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5篇
2022-02-19 13:02:27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使他成为拉丁美洲的骄傲。也让他获得了世界级的声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
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呈现了一个家族的兴盛与衰亡,一段人类史的浮沉,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利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将这部巨著读完,前后共有2个星期吧!刚开始被冗长的名字所烦扰而不习惯,慢慢的进入故事之后,被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吸引、被每个性格独特的人物而吸引、被精炼的文字描写而吸引、被里面不同寻常的爱情与错综复杂的亲情而吸引,这俨然就是一个世界,让你想进去一探究竟,想跟着人物一起阅尽世间百态,想看每个行事各异的人最终的归属,从而看是否能发现与我们当下生活一些相同的蛛丝马迹。
所以在迫不及待的心境下读完后,有一种想面朝大海大声喊叫的冲动,为什么想喊叫呢,为了马孔多的创建者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被绑在树上直到默默死去,为了活了一百多岁的乌苏拉尔在眼睛早就失明的情况下还辛苦的假装能看见直到死、为了奥雷里亚诺上校没有带领自由党跟保守党战争到最后而郁郁寡欢老死、为了丽贝卡失去丈夫后几十年没出屋子一步而孤独老死、为了一个不缺追求者的美人阿玛兰妲因为爱上自己的姐夫而亲手下毒毒自己的姐姐丽贝卡,最终却毒死了哥哥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妻子蕾梅黛丝,因为愧疚一生没嫁最后却和自己从小带到大的外甥(也就是她的哥哥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儿子)乱伦遗憾终生而孤独老死、为了奥雷里亚诺上校的17个儿子被保守党迫害杀死、为了累纳塔·蕾梅黛丝因为自己的爱人被母亲所杀到修道院终生一句话不说、为了博学多才的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自己的姨妈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乱伦生了一个长有猪尾巴的儿子,并最终被蚂蚁啃食而死,这些每个人的悲惨命运都值得呐喊。
布恩迪亚家族整整七代人最后消失殆尽,每一代人似乎都不可思议的复制着上一代的生活轨迹,都以悲惨命运结束,他们建立了马孔多,最终也被马孔多忘记。
反观自己,我们也是这个世界的参与者与自己家族的创建者,几百年后没人记得我们,但是我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也会在他们身上发生,一场生命就是一次轮回,人类史也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轮回史,在这轮回里我们都生不由己的活着,会有得到时的欢乐,也会有失去时的苦痛,会有迷茫时的无助,也会有目标清晰时的坚定,会经历生也会经历死,我们只是这轮回里的沧海一粟,终有一天会被时间这场大风吹散,会被年轮这场大雨冲净,最后我们彻底消失得像是从未来过,甚至连我们自己都忘了自己。
以上只是我个人读完本书的一些感悟,我觉得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本书,每个人读完应该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因为本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整整前后7代人的故事,因为有时人物来得快去得也快,没在情节里待多久,但是后面会一下子又出现,所以读着读着就要去查人物关系,在这里为了便于阅读我在网上找了一个人物关系图供大家参考,需要的拿去吧。以后会陆续写出自己所读书的笔记,喜欢读书的同学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哦!图中插画来自李云的《百年孤独》插画作品,感谢!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
《百年孤独》我已经看完不知道多少遍了,初看完时的感触已经消失,想要为它写点东西的热情也渐渐消退了。
因为中间隔了一段发生了许多变故继而带来了让人意识不到的更易让人沦陷的孤独。
猛然想起来,孤独。
从十三四岁开始到二十三四岁,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十年。
然而孤独也始终相随。
尤其是为了未来而漂泊在外的人,尤其是还没有找到归宿的心。
每当到一个新地方,每当身旁熙熙攘攘的充斥着的都是陌生人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深刻。
怎么走都走不进别人心里,怎么努力都打不开自己。
于是,才明白了找一个人相守的意义。
想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科学的痴迷;何塞.阿尔卡蒂奥永不满足的情欲;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不停的打造和熔化小金鱼;阿玛兰妉不停的缝制和拆毁寿衣;奥雷里亚诺第二不停的大宴宾客……就觉得这无非都是在沉默中声嘶力竭的呐喊,却加深了永远都撕扯不破的孤独和寂寞。
只是孤独并不是布恩迪亚家的特质,而是心灵生而无以逃避的宿命,或者说是心灵的本质。
孤独,让人愤怒,让人抱怨,让人变得癫狂,让人渴望发泄,而当这些都没人感受到的时候,更可怕的是,当它不足以用来自欺欺人的时候,心灵就又趋于平静了。
于是,一切都结束了。
结束。
我不喜欢《百年孤独》里的结束,因为,当把它放到生活中的时候,它不够美。
但作为书籍,它成功的让读者学会了思考孤独,正视孤独,掌控孤独,也就是掌控自己内心的方法,也就是一种平静,当内心再不能保持这种平静的时候,也就是容易犯错的时候。
孤独带来的平静,就是生命不肯轻言放弃的坚韧与倔强,又或者,可以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
读《百年孤独》这本绝世之作,是我从备战中考的时间里挤出来的,一个月的时间,将书缓缓合上,一代又一代荒诞不经的故事从我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像一个黑白老电影,像一部三四十年代好莱坞歌舞片,以它的不附逻辑,个性独特而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坛。
合上书,“嘭”的一声,身本主义者的我故意撤去了南海出版守的包装皮,露出白色木皮纸制成的封皮,没有任何图案,只有简约的书名和几行西班牙文,像是一本陈旧的古家谱,没错,就是一本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家谱,谱出了拉美人民伟大精神。
剧情的主题非常杂乱无章,甚至于对人物的生死写的很奇特,有的只是轻轻一点,有的要埋各种伏笔,做事图快不图精的我经常会因为跳过几个字,而被剧情的360度大翻转搞的团团转。
在看小说《安娜卡列宁娜》时,看到美国人詹姆斯.亨利嘲讽列夫托尔斯泰线索乱时,我十分赞同,但在看《百年孤独》时,我是非常希望有一个声音批判马尔克斯的没有逻辑,但是答案是没有,马尔克斯的创作源泉来自于英国作家卡夫尔,同时马尔克斯又把百年孤独的写作手法间接的传给了莫言、陈忠实,所以有了《红高梁》、《白鹿原》这类的现代名著以及经典影视作品,他们都以写家族历史而寻找我们社会生活落后的根与源,但是《红高梁》、《白鹿原》也许更多的是对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人民迂腐的嘲讽,然而《百年孤独》,是一个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是一个拉美的风云变幻史。
“孤独” 无疑是此书的主线,在特定的人或事中出现了多次,从第一代阿塞阿尔卡蒂奥,布思迪亚,再到最后一代奥里亚雷诺,他们偏激荒唐的行为就是对孤独的最大诠释。
他们中不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中忙里忙外,就是窝在黑暗角落里与世隔绝的慢慢死去,还有每天在她身上找到一时的乐子,有的人疯了,有的人离开了,有的人痛苦的活着,有的人坦荡的死去,一代又一代,他们有着相同的布恩迪亚姓氏,有着相似的性格,同样的命运。
没有在正常的生活轨道上运行,因为贫穷、战争、疾病而逃避现实。
一种死于非命,一种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独中退化。
蒋勋写过一本《孤独六讲》,叔本华有过一篇冗长到乏味的议论文《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孤独从来都是文学家、美学家讨论的话题,在看《百年孤独》之前,我一直把孤独看作是没有朋友独来独往,没有知已,只能湿迹在茫茫人海中不失本心。
而《百年孤独》中的注解是最高层次的孤独,因为无能为力的自然因素而逃避现实,或是只痴迷于一件事来关闭自己的大脑,阿塞阿尔卡蒂奥无疑是百年孤独的鼻祖,做过无数荒诞事,沉迷于,做小金鱼各吉卜赛人学占卜。
乌尔苏拉也是孤独的,她是整个家族母性的代表,无论是谁,庆幸的是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困难挣扎中,有过爱情、亲情,但最终陪伴自己的依然是一份孤独和这份执念。
也许人人如此,只是我没有经历战争,没有贫穷。
奥里亚雷诺闭合了梅尔基亚斯德的羊皮卷,我也照此合上了这部巨著,萦绕在脑海中的不是故事的每一条梗与桥段的人析,世间本无对错,只是理解不同。
《百年孤独》唤醒我对人生的感慨,生、死、亲情、爱情、贫穷,只要以不消极的孤独对待,便会找到自己真正的灵魂归处。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
在病房读《百年孤独》,真是般配。
不过,读完,倒也多了一份释然。
孤独,如爱一样,是文学的不朽主题。
但如加西亚·马尔克斯这般,能将孤独描写的如此痛彻淋漓的却不多见。
在这部魔幻现实主义大作中,孤独是一剂毒药,吞噬着奥雷里亚诺七代人的灵魂和心性。
或疯狂,或沉沦,或高贵,或卑贱,随处可见孤独的灵魂在游荡。
孤独也是一剂良药,在人与神,人与兽,现实与梦幻的间隙为乌尔苏拉的众多子嗣们提供了逼仄的生活世界。
孤独与情欲
欲望的孤独只能结束于床上。
疯狂的庇拉尔,丽贝卡,内敛的阿玛兰妲,还有梅梅,都曾在欲望的狂热中得以摆脱孤独。
不过,欲望也彻底毁掉了欲望者的灵魂,只剩下躯壳,并陷入更无可救药的孤独。
孤独与信仰
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徒,想必会从上帝的怀里得到终极的宽慰,比如奥雷里亚诺家族中真正的女王,一家之主,为数不多的正常情商拥有者,乌尔苏拉女士,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一边热情地拥抱生活,勤苦地操持家务,一边保持着对神的敬畏和虔诚。
但半假不真的所谓圣徒,却更加孤独。
“女王”,“慈悲的修女”,费尔南德女士,就彻底被其荒诞不经的“贵族教育”和“非人性”的宗教背景所毁掉了生活的能力,严重地自闭于正常世界的大门之内。
在将家园改造成修道院的所有努力都宣告失败时,也终被孤独所吞食。
说到底,粗鄙、野蛮、混乱的年代,傻傻分不清宗教和世俗的半吊子信徒注定摆脱不了孤独。
孤独与时代
走出孤独,超越孤独,也许需要活在当下的智慧和能力。
脱离了现世的时空,活在过去,或者活在未来,都要饱受孤独的煎熬。
何塞·阿·布恩迪亚是孤独的,对科学的痴迷和未知的忘我探索使其孑然独立于蛮荒时代的马孔多;布恩迪亚上校是孤独的,当改天换地的革命情怀最终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逻辑彻底浇灭后,孤独终老;奥·布恩迪亚也是孤独的,要不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宿命作祟,使其过早陷入道德伦理的泥沼,他差点就以渊博的知识提前了羊皮卷的神谕,走出孤独。
当然,最孤独的其实是作者马尔克斯本人。
他所生活的拉丁美洲正如魔幻的马孔多小镇,由蛮荒而繁荣,继而陷入国内外战争、半吊子民主、贪腐的军政等造成的无边混乱状态,经济凋敝,民生艰辛。
泡沫中的中产和挣扎中的底层共同不屑于道德的约束,黄赌毒泛滥。
出于人道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公序良俗的渴望,马尔克斯构建了一个荒唐的马孔多,以此为镜,折射出现实的丑,也以此方式来告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
作为少有的清醒者,马克尔斯是无疑是孤独的。
故事最后一句“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第二次出现在大地上”,以羊皮卷式的预言宣告了对烂污时代的诅咒,也显露了作者伟大的无奈与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
《百年孤独》这本书是我看得最困难也是最久的一本书,每一代人都用同样的名字命名,这常常让我头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所看过的最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
小说离奇的情节令人叹为观止。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貌,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正因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正因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一样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期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感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能够将一个昔日以前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好处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
这是一部描述家族的小说和中国的《红楼梦》有些相似。但这是形似而神不似。《红楼梦》的矛盾来自于家族内部是封建的等级制度毁了大观园;而《百年孤独》的矛盾来自外部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马贡多小镇。开篇的吉普塞人带来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亚发现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本来马贡多是个幸福的村庄“至今还没死过人”是他们骄傲的宣言。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两党派的斗争都让这个和平的小镇渐渐变质:士兵为非作歹学生向往战场。而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又让小镇得到了虚伪的繁华并且迅速地在这泡沫经济中衰败。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期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或许会有人说它太过荒诞,或许会有人说他的资料太过偏激,但这偏偏是它的价值所在,它的荒诞造就了它浓厚的现实好处,它丰富的想象力使它成为文坛上不朽的经典。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