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1500字
2019-09-16 21:02:01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皮囊》读后感1500字:这本书是蔡崇达的第一部作品。这多少也能从字里行间中看起来,虽然对于叙事有很扎实的功底,流畅连贯,但是对于表达的主旨却不够有力,处于一种让读者“熏陶”的朦胧状态中。整本书的名字,《皮囊》也不过是整本书中第一篇文章的名字,来源于阿太说过的那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
整本书是对于年少时代的整理,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形象鲜活的人物——坚韧的阿太、倔强的母亲、重病的父亲、病房里的朋友、似有或无的神明、被误解的张美丽、香港阿小、天才凋零的文展、以“HOPE”取名的厚朴等等。
蔡崇达就像一个雕刻家,把一个个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小镇上与青少年时期有关的人和事,就这样被串联起来,迅哥儿长大了变成了鲁迅,黑狗达长大了就变成了蔡崇达。——“一个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刻画周围人物的目的,就是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或坚强、或天真、或思考、或读书成绩优秀的黑狗达,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读者能从每一个阶段的人物身上看到不同年龄的作者。
这本书,更像一个人在炉火旁喃喃低语着自己的年少往事。对这本书我谈不上多喜欢,因为出发点就是在向读者大众进行自我推销,一个自传性的故事合集,对周围人的叙事能做到客观,但对自己的叙事能否做没有“美化”和“遮瑕”?另外,对于文章中涉及的玩伴,是否使用了化名?又是否征得了本人同意?角度换一下,如果有一天我在朋友的书中看到了某某人就是指我,发小如今已经成为著名期刊的编辑,而我却生活惨淡,那我是何心态?
抛开这些不看,“黑狗达”身上有一些点还是很吸引我:
他在初中时期,父亲病重,高中时期,父亲病故。那段时间对于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子来说,一定是极为难熬,并且被迫成长的一段时间。重症病房里的空气,带着消毒水的味道,食堂里的饭菜,他只能吃最便宜的那种,为了父亲康复,眼看着母亲求遍了神明,整个家庭的主心骨在父亲倒下以后不由分说的由他承担,可他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却要装作是故成熟,为了母亲那可笑的倔强,把上学的钱盖了一栋盖起来就要被拆的房子,那毕竟是母亲的梦啊。
从乡村小镇里走出来的孩子,身上带着一份乡土气息。蔡崇达称之为精致的土特产,我却觉得这是宝贵的璞玉。这种乡土气息,在大城市呆几个月就烟消云散,再也回不去。尤其是那些从乡村里突破了一层层选拔,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那种在初高中时期的成绩优越带来的尊严很容易被冲击的支离破碎,而大城市的孩子多了几分精明和骄傲,这是他们前进路上的障碍。
我摘抄了这本书里的一些句子,山似文章喜不平,富有哲思的句子都在普通、不经意的地方。以前看到的一句话“每片海,都浮沉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原来正是出自这里。
在这本书的后面一章——《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中,蔡崇达对累死在工作上的挚友王成刚这样说——“我真想和你好好聊聊,关于我们要怎么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让虚伪的梦想膨胀自己。我真的太想和你谈谈,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珍惜和最珍贵的”。似乎表明了蔡崇达对于生活的态度,历经千帆后,蓦然回首,生活的真谛在于生活本身,而不在于那些庞大、令人燃烧的梦想,不在于物质的丰富,也不在于无所谓的攀比。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余秋雨的一句话“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有了看破红尘,归隐山林的淡泊心境,这令我感到害怕,年轻人不该有这样的暮气”,也让我紧张起来,害怕失掉了奋斗的动力。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