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人生三书读后感800字

2021-09-10 13:39:16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名著读后感5篇,希望大家喜欢!

人生三书读后感800字范文[篇1]

《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读完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总有些东西久久的萦绕在心头,却总也不愿让它散去。

安德烈在参加了许久未见的同学的婚礼后曾这样感叹道:我们真的要长大了么,这么快就要跳过时常讨论的喜爱的足球,音乐,政治话题而进入讨论女孩,婚姻的步骤了吗?我想,我的状态和他是有些相似的。前几天和Johnson讨论关于婚姻的话题,我说其实对于这个我也要在不远的将来要步入的阶段感到害怕和迷茫,他的话或多或少让我感到安慰: What is really strange are people who are NOT afraid of marriage. Yes Lily, there are many stages to a complete life each with unique challenges and rewards. The secret is to enjoy each stage to the fullest and take advantage of what it has to offer. 本•沙哈尔说过:勇敢并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却仍要鼓起勇气去做。那么我,是不是少了很多点的勇敢呢?

我看过对教育学最浪漫的解释是: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孩子你慢慢来》中,龙应台对两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中的快乐、矛盾和烦恼刻画的细致入微。她在其中这样描写到:飞飞出世,我开始了解什么叫命运。从同一个子宫出来,出来的一刻,就是两个不同个性的人。安安吮吸时穷凶极"饿",飞飞却慢条斯理。因为是第一个孩子,曾经独占父母的爱和整个世界,而后又被迫学习分享,安安的人生态度是紧张的、易怒的、敏感的。也因为是老大,他是个成熟而有主见的人,带领着小的。而飞飞,既然从不曾尝过独占的滋味,既然一生下来就得和别人分享一切,他遂有个“随你给我什么”的好脾气;他轻松、快乐、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他没有老大的包袱。他因此更轻易得到别人的爱。别人大量的爱又使他更轻松、快乐、简单。这就是命运。我常常在想,在父母的眼中,我和妹妹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一篇中,我最喜欢的部分。第一次强烈的有这种感觉,是送妹妹去上大学,看到她在操场上和新同学在一起时离开的背影。有着截然不同性格的我们,在别离时刻的表现却惊人的一致,表面上云淡风轻,却在转身时偷偷的抹眼泪。那么我的父母呢,他们的人生中目送了那么多次自己的父母和子女的背影,他们是否也像我一样,曾在暗处偷偷的落泪?有人说,一段感情中,付出最多的人爱的越深。可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来都不求回报,从我们呱呱坠地时起强烈的亲密无间,到我们长大后他们的放手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的爱在我们身上的体现,是心胸和智慧的远行。因为他们知道,离别,是成长的第一步,不曾体会过孤独,就不可能真正的成长和强大。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感谢我的父母,让我和妹妹在有限的资源里得到最好的教育,让我们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拥有了更多的成就感、尊严和快乐。

在我写这篇读后感的同时,也是我的第一届学生在一诊考场中奋笔疾书的时刻,在此也祝愿我的孩儿们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为自己无限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人生三书读后感800字范文[篇2]

龙应台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发表多篇作品针砭时事,被形容“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读她的作品,既能感受到她在家庭之外的理性和犀利,更被她作为母亲和女儿的温柔感动。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母亲与儿子,母亲与女儿,在这两种关系中,她给予无限的爱,也体验着无限的幸福。《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信,数封信既是母子之间的互动,又是两个成年人的坦诚沟通。

人总是在特定的身份中才能感受到其责任与幸福。身为母亲与女儿的双重身份,龙应台见证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日渐衰老,背影总是留给她很深的印象,父母与孩子一世的缘分终是目送他渐行渐远的过程。

读《孩子你慢慢来》体会母亲与孩子的彼此依恋。

《孩子你慢慢来》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母子之间的无限温柔。其中有一篇文章《野心》让我印象深刻。朋友来家里看龙应台,问她生活是怎么过的。龙应台详细向朋友介绍了自己一天的安排:

“早上七点多跟着儿子起身,伺候他早点,为他净身、换尿布、穿衣服,督促他洗脸刷牙。然后整理自己......到晚上九点他睡觉的时候,我差不多也在半瘫痪的状态。”

朋友很同情地望着她,因为朋友知道在孩子出生之前,龙应台有很多的计划。研究文学、读大量的小说、旅行、写采访报道、制作电视节目,等等。

做了妈妈以后,那些想做的事情很多都不能实现了。

当朋友问龙应台是否后悔时,她只说“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

面对事业型的朋友,单身主义者,龙应台没办法给她讲清楚孩子带给她的满足,相信每一个做母亲的人都能理解她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理想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孩子带来的幸福,做母亲的总有不一样的体会。

“她着迷似的想吻他,帮他穿小衣服时、喂他吃麦片时、喂他洗澡时、牵着他手学走路时,无时无刻她不在吻着娃娃的头发、脸颊、脖子、肩膀、肚子、屁股、腿、脚趾头......”

那是她的安安,她愿孩子成长的时光慢一些,不愿错过小人儿每一次的成长,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她知道待他慢慢长大,他们之间或许就再不会有如此完全的联结。当他开始独立,不再那么依赖外界,作为母亲又能寻求一种怎样的安慰?

读《亲爱的安德烈》,体会成年人之间的彼此尊重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情商总是被利用到家庭之外的地方。因为是家人,所以多了很多任性,少了很多沟通。在感觉到孩子日渐远离自己,甚至不愿意与母亲沟通时,龙应台选择了用一种温暖的方式尝试打开儿子的心扉。她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完整性,《亲爱的安德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

他们交流彼此的童年、对历史的看法、对穷人的态度、对文化的感受,他们讨论关于得失、关于平庸、关于家......

他们是两代人、两国人,生活环境的差异是客观的,龙应台自嘲,在安德烈的环境里,美对他来说是一种涵养,而她只有一堆关于美的知识,却没办法把它变成一种涵养,因为涵养需要浸入式的体验。一个人身上有历史的痕迹,也有时代的痕迹。

她说“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

她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这样的一母一子,母亲是文学博士,知名作家,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深刻;儿子十五岁即走遍半个地球,对许多问题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现在的我不禁在思考:多年以后我怎么同自己的子女沟通?只是聊些家长里短萝卜白菜,还是能纵论天下艺术人生?顿时觉得,想要成为一个好的母亲,需要做的很多。首先一条就得让自己足够优秀,要不然都会感觉配不上那么好的小人儿。

读《目送》,体会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联结。

如果说《孩子你慢慢来》写的是母亲对孩子的依恋,《目送》更多地展现了一个女儿对母亲的依恋。当老人逐渐变得像孩子一样偏执、简单、需要依靠、害怕孤单,女儿对母亲就像是她对儿子一样,需要细心照顾。母女的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美丽文字的背后,《目送》是不是也在诉说龙应台的孤单?

全书最有名的一篇文章《目送》中,龙应台写了自己目送孩子上学,又目送父亲被推入火葬场。三代人之间的联结让人体会生命的轮回。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书中写母亲的老去,写父亲的诀别,写孩子的疏离,写人生的困惑;写经历失败的颓废,写成功过后的淡漠,写身处闹市的孤独,写面对生死的迷惑。每个人在《目送》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作为儿女的,或者作为父母的影子。

人生三书读后感800字范文[篇3]

前段时间读罢龙应台人生三书: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

算是三本散文书籍,记录了大部分她与自己的父母、子女间的点点滴滴,细腻,感动。

人生会有很多机遇,经历越多的人,思想越沉稳,写出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安安静静,却真实而又感动,由于国民党战败,龙应台先生随家人逃离家乡,踏上陌生的土地,从此开始另一种人生,后来又经历出国,经历爱情,经历为人母,到为了事业回归台湾,所以她有太多的话想说,太多的感悟要表达。其实作家也好,文人也罢,都要有丰富的经历,可以由自己的脚一步步走出来,也可以用自己的眼在书中一字字看出来,但目的都是为了激发自己内心沉睡的灵魂,这种灵魂应该人人都有,不过是有人活的迷茫,活的愚钝,最后让那灵魂永远的沉睡,而一部分人通过不断的发掘与锻炼,最后灵魂觉醒,它来代替自己表达自己,说出了很多可以让人品味的话,写出很多深沉而内敛的字。

看她的书,当时都有自己去写作的冲动,想把生活用艺术色彩的文字记录下来,可以让自己后世品味,也可以用来感召他人。其实我更想有如此清晰犀利的心境与眼光,可以发现生活中被自己忽略的美好,很想多年以后回味当初,看着细腻清晰的字迹,可以回到当时,可以再年轻一次,再把生活真真的复习一次。所以还是先养成日记的习惯,记录下每次的美好,用键盘记录下对我很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者偶尔的想入非非。人这一生要活的认真,不能眼睛一闭一睁,茫然的走到尽头,如果那样的话和没有来过此遭又有什么分别。更加勤奋吧,加油。

人生三书读后感800字范文[篇4]

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零星看过几篇龙应台的短文,早已忘记具体是什么内容,只是留着一个感觉还不错的印象。后来从不同的渠道得知龙应台的书写母子之情之事的《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很好。再后来,也就是在半月之前在网上看了一部分《亲爱的安德烈》的章节,就被吸引了,于是果断了购入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此外同时购入的还有她另一本影响较大的书《野火集》。

我不知道“人生三书”怎么排序,或者有没有排序。但是我愿意用以上的次序为他们排序,这是一种简单的时间顺序排序法。《孩子你慢慢来》讲的是安德烈从出生到上小学这期间的故事,当然还包括华飞的出生和一些琐事。《亲爱的安德烈》讲的是安德烈高中到上大学期间母子俩针对诸多问题进行讨论的信札的合集。而《目送》内容就宽泛一些了,除了更大的华安和华飞的故事外,还有龙应台和父母、兄弟之间的故事,这本看起来就沉重多了,因为此时的龙应台已经五十多岁了,离异了,孩子也不再身边了,父母也渐渐离去了,所以思索了很多生死大事,离别之情,感情更深沉。

用了一周的间歇看完了《亲爱的安德烈》,之后又是一周时间看完了《孩子你慢慢来》和部分《目送》,本想等到三书都看完后在写读后感,但是有些着急了,所以只能是初感。《孩子你慢慢来》是看起来最轻松,最快的,因为都是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但是真实,细腻,点滴之间可以看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与期盼。也可以看出一位母亲的教育思路,虽然没有敲明叫响地提出来,虽然隐藏在一个个细碎小事中,但是我还是受到了一些启发。比如: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让他在大自然中慢慢的学习成长。而从中学习更多的是,要用时间、精力、耐心去观察孩子,并把他的点滴成长记录下来。这让我对自己记录阳阳成长的博客的荒疏进行了自省。往往是发现了小阳又有了一点进步,或者可爱的话语,当时还记得,想着过两天就把它记下来,但是结果几乎就是很快就忘记了是什么事情了,所以错过了很多东西,遗憾。现在我正在学习随时用手机记下小阳的小趣事,小成长,以便在博客上记录的时候有备忘录。《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感受就是真是一对有思想,又有文笔的母子,安德烈的思想和文笔是遗传妈妈的吗?我希望待小阳长得那么大的时候我也可以和他用这种方式,或者其他方式来交流深刻的问题。这样的话现在我就要储备知识和智慧了,否则到时候我拿什么和小阳交流呢?《目送》虽只看了三分之一,但是让我几度落泪,那母子之情,父母和自己的,以及自己和自己孩子的,都是那么情真意切,让人动容。那是一个中年人正在经历的情感,在若干年后我也会经历同样的事情,看着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看着父母一个一个地离开自己,看着最爱的人的远离,心里会是怎么的感受呢?

人生三书读后感800字范文[篇5]

有那么一个阶段,我生活在漫无边际的无聊中。曾经热爱的不再喜爱,曾经唾弃的不再厌恶,曾经不屑一顾的却热烈地去附和,去追捧。在彼时的我看来,曾经的一切,都是雾里开花,水中望月;现实的一切,就是要无知无觉地接受,再接受。身为女人,更是要如此面对生活。每天重复着那些永远做不完的家务,回答孩子永远幼稚可笑的问题,倾听老人那些永远是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而我,只要漫无边际地,随着这些人群一直往前走,就万事大吉了。

直到今年,我加入了新教育的学习团队里,又接触到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我才意识到女人的生活里也有那么多特别的滋味,女人的生活里也有那么多生命的智慧。

[篇1]

《孩子,你慢慢来》这是人生三书的第一本。书中的内容大多数是龙应台身为母亲,照顾两个幼小儿子的生活记录。她没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那样有明确的理论宣言,甚至没有作者明确的育儿思想呈现,她只是在淡淡的叙述儿子成长的过程,书写那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情。然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分明地感受到作者身为母亲的喜悦与温情;能够跟随着作者的文字,为孩子那些特别的发现而惊讶,为孩子一点点的成长而惊喜。

或许,这就是龙应台文字的力量。

文中写到安安对事物的初识过程,尽显一个孩子对外物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原本我以为在孩子初学语言的阶段,一定要给孩子一个纯净的语言空间,比如不能用多种方言干扰孩子最初的语言学习。可是,安安却能够生活在四种语言环境中(爸爸妈妈之间说的是英语,但是没有人教安安讲英语,而且通常是特意避开安安说英语,为的是怕把小家伙搞糊涂了),并且非常自然地将每一种事物认定为有三个名字,还能够分对象说不同的语言。比如在与妈妈说话时用汉语,与爸爸说话时用德语,与老师小朋友们说瑞士语。可是即便如此,小安安还是学到了一些英语,比如“Look”。龙应台这一发现就在“完了,他开始懂英语了”这一“沮丧”之语中结束。

作者说是“沮丧”,我说更多的应该是惊喜、是赞叹,孩子的学习能力竟然如此强悍,就“好像脑子里有几个按钮,见到不同的人就按不同的钮,绝对不会错乱”。

身为父母亲的我们,身为教育者的我们,首先要在心理上要充分地认识到孩子的超能力,给予孩子更多学习的平台,让孩子的智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其次,在行动上更要注意给予孩子成长的时空,让孩子慢慢来。就像书中的序言《蝴蝶结》中那样:“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以这样的耐心与勇气等待孩子在成长中一点一点的摸索,让孩子用自己的心脑用自己的手脚认识这个世界,学习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行动,龙应台的孩子才能够有那样多的发现,才能够在看似“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中快速地成长,快速地与母亲“渐行渐远”。

第三,我们还要学会“放手”。在该书十周年的改版重出之时,龙应台两个儿子华安和华飞各自写下了他们想对母亲说的话。编者说这些文字既是“跋”,也是另一个生命的“序”。是的,十五岁的华飞写下《我这样长大》,展示的是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点点表现,他对母亲说的更多的是感谢、是体谅。即便写到母亲打他们的鸡毛掸子,也是不曾真正“动武”的母爱。看到成长后的孩子写出这样的文字,天下哪一个母亲不会感到欣慰呢?可是十九岁的华安写下的《放手》,展示的就不仅仅是这样的内容了。那支细小的鸡毛掸子,在华安的记忆中与华飞的是有差异的——“手心打得可疼,有时候也打屁股,还有总共两次,她甚至打了我的脸”。这样的母亲跟“放手”的父亲比起来,在华安看来就是“家庭独裁”者。而母亲一直说的“喂,看看书怎么样?”这个句子对华安几乎没有影响力。华安甚至从一次送孩子进音乐资优班的面试中发现“德国是一个母亲不熟悉的‘异国文化’,在这个‘异国文化’——我的‘本土文化’里,我比她还行。……因为这种‘分裂’,我就常常和她有不同意见,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还因为有这样不进入‘状况’的母亲而觉得羞愧。”

面对自己的成长环境、面对母亲的教育方式,十九岁的华安比十五岁的华飞更多了一份思考。华安在文末很明确地对母亲写道:“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甜蜜时光,如果你知道你在我们心中永远的位置,或许,它就会容易一点点。”

十九岁的华安需要的是母亲的放手,让他自己去探索世界,收获未知。这便是生命成长独立的真实渴望,或许也是在德国式教育背景下孩子对独立生活的强烈愿望,或许还是不同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生命对教育观念的不同理解,或许还是新一代个体与老一代个体生命阅历的差异所结出的一颗鲜亮的果子。

[篇2]

在阅读完人生三书的第二本《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发现还有更多因素导致这一对母子之间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意见。这些不同糅杂起来,在母亲与华安之间筑起了一道高高的城墙,似要隔断曾经那一份亲密的母子深情。所幸的是《亲爱的安德烈》出现了。这本书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书信集。为了了解十八岁的安德烈(华安),龙应台专注地完成了这一专栏的书写。同时安德烈也抓住了这次机会,与母亲进行了一次别样的深度交流。双方都在这一次中,向对方的心房走近了许多,让理解的光芒照进了彼此的心间。

书中序言部分龙应台这样写道:“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通过书中那么多封信以及为了写这些信件而进行的沟通,龙应台对安德烈的了解更加深入了。她还透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的过去、自己以及一代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追求全数展示在儿子面前,为儿子的人生航向做好了一个参照。而安德烈也在文中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价值观、自己对周围一切的认识。无论他人怎么看,安德烈与母亲龙应台之间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沟通。并且这份沟通还影响了大陆、香港、台湾、欧洲等等许许多多的家庭,让这些父辈与子辈之间更多了一种交流的途径,甚至挽救了不少父子母女之间僵化的几近崩溃的关系。这本书还给一些正处于迷途中的父母、孩子找到了生活的共鸣,为他们生命、生活质量的改善带去了福音。书中大量的读者来信让我特别震撼。一个家庭的问题往往就是无数家庭的缩影。一对母子的付出,滋润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心田,还有无数类似的心田。

《亲爱的安德烈》还告诉我们这些家长这些教育者:面对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即使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圈中,即使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似鸿沟,只要我们抓住机会,走近一步,不要忙于指责,而要专注倾听对方的心声,做有效的沟通,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可以解决的。这就是人生三书告诉我们的第四点。这也是生命成长至又一新历程的必要结果。

[篇3]

《目送》是龙应台人生三书的第三本。这里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已经独立地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母亲只能目送孩子“渐行渐远”,逐渐消失在小路另一端的背影,而且“不必追”。深深的落寞、伤感即使充斥了母亲的心怀,母亲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孩子的成长变化。而这一切依旧只是为了孩子。母亲在对孩子依旧的深情和理性的放手之间深深地纠结着、痛苦着。

这是面对孩子成长独立的变化,身为母亲的龙应台真实心理的展现。于此同时,身为女儿的龙应台也感受到了面对父辈生命逐渐衰老直至逝去的变化历程。她以女性作家细腻的触角,将生活中那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一一叙写了出来。文字中的款款深情令人不得不动容,而生活所必须的理性之光又不得不在那些细枝末节中展现出来。明知母亲已经患病,容易忘记很多事情,甚至不记得眼前日夜陪伴她的就是她心心念念的“雨儿”,龙应台还是一次次地回答母亲相同的问话,陪着母亲到处走走逛逛。明知过往的那些日子是山路十八弯,但是对那些曾经的过往,人们依旧深情地怀念,就像那首歌一样, “让它淡淡的来,让它好好的去”。明知华飞也长大了,与自己“渐行渐远”,但是代沟、不同的文化积淀导致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我”只能平静地接受。因为他是“我”的儿子。

面对那些逝去的和那些正在逝去的日子,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看似淡然地书写了出来,给予读者的却是深沉的牵挂、深刻的共鸣。是的,“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但是“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那些曾经的美好就像夺目的一粒粒钻石,始终闪耀在记忆里,让记忆中“漫山遍野”,开满茶花。

在此,我不再细数阅读中那些点点滴滴的感动,只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也能够书写下那些或开满鲜花或饱含热泪亦或说不清的记忆,让它们凝成一汪碧泉,滋润曾经干涸的心田。

这或许就是人生三书告诉我们的第五点:珍爱生命存在的每一时每一刻,浅吟慢尝,及时记录下生命的各种滋味,让自己的生命芬芳成一朵朵鲜花,愉悦自己的同时,也香溢他人。

联系我们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千篇网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价格:3.00元

支付宝支付
联系客服
扫一扫,支付¥3.00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等待10秒,请勿关闭此页!
【手机端支付方法】屏幕截图保存此二维码,支付宝扫码-选相册-选此图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