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2022-01-12 16:52:06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

《通往奴役之路》,作者哈耶克,这本书开始时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作者哈耶克在关于市场的理念上与凯恩斯相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篇1]

《通往奴役之路》的作者哈耶克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当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全书分为15个章节,以“被摒弃的道路”开始,论证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由与民主等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最后以“国际秩序的展望”结束探讨,讲述了国家结构所必须遵循的规则,也充满了对人性的哲学思考。

在阅读《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之前,也曾看过关于思想自由的问题,是否言论自由、信息自由就意味着思想自由呢?比如在信息社会中,言论和信息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反过来钳制人们的思想,那些基于商业利益与社会治理的言论操控,反而成为钳制自由的一柄有效控杆,个体被信息不对下的谎言蒙蔽,进而产生相信自己获得了自由的幻觉。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思想自由呢?我认为或许这本书已经给出了不错的解答。

在《通向奴役之路》第一章,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说:“观念的转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思及这句话的前后逻辑,我们不难发现,哈耶克认为是思想的进步与变革影响了社会制度的变迁,全人类刚从奴隶制与封建制逃离出来时,的的确确经历了相对自由的一段时期。而在他看来,类似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集中资源配置机制”的出现,实则是将人的思想关入另一个牢笼,即为了维护社会群体的共同福祉,而或多或少牺牲部分个人利益,从而获得成为社会公民的资格。

个人主义不仅在今天饱受诟病,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再是主流思潮。然而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忘了,让他们在几个世纪内迅速崛起的原因正是文艺复兴带来的自由思潮。自由思潮让所有人相信,假如能从教条般的各种约定中解放出来,人类的生产力将获得极大的解放,那一时代的科技成就的确有效证明了这一点。商业支持可以在任何有风险和值得尝试的领域出现,当今社会享受的物质生活多半根植于那自由的几百年。

人们享受到自由带来的惊人收获,从而不再满足于迟缓的社会发展,为了在未知的竞争中掌握先机,他们逐渐构想出将“个人自由”集结成“国家自由”的想法,运用集体的力量对个人行为进行集中指导,以“避免已出现的问题和之前走过的弯路”,保证国家机器可以调动一切必要的力量,自此中央计划经济便产生了。

但自从二战以来,各国家实践或多或少证明了这一点,国家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人类社会的整个科技发展。至于目前所讨论的先进与否,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和工业革命时期的快速发展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尽可能运用竞争力量去协调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但在进入20世纪之后,惨烈的战争杀戮和剧烈的经济动荡,特别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相信,中央计划经济可能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那个时代,哈耶克谈论回归自由主义,正如劝说人们回归封建制一样令人费解,无疑哈耶克确实从一定程度上跳出社会制度实现了他的思想自由,但是在一个更为成熟的自由市场被架构出来之前,这一切并没有说服力,因为人类不愿意再经历第二次噩梦。正如哈耶克所说:“社会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才能重获自由,我们必须随时准备为捍卫自由做出巨大牺牲,只顾眼前利益缺乏自由意识的公民,等待他的只是牢笼”。

人们更愿意相信现代社会民主的秩序,尽管它只是维护治理的工具,我们仍避免去深思这一问题。在这本仅两百多页的书中,哈耶克还讨论了计划与法治、经济控制与极权主义、保障与自由、社会的物质条件与理想目标、现代社会中的道德与自由、联邦制与国际秩序等问题,其中不乏他的独到见解和洞识,只可惜他并未系统提出一个切实有效的、真正诠释思想自由的社会体制,因而也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眼前的问题,可其中关于解放思想的启示,跳出社会框架、从人类全局思考的气度,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人类社会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在当下推陈出新的关口正需要这种深刻透彻的思考,去重新审视未来发展的一般法则和趋势。这本书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民主自由的良序法治社会,对于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和理论借鉴意义。(张娜)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篇2]

终于有机会细细品读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第一次听到哈耶克的名字,已经是21世纪的初叶了。在世纪之初的几年间,哈耶克的名字被一众“大家”反复提及,几乎成为“圣人”的代名词。他对于市场和自由经济坚定不移的秉持,他言论的毫不犹疑和没有任何折扣的态度,的确也使得他本人和所发出的声音是如此的振聋发聩,令人无法不肃然起敬。

我是个怀疑论者,所以即使对于哈耶克这样的大家,也总是要从一旁的角度先静静地欣赏,然后才能够慢慢走近其思想殿堂。这并不意味着我先入为主的“狭见”,恰恰相反,我的“旁观”,首先(同样地,也)是没有折扣的吸收和尊敬,并非要从中挑出什么“骨刺”。

但我却是要对着一众“信徒”表达我的高度怀疑的。信徒者,特别是一定要“第一时间”展示自己拥趸和笃信态度和地位的,总是要在心中揣着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或者期望,至少是一种舍我其谁的争先精神。所以在“信”的阶段,通常是择自己最能够产生共鸣也是最容易影响他人态度的内容,尽快地将它们曝光,且不断强化。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解读”和“诠释”。古往今来,“大家”风范,大概就是如此。

而哈耶克,以及他的着作,恰恰最适合“信徒”们的传播并加载自身的意象价值,从而将这种所谓的“价值”延伸并快速产生出不同于原作者本身的影响力。他的观点直接、简洁,几乎完全摈弃学术家们惯常的繁琐求证和引用,并且“最恰当”地切中要害。一些文字几乎不需要解读,就能够轻易地应用于近80年时间跨度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和时点。它们如此恰当地洞察了计划经济与专制制度的必然联系,并且"更恰当地"阐释了市场与自由经济的美妙表现,以至于这种阐释轻易地就能够被转译为一种先知般的“预言”,并使之与现代民主制度产生了美妙融合。

总之,哈耶克的思想,不仅具有完美的预言特征和文字及逻辑的表现力,更具有完美的现实映照,有着比《圣经》更加迷人的内外兼修的实践意义和触手可及的魅力。这当然会使得“大家们”,特别是希望成为一个变革时代助力者甚至核心推动者的“精英们”浮想联翩,不能自持。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篇3]

读完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我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心中的不少结,被这样的阅读解开了。书里有些说法,让我茅塞顿开。

我们这一代已经忘记,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这不仅对有产者来说是这样,而且对无产者来说一点也不少。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许多多的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方能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掌控在一个人手中,不管这是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一个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

我是从“搞集体”的时代过来的,这样的说法,放在三十年前,我肯定要认为是大逆不道,现在,经历了、看过了那么多世事之后,我才认同它为真理。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真理在那里,它等着人去认识,去产生共鸣。

我们的计划者给我们的抚慰是,这种独裁主义的管理“仅仅”适用于经济事务。例如美国最着名的经济计划者之一蔡斯向我们保证说,在一个有计划的社会里,“政治民主是能够保持的,如果它把自已几乎仅限于经济事务的话”。这种保证往往伴随着这种暗示:只要放弃我们生活中属于(或应当是)比较不重要的方面的自由,我们就会在追求更高的价值方面获得更多的自由。因此,那些憎恶政治独裁这一观念的人往往叫嚷着要求有一个经济方面的独裁者。

有人企图将独裁的经济与民主的政治杂交在一起,但在哈耶克看来,这是不可能的。我也认为不可能,绝无可能。独裁的经济需要管理,而管理即权力,所以,独裁经济必然导致独裁政治,而独裁政治才能将独裁经济贯彻到底,这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着手计划经济生活的民主主义的政治家很快就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是僭取独裁权力,还是放弃他的计划,而极权主义的独裁者不久必定会在置一般的道德于不顾和遭受失败之间作出选择。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那些无耻之徒和放荡不羁之人,才在一个趋向极权主义的社会里有更多的获得成功的希望。

这个哈耶克,真有一双能预见未来的“毒眼”。中国历史和我的经历可以为他的这个理论作证,在独裁者身边和极权主义社会,小人太容易得志,而有自己主见的人往往遭到压制。独裁者喜欢豢养摇尾乞怜的狗,而这些狗又必须靠它们的敏锐的鼻子,四处打探人们的隐私,并胡乱咬人,以此作为它们的晋升资本。

虽然在竞争社会中,穷人致富的可能性比拥有遗产的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然而,只有在竞争制度下,前者才有可能致富,且才能单凭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掌权者的恩惠致富,才没有任何人阻挠个人致富的努力。

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仍比一个只有得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些,试问谁会否认这一点呢?

以前,我们总是批评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资本主义社会有这样的时候,但看看我们的现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比任何时候的资本主义都更唯利是图。而且,在中国的社会中,唯利是图者是以正道自居的,下层民众明明知道那些高高在上者不是什么好东西,但都敢怒而不敢言,最后看到自己实在无能为力,于是只得臣服于这种恶势力,在无奈中助长这种恶势力的发展。

一切企业家都喜欢既能享受在竞争社会里他们当中的成功者所得到的高额收入,又能享受公务人员的安稳地位,这是不足为奇的。

前几年,我也参与了讨论我们国企老总们能不能拿天价报酬这个问题。看到哈耶克的这句话,我想,那个讨论真的没必要。我有个同事,这几年一直做高中的班主任,很累,年收入几万元。他老婆在他学校附近的农商银行做职员,年收入比他的两倍还要多。她的劳动强度不比他大,她所从事的工作要求的技术水平不比他的高,她凭什么收入是他的两倍多?类似的事情,在中国真是太多了,人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关于这一点,哈耶克同样有精辟的论述:

私人垄断很少是完全的垄断,更难长时期地存在下去,或者私人垄断通常不能忽视潜在的竞争。而国家的垄断则是一个受到国家保护的垄断——保护它不致受到潜在的竞争和有效批评。这在许多场合下就意味着,一个暂时性的垄断获得了一种总是保障其地位的权力,也就是一种差不多一定要被利用的权力。如果理应用来抑止和管制垄断的权力现在热衷于包庇和保护它所委派的人们,如果本来要由政府消除的一种弊端现在却要政府负责管理它,如果批评垄断的行为就等于批评政府,那么,要想使垄断替公众服务的希望是很小的。政府在各方面都被经管垄断企业的事务所缠身,虽然它对个人具有不可抗拒的权力,但就它在制定政策的自由方面而论,它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垄断机构等同于政府机构,从而政府本身也越来越认同管理者的利益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利益。

像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像各国有银行,像铁路、电力等部门,它们的权力就是它们的利益,它们的权力和利益又是封闭的。它们的服务完全无法跟它们得到的利益相提并论,甚至成反比。反对一个有钱人并不难,而且只要有理,往往会见效。但反对一个有权又有钱的人却太难了,即使是再三的反对也往往收效甚微。

读《通往奴役之路》,我不但可以看到哈耶克的清醒、理性和智慧,还可以经由他的引用,沐浴更多人的智慧之光。“所有权力都易腐化,绝对的权力绝对会腐化”,这是阿克顿勋爵的至理名言。“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荷尔德林的这个说法,为后来多少血和死的事实反复证明!

只有在自由主义的时代,法治才被有意识地加以发展,并且是这一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是自由的保障,而且了也是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正像康德所说的那样(并且在他以前,伏尔泰也用非常相似的措词说到过),“如果一个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

我们曾在法治与自由之间纠结了太久,而且一直没有廓清这个问题。一个人,如果只需服从法律,那他就是自由的。这个说法,将成为我人生的信条之一。我想加上一些自己的说法。这个法律,必须是经过充分讨论的。如果在法律的制订过程中,我根本没有参与进来,我也没有任何表决权,那么,我凭什么要服从这样的法律。我之所以服从这样的法律,是没有办法,因为法律和法律背后的力量太强大了,我根本无法和它对抗。即使如此,如果我只需要服从法律,哪怕这个法律很不像样,我也或多或少会有一点自由。可是,我在遵守法律之外,还需要讨好领导,还需要按照潜规则行事,我的自由在哪里?我做人的尊严在哪里?人人平等是法律最起码、最开始也是最后的尊严。当法律没有任何尊严而成为一纸空文的时候,普通百姓就必然毫无人格与尊严。

几乎在读完《通往奴役之路》的同时,我看完了莱辛的长篇小说《金色笔记》。作一点说明,《通往奴役之路》,我是坐着朗读的,而《金色笔记》,我是躺在床上看的。联想到以前看过的奥威尔的《 1984 》,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大的一个谎言终于在我心中暴露出了它最无耻最凶恶的真相——我永远不会再相信它了,我只希望它早日彻底死亡。百节之虫,死而不僵。但我相信,它离又死又僵的那一天不远了。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篇4]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漠、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着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应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

这部著作从问世直到今天,一直在学术界中存有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本书本身的内在悖论。我们知道,哈耶克这本书的观点来源于关于市场和其它非主观设计的制度所具有的“自发秩序”的特性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哈耶克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不可避免地陷于社会进化和团体选择的争端之中。他对选择机制特点的论述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楚的。这些论点的非理性特征与其高度理性的几近乌托邦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所存在的这种缺陷,日后也为作者本人意识到,他在后来出版的《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三部曲中,多处涉及这个难题,试图将古典自由主义与“进代”的主题结合起来。至于这一尝试成功与否,尚有待评说,但哈耶克及其着作无疑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政治思想领域中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篇5]

《通往奴役之路》是英国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的作品,《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注意,其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

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本书最核心的论点便是反对一切形式对立于竞争而存在的计划,支持一种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自由市场经济。就这点,我认为,我国现行的经济政策,就是类似于哈耶克的观点,以市场竞争为主,政府干预为辅。可是,政府中间的干预力度以及对于何时才需干预的问题却是难以把握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油你涨、糖高宗、苹什么、棉花掌、药你苦、煤超疯等等物价走高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在这些戏称的背后透露着人民的无奈,以及希望政府的干预。那么,顺应顺应大部分民意的干预是民主还是计划呢?而物价上涨的同时,意味着有两方的对立与竞争,销售方与消费方,而销售方倾向于垄断阶级,问题的出现,也正要引起我们对制度的重视,这对于中国的前进方向是极有警示意义的。社会主义的策源地德国走向了自由的对立面,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社会主义亦是半路夭折,朝鲜等国饱受计划之苦,世界范围内至今还没有成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先例。我们还应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吗?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很可能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当代中国年轻的一代与父辈,祖辈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差异,他们没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不喜欢马克思,不读毛泽东语录,也没有对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他们崇尚自由,崇尚个性的发挥,追求财富,追求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是人性的回归。就社会思想来说,中国既有执著的社会主义者,又有激进的自由主义者,还有很大一部分秉承中庸之态度。如今我国正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特色”的形成,我认为解放思想,适当吸取自由主义的思想将有所为。

最后,用绪论的一句话结尾,“我们需要清除思想上的障碍,要创造创新的条件,而不是指导创新,我们要适当退回去,退回19世纪自由主义的理想”。

联系我们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千篇网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价格:3.00元

支付宝支付
联系客服
扫一扫,支付¥3.00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等待10秒,请勿关闭此页!
【手机端支付方法】屏幕截图保存此二维码,支付宝扫码-选相册-选此图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