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变迁读后感
2021-09-26 09:30:21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邂逅《家的变迁》,缘自我与作者程湛馨先生的偶遇。以下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家的变迁读后感,希望能帮助你解决问题!
家的变迁读后感[篇1]
我对于书,是很热爱的,所谓“开卷有益”,我一直是这样认为,所以对于公开发行的书,我基本上是“来者不拒”。而这些当中,我尤其喜欢农村题材奋斗的书或者描写家国情怀大仁大义的书。每到图书馆,都会挑选这样的书抱回家“大快朵颐”。
近几年,有幸接触到很多本土作者,也欣闻他们陆续出了很多的书。于是,每每有他们的新书出版,必想办法先睹为快,因为这是身边的人写的身边的事,也是把自己的思想和平凡的琐碎变成文字的人,我认为是很有思想和文字深度的。基于此,带着对文字的崇敬,带着对作者的敬佩,我从2014年陆续拜读各位本土作者的书,我的“本土书瘾”也算是着实“过”了一把。而这些作者中第一个让我过家国情怀的长篇小说的“瘾”的,则是《家的变迁》这本书了。
记得程湛馨长篇小说《家的变迁》(第一部)出版的时候,我有幸在第一时间就拜读到到样稿,当时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我一口气读了下来,忘记了睡觉,甚至忘记了做饭。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面对面对务农与参军,面对已经到手的正式工作和不知前途的重新选择,面对家里的父亲母亲弟弟妹妹,主人公郝占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有血有肉的真情感跃然纸上。小家,大家,单位,国家,在小我和大家之间的取舍,在团队与国家之间的取舍,郝占仁没有华丽豪迈的语言,没有豪情壮志的表态,而是用自己默默的行动诠释着一切。面对不理解,他一笑置之;面对误解,郝占仁用自己的行动来做注解;面对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好站任则是时刻铭记的。最难能可贵的是,郝占仁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哪怕是一点点都没有丝毫懈怠。读书的时候,这种情怀不但纠结着书中的郝占仁,也在读者我的心中交织反复。
《家的变迁》第二部出版时,我又是一口气读完。与第一部相同的是,作品主旨仍旧是家国情怀、正义与非主流的较量贯穿主线;不同的是,这次的大仁大义更多地体现在生活的琐事和细节之中。掩卷沉思,我觉得作者的“真”是真的。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每位读者可能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又不是某一个人。其实,他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物而不是某一个人,也正是由于作者程湛馨平时用清澈的、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的“真眼”和“真心”去观察,去体会、去体验、去亲自做,然后再去记录、去积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程湛馨是这样学习的,也是这样做的。常见他用手机、用纸片随时记录一些感悟和灵感。或许,正因为如此,他在写作时才能够信手拈来,能够把一个个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有血有肉,才会让某些人“对号入座”。
有人说,《家的变迁》是一部冀东的另一版本《平凡的世界》,有人说是中国普通农民成长奋斗历程的一个缩影,堪比前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我说,《家的变迁》是北方青年农民爱家,爱国的成长史,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做到了真眼、真心、真情、真意,也进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其次,程湛馨系列长篇小说《家的变迁》第一、二部,思路清晰,脉络完整,自成章节又前后呼应,无论是某一章节,还是某一段,甚或通篇,正能量一直是大的主线,主旋律。通过小人物体现大事件,用小事情反应大时代,以小见大,大中穿正,一名共产党员的拳拳赤子情怀,注入了文中的每篇每节。通篇,充满了主人公郝占仁,其实,更是作者对人民、对党的崇敬之心。
“有敬畏之心,才有经典之作”,王扶林的话用在《家的变迁》的作者身上,我觉得恰如其分。无论是《家的变迁》,还是程湛馨曾经编辑过的《抗战歌曲集》《读书咱就读好书》,都充分体现了作家对文字的敬畏、对人民的爱恋、对祖国的热爱;用笔讴歌时代,讴歌祖国,《家的变迁》的主人公郝占仁做到了,书的作者程湛馨也做到了。
家的变迁读后感[篇2]
时代在变,生活在变。当我们审视自己的得与失,梦想与信仰是否还带在身边?坚定信念,执着地追求梦想的人生无意是充实的人生。正如保尔柯察
金所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程占新就是这样一个坚持而又执着的人,宁可在生命中奔波也不愿倦怠地窝在沙发里。
文学是他的精神家园,文学为他的灵魂插上了翅膀,让他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的翱翔。写我所想,书我所感,这是一个文学追梦人的内心渴望。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或通过诗歌,或通过散文,或通过小说等形式书写出来,以凝练的文字表达出来,这便是文学。几十年人生之经历,多少次人生转折之感悟,程占新将自己的故事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刊发出来,出版成书。书中的郝占仁透出的都是那执着、倔强的程占新:对部队的眷恋,对文学的热爱。生命在以蜡烛燃烧的方式被点亮。或许烛光微弱,却并不卑微;或许,烛光不足以照亮脚下的土地,却并未向黑夜屈服。《家的变迁》讲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在时代变革下,郝占仁的生活经历和身份也在变:山里的农村娃、公社的广播员、人民解放军、文联的公职人员。但郝占仁仍然是那个郝占仁,仍然是那个倔强、不曾屈服,热爱生活、充满感性的郝占仁。变的是生活的方式,是时代的色彩,不变的心中的梦想与信仰。
家的变迁读后感[篇3]
许久没有酣畅淋漓地捧读小说了,并非因为没有余暇,也非没有小说作品,而是因为许多作品可能离自己的生活太远,要么过于玄奥、晦涩,要么极为低俗,尤其在人们一度崇尚快餐式阅读的时代,夸大阴暗面以逞揭露,讨好读者以示媚俗,歪曲历史真实以显“穿越”,侮辱英雄人物以泄私怨……等等,让读者或不知所云,或懵懵懂懂,或对历史真实产生怀疑,凡此种种,毒化文坛,亵渎文学,伤害文化,玷污文明。而《家的变迁》却如一缕纯净的清风,给读者带来阵阵清爽;也如一杯清泉,为读者捧来沁人甘甜;还如一抹淡雅,让读者感受云淡风轻……
乍看书名,《家的变迁》似以为描写记录家乡发展变化,通读之后,才知作者把文学伊甸园当作永久的精神家园,通过郝占仁当记者、从军、到地方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等多维角度,揭示作者精神家园的构建——对文学痴心不改、孜孜以求、执着守候、坚定前行的寻梦之旅、逐梦之旅、圆梦之旅……
从结构上看,《家的变迁》以节目形式,设六十八节,一气贯通,每节文字量不大,切合时下阅读习惯,不致产生阅读疲劳,把握恰到好处,又不影响续读,且每节故事张弛有度,情节性强,细节刻画拿捏火候。
从内容上看,全书充满大写的正能量。从祖父、父辈、到郝占仁这一代,无论生活多么艰苦,无论日子多么艰难,重视读书成为代代相传、镌刻儿女心田、激励儿女靠发奋读书改变命运的家训;从公社宣委举荐郝占仁当土记者,武装部长助力郝占仁参军,郑指导员举荐郝占仁学卫生员、给陈院长当文书,陈院长满心挽留郝占仁学开车、当麻醉师、培养其入党、转志愿兵,到后勤部桑部长调郝占仁当出纳员、推荐给师首长,再到调入新建师保密室担任保密员,甄副师长一锤定音让郝占仁兼任《育才报》社长、主编,一路走来,郝占仁十分幸运地遇到一个个贵人、恩人,而每每处在人生的关键路口,父母都把要懂得感恩,不忘根本作为家教经常耳提面命,激励前行。郝占仁作为长子,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靠忠诚、敬业、执着、担当赢得领导信任,不断进步,并被父母作为其他儿女的榜样,经常挂在嘴上,让兄弟妹妹记在心上,鼓舞全家人面对困难乐观豁达,积极进取,成为一种家风浸染、熏陶着儿女们。
从历史场景上看,《家的变迁》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波澜壮阔的军改壮举,也讴歌了农村改革给山区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极大地唤醒了农民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各个历史场景像一幅幅画面,从宏观到微观,从人物到心理,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脉路清晰,远近结合,笔触细腻,令读者仿佛置身那个改革大潮之中,欣慰、激动、震颤尽在其中。
《家的变迁》无论怎样铺排,都始终有一条红线在熠熠闪光,始终牵引着读者走进他的文学梦、作家梦,始终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童真、充满执着……
《家的变迁》以郝占仁“精神家园”的构建为内核,以郝占仁对文学的热爱从萌芽到开花再到结果,从引发兴趣到眷恋难舍再到将之视为毕生最爱;从当上土记者后整天到处采访、写稿、投稿,到参军九年间除了认真工作就是饱读各类文学书籍,写文章、办报纸,与家乡文学界朋友保持不间断联系,甚至婉拒视自己为亲生儿子的陈院长的几多美意与照顾,显得“不近人情”、过于“固执”,乃至于“傻”,对文学的痴迷、钟情、热爱程度,可见一斑。转业到地方工作,郝占仁仍然选择了他钟爱的文学事业,圆了自己的编辑梦、作家梦、文学梦。
程湛馨在刻画郝占仁这一人物时,不仅表现其对文学的热爱与痴迷,更重要的是对文学的态度。
文学即人学。文学人创作生产精神产品,文学人从事的事业崇高而伟大,在创作的同时不忘良知,勇于承担起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社会责任、育人责任。《家的变迁》中郝占仁无论是自己创作还是当编辑审稿,非常重视作品的立意与选材。作品要告诉读者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是作品能否反映体现社会主旋律、正能量的试金石,在此基础上,巧妙的构思、鲜活的语言、创新的结构,才能为作品服务,使作品增色。立意体现作品内容的思想性,构思、布局、结构、语言体现作品的艺术性。只有思想性而无艺术性,则作品缺乏感染力、吸引力,反之则缺乏主题、根本。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才能使作品走得更远,流传更广,成为传世精品。对文学新人的发现、发掘、培养,将文学爱好者团结、组织起来,为振兴区域文学事业有为担当,是程湛馨透过主人公郝占仁表达的一种责任、作为,并贯穿全篇,塑造了一个始终以青春姿态穿行于文学王国的负笈者形象,令人感佩,肃然起敬。
家的变迁读后感[篇4]
长篇小说《家的变迁》作者程湛馨是我的战友。
解放军这所熔炉般的“大学”,曾把无数的爱国热血青年百炼成钢,成为家喻户晓的人民英雄。我和程湛馨共同毕业于解放军这所特殊的“大学”,倍感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1987年11月入伍的我与1979年12月入伍的他,相识于1988年初。在早我入伍八年的程湛馨面前,应该说我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字辈”。
当年,师机关官兵都亲切地称他为“程保密”。他给我这个刚入伍的新兵最深的记忆,有两件事:
一件事是我们每天去机关食堂吃饭,总是看见程湛馨最后一个进食堂。当听到炊事班长说没菜了,他脸上还笑眯眯地说:“没事儿,只要有馒头,酱油蘸大葱就行。”当炊事员小朱给他拿来两个馒头,一碟酱油,一棵大葱,外加一块豆腐时,他笑着说:“太好了,谢谢!”说完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我好奇地询问跟我一个新兵连结束下到机关炊事班的小朱:“程保密干啥这么忙,天天吃饭都赶不上趟?”小朱就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对我说:“听我们班长讲,程保密平时喜欢读书、写作,一忙起来就忘了开饭时间。总是别人吃完饭后上楼提醒他时,他才过来吃饭。”当年他这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就是在人才济济的师机关也难找出第二个。他就这么与众不同!
另一件事是那年春天,他在沈阳军区《前进报》发表了一篇“我为编报献一计”征文,大伙都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他白皙洁净的脸颊上立刻泛起两朵红晕,略带羞涩地说:“我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不值得一提。”说这话时,黑边眼镜框后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眨了又眨,仿佛还流露着些许的难为情,让额头上整齐的寸发,都想站出来申辩证明他的精明和强干。我当时就想,这么虚怀若谷的人,将来无论在哪里都会使自己不断进步的!
家的变迁读后感[篇5]
程湛馨长篇小说《家的变迁》围绕郝春秋的家,以长子郝占仁为主线,描写了一个文学青年在公社、部队及回到地方后始终致力于文学梦的成长过程,整部小说怎样一个“情”字了得!互相关爱的亲情、惺惺相惜的友情、现实又不失浪漫的爱情,舍小家为国家的大爱之情,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亲情,一个永恒的主题。正是这血浓于水的亲情,陪伴着我们走过每一个难忘的日子,谱写着我们多彩的人生。郝占仁一家八口人,六个孩子,作为长子,他过早明白父母的不易,但幸运的是他的父母宽厚仁爱。母亲最懂得感恩,常说“做人就要讲究个人性,人性一定要好,”父亲不仅吃苦耐劳,还能讲三国、讲水浒、讲西游记,重情重义,还是三里五村数得着的文化人。从六个孩子的名字当中略见一斑,哥儿“五个”名字当中有“仁、义、礼、智、信,”妹妹叫淑娴,不论男女,名字当中充满着父母对孩子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同时,家训对于这个家来说深入每个家庭成员的骨髓,“从小读书要用心,要知书内有黄金;知道书内有黄金,读书一要用心”,到后来因市场上书的良莠不齐,家训又得以发展,“读书咱就读好书”,一直是这个家庭每个成员传承并遵循的家风家训。在这样良好的家教之下,六个孩子六个大学生,其中两个是博士,八名共产党员,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让父母感到无比欣慰。这就是家风家训的良好传承!
友情是人类最保贵的财富。无论你走到哪,身处何方,都会有一段温馨的回忆伴随着你。郝占仁不论是在学校、公社、在部队、在地方,都有贵人相助,让他的才华得到升华,也正是他的才华得到了更多“伯乐”的赏识。正所谓“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因为学习优秀,学校老师向公社推荐,在公社里安排个工作,一篇文章让他当上了公社的土记者,因为优秀成功的当上了广播员。一年后应征入伍,因为优秀,赵书记想尽办法甚至是让自己的侄女嫁给郝占仁的诱惑也没有阻挡了郝占仁当兵的步伐。在部队九年半,郝占仁遇到了唯才是举的郑指导员、丁连长,记住了具有再生父母般恩情的陈洪运院长,记住了真情提携、举荐下属的桑部长,记住了足智多谋的王师长、吕参谋长、军务科善良忠厚的赵科长,记住了保定老乡甄副师长,记住了有共同爱好的黄参谋、苑秋等众多的战友。转业之际,一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将内心的愿望通过书信的方式,向家乡的县领导投出的“自荐信”,得到了回复,请速带档案到文联报到!到文联开展工作,对于口出狂言不配合的袁璞,亲自求稿,看到低俗的稿子,郝占仁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坚决枪毙,如果领导同意发,那自己宁可不干这个副主编了。郝占仁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对于袁璞,没有嗤之以鼻,而是决心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文学力量,不嫌弃任何人。并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让袁璞写报告文学,解决他“自由创作,主题自由化”的根本问题。郝占仁用他“避其所短,用其所长”的胸怀与智慧让自己与袁璞成了为文学朋友。之后,被安排到边缘化的单位剧场工作,面对“被边缘”的调整,郝占仁仍然是“我是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用他的热情,用他的心血和汗水获得了三等功,用局长苏玉杰的话来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第三年,郝占仁被高票推举为文化局班子候选人。郝占仁用他的人格魅力收获了友情,羸得了事业上的再一次升华!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情感。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对于郝占仁也一样,有懵懂、有彷徨、也有自己坚定的选择。在书店结缘的青年女店员,目光相遇的一刹那,他脸刷地就红了,听到姑娘亲切甜美的声音,让郝占仁更是心慌意乱、心惊肉跳,第一次,郝占仁什么书也没有买,也没有看清楚书柜里到底是什么书。在第二次接触女店员的时候,郝占仁就决定了把老家寄来处对象的女青年照片退回,不能耽误人家搞对象。第三次女店员替郝占仁交了两毛六的书费,郝占仁感觉她不仅长得美,心灵更美。这段让郝占仁脸红心跳的感情因女店员的调走而结束。因验视力结缘的女兵马静萍,是分管后勤工作的马副师长的女儿,对于马静萍的不计较地位差别的“友情”,郝占仁说“小马爱好文学,有的时候我们在一起谈谈诗歌啥的,其它什么都没有。”张主编那句“在部队可千万注意,你们俩儿是战士,战士之间是不可以在军中谈恋爱的”,“不会的,这辈子都不会的。”郝占仁坚定地说,“人家是首长的千金,不可能看上咱贫下中农的孩子。再说,我还想在部队多干几年呢。”随着马静萍与郝占仁进一步的接触,闲言碎语一出,郝占仁下定决心,不再接触马静萍,不能害了自己,不能害了院长,更重要的是不能给人家马静萍找麻烦,人家到了搞对象的年龄,找军官谈恋爱,那就不违反部队纪律了。理智战胜了马静萍朦胧的橄榄枝。郝占仁也开始反思,他知道,有理想可以,但是不能有幻想了,自己是长子,不能因为自己耽误了弟弟们,所以他开始接受家里人给说的李侠,但他有一个原则:婚姻大事,绝对不能草率。随着见面,随着写信,双方的相互了解,虽然在结婚之前,两个人没有见过几次面,但是因为相互对人品的信任,也走入了幸福的婚姻。在面对转志愿兵的诱惑,陈洪运院长命令似的让郝占仁把婚退了,郝占仁谢绝了,“我绝对不能当陈世美,无论如何我不能退婚。”对于郝占仁的重仁重义,李侠也表现出了优秀的女人应有本质。订婚后也担起了媳妇的重担,帮助有病的婆婆抠出了干燥的大便。在考虑到自己会影响到郝占仁的前程时,也主动提出的分手。两个有情有义的年轻人的感情经受住了诱惑的考验!
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爱情是一种纯度,而爱国情则是一种大度。
读好书,可以给人一个好的前程,可以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读好书,可以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加强大和充满希望。这就是郝占仁的家国情。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在不同的阶段,郝占仁都有自己的爱国情怀。在公社,不论是当土记者还是当广播员,他用自己的热情、勤奋和高质量的稿件赢得了领导及同事们的喜爱,连在食堂做饭的王燕姨对他的喜爱就像喜欢自己的儿子一样,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也是国家给这个勤奋的年轻人最好的报答!在离开部队的时刻,郝占仁在心里坚定地说, “再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请记住,一旦国家需要,我郝占仁会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坚决服从命令,迅速重返部队!四十五岁前,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人!”在文联,面对低俗的文学,他牢记巴金说的话“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好作品能够帮助人,鼓舞人前进,激发人们身上美好的东西……好作品就是榜样,就是力量。这是作家的光荣,也是崇高的职责。”宁可不当副主编,也不能发这种稿子,不能对不起文联领导的信任,更不能对不起千万个读者,也不能对不起自己“文学编辑的职业良心、道德”。在自己的岗位上守护好文学的“精神家园”。在妹妹说现在的有些刊物看着糊涂,主题思想好像很混乱的情况下,郝占仁也做到了保证自己不“随波逐流”就行了,并且一家人经过商量达到了一致,把家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读书咱就读好书!”“位卑不敢忘国忧”是对郝占仁家国情怀最好的写照。
通读全篇,郝占仁没有过多的生活曲折,也没有过多地描写社会的阴暗面,展示给大家的是,只要你的才华,只要你肯展示,只要你认真地对待生活,你就会遇到更多的贵人相助。满满的正能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忘初心”的文化人由始至终地坚守!期待第二部,第三部小说的发行。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