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读后感
2022-01-26 14:04:04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杨绛传》是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银胜。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杨绛传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杨绛传读后感[篇1]
前几日在咖啡馆里读完了《杨绛传》(央北所著版),不知到底是作者文辞真诚,还是杨先生和钱钟书的爱情、品德叫人敬仰羡慕,只花了小几天,加起来不过几个小时,就看完了。
其实并没有刻意煽情,现在也不是会被刻意煽情所轻易感动的人。但阅读过程中,多次被杨先生一家的情、智、德,所感动。同时,这些人内心深处的本质所在的也更加让我触及内心最接近真相的问题:
我是要追寻人生的价值,还是金钱带来的乐趣?
此前小半生,一直在这个问题中纠结,做了很多并不让人内心快乐且坚定的选择。若是选择前者,我应当做的,便是去做自己想做的,若还不是很清楚这事到底是什么,就去探索清楚若是选择后者,我就该认真择一份业,十分投入其中,不再自我怀疑,不甚坚定。
而其实一直以来,我所忧心的,都只是让自己落入了这俗世的俗套。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快乐的方式很多,但能让你内心强大、坚定、幸福的,一定不多。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许没有那么多琳琅满目,却也更容易认清真实,坚定自我。如今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享乐主义盛行、倡导提前消费的年代,选择太多,诱惑太多,物欲也太多,更难看清楚真实是什么。杨父说,起居家用,够用就行。不耽于外物,才能将全部的身心投入自我的修养,修身是自我提升的辅助之路。
杨、钱先生在战乱、、流放...这样兵荒马乱的生活中,还能学好多门语言,做好学问。而现在,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的我们,却还不能做到自律克己地去学习,真的很羞愧。好在读书使人明志,既已逐渐清晰自己内心的真实,就当该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又该如何去做了。
这几年,我总觉得自己好像学会了、懂得了一些,但仔细想去沉淀,却发现没什么真实的内容。细思起来,太过浮躁,其实学的都很浅显。粗略地读写评论分析,看几篇文章,几本书,就以为自己懂了。却没有细致地沉下心去学这些文字背后的基础是什么。前一年一直想要自己形成系统的、逻辑的思维体系,其实就是发现了一些自己学的肤浅的证据。看过的,无论多少,都是别人的。如果自己没有潜心去学习系统的基础知识,没有形成逻辑的思考总结,我将永远不会有自己的东西。
所幸现在清晰了一点,就是发现自己的物欲其实不会太高。这些年,我有很多时刻常独自面对自我,勺布斯说,“当身边的声音消失之后,内心的声音会被放得很大。有好,亦有坏。坏的是,再小的欲望,也会因为这样的安静,让你感到刺耳。好的是,当你学会了克制,就会将内心之中,真正的声音听得更清楚。”在与自己独处之时,内心最细小的纠结,深剖下来,就是最自我的欲望。能逐渐认清自己,明白内心的真实,明白你想要的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欲望自然降低,方向更集中,生活亦将更有力量。不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去自律,因为,这本就是你生活的样子。
我一直记得大学有个学长说过的一句话:了解自己,进而能对自己有办法。其实就是格物而致知之格自己。但格物是一生的作业,永远格不完的。永远做个心态上的小学生,保持谦卑和进步。
共勉!
杨绛传读后感[篇2]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早在去年杨绛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朋友圈就刮起了一股追忆杨绛先生、思考人生意义的鸡汤分享,我将这些碎片拾起,粗糙拼凑出一个泰然自若、知足常乐、贤惠温柔的女性形象,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读后感。但是前几天,我终于有幸通读了桑妮为杨绛先生写的传记,书皮是沉静的浅粉色,一个身材瘦弱而表情恬淡的女子伏案沉思,案上是陪伴了她一生的纸笔。
全书以旁观者的角度,以时间为轴诉说了杨绛先生的一生,包括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对于文学的钟爱、与钟书的的相识相爱相依、在社会动乱之际作出的一次次深明大义的抉择、对于小女儿的爱和培养,并在丈夫和女儿相继离去后重新着手翻译和写作,将这传奇一生凝成文字,供世人细细品读。
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得益于良好的家庭背景庇护,她得以从小耳濡目染吟诗习文,从而培养了她骨子里的坚韧与温柔。以她的才华,本可以驰骋于文坛及教育事业,但是她更乐意躲在钟书背后,照顾他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后,她将悲痛藏于人后,重新让自己的生活忙碌起来。她是什么样的人呢?温情、才情、智慧、从容、传统而现代,世故而不圆滑,等等。她身上的品质,对当今这个一味追求效率的浮躁的时代,无疑是一记痛击。
因为处在这么个想要的太多却拥有的太少、浮夸而贪图享受、物质和精神世界都极度匮乏的年纪,我时常迷茫,我时常闲着就开始思考人生然后把自己思考进了死胡同。通篇读完杨绛,我并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心态变得从容淡泊,而依旧吵吵闹闹、上蹿下跳。我也知道这样的气质和品性,不是读两句百年感悟深受其启发然后就能养成,它们得益于阅历和岁月沉淀,可是我获得感悟:其实生命的每一个犄角旮旯都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我们每个人把控自己的人生,我们也想随心所欲不劳而获,但是只有自我设限才能自我超越,只有高度自律才能精神自由。我们重新审阅每一位大师的一生,绝不风平浪静也绝不波涛汹涌,他们无非只是在其中寻找到了平衡点,在所有的断舍离中获得锻炼和修养,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杨绛先生百年之际,站在人生边上,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她说"据说,一个人在急难中,或困顿苦恼的时候,上帝会去敲他的门---敲他的心扉。他如果开门接纳,上帝就在他心上了,也就是这个人有了信仰。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她还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该走了".她的话质朴却有力,她重重敲击着每一颗心灵,每一个平凡的小人物都能从她的思索中获得思考。其实我们都一样彷徨,一样曾止步不前,但是跳脱这些共性,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经历塑造出的自己又是那么的不一样。生而不同,这便是我们最大的福祉。
我不想像所谓心灵鸡汤一样去渲染杨绛先生的心态多么代表当代女性的最高智慧,也不想谈论她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经营能够为当代女性带来什么感悟和借鉴。这些都是她的,不是我的。我就从她的文字中审阅自己,我就从自己的生活中学得美德,时间跑我也跑,期望以后我也能站在人生边上,保全初心,不忘优雅,过好每一天。
杨绛传读后感[篇3]
直至看完的那一刻,脑海里还不断的回荡着"世间怎会有这般美好女子"的感叹,一个有"灵性"的女子,除了这个词,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杨老。
任何一个人都要承担多重的社会角色,但很少有人将每一个角色都诠释的如此完美。为人女,她深得父亲杨荫杭的喜爱,公正不阿的律师杨荫杭,素来以严肃示人,唯独对you女季康(杨绛是笔名,原名杨季康)宠爱有加,这也是由于杨绛的蕙质兰心,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高的境界就是一个"懂"字,她懂父亲阅读时需要安静,从不吵闹;冬天,全家只有杨荫杭的屋里生火炉,她总能恰逢时机的去添煤,并且一点声音不会发出;每天早餐过后亲自为父亲泡好他爱喝的盖碗茶,餐后父亲若吃水果,她便贴心地负责剥皮,若吃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干果,她则负责剥壳。如此懂事乖巧的女儿,杨荫杭怎会不爱?为人妻,她是钱钟书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妻子,是情人,也是朋友,是他一生中最欣赏的人,一代才子钱钟书受世人敬仰,却是生活上的"低能儿",琐事皆依赖杨绛,墨水打翻了,弄脏了房东家的桌布,她会洗;门轴弄坏了,她会修;生了一个疔,她会治;身在国外,想吃红烧肉,她会做,而大家闺秀的杨绛哪会做这些,都是她从护士那儿学的热敷,菜谱上学的做菜,虽说在文学成就上与钱钟书不相上下,杨绛却没有丝毫的傲气和嫌弃,生活上对钱钟书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所有的付出只有懂的人才会珍惜,所以连火柴都不会划的钱钟书也学会了给杨绛做早餐,而且做的有模有样,一做就做了十几年,朋友笑他有"誉妻癖",如此贤良淑德的妻子,钱钟书怎会不爱?为人母,她是阿瑗的启蒙老师,而阿瑗也继承了他俩的聪慧,有一个情节印象深刻:当时阿瑗尚小,钱钟书和母女二人久别重逢,多日不见父亲的阿瑗有了戒备之心,此时的父亲俨然是个陌生人,晚饭时,阿瑗对钱钟书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这是要赶爸爸走。钱钟书尴尬地笑着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如此聪慧的阿瑗,不愧是二老的女儿。长大后的阿瑗,继承了杨绛的淡泊和对做学问的钻研,成了一名大学教师,只是人生颇为坎坷,早年,情投意合的丈夫为保全革命同志自杀,一度心灰意冷,后因善良获得一段美满的姻缘,但还是先于父母离开人世,只留下写了开头的《我们仨》。
杨绛先生作为著名女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有着超强的自学能力,曾自学多国语言,为文学界和翻译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又与戏剧结缘,写出的剧本也是广受好评。然而淡泊名利的她,始终与世无争,宠辱不惊,潜心于做学问,做钱钟书的妻子。
出身名门,万人敬仰的她,看似顺风顺水,其实经历过不少坎坷,父亲因刚正的性格,屡次得罪人,年少的杨绛就多次搬家,多次换校,直到后来才进了心仪已久的清华;做过家教补贴家用;经历过"三反"被思想改造;因"无产阶级wen化大革命"在文化所扫过厕所;因女婿被诬陷,下放干校;晚年,白发人送黑发人,送走爱女钱瑗,时隔半年,又送走一生挚爱钱钟书,然而,所有的挫折都没有打倒杨绛,她没有抱怨,只有乐观豁达,她在清华园里与钱钟书结下旷世奇缘,也完成了女儿的夙愿--出版了《我们仨》,即使是在文化所打扫厕所,她也因打扫的干净受"领导"喜爱,钱钟书临走前,送给87岁的杨绛三个字"好好活",于是,她翻译了《斐多》,整理了钱钟书手稿并出版,为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出版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出版《我们仨》,直至2016年,病逝于北京,享年105岁
杨绛传读后感[篇4]
最近在翻罗银胜著的《杨绛传》,是在读了梁实秋老先生的《雅舍忆旧》之后,觉得这些遥不可及的大师们,也有一样日常生活,或琐碎、或艰辛、或温馨,甚至有时还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点点影子,只是他们对生活更认真、对爱情更认真、对人对事更认真,即便是战火纷飞、“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也仍然能够认真面对生活,比我们现在来讲所谓的什么挫折、困难或是生活中的不如意,显得有更大胸怀和更加艰苦的奋斗,我们比之他们相差太多太多。
书翻到第四章的时候,作者总结了杨绛的晕船哲学,很是吸引人。1938年,远在法国的杨绛、钱锺书夫妇面对国破家亡的情势,不得已带着女儿钱媛远渡重洋返回祖国,在阿多士2号的法国邮船上,由于海上风大浪急,他们经常晕船,尤其是钱锺书晕船更甚,十分难受。经过几次风浪颠簸,聪慧的杨绛对钱锺书说:坐船不晕船,就要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永远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钱锺书按照杨绛说的去做,果真有用,不晕船了。
后来,杨绛把自己这次体会凝练成了为人处世的哲学: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身正心正,心无旁顾,风浪其奈我何?这就是杨绛的晕船哲学。-时,杨绛也如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受到迫害和打压,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并且被剃了“阴阳头”,她和丈夫钱钟书一起被划分为“牛鬼蛇神”,她被安排去扫厕所。即便是这样一种遭遇,她仍然念念不忘《堂吉诃德》的翻译,并拼尽全力将书稿保护了下来。后来在《干校六记》中,杨绛写得克制而又平静,“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努力保持丝丝温情,即柔弱温和有坚强不屈,时刻在那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着自身90度的挺立。
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风浪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稳稳的站立90度,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便是不被风吹倒、不被浪掀翻的最好保证。
杨绛传读后感[篇5]
时隔四年多,重新翻开《杨绛传》,杨绛先生人格中蔓蔓出来的那丝清凉绿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时,枯树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为我这个久日身处理工学校的学童带来一丝慰藉。很多人流连于灼人的光芒,仰望着名人的光环,而对于杨绛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淡泊二字可以给很多人,但是真切地归到每个平凡人身上,又有几人可以真正践行呢?很多人了解到杨绛,都是因为“钱钟书的夫人”这个称号吧。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妇被称为文学界的珠联璧合,伉俪情深,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锋刃。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路上,不管惊涛骇浪,不管命运如何摆布,他们始终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夫妇二人始终如一,淡泊名利,潜心学术,不谙事故,不了解他们的人就觉得他们有些孤傲了,但是他们自己劝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议,所以何必?这一种泰然的豁达,常常可见于他们在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们欣赏庄子的清静无为,淡薄名利,顺应自然,修身养性,杨绛翻译出《堂吉诃德》,大使邀请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杨绛身上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质朴与澄澈,让我反思,终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净土,暂时的迷失眼睛,也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东西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还没有走出这一片沼泽,是因为内心沉淀的东西还不够深厚。就如,杨绛的`一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的名称一样,就如杨绛,带着对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内心。
杨绛出生于钟灵毓秀的江南水乡无锡,那一片灵秀的土地为她日后的人生给予着养料,她向来都是和颜悦色,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温文尔雅。但是传记中的两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内心。一是,抗日时期上海沦陷地的公交车上,她面对日军,不卑不亢,那种烈性甚至带着一丝挑衅,民族气节昭然若揭,竟然震慑到那位日军,他自感自己毫无气场与这位爱国女子对峙,只是装样吼了吼,就下了车。杨绛生命里那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此刻爆发,也因为这一次,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前,她和钱钟书没有选择离开我们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们引用了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比贴切地说出了当时爱国文人心中的那个结,是的,我们的生命已经与祖国早就链接在一起了。杨绛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对于-时,钱钟书被人莫须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应之激烈,震动了当时她的同事,我想这一种抗议是并不是徒劳,它是呐喊,表现了-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外柔内刚,这就是杨绛。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内,蕴含着刚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对丈夫的真挚、深厚的爱。如果可以握住你的手,愿你把这一种坚韧的力量传递给我。当然,这只是单纯而不真实的希冀,浅浅微笑,笃笃追求。
一本书,书外面是我,杨绛的人格在书里面,写下的只是一零星感想,人的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希望这一枝的绿芽可以在这个春秋不离不弃陪伴着我。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