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2000字多篇
2022-03-27 16:57:02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童年,是幸福的,快乐的,是美好的,人们常说童年是人生长河里的最美得一朵浪花,是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在萧红眼里也应该是这样吧!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大家参考!
读呼兰河传有感2000字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绝笔之作,书中倔强的冯歪嘴子,悲惨的小团圆媳妇,脾气古怪的友二伯这几个经典的底层人民形象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萧红倾尽心血,力透纸背以孩子的视角描述了一个个有趣又可悲的场景,读来亲切自然,就如身临其境一般。
这部不太像小说的小说围绕着作者的家乡呼兰河展开,里面的一人一木,一花一屋都饱含着萧红对家乡呼兰河深深的眷恋。萧红很早离开了家乡,那个童年生活的地方,给她留下了太多难忘的回忆,尽管离家多年,呼兰河永远是那个藏在心底的地方。永远在她的梦中回荡。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早上鸡鸣起床,晚上熄灯睡觉,燕子喜欢飞到农家小院筑巢,房前屋后的黄鼠狼满街跑。这是我对童年家乡的印象,“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这是萧红对童年家乡的印象。随着萧红细腻的笔调,生动的故事,我仿佛走进了呼兰河,进入了一个遥远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地方,又仿佛回到了我的童年,一切是那么的熟悉、那么自然。《呼兰河传》描绘的风土人情是那么真实,呼兰河纯朴又愚昧的民众是呼兰河的主体,作品娓娓道来,生动的故事背景下又带着些许悲凉!
《呼兰河传》第二章谈到了大泥坑,大泥坑是呼兰河城一个极具特色的地方,每个人都知道大泥坑阻碍了交通,但没有人去填平它,今天坑里掉进了一匹马,明天掉进了一个人,这样人们就有热闹可看了,大家议论纷纷“那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马捏!”萧红用朴实的笔调,通过大泥坑深度反映了呼兰河城人民的无聊,如文中写到“有一天,下大雨的时候,一个小孩子掉下去,让一个卖豆腐的救了上来。救上来一看,那孩子是农业学校校长的儿子。于是议论纷纷了,有的说是因为农业学堂设在庙里边,冲了龙王爷了,龙王爷要降大雨淹死这孩子。有的说不然,完全不是这样,都是因为这孩子的父亲的关系,他父亲在讲堂上指手画脚地讲,讲给学生们说,说这天下雨不是在天的龙王爷下的雨,他说没有龙王爷。你看这不把龙王爷活活地气死,他这口气哪能不出呢?所以就抓住了他的儿子来实行因果报应了。有的说,那学堂里的学生也太不像样了,有的爬上了老龙王的头顶,给老龙王去戴了一个草帽。这是什么年头,一个毛孩子就敢惹这么大的祸,老龙王怎么会不报应呢?看着吧,这还不能算了事,你想龙王爷并不是白人呵!你若惹了他,他可能够饶了你……”那么一件小事,就引起了大家的议论纷纷,可见呼兰河的人民将那个大泥坑发生的事情当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呼兰河城人民的愚昧无知这些并没有影响到萧红对家乡的热爱,她爱着故乡的景,爱着故乡的人。祖父是萧红成长路上最温馨的回忆,萧红童年最美的记忆应该是“祖父,我和后院”了吧!
这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纯朴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悲凉。萧红爱她的故乡,这爱中是否也参杂着些许的无奈呢!因为时代的贫穷,人们心安理得地吃着瘟猪肉,并采用自我欺骗的方式用大泥坑做掩护,说这只是淹猪肉。烧锅院子、车夫、马童、使女、小胡同、大染缸,豆腐坊,跳大神……这些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作品用全景式的图景为我们展现了时代的悲凉。小团圆媳妇的惨死,令人痛心,可对于折磨她的恶毒的婆婆,却让人恨不起来,因为她也是这样从媳妇过来的,原来“十年媳妇熬成婆”这句话的意蕴如此厚重。冯歪嘴子是故事中令人心痛又敬佩的人物,生活再苦再难,他也挺直腰杆向前看,对他而言,两个孩子是他的希望,是他顽强生活下去的力量。友二伯地位低微到连孩子都可以随意逗他,不尊敬他,实在是可悲可叹!
萧红很爱她的祖父,我也是;萧红很怀恋童年的故乡,我也是。读完《呼兰河传》我好像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因为书中描述的太多场景我都似曾相识。呼兰河城有个大泥坑,我家门前有条高低不平的泥泞小路,呼兰河城有个豆腐坊,我们村里原来也有,那时家家户户都会自己打糍粑,磨豆腐,做年糕,麻糖……甚至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东西。我生在荆楚大地上的一个小村庄,那时候,村民们都住着矮矮的平房,房前屋后种着树,家里养着鸡鸭。我家门前种着一颗槐树,从我有记忆起它就长在那里,屋后种着葡萄藤,不知什么时候被偷葡萄的人给弄死了。东家的李婶西家的王婶经常吵架,吵起架来整个村子都被惊醒了似的。村子里的女人们在农闲的时节喜欢相互串门,因为闲在家里实在没事干。年轻女人都还好,要看着孩子,一般要趁孩子睡着的功夫聚在一起拉拉家常,年长的女人就不一样了,农闲的时候奶奶大妈们很爱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有时高谈阔论,有时又贴着对方的耳朵低声细语,好像在说着什么惊天大秘密一样。我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心中不免好奇起来,她们在说些什么呢?
萧红的祖父很爱她,我的爷爷也很爱很爱我,他出门时甚至将小小的我顶在脖子上,那种感觉特别神奇,有些害怕,又有些奇妙,感觉自己突然好高好高了。那时候牙都还没长全的我看着大人们吃甘蔗,也闹着要吃,“要吃”两个字都说不清楚,只是嚷着:“要滴要滴!”爷爷拿出一把老虎钳子,将甘蔗汁一滴一滴夹出来给我喝。这些记忆不知怎么一直存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爷爷经常给我带好吃的莲蓬,好吃的桃,都不知道他在哪儿摘的。后来我大了些的时候,村里一些我不大认识的女人见了我很喜欢说:“哟!这是谁家的丫头片子!挺水灵的咧!”我不喜欢别人这样说,明明自己也是女性,为什么说起话来总有些轻视女孩子的味道呢?不过这样的话听多了,也不大在意了!现在也明白了,这是农村千百年来的传统――重男轻女。应该不止是农村,千百年来华夏民族都是这样。《诗经·斯干》中就说过“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就是说男孩子就像玉一样宝贝,女孩子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纺锤而已。不过我很幸运,尽管我是个女孩,我的家人仍然对我很好,特别是我的爷爷,他是我人生的导师,经常给我讲故事,给我解惑,以至于我童年时候的精神生活不至于太乏味。
萧红为她的家乡呼兰河作传,而我的家乡早已不复旧时模样。乡村的模样大大改变了,作为长期离家求学的游子,对家乡的感情渐渐变淡,但是故乡的人永远是我心底最美好的期盼,期盼他们永远幸福安康,等着我衣锦还乡……
读呼兰河传有感2000字
在我的印象里,那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它在寒冷的冬季可以低至零下二十摄氏度,但它也借助得天独厚的黑土地养育了生活在那儿的祖祖辈辈。那里是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也是萧红最眷恋的热土。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童年经历为线索而写成的自传,这本书几乎是以一个孩童的视角来进行叙述,语言质朴生动,读起来也是妙趣横生。
全书共有七个章节,主要讲述呼兰河城里的概况、人们日常的祭祀活动、“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团圆媳妇的悲剧故事、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经历。每个章节都各有特色。然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地还是描写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的部分。
团圆媳妇是隔院老胡家为小儿子相中的“童养媳”。本来只有十二岁的团圆媳妇因为个子高,怕被别人说嫌,故对外谎称自己已经十四了,可见当时女性的地位多么低下。本应该是自由自在、追逐梦想的豆蔻年华,团圆媳妇却因为过于开朗,她的婆家人竟坚定不移地认为她“有病”。她是“鬼神附了身”,否则怎么会笑得如此灿烂,嗓门如此大?像老胡家这样被封建礼教束缚了多年的“顽固派”怎么会知道这才应该是一个十二岁女孩该有的样子?他们打她,说“不打出不了规矩人”;他们用烧红的烙铁烙她的脚心,说是让她不再有逃跑的念头;他们用滚烫的热开水从她头上往下浇,说是让她“灵魂归位”。多可笑!多悲哀!这一幕幕都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们的愚昧与无知,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人被封建礼教、习俗捆绑得太久太久了,但是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变本加厉。团圆媳妇最后死了,死在了吃人的封建礼教下,她的婆婆为此哭红了双眼。她当然要哭,她怎能不哭?她是哭她在团圆媳妇身上花掉的五千多吊钱竟没能给她一个“恪守妇道”的儿媳妇。人性的冷漠,世态的炎凉,无不在萧红的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萧红的作品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她善于用最平静的语言,讲述最惊心动魄的故事,揭露最骇人听闻的真相。她写呼兰河的人安于现状,只顾眼前利益:“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不大也就算了。”她写亲戚们相互之间的虚伪:“祖母一死,家里陆续着来了许多亲戚,有的拿着香、纸,到灵堂哭了一阵就回去了。”萧红被称为“女鲁迅”,但是我觉得,她不鲁迅,因为她的文笔不如鲁迅的那般尖锐;同时,我又觉得她就是鲁迅的影子,因为他们都把笔尖当作武器,直击“敌人”要害。我想,这一点在《呼兰河传》的最后一章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最后一章的主人公是冯歪嘴子。冯歪嘴子是一个磨房里的穷拉磨人,与一头驴相伴为生。后来,他与邻院的王姑娘好上了,还有了孩子。在此之前,王姑娘是人见人夸,有人说她个子高大,是“兴家立业的好手”。有人说她的大眼睛很好看,带着福相。还有更甚者,说要是有了儿子就一定娶她。然而这些赞不绝口的人在王姑娘与冯歪嘴子结婚后却开始冷眼旁观。她们认为一个好端端的姑娘嫁给一个穷磨倌,那姑娘的德行也不会好到哪儿去。有人说没见过哪个姑娘长得跟扛工的似的,有人说王姑娘不是个好东西,说王姑娘的眼睛长得不好。这些人无中生有,为王姑娘“创造”了许多不堪入耳的个人“传记”,“我”家的厨子王大叔还一心盼望着王姑娘的孩子早些死掉。他们天天扒着冯歪嘴子的窗户上演一出《窃听风云》,一有个风吹草动就立即召唤各家各户前来观看热闹。多可怕的世俗观念,如果王姑娘嫁的是个有头有脸的如意郎君,那邻里的态度又会截然不同了吧,所以总是会有人见不得别人的好。
人们总是喜欢以金钱、地位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高低,同时,人们对一些“不好”的事总是格外地关注,并且盼望着它早些发生,好让无所事事的人们有些饭后的谈资。在心里,从道德层面上,我们必然对这类行为充满不屑与鄙视。但有的时候我们又不免成为“凑热闹”人群中的一员。当我们见到比我们优秀的人,我们也可能会像邻里们对冯歪嘴子说闲话一样,对他人说三道四,甚至以别人的弱点当作自我安慰剂。甚至有时候,我们也会像嫉妒冯歪嘴子有妻有儿幸福生活的人们一样,希望别人的快乐早些破灭,悲剧早些发生。我们多多少少会有这些自私的想法,但很多人是不会付诸行动,这也是缺点中唯一的“优点”了。其实我们周围都在上演着《呼兰河传》,生活就是一部《呼兰河传》。
读完一本书,我从中获得了什么?我在问自己。我看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同时我也知道,愚昧、无知是社会前进的一大阻碍。喜欢“凑热闹”是中国人的“传统”;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些“非正统观念”,但无论如何,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不再是一百年前的样子,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固然不提倡那些吃人的礼教和习俗。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想想,我,可以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才不至于一百年前团圆媳妇的悲剧再次上演。比如,遇到摔倒的老人,我们该不该扶?这是个社会热点问题。要我说,该扶,当然要扶,救死扶伤是每一个人都应尽的责任。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先把这份善事做下去,因为我们心中有善,有责任,我们不是冯歪嘴子的邻居,我们是二十一世纪活生生的“人”,我们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
读完《呼兰河传》,我想,我应该对自己的心态加以调整,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不能像过去的人们一样因为被封建观念束缚得太久了,没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我也从书中看到了一些纯洁、美好的东西,那就是作者的童年趣事。那令人捧腹大笑的趣事和祖父与“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也让我为之感动。我们应该明白,童年是美好的,但不只有童年时美好的,任何时期的我们都可以绽放出自己的美丽,我们要珍惜所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
感谢如诗歌般美丽的《呼兰河传》。
读呼兰河传有感2000字
有人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也有人用“一代文学洛神的心灵之歌,一幅生与死、欢乐与悲哀的风俗画卷”来形容它。在这个暑假,带着对于作家萧红的一种神秘感,带着对于《呼兰河传》的一种新鲜感,我翻开了《呼兰河传》。
它是一部“回忆式”的长篇散文、小说,它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华丽优美的辞藻,它的语言平实自然、淳朴朴实;它没有描绘一个纸醉迷金的大城市,它所描绘的只是繁荣、独具风土气息的小镇----呼兰河。那里的人们热情友善但是却因为旧社会风俗的缘故也十分的愚昧无知、愚蠢迷信。它真实的人物情感总是能够带动我的感情随其亦忧亦喜、亦苦亦悲。
当时,它的作者---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因战争一个人身在沦陷的香港,且因疾病而备受煎熬,心中苦闷而寂寞。这种心情,通过文字渗透进了我们心中。所以它的情感就像一盘颜料,什么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可细想却又别有一番韵味!文中、作者萧红以童年在小镇呼兰河的生活为原型用通俗易懂、简洁的语言淋漓尽致的刻画了祖父、祖母、二伯、王大姐、冯歪嘴子、小团圆媳妇等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恶劣本性的批判。
全篇共分为七章,分别描写了僻远热闹小镇的 “大泥坑”,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的民俗民风,与祖父的快乐生活,荒凉的家和园子,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之死,我性格古怪的光棍二伯,邻居“磨官冯歪嘴子”的苦难生活等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是记叙但没有主轴,虽各自独立但又是俨然一整体。
那是一个偏远又热闹的小镇,在城市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在那里四季都有发生危险的可能,有人提出拆墙,有人提出种树,但始终没有人提出将泥坑填平。这不正是封建社会人们愚昧无知的真实写照么?在所有的章节中,《小团圆媳妇之死》这个章节带给了我最为刻骨的凄凉与悲痛。她只有十二岁,本应享受童年天真快乐的生活,但却因为家境贫寒被迫卖给了粉坊旁赶大车的老胡家做童养媳。因为她“坐的笔直”“走的风快”“不怕羞”“不规范”“太大方了”因此总是被胡家人无端的痛打,还被迫夜夜在西南角跳大神。而左邻右舍不但无人阻拦,反倒十分支持胡家的恶劣行为,后来胡家人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大神差不多跳了一个冬天,就把那小灵花跳出“毛病”来了。小灵花的婆婆急于为她“治病”听信了各种各样的偏方、怪招,其中最奇怪的莫过于用大缸“洗澡”。可这“澡”竟是用滚烫的开水来洗,而围观群众却总是乐呵呵的。三次开水澡无情的夺去了小灵花的生命,但却没有人认为这样愚蠢的行为是错误的。麻木、残忍、无知的呼兰河人啊!是你们的愚昧温情脉脉的扼杀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你们才是杀死小灵花的元凶。这是多么的可悲可叹啊!
我喜欢作者笔下的祖父。“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祖父对作者很好,每当有小猪小鸭掉井了,祖父会用泥包起来烧给她吃。“把小猪的皮一撕开,立刻冒了油。”再蘸点盐、放点韭菜花,仿佛透过书本就能闻到香味了!作者的祖父是个和蔼慈善的老人,他从来不会批评、训斥小孩子。作者小时候学种地,把好好的菜种踢飞了,犯了错,可祖父依旧是笑呵呵的。她吃熏小猪时,没有一点儿吃相,“满嘴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祖父有教养、有气度。“祖父教我的《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从这点看来祖父是一个文学素养很高的人,所以我更加钦佩作者的祖父了。
合上书本,我废书长叹: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小镇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价格: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