话了,我自己现在也在反思),人是世俗界的一份子,人是活在当下的,当下就是现实,认清现实才能实际,有了物质才能走的更远。总之,套用一下智者的话,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最后,想摘抄一下书中的几段话于此,算是与本文开头相呼应吧,也是收尾。“

拉里如其所愿,融入了喧嚣激荡的人海中——这茫茫的人海为错综复杂的利益和矛盾所纠缠,迷失于风雨飘摇的大世界,他们渴望美好的生活,外表笃定而内心彷徨,有善者也有恶者,有守财奴也有仗义疏财者。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我虽无写‘成功’之意,但此书却的确是一部关于‘成功’的小说。书中跟我有关的主人公无不如愿以偿——艾略特成为社交界名流;伊莎贝尔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在一个生机勃勃、文化氛围浓郁的社区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格雷找到一个稳定而赚钱的职业,造成九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苏珊娜·鲁维埃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索菲以死亡解脱;拉里寻觅到了幸福的归宿”。

刀锋的读后感[篇4]

说来惭愧,这本书是我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买的,刚买初看一遍,中途停了没看下去。老实说,那时候阅读的习惯还没养成。如今毕业都快十二年了,怀旧情绪浓烈,书柜里瞥到了它,就毫不犹豫地拿来读了。

可以说在人生的每个阶段读这样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就如我大一的时候读的情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还只是雏形,对于社会、人生都还没有清晰的判断。大学毕业,出了社会,经历挫折,思想成熟,三观定型,对人生的感悟也清晰了不少。如今看这本《刀锋》,确能耐着性子一读到底。

活着的最高境界纯如拉里所说,那就是自我完善,是精神上的进化。但是精神和物质,不得不说是一对矛盾,作为一个社会人,上有老下有小,要为了家庭而打拼,你不可能太过精神化。但是,你又不能太物质化,否则那就成了暴发户、势利鬼。

如果是坚持精神至上的人,谁都羡慕拉里的生活,但是有勇气踏出走向拉里式生活的第一步的人,恐怕也是寥寥。我们逃不了赡养父母的义务、养育子女的责任。

不可否认,周遭的生活是物质大于精神的,这是经济过快发展的使然,这样的一股风潮不能抗拒,有时只能随波逐流。只是,在心灵的最深处,最后的底线必须秉持。

刀锋的读后感[篇5]

在看毛姆的书的时候,总会有一个模糊的问题:看到一个理想状态的角色时,是应该期望成为这个角色,还是期望成为这个作者?作为一个对自己的心智与阅历并不自信的人,这个问题有一些意义。

「刀锋」中的拉里,与「人生的枷锁」中的菲利普,「简」和「面纱」中的女主,「月亮与六便士」中的高更一样,是个结尾让人艳羡的角色。但这些角色我可完全没有勇气可以模仿,或认为模仿有意义。毕竟作者在书中过的也相当惬意潇洒,不见得比圣人就差了。

活的幸福,明白,快乐,并不是看几本书中的人物经历就可以掌握的技能。我想大部分喜欢毛姆的人,其实都是在试图掌握这些技能。但很明显,上面这些主人公一样的经历太过离奇,而作为理想状态的角色,即便如毛姆一般出色的文笔也无法刻画的让我完全发自内心的信服:照猫画虎缘木求鱼就可以得到一些究极问题的答案。甚至连准确的描述究极问题是什么都不可以。

「一把刀的缝纫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这句话放在这里,似乎意味着写完此书的时候,毛姆也不认为如拉里的经历能够作为一个样板让一般追求内心平和的人(或许作者也将自己归类于其中?)找到追求极致真理的方法。

因此无论这个被杜撰出来的故事无论形象有多么逼真,最终的结论仍然是,与其希望那些境遇发生在自己身上,倒不如将自己的生活当做一个故事,并努力的生活,以期实现最终的大圆满结局。

联系我们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千篇网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价格:3.00元

支付宝支付
联系客服
扫一扫,支付¥3.00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等待10秒,请勿关闭此页!
【手机端支付方法】屏幕截图保存此二维码,支付宝扫码-选相册-选此图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