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读后感1000字
2021-12-23 13:45:53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这本《治大国》是熊逸的上一本著作《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的续篇,在前作里,作者主要证明正义其实并不是一个自洽的概念,而只是一种模糊而充满歧义的观念,而在本书中,作者则是通过探讨古人所面临的伦理问题,来聚焦正义问题在古代社会中的具体呈现形式,并借此指出,古人对正义的理解,其实已经可以看出他们对正义自洽性的否定精神。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治大国》读后感10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
《治大国》读后感1000字
《治大国》综合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制度深入探讨过的问题,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三则虽不同却不失相关性的议题,诸如亲情与国法孰先孰后;法律面前是否应该人人平等;特权制度是否应该受到道德表彰;敌人阵营里的起义者是否应该受到我们的热情接纳;在利益足够大的时候,见利忘义是否才是唯一合乎道德的选择……古人的深思熟虑往往能使我们大吃一惊,在认真听过他们的理由之后,不得不承认在这些看似荒诞的理由之中确实饱含着真知灼见。
儒家认为亲情大于国法,因为亲情是基本法,是统治成本最小的方式;同一阶层的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贵族可以视平民为蝼蚁,但是视民心为天下;战争的名目可以通过表演来得到伸长,成王败寇,除了反侵略没有什么绝对正义等等。
我们以为古人是迂腐的,其实不然。一些你看似相同的事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实是截然相反的两件事。而且每一个独立的事件,依据客体的身份,政治地位等因素,是有完备的正义的解决方案。但是如果把一个个独立事件拼凑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相互矛盾的大问题。但是儒家却讲究对应到完全独立的人身份上来做符合道义的正义的选择,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谁都没错,但是事情却得不到真正有逻辑的解决。而且个体如果在一个事件中包含两种不同的身份,就会陷入两难的选择。即便到后世有解决方法,往往到最后还是无法兼顾,最终只有选择处理一个独立事件而不得不在整个事件中扮演着逃避者的身份。然而这样的逃避问题的处理方式,却备受儒家的推崇。
从宗法制走来,我们的大一统国家一直有着皇权和士族的权力斗争,这两者都属于精英阶层,科举之前,中国的政治是精英政治,平民阶层基本无法参与进来,大部分时间只能作为吃瓜群众。我们固有观念会认为士族和察举是落后的表现,却没有理解这个事情的本质。一个制度有它的弊端,但是最终使得这个制度崩溃的却往往始于人事和利益冲突。
儒家信奉的管理国家的方式是黑箱式操作,是非明文法的存在。使得民众不知道法规全赖于统治者的裁定,而又因为道德作为第一要素,所以很多的统治者的裁定显得十分奇葩。裁定的结果要考虑平衡和稳定,而非公平。
儒家的本体思想源自周礼,周礼又建立在宗法制的前提下。因此,儒家推崇的一切仁义道德,均是处于这一前提下,自然会不自觉的维护宗法制。看似很多人之常情是为了兼顾个体,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取自于获得更大的利益。所谓道义,只不过是一种集体的自私。而且,道德本身也是有等级制度的,如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这个如果单独拿出来作为独立事件,按照儒家的观点无疑是会认为李世民道德上有严重的问题。但是对于天下而言,唐太宗这些做法反而稳固了权力阶级,从而去除了因权力斗争而可能造成的天下大乱,于是这些问题就只是罪行而非私德问题,且人们倾向于改变最少情感关系来达到心理平衡,那我们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为了多数人的福祉,少数人是可以被牺牲掉的,即便“多数人”与自己非亲非故,“少数人”是自己的至亲骨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什么道德名法,义利权衡,忠孝两难,礼仪纲常,归根结底都抵不过一个“利”字,当利的诱惑足够大的时候,一切都可以黑白颠倒,一切皆能自圆其说。一言以蔽之,正如书中所说:道德本就是胜利者书写的语言。(段羽佳)
《治大国》读后感1000字
《治大国》综合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制度深入探讨过的问题,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三则虽不同却不失相关性的议题,诸如亲情与国法孰先孰后;法律面前是否应该人人平等;特权制度是否应该受到道德表彰;敌人阵营里的起义者是否应该受到我们的热情接纳;在利益足够大的时候,见利忘义是否才是唯一合乎道德的选择……古人的深思熟虑往往能使我们大吃一惊,在认真听过他们的理由之后,不得不承认在这些看似荒诞的理由之中确实饱含着真知灼见。
儒家认为亲情大于国法,因为亲情是基本法,是统治成本最小的方式;同一阶层的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贵族可以视平民为蝼蚁,但是视民心为天下;战争的名目可以通过表演来得到伸长,成王败寇,除了反侵略没有什么绝对正义等等。
我们以为古人是迂腐的,其实不然。一些你看似相同的事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实是截然相反的两件事。而且每一个独立的事件,依据客体的身份,政治地位等因素,是有完备的正义的解决方案。但是如果把一个个独立事件拼凑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相互矛盾的大问题。但是儒家却讲究对应到完全独立的人身份上来做符合道义的正义的选择,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谁都没错,但是事情却得不到真正有逻辑的解决。而且个体如果在一个事件中包含两种不同的身份,就会陷入两难的选择。即便到后世有解决方法,往往到最后还是无法兼顾,最终只有选择处理一个独立事件而不得不在整个事件中扮演着逃避者的身份。然而这样的逃避问题的处理方式,却备受儒家的推崇。
从宗法制走来,我们的大一统国家一直有着皇权和士族的权力斗争,这两者都属于精英阶层,科举之前,中国的政治是精英政治,平民阶层基本无法参与进来,大部分时间只能作为吃瓜群众。我们固有观念会认为士族和察举是落后的表现,却没有理解这个事情的本质。一个制度有它的弊端,但是最终使得这个制度崩溃的却往往始于人事和利益冲突。
儒家信奉的管理国家的方式是黑箱式操作,是非明文法的存在。使得民众不知道法规全赖于统治者的裁定,而又因为道德作为第一要素,所以很多的统治者的裁定显得十分奇葩。裁定的结果要考虑平衡和稳定,而非公平。
儒家的本体思想源自周礼,周礼又建立在宗法制的前提下。因此,儒家推崇的一切仁义道德,均是处于这一前提下,自然会不自觉的维护宗法制。看似很多人之常情是为了兼顾个体,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取自于获得更大的利益。
所谓道义,只不过是一种集体的自私。而且,道德本身也是有等级制度的,如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这个如果单独拿出来作为独立事件,按照儒家的观点无疑是会认为李世民道德上有严重的问题。但是对于天下而言,唐太宗这些做法反而稳固了权力阶级,从而去除了因权力斗争而可能造成的天下大乱,于是这些问题就只是罪行而非私德问题,且人们倾向于改变最少情感关系来达到心理平衡,那我们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为了多数人的福祉,少数人是可以被牺牲掉的,即便“多数人”与自己非亲非故,“少数人”是自己的至亲骨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什么道德名法,义利权衡,忠孝两难,礼仪纲常,归根结底都抵不过一个“利”字,当利的诱惑足够大的时候,一切都可以黑白颠倒,一切皆能自圆其说。一言以蔽之,正如书中所说:道德本就是胜利者书写的语言。
《治大国》读后感1000字
熊逸先生的《治大国》不失为一本了解儒家思想与古代各时期儒家思想演变的必读之作。看完最后一页,心中百感交集,诸多思绪翻滚,久不能平静。可思可感之处太多,反而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正义与特权、君子与小人等等,这些都略有所思,但感觉知识涵养不足,无法深刻的写出点什么,最后只能流于表面,不如不写。
思虑再三,决定以李陵为例,结合熊逸先生对于春秋秦汉时期家国思想的认识与当今的家国思想分析一二。由于在下并非史学专业,对于儒家思想也一知半解,诸多错漏,万望海涵。
李陵其人,在历史上的评价分为两个对立面,一方是以太史公为首的同情派,认为李陵的背叛是有内在原因的,是值得被谅解的;一方是以船山先生为首的批判派,认为无论李陵有多大的才干,背叛终究是不值得被谅解的。
在表达自己看法以前,需要了解一番李陵的事迹。李陵乃是将门世家,祖父就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虎门无犬子,李陵此人也是有着真才实干的。尤其是他早年身为汉武帝最为器重的几位后起将军而言,可见一斑。有汉一朝,领兵打仗能力起码名列前五之列,唯有冠军侯与大将军能够稳居其上。
回顾李陵受降事件,“五千荆楚奇材剑客”对敌八万匈奴,后力竭假降。开始三万匈奴,被李陵五千人马打的溃不成军,之后单于又调来五万人,总计八万,如此方可围困李陵,致其走投无路。李陵投降头两年,应该是时刻想要回到汉朝的,可以说“身在匈奴心在汉”。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李陵两年未彻底投降,匈奴单于怎么能够容下他?不得不说,汉朝贵族在匈奴那里很受欢迎,具体请参考日本遣唐使,以及当时日本贵族对于唐人的态度。
两年后,李陵被诬陷,说帮助匈奴练兵。由此,汉武帝一怒之下,斩了李陵全家。由此,李陵彻底反了汉朝,决意扎根匈奴。按照熊逸先生的家国理论,在此时,仍旧是家在国之前的,先家后国才是汉朝的主流思想。大概也是因此,李陵的反叛才值得同情。
时间后移,吴三桂此人却是臭名昭著的汉奸代表。根据野史记载,吴三桂一怒为红颜,而李陵却是因为家人,两者之间的差距不可以道理计。而真正国在家先的思想形成,大概是两宋时期理学的兴起。这中间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问题,那就是世家门阀的消失。唐朝末年的战乱以及五代十国,已经让大部分世家门阀消失殆尽,宋朝已经没有了世家的概念。由此,家国思想才能够彻底转变,才能够得以形成先国后家。除此之外,两宋时期的外患也是不容忽略的一点,金、元等国虎视眈眈,对于家国思想的形成也有极大作用。
对于李陵,我无从评判,按照今日家国思想,李陵是当之无愧的大汉奸,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倘若按照汉朝时期的思想,李陵彻底反叛才是正确的抉择,反而,如果仍旧效忠汉朝,才是真正的耻辱。
家国思想的演变原因不予深究,无非是当权者的利益而已。文章到此结束,再深写就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此刻,对于“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真的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懂得越多,你越难以保持热血,越无法让自己与大众保持一致。
最后,我想写一段话给段羽佳,让你写读后感是希望你看过之后能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看过就看过了,完全是消磨时间。如此,看书与看电视剧有什么区别吗?并没有。看什么书都要思考,不管这种思考有用无用,思考总不会是坏事,起码代表你在认真看书。
或许看到这个你会不开心,但是我还是想说出来,实在是不吐不快,不吐不开心。我这个人有点直,对不住了。最最后,我想说,不要生气,你随随便便思考一下就好,哪怕就一点点也好。我想夸一下你,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求生欲,“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送给你。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