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读后感
2021-09-26 09:28:12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身份》,是一个关于顶替身份、互换身份、找回身份的故事。两位男主角方溪文、袁午分别站在两条战线,向着同样的目标,以各自的目的分别开展行动。如果一切顺利,两条平行线本不应该以这种方式相交。但故事恰恰发生在矛盾之中,阴差阳错,两人的人生不仅相交,甚至缠绕纠结,连带他们的亲戚、恋人、组织,卷进了一个无法逃离的漩涡。以下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身份读后感,希望能帮助你解决问题!
身份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读起来总有种支离破碎之感,但是在这些碎片之中,却又有意料之外的强大内在联系。在小说《身份》的开篇中,主人公尚塔尔谈到了一个叫做《杳无踪迹》的节目,“这是电视上惟一能让她心动的节目,内容真实而凄惨,仿佛一种来自这个世界之外东西的介入,迫使电视节目放弃了它的平庸性。”如果你只读到第一节,一定会觉得不理解,不懂什么是“世界之外的介入”,如果你读到第二节,估计会更加迷惑,因为故事突然跳转到另一个维度,不再提到这个节目。但是米兰·昆德拉的魅力就在于,继续读下去,继续读下去,读完,就会发现,作者已经在故事本身中说明了“世界之外的介入”,那些看似混乱的片段,其实都是他用来说明的工具。读完他的小说,你会忘记主角的名字,你会忘记故事的情节——或者说从一开始就难以叙述清楚,但你绝对会对他透过故事所表现的主旨印象深刻。
故事的开头,尚塔尔在等待让-马克的到来,让-马克在来见尚塔尔的路上。在他们俩会面前,尚塔尔突然发现“男人们不再回头看我了”,而让-马克却在海滩上将一个陌生女人认作了尚塔尔,“将自己心上人的模样跟另一个人混淆起来”。故事的开始,矛盾就已经出现了。
尚塔尔曾经有个儿子,可惜儿子在五岁的时候便夭折了,之后,她的大姑子和丈夫都对她说,再要一个孩子吧,那样才会忘却,“孩子:一个尚无生活历程的生命,一个一旦有替代就被抹去的影子。但她不想忘却她的儿子。她要捍卫他不可替代的个体性。她与将来为敌,捍卫着一个过去”。后来,她遇到了让-马克,“一个活生生地代表了其他生活的男人”,一个将她从原先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的工具。她离婚了,她买了自己的房子,和心爱的男人一起住进去。她好像真的逃离了原先的生活。
让-马克曾经有个朋友F,F背叛了他,于是他们结束了友谊,但是让-马克却感到结束友谊似乎是他一直以来所期待的,他并不感到难过,他好像是个漠凉的人。可在他发现自己常将心爱的女人和其他人混淆时,我想他是害怕的。无疑,他是爱尚塔尔的,可他怎么会认不出这个在他心里“无人可以与之比拟的人”呢?他害怕了,他发现有时候的尚塔尔变得令他很陌生,和他心中的那个她不太像,他真的爱她吗?他害怕发现自己不爱她,又或者,他爱的到底是谁呢?那个在沙滩上奔跑着哭着喊着心爱人名字的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哭?还是其实只是自我感动?他爱的是尚塔尔还是那个爱着尚塔尔的自己?
另一边,自从尚塔尔感到“男人们不再回头看我”后,她好像真的变了,变得衰老,变得有些陌生。“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她希望就这样穿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整个世界”,她渴望艳遇,可有时候,她又厌恶艳遇,她厌恶两瓣湿润的嘴唇与唾液交织,却又渴望群交,人总是复杂的。让-马克在知道了她的心事后,为了逆转尚塔尔令他陌生的改变,他装做一个陌生男子给尚塔尔写一些露骨的信,说自己是个偷窥者。尚塔尔看到后不适却又期待,又焕发了活力,她还把所有的信都藏在胸罩内。而让-马克对此嫉妒却又满足,他嫉妒她这样对待陌生男子,却又满足于她又变得开心。
而当最终,在尚塔尔排除了一个又一个假想的偷窥对象后,终于发现原来是让-马克在给她写那些露骨的信。她感到羞愤,想到让-马克看过她藏在胸罩下的信,认为他想利用一个陌生男子的身份让她主动背叛他来达到他想要摆脱她的目的。终于,作者借由大姑子的突然到来,彻底点燃了这场矛盾。
尚塔尔受够了自己的隐私被侵犯,受够了每日被窥探,大姑子的到来唤起了她在那段婚姻中毫无隐私的集体大家庭生活,这加剧了她对现下生活的无法忍受:让-马克偷翻她的衣柜了——围巾的折叠乱了,他看了她藏在胸罩下的信,他偷窥着她。尚塔尔受够了:“这个房子是我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打开我的衣柜,在我隐私的东西中翻来翻去。没有任何人,听见没有:没有任何人。”包括大姑子,包括让-马克。
尚塔尔对让-马克隐晦地摊牌说自己要去伦敦——这正是偷窥者在信中所提到的自己要去的地方。
“你去哪里?”他问道。
“去伦敦。”
“什么?去伦敦?为什么去伦敦?”
她十分镇定地说:“你很明白为什么去伦敦。”
让-马克脸红了。
她重复说:“你非常清楚,是不是?”她看着他的脸。对她来说是多大的胜利呀,她看到这一回是他在脸红!
他的脸颊在发烧,说道:“不,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去伦敦。”
她尽情地看着他脸红。
“我们在伦敦有个研讨会,”她说,“我是昨天晚上才知道的。你明白,我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想告诉你。”
尚塔尔走了,让-马克也明白了自己该离开她了。他留下房子的钥匙关上门走出了公寓——尽管他无处可去。这边,尚塔尔也只是随兴地走着,走到一个公共汽车站,随意坐上了一辆车没想到终点站便是去伦敦列车的起点,这一切好像是命运。她坐上了去伦敦的列车。另一边,让-马克却开始后悔留下钥匙了,他想,也许尚塔尔是在邀请他去伦敦。在某种力量的牵引下,他也前往了伦敦。
奇怪的是,尚塔尔在车站大厅看到了自己的同事们——可她当初说什么研讨会只是个托词,现在居然真的发生了。或许,梦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车间里,尚塔尔看着车窗外飞快倒退的景物,“感到自己正在远离她的大姑子,远离让-马克,远离所有的监视,远离粘乎乎地贴着她、压着她的生活”。开篇中出现过的那个词突然出现在她的脑海里——杳无踪迹,她变得有些高兴。她一边微笑着看着车厢里同事们谈话,一边想着下车后躲到电话亭里摆脱他们。
而下车后,尚塔尔确实这么做了。她躲在电话亭里,让-马克看到了她,却始终无法穿过人群触碰到她,最终,他又弄丢了她。
当他发现一栋房子,里面或许是一群上流社会的人搞节庆,可突然他感到或许尚塔尔就在里面,就在里面要群交。妒忌瞬间袭击了他,他跑向了那栋房子。
而尚塔尔在哪呢?似乎就在那栋房子里,她赤身,兴奋、恶心、厌恶最终变成了恐惧,她想逃离这个房子,却发现有人把门都钉死了。当危险感笼罩着她时,她突然想起了车站里那个想要飞奔向她的身影,她记不清他的脸,只知道那是爱她的男人,渐渐她甚至记不起自己的名字了,恐惧袭击了她,她发出含糊不清的啊啊声。
“尚塔尔!尚塔尔!尚塔尔!”
他用双臂抱住她那被叫喊声震动的身躯。
“醒醒!这不是真的!”
她在他的怀中发抖,他又跟她说了好几遍,这不是真的。
她跟着他重复:“不,这不是真的,这不是真的。”然后,慢慢地,慢慢地,她安静了下来。
故事差不多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好像已经能预见他们未来的发展了:尚塔尔不再想当玫瑰香,而是满足于让-马克的爱,而让-马克也坚定了自己对尚塔尔的爱。
关于F,作者借他的存在阐述了朋友与回忆之间的联系,还借让-马克的早年经历提出了“世界边缘”的存在,还有尚塔尔与死去的孩子之间作者想要表现出的观点……小说不长,却让人难忘,有时候我常常觉得,米兰·昆德拉更像是一位心理学家,他透过那些人物所反映出的心理现象与他的看法往往能击中我的内心,他也从不用什么大道理去劝慰人们,而是真正代入自己到人们中,去感受去总结,去给出自己的答案。
最后附上小说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段话:
我们惟一的自由是在苦涩与快乐之间选择,既然我们的命运就是一切的毫无意义,那就不能作为一种污点带着它,而是要因之而快乐。
身份读后感
首先感谢北京汇智博达图书音像有限公司和地带给我们带来的福利,又是贺奕的作品,那本《五道口》让我深深的记住他的名字,这本《身份》涉及五方博弈和暗战,情节架构复杂,是很难把握的,但是作者就是高人一筹,敢于创作这样的题材。百年前的上海是金融中心,多少官方买办和实业家都在此安营扎寨,同时也是租界林立的地方,租界等于国中之国,即使是中国的领土,也不能擅自进入,于是有的洋人猖狂至极,打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是对炎黄子孙无所不用其极的侮辱。上海同时也是我们地下党活动的重要场所,共产国际的代表要通过上海与莫斯科之间来回往返,带回重要的情报和指示,地下党的活动场所大多隐藏在租界,因为国民党的宪兵不能随意进入,因此便于组织活动,当然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人人自危,很多人为了革命献身,当然一些贪生怕死之徒被捕以后经受不住严刑拷打,或者金钱和美女的诱惑,沦落为可耻的叛徒,比如臭名昭著的顾顺章、向忠发,差点把红色摇篮扼杀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的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以后,党的组织几乎都被摧毁,中央苏区才把总部搬离上海,到了革命圣地井冈山。上海滩的故事在许多影视作品都大家都看到了,一方面达官贵人歌舞升平,过着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一方面贫苦老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工人们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却被贪得无厌的资本家剥削的寅吃卯粮,饥寒交迫。上海工人在党的领导下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最终都被反动军警镇压下去了,当时的中央照搬了苏维埃革命的模式,夺取中心城市,但是结果都是折戟沉沙,后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痛定思痛,开始把视野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模式。
大上海是旧中国的缩影,在这个十里洋场的地方,多少文人骚客饱沾笔墨,写出令人催泪动容的故事,尤其是经典的上海滩,即使太多人写过写滥了上海滩的故事,贺奕还是敢于从这里开发自己的读者群,写出身份这本书,一个人,往往会有多重身份。每一个人呢都是拥有多重身份的,在单位是职员,在家既是母亲也是女儿,还是儿媳妇,还是嫂子。这本书的主人公方溪文和袁午就是同一人,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的名字不一样而已。当然是两人彼此被当作了彼此。考虑到两个人身份的特殊性以及身怀的使命,二人不约而同的为自己原有的身份保密,而甘愿成为彼此。最后的结果让读者瞠目结舌,出乎意料之外,功成名就以后,两个人的成就也不能正大光明的公开,这是多么尴尬的现实啊。我们看过太多的谍战剧,很多剧中人物都使用了化名,有的革命同志假扮夫妻从事地下党工作,在血与火的年代日久天长也成了真正的夫妻,这样工作起来更方便,更容易摆脱敌人的三重盘查。
本书三个故事桥段,第一个故事是谍战篇,在国民党、共产党、日寇、汪伪政权和黑社会五方交融的环境下,演绎了一段敏感的上海滩传奇。在国恨家仇和民族大业面前,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互换身份。第二个故事中男主人公为了接近一个喜欢的女人隐瞒了真实的身份。第三个故事是顶替身份的故事,是又一类关于身份的故事,三个故事独立成篇,都和身份息息相关,作品紧扣主题,仿佛给读者呈现出三种不同口味的美味佳肴,让你读后倍感口齿留香。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