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00字
2022-04-28 13:18:39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小编为您编辑整理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欢迎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00字
活出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到:没有一个医生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每个人生命的任务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是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挂历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
人不是众多事物中的一种。事物相互决定对方,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最终表现出哪一种,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星期日神经官能症”----人们在忙碌了一周后,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了内容,其内心的空虚感凸显出来。同时虚无还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和伪装出现。有时,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通过追求权力(包括追求权力之最原始的形态即金钱)得到替补性代偿。
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不光我们的经历,还有我们的行动和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苦难都不会消失。尽管它们已经成为过去,但我们可以使它们存留在世上。“曾经是”也是一种“是”,甚至更为确定。
人在登山遇险的关键时刻,只会有一种感觉,即好奇。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00字
他一生 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飞机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阿尔卑斯山 。
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幸免于难的他,很欣赏尼采那句“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并在文中多次分享。
在集中营,只有囚头狱霸才能享有吸烟的特权,他们每周能获得定额奖券,而那些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打算“享受”最后几天监狱生活的犯人则是吸烟者当中的特例。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就知道他已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不可能再挽回。
弗兰克尔关注的并非多数人丧生的原因,而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幸免于难。亦逐渐强化了他的核心理念:生命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为争权夺利。
人们或者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他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
在这本著作给作者带来极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告诫学生的是:永远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不可求。当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当你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成功将降临于你。
记住: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不可求!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00字
"书犹药也,可医愚",因此,工作之余我拜读了很多大师的书。其中,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读后,感觉自己整个的生命能量像溪流一样开始潺潺地流淌,在我近四十岁的生命中再次感受到:爱是一种医治任何创伤的良药,勇气则是面对生活给我们设定的任何困境时的力量,而最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人,心灵上选择自由的权利是上天赋予我们最神圣的也是任何环境、任何人无法剥夺、也难以触及的圣地。这本书的写作背景非常奇特,因此才值得我们以感恩的心态将它细细品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当下和未来生命中的诸多选择。可以说,在品读这本书时,你不仅是在与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对话,它更多的篇章中所凝聚的精华在触动我们灵魂的同时,让我们开始接纳生活的全部:快乐、幸福、恐惧、悲伤以及各种未知。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维克多·弗兰克尔讲述了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非常"遭遇。在历经了炼狱般的痛苦后,他选择了在绝境中抓住毫无生还可能的希望,并将此总结为"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第二部分是理论(存在主义分析治疗)。作者将自己在集中营中真实的经历、内心的感悟结合心理学专业丰富了"意义疗法".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他留下的不是伤痛的情感和困扰他日夜的噩梦,反而强化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对生活赋予的磨难,我们孤独而独特,但我们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更广阔的循环中。"诚如尼采所说:"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因此,在读了这本书后,大家意识到维克多·弗兰克尔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在这本书中,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人的生命都不会没有意义,而且生命的无限意义就包含着困难、剥夺和死亡,尤其是当人能在生命的绝境甚至死亡中延展出生命的意义来,那么他内心的强大可想而知。在我们整个的人生长河中,我们必须也必然会经受太多的苦难,这是无法逃避的任务。因此,要直面所有的苦难,不能软弱,眼泪是无用的,但也不必讳言眼泪,因为眼泪见证了人们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气。这让我想起一位老兵说的话:"没有在黑夜痛哭的人是不能了悟人生的。"我们面对生活的苦痛可以流泪,那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眼泪不仅代表了我们的软弱、孤独和无助,同时也代表了我们决定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正如意义疗法所认为的那样,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盲和聋的生命局限让海伦·凯勒有机会碰触到生命所蕴藏的万物之美。她说,万事万物皆奇迹,无论我身处在怎样的境地,哪怕是黑暗和无声,都要懂得满足,懂得随遇而安,更懂得了"喜悦藏于忘我之中。"力克·胡哲面对向上帝祈祷获得常人的胳膊和腿无望地悲伤时,他学会了开创不设限的人生:刷牙、洗头、打电脑、游泳、做运动、惊人的沟通能力等等。
了悟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这本书更多的笔墨是放在了我们如何去找寻生命的意义。他提及了三个途径:做事情、关爱他人、态度。每个人的生命中必然会面对很多的挑战,我们应该摆脱柏拉图式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更应该脚踏实地地以真诚之心投入生活,化解一道道生命难题。叔本华说过:"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两级。"厌倦的极致会带来存在之虚无,进而丧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也明白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真正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就是摆脱存在的虚无,以自己的真实尽情投入生活,哪怕千疮百孔。同时,人的一生忧多乐少,忘记一分,就快乐一分。对前尘往事何必挂怀,真正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同时,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如果有爱常伴左右,我们的生活质量会更高。"爱出者爱返,富往者富来",爱美丽了世界更丰富了内心。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吝啬爱的付出呢?诚如我在为学生做心理咨询的工作,在生命的流淌与互动中,我化解了一颗颗年轻的心的哀愁,同时,他们也回赠给我了生命成长的力量。此外,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人在勇敢接受痛苦和挑战时,生命在那一刻就有了意义。生命的意义是无条件的,它甚至包括了不可避免之痛苦的潜在意义。明白了痛苦、死亡本是有意义的,我突然以来长久的困惑也化为乌有。无论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如何、无论贫瘠或富有、无论成功或失败,我所有的生命元素构成的图景都是有意义的。尤其在看不到任何希望、满心只有创伤的时候,我们还能坚持"初心",这种精神动力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读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我开始学会对自己和生活全然的接纳,生命真我的能量也随之释放。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00字
成功只有有了生命才能充分体现-----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当《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又出现在我的眼前时,那个饱经风霜而又面带微笑的维克多-弗兰克尔仿佛又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的感情复杂,又是怜悯,又是同情。终于合上了书的最后一页,我突然发现:成功只有有了生命才会充分体现。
当他走出集中营的那一刻,他知道他成功了,并且他用他的现实经历开创了意义疗法,造福了很多精神问题的人,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他的智慧和乐观的精神,最主 要的还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完美认知所造成的。
当我看见有人支撑不了现实中的困难而选择最惨烈的方式来逃避时,我认为这是胡闹,生活中永远不会一帆风顺,只有那些了解困难知难而进的人,那些人才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和生命比起来,这些困难又算什么呢,而且“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命还在,一切还有挽留的机会,一切皆有可能。
相反如果你成功了,也不要忘记生命对你付出的一切,因为成功只有有了生命才能充分体现。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00字
好像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很少提到生命的意义。
回顾中国近代史,倒是在经历抗日战争的时候,“意义”经常被强调。那个年代,生而为中国人的意义,就是保家卫国。抗战结束,内战爆发,水深火热之中的“意义”是解放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处在亟需解决温饱再奔向小康的阶段,所谓“意义”都是很实际的事,似乎大家摆脱赤贫以后,“意义”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说起“生命的意义”,可能是在说为人儿女或者为人父母的意义,可能是在说作为伴侣的意义,也可能在说作为员工或者领导的意义。人,可以通过自己工作找到生命的意义,但是在中国,大多人是需要退休的,这就阻断了多数人通过工作的途径实现自身一生意义的道路。
另一层现实是,自小没有经过职业启蒙的我们这一代人,如何能在工作中寻找到自己的意义呢?印象里,关于工作,接受的教育都是在要求我干一行爱一行,也许用成熟的眼光看待工作,工作都是一样的,但是人是可以主动调节的,这个时候大概总要搬出那套“想改变世界,要从改变自己开始”的理论,来证明工作和工作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有差别的是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这个理论乍看之下无法反驳,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人的感受。嗯,我想,也许这也是许多人并不能从工作当中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的原因吧。
为人儿女或者为人父母抑或为人伴侣,属于书中所述第二条实现意义的方式,人类生来就要寻找爱,通过爱与被爱看见“意义”。但是人生不总是快乐美好,就像书中写道: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也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一种方式。随后作者又解释道,无论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寻找意义的必要方式。而是,即使在遭遇痛苦时,人们也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生命永不重复,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所以每个人对于苦难的看法与感受也是不同的,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这本书的作者在纳粹时期,全家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以及妻子均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促使他开创出了意义疗法。作者所受的苦难就是不可避免的苦难,在我想来,现代的普通人是幸运的,至少不必要遭遇这种苦难,或者中国抗战时期的苦难。
我们普通人的苦难,或许最多的还是平淡生活中的小坎坷,除此之外,算的上苦与难的大概就是生离死别吧。杜甫有句诗说: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大意是,只是因为死亡而离别的话只需要吞声哭泣就好了,因为死亡无法挽回,可是知道对方活着还要分别,那必然非常悲伤。交通科技发达的现代,距离造成的分别已经不需要像古代那般生别常恻恻了,死别,应该算是不可避免的苦难之一了。我们的启蒙教育习惯,是没有死亡教育的,而且,中国人都比较忌讳死这个字眼。我第一次接触到死亡,大概是在我小学的时候,那年我的外曾祖母去世,只记得那天还需要上学,早上醒来妈妈没在身边,爸爸告诉我妈妈没在是因为外曾祖母去世了,我只是想到,妈妈会因为这个哭的很伤心,所以我也哭了。之后再对死亡有印象,已是初中,那年曾祖母去世,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爸爸在床边面对着窗户坐了一天或者更久,坚挺的背影透露出来的却是忧愁与无奈。那时候还不能理解“死亡”这个字眼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不能理解永远回不来的永远到底有多远。
不记得在哪看到过一个故事,中国人很忌讳谈论生病跟死亡,尤其是与临终之人。一个人的父亲得了很严重的癌症,检查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全家就决定瞒着这位老父亲,怕给病人增添额外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但是这位病人隐约从自己亲人的态度中察觉出什么,每每想问清楚,却总也得不到明确的回答,家人总是告诉他就是小毛病不要想太多,过阵子就好了,病人就在这个善意的谎言中一天天衰竭,直到病情突然恶化而离世。也许,隐瞒真相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隐瞒真相也让临终之人失去了面对死亡的缓冲时间,也失去了实现遗愿的唯一机会。生老病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那对待死亡,可能也只有好好告别。
若死别即苦难,那又怎样从这份苦难中找到意义呢。或许是警醒活着的人一辈子不长要珍惜当下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或许是提醒我们生活平淡但是不要忽略了平淡中的那一抹美好,又或许是在教会我们好好告别,不留遗憾。
“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身上、在每个时刻都是不同的,愿每一个追寻意义的人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价格: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