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尼采读后感

2021-08-29 11:29:44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

看完整篇文章,不见一丝风的午后显得更加的闷热,尼采---鞭影下的尼采 的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尼采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尼采读后感[篇1]

对于自由

“节制,比放纵更接近自由。”

几乎所有人都渴望自由,但坦率地讲,渴望自由,恰恰因为不懂自由。当想到自由,我们往往认为不被人管制,希望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才是自由。恰当这么做时,却发现,并没有自由,反而更担心短暂的放纵后所要面临的工作与生活。但究竟什么是自由?康德说,自由不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节制比放纵更接近自由,早起,早睡,拒绝在手机上浪费时间,不拖延等等。而放纵,只是被欲望支配,一个被支配的行为,这不是自由。所以,自律的人更接近自由,但如果不去踏出第一步,0就永远是0,哪怕0后面是简单的1。正确的事,正确的方向,往往就在痛苦那头。

对于方向

“千年不见光的寂静山谷,不用去做其他,只需一根火把,就能照亮整个幽谷。”

有时难免迷茫,迷茫不是因为没有得到什么,而是迷茫想要得到什么。可当读到这句话时,豁然开朗,其实不需要做别的,只需拿好手中的这根火把,照亮前方的路,至于后面的,随着更深入,也都会慢慢显现。家庭中,做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工作中,勤奋、认真、努力。生命中,善良、真诚、脚踏实地、不卑不亢。其实我们并不缺少什么,缺的只是一点纯粹,忽然想起《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的一句台词:“我是长安的兵,长安兵就是守长安的。”做个纯粹的人不难,无非是拿好手中的火把,一步一步走下去,不东张西望,不胡思乱想,这就足够。或许方向,并不全是一开始就定好的,也有很多是走着走着才出现的,那么,多给自己的火把一点时间,也多给自己脚下的路一点时间。

可能对于读书我的理解很片面,感觉其中如有一二句可以让人享受的句子,就很满足。当然,对于尼采这位被称为人类灵魂之光的哲人,他的思想与精神,可能我不太能全懂,不过有这么几句很受用的,就已足够。

到这,就用一段可让人深思的话作为结尾吧。“人们现在已经羞于安静,而且长久的沉思几乎也使人产生良心责备,人们手里拿着表思想,吃午饭时眼睛盯着商业新闻-----人们像是一个总是可能耽误了什么事的人那样生活着。宁可做点什么,胜于一事不做。-----这条原则也是一根绳索,用来缢死一切教养和一切高级趣味。很显然地,一切形式都会因工作者的这种匆忙而毁灭殆尽,甚至形式的感觉,感受动作旋律的耳朵和眼睛,也毁灭了。......我们现在很少正确而全面地去观察一棵树,也很少观察它的叶子、枝干、颜色和形状,我们发觉只想象一棵树要容易得多。”——尼采

尼采读后感[篇2]

读完《当尼采哭泣》,誊完笔记,脑仁疼——用书中尼采的话说——宛如分娩的阵痛,催促我写点什么。这是本值得大力推荐的书,无论从存在主义哲学、心理学研究还是心理自助的角度来说,都不啻于一场精神盛宴。书中藉由19世纪末维也纳一众社会文化精英的私人医生布雷尔(弗洛伊德的师友)和存在主义哲学家、大思想家尼采之口,讨论了中年危机、婚姻、死亡、孤独、情欲、友谊等等话题,折射的是作者欧文▪亚隆的思想和人格光辉。书中真知灼见俯拾即是,在这里只择取一二,钩玄提要。

死得其所

一开始为了让尼采在“治疗”他的绝望中自愈,布雷尔向他坦诚了自己对病人贝莎的情欲困扰。不料在谈话进行中此种情形愈演愈烈,令他不得不放弃了治疗尼采的初衷,转而全然投入到病人的角色里。而尼采认为,布雷尔的困扰只是潜意识为了逃避“高尚的痛苦”而制造的精神垃圾。他将一些私人的意义联合、附着在贝莎身上,企图以幻想贝莎获得精神上的保护,缓和孤寂感,用幻觉的永恒感来抵抗时间吞食一切的无力感。而不时造访他的噩梦则仿佛验证了这一分析:“布雷尔再度感觉他脚下的地面在液化,在试图找到贝莎的时候,他又一次坠落了40英尺,掉到那块点缀着神秘符号的大理石板上。”(P89)40英尺代表了他的年龄,大理石板象征着墓碑,下陷预示着入土,而寻找贝莎意味着寻求救援。年过四十的布雷尔功成名就,家庭美满,羡煞旁人,可他却觉得了无生趣。他似登山运动员成功登顶,一览众山小的同时却意识到自己也许登错了山,但是已经没有力气爬下去从头再来。比起 “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死亡对已经步入中年的他构成了更有力的威胁。

尼采认为布雷尔对死亡的忧惧,源于对于未曾实现自己的生命的认识。“你的胸口胀裂着未曾体验过的人生,你的心脏则在时间流逝中怦然跳着。”(P301)如果一个人从未选择过自己的生活,当有一天他已经不再年轻时突然意识到这一点,自然会感到惊惧。往者不可谏,来者亦不可追,蹲在“错误的”山顶等死,光想象就令人感到绝望。接着尼采又为布雷尔介绍了“永劫回归(eternalrecurrence)”的哲学概念,让他设想这一瞬会永远存在,未实现的人生永不会被体验,未被聆听的内心永远在呐喊……而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唯一的方法是“以你喜爱这个概念的方式来生活”(P306),追求你的人生,成为你的存在。“如果人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去,死亡就丧失了它的可怕!”(P300)这就是尼采所谓的“死得其所”。

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死亡是欧文▪亚隆回避不了的主题。不仅是他,是个人就得面对死亡,哪怕竭力幻想否定死亡,但死亡仍是他的最终归宿。 虽然普世价值存在与否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存在意义的追索却实实在在跨越了文化的藩篱,被全人类共享,并贯穿人类历史,勾通古今智慧,以宗教、哲学、心理学、占星术等等形式传递思考和探索的结晶。虽然书中尼采竭力否认“坦然面对死亡”这个说法,认为这含有“对生命的亵渎”,但其实他那些具有震撼力的理论还是被用来回答了“在何种条件和情形下,我可以无惧于死亡”这样一个质朴的问答题。而且他给出的,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但有这样一个唯一的问题。上帝死了,但我们还得面对时间的审判。“死亡阴影的逼近是一项巨大的恩赐”(P118),它给予我们洞察力和勇气,去重新安排生命中的优先级。先死而后生。

爱与关系

书中布雷尔和尼采分别深陷在各自的情感纠葛中无力自拔,直到他们结合力量找出了根源所在。他们“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更多”(P276),在对象身上投射了一些至关重要的意义,他们未曾真正看到过对方,只是藉由与对方的关系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求。“我们这群受苦的同伴,全都无法看到彼此的真相。” (P363)这道出了一些普遍的关系的实质。在个体独立化进程中,个人力量的日渐强大伴随着孤独感日盛一日。个人独立意味着与世界分离,会不断产生无力感和微不足道感。解决方案就是与世界、与他人建立新的联系,以缓解孤独感。 然而,在此种潜意识动机下建立的关系,难道不是一场互相利用的交易?对方在你眼里难道不是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我们身上又在上演多少场以爱为名的自欺欺人?

为了逃避精神孤独而建立的关系既不尊重对方,亦打断了自己的成长过程。“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系。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可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增长。” (P340)所以一种理想的亲密关系,“仅存在于当它对某人的生存不是必要的时候”,而且它应该是“孕育某些更高层次东西的园地”(P307)。

相似的情形出现在孕育和教育后代的问题上,有多少孩子的出生是因为“是时候了”?有多少父母利用生孩子这回事儿来改善夫妻关系、缓和寂寞、延续自己的生命——“为了寻求永生,而把一个人的生殖细胞射向未来——仿佛精子含有你的意识似的”(P318)?又有多少父母教导孩子去完成他们自己受挫的抱负、修补他们自己的缺陷?有多少孩子“因为把父亲扛在背上而被压得抬不起头来”(P296)?也许有多少陶醉在孩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父母,就有多少无辜夭折的人生和荒草丛生的道路。而且悲剧之所以是悲剧,是因为其一再重复。

“要创造孩子,你必须先让你自己被创造。……你作为父母的目标不是去产生另一个自我……那是为了生产一个造物者。”(P307)如果一个人还不能坦然面对死亡的迫近,那么他就很难不利用孩子来逃离被死亡堙没的恐惧,并对其人生指手画脚;他很难将孩子当作另一个个体,令他独立探索自己要走的路。

人可以承受多少真理?

书中布雷尔最后为了寻求自由、追求自己的人生抛家弃子、孤身离开维也纳,在旅途中破灭了对于贝莎和前助手伊娃的幻想,认识到自己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并且除了医术一无所长,在剃掉胡子后倍显老态,走在街上自惭形秽。就在他懊悔、孤独又迷茫时,他年轻的朋友弗洛伊德出现了……你被骗了。这些都是幻觉。布雷尔为自己设计了这样一个所谓的“思想实验”,他请弗洛伊德给他催眠,然后在未让真实的事情发展到一种无可挽回的境地前,去实验一种无可挽回的决定。这招太高杆了。因为他简单地试出了自己的底线。他不是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可以抛弃一切,跑到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和土著同居,就为了画画。他不是尼采,无牵无挂,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简直要自绝于社会。他忍受不了寂寞,忍受不了无所事事,忍受不了孤独终老。比起尼采,布雷尔是更接近普通人的人。

所以尼采那招是完全行不通的,他残忍地撕开了布雷尔的伪装,指着鲜血淋漓的伤口说,你害怕是因为你根本没活过!是不是啊?!但是他不给药方,不给治,你问他怎么办?把握自己的人生啊!把握个毛线。现实是,他四十岁了,有老婆,有五个孩子,除了医学啥也不会,也没什么具体的梦想。他之所以是今天这样,也许当初不是自己所选,但无论原因是什么,结果已经注定。你让他把握人生,除了已经有的,他已经不知道自己该把握什么。就像我们很多人的父母,他们被教导努力挣钱赡养父母、抚养孩子,他们选择过自己的人生吗?没有。可到了今天,除了按着惯性继续下去,已经没有别的人生了。的确有“花甲背包客”,但那是小众,他们的存在对于大部分人没有指导意义。就像尼采近在咫尺,布雷尔却依旧故我。

还有责任之说,就像布雷尔的妻子对他说:“在我的选择奴役了他人时,我无法去选择自由。”(P313)不过尼采又说:“如果你没有完成你自己,那‘责任’不过是为了你的自我放大而利用他人的婉转说法罢了。”“责任与忠实是遮羞布,是用来躲在其后的帘幕。自我解放意味的是一个神圣的‘不’字,甚至是对责任。”(P307)这些文字确实振聋发聩,然而合上书本,我们面前还有现实。笔者曾经想要去支教,但是家母表示无论如何都无法安心,我如何能无动于衷?又怎能为了寻找自我而令她提心吊胆、终无宁日?确实,责任、忠实、善良,这些都是监狱的栏杆,这些微小的道德能令人麻木,我们首先得认识自己的邪恶,自由是完全的自由,包括你的本能。然而问题的核心在于,我没法承担这样的自由。

所以布雷尔做这样的选择,我觉得可鄙又释然,他说出“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P343)时,我觉得可怜,又不得不同意。自由对于大多数人,依旧还只是一场思想实验。独立这个词语,在面对偌大一个世界时,难免瑟缩。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为过去的选择负责的同时,未来尚待设计,如何以一种爱自己的命运的态度来生活,是值得每个人停下来想一想的问题。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P336)这是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当尼采哭泣,他不再受苦于自己的孤独。以参与彼此的自我超越为前提,人和人之间也许能达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信任和理解。如果你的泪水有声音,它们在说些什么?

尼采读后感[篇3]

《当尼采哭泣》,不管我是否是孤陋寡闻,我认为这是一本不仅仅是心理学的,也是文学上的杰作。普及自然科学的极佳范例!自然科学与人生的绝妙融合!!心理学疗法的细致描述,哲学的实践应用问题,关于人生的普遍问题,这本书里都有涵盖与详细的叙述。情节的逻辑性无懈可击,采用对话与情境渲染的手法引人入胜。简直太棒了!我实在难掩我的激动之情。我曾无数次试图在对话,经验,书本或电影中寻找我自己人生谜题的答案,多少次都无功而返,但这次——它至少让我有了崭新的思路,给了我别样的启示!!这是一本专业知识上的,哲学上的,人生上的一剂良方。

人如果只是屈于服从外界的影响或压力,那么其生命只能归成一种偶然,不具备任何的特殊性,且实现不了“成为你的存在”的理想。而如果你选择了不同种的生活方式,对,人生的实质便是选择:去克服自己的本能,战胜自己的恐惧,从而成为自己的,而不是社会的,文化的映射。尼采说,这种生活往往是带着痛苦的,成长是痛苦的回报。绝望,孤独,是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并且走下去的必然之路。如果让他去除掉痛苦,那么他至今所得的一切——哲学的思辨,行为模式也将不复存在。所以他拒绝去除痛苦。按文章的话说:“尼采选择了痛苦”“病人选择了生病”。

尼采读后感[篇4]

还好,我是平凡的庸女人——《当尼采哭泣》

象个黑洞,想要放下抵挡不了欧文·亚隆的文字。继续,继续,直到最后一页。长长出了一口气。还好,我是平凡的庸女人,靠着微薄的薪水和一个个别人的故事过日子。

科学不是枯燥的,哲学也不再深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各种学科变成恼人的考试与学分;不知道什么时候,读书变成“认真学习”和“努力上进”的代名词。或许是我们的教育?又或是这个社会大环境?我“识破”了这些“诡计”,用这些所谓的枯燥、深奥自娱自乐着自己。

只是自娱自乐。那些尼采式的哲学家,弗洛伊德式心理学家,任何一个--家,在我看眼里,都是须仰慕的,伸的脖子都酸的如太阳般的高高在上,不能直视。翻着他们的书,常常想:喔,脑袋用什么做的,怎么会想到……大约结构跟我们不一样吧。直到欧文将尼采、布雷尔、弗洛伊德、瓦格那、莎乐美……写成小说的主角与配角,直到我读到《当尼采哭泣》,直到我真的“看”到尼采哭泣。走向神坛的他们,成为人的经历中年危机、婚姻、死亡、孤独、情欲、友谊,找寻着自我与选择。我很庆幸我的智商不够,只配囫囵他们的“口水”。我很庆幸我的平庸,绝不配有那么纤细的敏感感受,终不能理解尼采为的大约二千年的时候会有人成为他门徒的那些理论。我很庆幸我的神经大条,不执着于某项事业,不执着于孤独。

一懒散的小女子,一随遇而安的小女子,一在历史长河里绝对可有可无的小女子,一因各种好奇而涉猎各种学料表向的小女子,沦陷于尼采的哭泣之中。

没有朋友是可怕的,甚至比朋友背叛你还可怕;孤独是可怕的,有陪伴后的没有人陪伴比一直都没有还要可怕;不被理解是可怕的,但被误解式的理解比不被理解本身更可怕;一直没有幸福是可怕的,一直住在幸福里却不知何为幸福更可怕;没有人爱,不会爱别人与不知如何接受别人爱同样可怕……这些是伟大的哲学家尼采遇到的。越大的成就,越深的孤独,越浓重的不被理解甚至被曲解,越沉重的无助。

跟随着欧文似催眠般地身临其境透过纸张与文字,触到……象布雷尔催眠醒来那样的感慨,那只是场催眠,感觉真实地不曾在生活中发生。象布雷尔醒来后倍加珍惜自己所拥有一样,倍感珍惜我眼前的一切,身处的一切。

平凡的庸女人,真好。

尼采读后感[篇5]

有没有想象过,有那么一个人,遗世独立,没有任何社会关系,飘荡在欧洲这片土地上,为真理忍受病痛,寻觅奔走?也有这样一个人,功成名就,家庭美满,却欲壑难填,渴望逃离,自我折磨?哲学家与医生的相遇,到底是谁能治愈谁?

欧文·亚隆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他总是善于将艰深的心理治疗理论融于充满人情冷暖的故事,让我们以他人为镜,审视自己的人生。

书中的布雷尔是维也纳著名的医生,他拥有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孩子,成功的事业。然而却陷入中年危机不可自拔,对衰老、死亡、命运的恐惧,对妻子剥夺其自由的怨恨,化作了他对女患者贝莎不可抑制的欲念。他是如此痛苦,渴望逃离僵死的婚姻、枯燥的工作。尼采是欧洲著名的哲学家,他孤身一人,钱财了了,同时饱受病痛折磨。他把他的孤独、寂寞、穷困、病痛,视作他思考的必要条件,拒绝一切关系,一切帮助,直至有个叫路莎乐美的女人走进了他心里。在这个女人背叛他之后,他的人生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书中两个人通过谈话治疗的方式,谈论恐惧、死亡、欲望、婚姻、孤独,剖开心扉,最终互相救赎,又各自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书中反复探讨的一个话题,就是孤独。 这是一个如此刺眼的字眼,让人不自觉回避。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孤独的,也没有人不被孤独所环绕。谈及孤独,尼采如是说“一个深沉的人也需要朋友,就算每个人都辜负了他,他依然有他的神。但是我既没有朋友也没有神,我就像你一样有欲望,而且,不曾有比完美的友谊更大的欲望,一种为同辈所环绕的友谊。令人陶醉的字眼,'为同辈所环绕'!对像我这样一直在孤寂之中的人,它代表慰藉与希望,我总是在寻找,但从未遇到一个恰巧属于我的人。”“既没有朋友,也没有神”,这是何种极致的孤独寂寞,坚韧如尼采,也会在孤独的夜里难敌对死亡的恐惧。习惯家庭生活的布雷尔更是在出走后不忍孤独,最终回归社会生活。两颗孤独的灵魂在时间的长河中幸运地相遇、相知,获得短暂的陪伴与救赎,然后重回自己选择的人生轨迹,完成自己的宿命,直面自我的恐惧。

孤独终究是人生中轻而易举就可获得的常态,友情或爱情,却是可遇而不可求般的珍贵。正如尼采所说,我们要学会拥抱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做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人只有学会独处,只有“活得像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能拥有真正爱人的能力,才能真正关心另一个人的存在的成长,才能在与人相处时不是充满了自私的欲念。只有正视孤独,接受孤独,才能在成为你的所有存在的道路上更近一步。所谓灵魂伴侣的陪伴是人生中耀眼的,幸福的时光。而生命神秘面纱隐藏的对死亡的恐惧,对自由的挣扎,对人性的欲望的血淋淋的揭露,对人生真正敌人的战斗,你只能一人独行面对。人永远无法真正从他人得到帮助,人必须要找出帮助自己的力量。

正如布雷尔一样,我们总是抱怨被禁锢于生活的枷锁,殊不知,生活愉快的关键,便是先去选择必要的选择,然后去热爱我们所选择的东西。命运如是,孤独亦如是。

联系我们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千篇网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价格:3.00元

支付宝支付
联系客服
扫一扫,支付¥3.00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等待10秒,请勿关闭此页!
【手机端支付方法】屏幕截图保存此二维码,支付宝扫码-选相册-选此图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