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
2022-02-19 13:14:16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当阅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情感,无论是书中的文笔还是相关的背景,都能够表现作者所处的环境。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左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1000字
用了近三个星期的时间,总算是将这本书看完了,看之前就一直听很多人说这本书很好,可当自己刚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只想说一句“贵圈真乱”,或许是各国的文化信仰不同的原因,个人真的很难接受书中那些各种错综复杂情感线,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读完了,但是读完后我便不禁感叹,《百年孤独》确实是一本对人影响很大的一本书。
《百年孤独》这本书的开始的原因是从何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表妹乌苏拉结了婚开始的,因为是近亲结婚乌苏拉怕生下长有猪尾巴的孩子,所以不肯和丈夫同房。邻居普罗登肖借机嘲笑布恩地亚,布恩地亚一气之下拿长矛刺杀死了普罗登肖,从此,邻居的鬼魂一直缠着布恩地亚一家。夫妇俩和一些年轻人只得远走他乡,最终于在人烟绝迹的一条小河边定居建村,并取名为马贡多,并在途中生下了他的大儿子,几年后马贡多逐渐发展了起来。
之后总有一伙吉卜赛人到村里来,并带来了许多的新奇的东西,布恩地亚渐渐地迷上了这些新奇玩意,整天待在实验室里,并且他的小儿子也特别喜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儿子们渐渐长大。不久后大儿子何塞·阿卡迪奥跟一个经常来家帮活并用纸牌算命的女人庇拉发生了性关系。后来他又看中了一个吉卜赛姑娘,不辞而别,远走高飞。乌苏拉外出寻找儿子的时候碰巧遇到一群移民,城镇也因为这些人繁盛起来,小儿子在一次偶然的相遇喜欢上了镇长未成年的小女儿雷梅苔丝,并在之后成了婚,可是好景不长,因为家庭的纠纷,被意外的毒杀了,之后大儿子的回归了并且解决了这场感情纠纷,此后,奥雷良诺便天天和岳父打牌,消磨时间。并偶然的听到了保守党和自由党竞选。一段时间后保守党军队开到马贡多,占据学校做司令部,严厉搜查武器,枪毙自由党分子。奥雷良诺带人冲进学校,杀了保守党军官和士兵,委派侄儿阿卡迪奥坐镇马贡多,自己并加入自由党,不久,成为全国闻名的奥雷良诺上校。
但是主角往往是不幸的不久后自由党战败,奥雷良诺即将被处死的时候被其兄救出,然后两人一起去解救梅迪纳将军。他们赶到后得知,将军已经被害,军中的人举荐他当司令,就在这时他的兄长死亡,原因不明。
之后奥雷良诺带兵打回了马贡多,胜利之后奥雷良诺厌倦了战争,于是继续回到了他的实验室,他的儿子们逐渐创下一些基业,之后来了一些美国人,奥雷良诺非常厌倦他们,也想过要对付他们,事实确是他的儿子们被美国人所杀害,不久后奥雷良诺死在了一棵大栗树下,之后工人们组织大罢工,政府派人镇压,人们被残忍的杀害,之后马贡多逐渐恢复成了刚开始的荒芜。
书中借用各种各样的事,书写着每个人的孤独,或许是作者故意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我们体会不到书中所说的那份孤独,所以这本书不像其他书一样可以把自身融入其中,但却能让你有一些新的感受。
书中每个人都是伴着孤独而生,最后又怀着孤独而死,或许这本书一些人的做法你会认为很可笑,可是现实生活中谁有能说自己没有孤独过呢?谁又没有做过一些可笑的事情呢?虽然这本书结局未必美满,但是这本书却可以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不止如此。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1000字
《百年孤独》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作者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小说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乌苏娜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雷贝卡的裹尸布。雷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父亲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霍·布恩蒂亚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对孪生兄弟。继承了父辈的名字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亚第二像奥雷良诺上校那样深沉而奥雷良诺第二则像霍·布恩蒂亚那样不羁——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否是在幼年时交换了名字。难道名字[篇1]定要和性格一样吗?这是一个深深的讽刺。而最后两兄弟死去时又搞错了墓穴仿佛这样才是正确的归属。这个家族的循环的命运再一次显露了出来。
然而依然有人逃脱了这个命运那就是俏姑娘蕾麦戴丝。她长得漂亮但这漂亮并没有让她沦为男人的玩物;她接受了所有的命运因此命运没有愚弄她。她会满不在乎的穿着宽大的袍子在家里走来走去即使有男人在屋顶偷看她洗澡她的态度也不卑不亢。最后作者给她安排了一个近乎神话的结局——她牵着白色的床单飘向天空。白色的床单也许象征着高尚的灵魂。她摆脱了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而莫名其妙的“升天”恐怕是寓意如此美丽而又纯洁的圣女在现实世界的尘世间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部描写家族的小说和中国的《红楼梦》有些相似。但是形似而神不似。《红楼梦》的矛盾来自于家族内部是封建的等级制度毁了大观园;而《百年孤独》的矛盾来自外部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马贡多小镇
本来马贡多是个幸福的村庄“至今还没死过人”是他们骄傲的宣言。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两党派的斗争都让这个和平的小镇渐渐变质:士兵为非作歹学生向往战场。而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又让小镇得到了虚伪的繁华并且迅速地在这泡沫经济中衰败。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1000字
一本好书的标准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好书?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我的回答是:好书就是读的时候能给人感想,读后还能让人念念不忘,忘不了。无疑,在我有限的阅读书目中《百年孤独》就是好书之一,可以说这本书在我心目中的排名稳坐第一把交椅的位置。
高中时,怀着好奇与崇敬的心情买了这本鼎鼎大名的书,迫不及待地翻开阅读。读着这本书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神奇的世界,里面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见不到的,我惊愕,惊愕也不足以表明读时的感觉。但是很遗憾,读到一半我没有读下去。究其原因,里面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翻来覆去地用几个人名,完全把人给给弄蒙了,头大了,看着压根就不知道所出现的人物是哪一代的哪一个人,还不知道与其他人物什么关系。再加上里面的神奇之处太多,魔幻与现实之间你根本就分不清那是真的那是假的,还有叙事也不是常规叙事,常常正叙、倒叙、插叙、补叙交互使用,这样让人如坠五里雾中,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一个茫然了得。所以读到一半,我遗憾放下。就这么放下了。
再想想,这本书那么厉害,几乎到了人人尽谈,不谈此书就算谈尽千百书也枉然的地步,很多名家、大家都坦言受此影响,我在想,别人能读的进去为什么我不能?况且书都买回来了,不读不就白买了吗?于是重拾起,读,硬着头皮读,我就不信我读不下去,就是一块硬骨头也要把它搓碎,就是带着一股不服的劲儿读的。当然,根据上次读书失败的教训,这次再读就拿出笔和纸,随时记录,出现一个人记下一个人,然后建设人物关系网,一代一代往下推,书就这样看完了,七代人也被推了出来。第一代,开创马孔多的祖先被绑在了树下,最后死在了树下,最后一代姑侄乱伦而生的,带有一条猪尾巴,最后被蚂蚁拖走吃掉了。天哪,原来以为很混乱的七代人现在看来是如此之清晰,一点都不乱,不得不赞叹马尔克斯的天才,天才般的创作。
读过《百年孤独》已经四年之久了,书中的情节现在还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逢到别人问我这本书讲到是什么内容,我都会嘚瑟地讲述一些书中的神奇情节,作为例子,然后说,还是看书去吧,我讲不好的。我奇怪于,这四年读了无数的书,很多书读过已经忘记什么时间读的了,甚至把情节都忘的一干二净了,为何《百年孤独》依然顽强地躲在记忆的深处,忘也忘不掉?我只能说,这是一本神奇的书,神奇到我想忘掉我的脑子不干的地步。
那么,问题是这本书有何神奇之处呢?我以为,首先,应该是它巧妙地融合了魔幻与现实,制造出亦真亦幻的奇景。我想,读过的人都会记得人会长出猪尾巴、人可以与灵魂对话、人可以坐着毯子被风刮的不知所踪、雨可以连着下四年多下的空中可以游鱼…诸如此类的情节,这样的情节大量出现,不胜枚举。真的是太神奇了,现实中有这样的事情吗,没有,是马尔克斯为我们创造出来的。还有,不得不说,尽管里面大量这种神奇的故事,但读的时候依然能感觉到他们是人不是神或妖魔,他们就活在马孔多小镇上,他们也要为生存而劳作,他们也要吃喝拉撒,也有烦恼忧愁,你会感觉他们也很弱小,他们也难逃一死。这样开来,马尔克斯很好地处理了魔幻与现实的问题,创造的世界如此之神奇。
第二,就在于前面已经说过的,好像是阅读中的一个障碍——一个家族七代人反复地使用几个名字。马尔克斯不会给他小说的人物取别的名字吗,为什么反反复复只用这几个名字?我觉得这正是我们所有深思的。表面看是增加了阅读的障碍,但却收获了更大的效果,作家的用意是很深的。反复用几个人名,让人觉得,时间似乎是静止的,没有流动的,人还是原来的人,给人一种难以消除的滞重感。我觉得,深层次说明了,拉美地区百年来的缓慢发展,还有封闭守旧,几百年了,依然原地踏步,这是很沉重的。还有,反复用几个人名,增加了阅读障碍,换言之也是增加了阅读的挑战,它似乎挑衅地对读者说,我是非常难读的哟,你可能不能把我读完的。我第二次阅读就有点受此影响,想证明自己能读完,结果也真读完了。
第三,小说的叙事结构很独特。前面已经说过,正叙、倒叙、插叙、补叙交互使用。到现在我还能背得出它的开头: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像一个还未开发的世界…之所以能背得出,是因为这个开头太经典了、太厉害了。“许多年后”,这是站在那个时间点上说的?奥雷良诺上校为什么面对行刑队?他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下午是什么时间,有多遥远?然后接下来的叙事又回到了马孔多初建时候。这个开头把过去现在和将来巧妙地连在了一起,时间自由穿梭游动,惹人遐想。所以有人就说,此开头一出,后世作家竭力模仿,再也没走出它的窠臼,实在太厉害了。不知道别人,反正我看的时候是被深深吸引了。一个开头就这么厉害,可以想知它的内容了。正叙、倒叙、插叙、补叙交互使用,使内容看上去杂乱无序、天马行空,仔细想想一点都不杂乱,甚至是清晰的很。这种叙事风格无疑给此书增加了不小的魅力。
当然,《百年孤独》的神奇之处是不胜枚举的,这里只是浅浅地说一下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三点。还有,建议大家都读一下此书,感受一下此书的神奇。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1000字
读《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想法,多半源于它的名声:大家都在讨论、前辈都在推荐。在一次整理图书时,炳睿把这本书给我,于是看了起来。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眼中的男性人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青年时富有干劲、领导力,带领一群年轻人披荆斩棘来到马孔多,规划街道、发展经济……但在吉普赛人来了以后,对他眼中的科学沉迷到走火入魔 ,一心想找到炼金术,从而与世界渐行渐远,不久走入孤独阴霾,最终疯癫而终。他的儿子奥雷里亚诺上校,年轻时满腔热血闹革命,愈败愈战、愈战愈勇……直到战争僵持至中年,他在战争中迷失自己,感觉不到战争的意 义与自己的初衷,感觉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变成自己梦想反对的人,于是选择开枪自杀,但是奇迹般活下来了,却深陷孤独,最后避世。
何塞·阿尔卡蒂奥本来对科学有着很大兴趣,但是敌不过自己的欲望,之后离家出走 ,回家之后,不顾家人反对,与丽贝卡结婚,最重被枪杀身亡。他的儿子阿尔卡蒂奥在战争中被权力所迷失,成为马孔多最残暴的统治者,最终被枪毙。阿尔卡蒂奥的兄弟奥雷里亚诺·何塞继承了伯父孤僻的性格,到爱上自 己姑妈—阿玛兰妲,不被允许后参军,乱死军中。最后提一下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掂量家族不曾有的财产,编造谎言敷衍母亲,不过意外获得了乌拉苏尔藏下的金币一番放纵淫乐只够被窃取金币的人杀死。
其次简介下非常具有特点的几名女性。首先是家族第一辈乌拉苏尔,一个而富有无活力、干劲的女人,她通过买糖果小动物挣钱,从而使整个家族由足够多的经济来源。并且个性、明辨是非,在阿尔卡蒂奥残暴统治马孔 多时,出面教训他。敢于斗争,在奥里雷亚诺上校被囚禁在马孔多时,表现出来屈服的精神。
她的孤独体现在晚年时不被人注意,但是有倔强地企图融入遗忘她的子孙世界,在见证家族由盛至衰后死去,她是这篇小说的核心 、最讴歌赞颂的人物,她勤劳勇敢、善良、富有热情,又坚贞不屈,是布恩迪亚家族以及整篇小说的顶梁柱。再次是家族最后的女性,阿玛兰旦·乌拉苏尔,充满活力、富有干劲的她从布鲁塞尔回来之后,看见家族荒废,准 备重新整理家业,但在丈夫走后,抵不过孤独的她和侄子寻欢作乐,在生下家族最后的子嗣后,大出血而死。
纵观整个家族,都跟孤独做过斗争,却没有一个人战胜过孤独。同时,每个人孤独的来源时不同的。男性这边,阿尔卡蒂奥类型向外,但是输给了自己的欲望。奥雷里亚诺型沉稳,献身政治,但战胜不了当局而不入孤独 。女性这边富有活力的乌拉苏尔型抵不过外界沉重氛围带来的孤独。蕾梅黛丝型开朗阳光,但是都没有改变现实而逝世。最终,历经沧桑的布恩迪亚家族从马孔多消失。
《百年孤独》写出每一种人的孤独,却从不让任何一个人走出这种孤独。最后的赋有家族所有优点的人在出生时也被蚂蚁吃掉,不得不说这是一篇充斥悲伤气氛的小说。但它有很多非常阳光的场景,何塞·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青年时开创马孔多,在一个下午给孩子们上物理课、另一个下午带孩子们摸冰块。乌拉苏尔在修建家族大宅时的充满无尽的活力,小蕾梅黛丝婚礼上,大方的举止。奥雷里亚诺上校跟岳父玩多米诺骨牌……这都是很 温馨,美到令人窒息的画面,可是只能用一个词衔接下一句:好景不长。那又是什么样的沉沦才可以使这群人堕入那样的孤独?
总的来说,外向的男人战胜不了内心的欲望而孤独,内向的男人屈服外界的强大而孤僻。活力四射的女人经不起世界孤独的氛围,藏事于心的女人最能被内心藏匿。作者写出了不同人孤独,又很公平给出他们不同的阳光 。阿尔卡蒂奥富有力量、勇气拿起猎/枪抵抗。奥雷里亚诺深沉、执着不被世事蒙蔽。乌拉苏尔勤劳,有活力,热情、有爱心。阿玛兰旦关爱子孙。蕾梅黛丝拥有脱俗阳光。可作者很不公平的把孤独作为他们的结局,但读书还 是会很公平的认为作者不公平。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他认为当我们有一天面见上帝,上帝问我们有什么作为,我们便可以将此书呈给上帝了。借用陀氏的话,当有一天我们见上帝,上帝问我们的想象力在哪儿的时候,我们便可以把这本书拿出来,并说,这就是我们想象力的全部了。
喜欢这本书,在一个家族看到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结局,重读,待续……
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1000字
这是一个充满神奇与狂欢的故事,是现实世界及其困境、迷信的一面镜子;它也是一个充满虚构的世界,吸引每一位读者步入浮想联翩的幻境。这部作品采取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把现实和幻想、直叙与讽喻、写实和夸张结合起来,加上《圣经》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话和传说故事,无异绘出“一幅巨型壁画”,但却再现了活生生的现实。
一部《百年孤独》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小说其实一直在交错两个主题:孤独和宿命。一方面,以乌苏娜为代表的几个长寿的女人,代表一种神秘力量,一种历史的见证,一种家族的延续;另一方面,第三代阿卡迪奥为对称,第四代的孪生兄弟简直就是第二代的兄弟俩的翻版,这象征着一种命运的轮回,一种注定无法改变的轮回。而这种烙自家族徽记和生理本能的内驱力还鲜明地表现在这个家族人之间的乱伦冲动和论理规范的禁忌之间造成的紧张关系。即使是看上去最高尚最理性的奥雷连诺上校,也在数十年颠沛流离的战争生涯里留下十七个私生子;而第四代奥雷连诺第二更是将这种情欲发泄到及至,并且神秘的引起了牲畜繁殖力的亢奋。到了最后,这种盲目的本能冲动到第五代阿玛兰塔·乌苏娜和第六代小奥雷连诺身上彻底的无阻挡的爆发出来,这种被压抑了几代的乱伦冲动如决堤的洪水淹没了家族的一切。马尔克斯自己在解释这部作品的人物的孤独性时,曾认为“布恩蒂亚整个家族都不懂得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作者的观点似乎是无可置疑的正确的。
但是时间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拥有孤独,我们让孤独流淌在时间中。
然而,小说的一切悲惨结局皆源于马孔多居民的落后、愚昧。他们不是面向过去,追怀昔日的宁静与淡薄,就是关在小屋里,沉湎于毫无意义的“制小金鱼”、“织裹尸布”、“修破门窗”、“洗澡”等等。因此,他们只能等待着“猪尾巴”的重现。
看似荒诞的一个家族其实正折射出了拉丁美洲的历史。这一个家族的孤独与苦难也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病苦与血泪。拉丁美洲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历史悠久的古代神话,原始古朴的印第安习俗,混杂的种族和宗教,偏僻落后的乡村生活,现代时髦的都市文明雨季激烈动荡的政局,所有这些因素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梦幻的历史与神奇的现实巧妙地融为一体。而正是这种神奇的不可信的现实,让拉丁美洲处于独孤的氛围之中。当你真正了解那一段历史,你会发现《百年孤独》是一本透过哈哈镜的折射的南美洲史诗,他所揭出的不是单纯的生活,而是表层下面一些更深刻的东西,不被理解的人,无法联合的力量。这种孤僻贯穿了这本书。正如书中最后所说,“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出现第二次了。”这正是作者对自己的出生地的希望或应说是绝望。
这也是一部极具现实批判意义的小说。译者的后记中写到,“这部小说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独裁、反保守的作品。”作者把时间写的很混乱,让读者从一个个的片段里找寻故事的连接点。书的一开头就连用两个很多年,把读者拉到沉重的历史面前。让人看书的心情变得沉重。我不知道作者描写布恩地亚家族的时候有没有一丝同情。他们七代人没有一个人懂得爱,最后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爱的结晶,却是整个家族毁灭的开始。作者在书中作了很多这样的描写。这些带有真实性的夸张,读来不免让人陷入深思。也就觉得作品充满了无限的凄凉。
“多年以后……当……准会……”这就是马尔克斯向我们展示的时间魔法。
他的小说,满足了我们永不餍足的想象需求;只有在他的小说里,我们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什么高于现实也高于幻想。有时想象,如果生活真的如他所描写的一般,人类会不会活得更真实、更单纯、更可爱?
读《百年孤独》,从来只有一个感觉:但愿长醉不愿醒。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