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希特勒的试毒者读后感1000字

2019-12-02 21:33:35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

本书乍一看是纪实作品,其实是根据玛格特·沃尔特的经历为原型,作者经过深加工的小说。我并不会批判这一标题给人们带来的误导性,小说呈现给我们的境况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尤其是其中高傲冷漠,又极富责任感和同情心的犹太女人艾尔弗雷德;以及多情,在纳粹的统治下没有泯灭人性的党卫队长阿尔贝特,这两者的形象十分生动,令人印象深刻。其次天真愚蠢的莱尼、愚昧的格特鲁德姐妹、市井妇女奥古斯丁等等,也描写得活灵活现。

外国文学似乎有这样一种趋势,在价值观上努力遵循政治正确,即所谓的民族平等(尤指黑人),保护小孩,拥护LGBT,注重个人感受,不以集体利益侵犯个人利益等;在写法上,喜欢用插叙的手法。如果说中国小说喜欢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欧美文学则喜欢织网的写作手法,有时横织转而竖织,直到后面形成一幅绝妙的网络。

如本书中,时空经常转换,在说罗莎试毒的过程时,时而转到了罗莎和丈夫格雷戈尔的相识过程,又转换到罗莎的童年以及她如何失去自己的双亲。这样的写作手法,很能吊住读者的胃口,我会迫不及待的看下去,想知道后面的发展情况。

希特勒的试毒者.jpg

这样写的好处还有,当线索很多时,我们不会用太多精力去想事情的发展,就给了我们一定的悬念。看中国电视剧时,有一点是很很没有观影体验的,就是一般我都能猜到事情之后是如何发展的。而欧美的文学作者则很注重这一点,会避免让读者一目就了然后续的发展。毕竟现在的文化受众可谓是见多识广,中国的文化行业从业者,不论是编剧还是小说家,都要从这方面学到些东西。

在人物的塑造上,有人认为看不懂罗莎的行事逻辑。我觉得这并不是主角形象塑造失败了,而是因为中国人和欧美人的三观不符,所以很难接受罗莎这样的人。她丧夫不久后,就投入纳粹分子的怀抱,这的确让人难以接受,然而却显得真实。

因为作为一个城市中的原中产阶级,她具有“城里人”的软弱性,和薄弱的道德观。然而她与艾尔弗雷德的友情,和与“奸夫”阿尔贝特的爱情,让人读来有所触动。这也是外国人不同于中国人的地方,在中国,要写有争议的人物,都会尽量把他们洗白,甚至洗成白莲花。可在欧美,他们接受不符合传统价值观的人物,并尽力去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是对不同人的一种尊重,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善人,也没有那么多恶人。多的只是普通的人,软弱的人。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不错的文学作品。用来打发时间可以说是很合适了,而且从中还能了解一点历史知识。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还能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

联系我们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千篇网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价格:3.00元

支付宝支付
联系客服
扫一扫,支付¥3.00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等待10秒,请勿关闭此页!
【手机端支付方法】屏幕截图保存此二维码,支付宝扫码-选相册-选此图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