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

2021-10-06 10:54:28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

竟然把《独居的一年》看完了。基于欧文是村上春树最喜欢的作家,还有铺天盖地的盛誉,却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好!整个故事的线索,叙事的结构是没问题的,人物也算立得住,但表达真的是太拖沓了!也许是因为语言的差异性?翻译作品总是读起来有些不爽。而中文作品中经常有精准而优美的文字直击心灵。独居的一年读后感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1]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过: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作者,不是来自约定俗成的文字而是来自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而且尚无合适的词语表达的部分。这是我看完《独居的一年》这本书后,很强烈的感受。

《独居》一书,是我在好几次出差途中,断断续续看完的,而在看之前,我其实已经看过很多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关于爱欲,关于成长。当我在断断续续的读书过程里,我思考最多的是,日常生活中,什么是轮回?就是被拘禁在自己的局限性中。什么叫解脱?就是从自己的局限性中跳出来。也许每个造物,该各安天分。又也许每个生命,悲伤或快乐都有自己的解读。

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经历只属于自己的成长,那些你以为很深的伤口真的没必要掀开了给别人看,再亲密的人都不要,就让它结了痂随岁月尘封。长大,这个假以仪式感的服装,会用各种世俗来拘禁人,而以后的路,永远是奔赴自由之路。慢慢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地破茧而出。虽然有些人可能穷极一生也远未完成。

自由又是什么呢?是信赖自己啊!很喜欢《独居》一书,因为它让我读到各种不幸、自卑、愤怒的情绪之后,还有一条通往内心的平和、宁静的路。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2]

但这部作品中露丝的一对父母的设定还是比较吸引我的。对于70多岁的`男人和女人,在欧美作品中还是可以拥有无与伦比的性魅力,这大概在亚洲文化中很少见到的。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中,大概这个年纪已经是脱离了性别概念的社会人了,而很多的欧美影视作品中依旧有充满活力和性吸引力的老年人。今天和高先生探讨,他说的一个观点倒是启发了我,除了文化历史的审美差异外,可能重要的一点是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同。若干年后的中国的老年人肯定和现在传统意义的老年人完全不同。那不就是我们嘛!而对于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我最近经常想到,还有就是被Mr高推荐一本书,《最好的告别》,准备看看。

晚上又想了一会儿,为什么觉得《独居的一年》没那么好看,却吸引我一直读下去了呢。大概是书里的几位重点人物全是作家,所以对作家如何工作,作家如何生活有着细致深刻的描写。无论他们的创作源于恐惧,悲伤,爱情或其他什么主题,作家这个职业本身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既浪漫又独特的色彩。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人家写字,就觉得墨水在纸上几根线条从无到有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最近看电影《无双》,觉得最精彩的部分是详细描述他们几个如何做假钞那段,如何打版,怎样调墨,寻找纸张——这种看起来特别专业,又特别陌生,真实细节堆砌起来的专业段落本身就拥有了强烈的美感。

所以,工作多么重要啊,一个人的职业,或者深度爱好,他所专注的那个领域,就构成了他的气质。想起书里的一个段落,露丝小说里的人物被强迫去参加读物的烧书活动,女作家拒绝了,表示因为自己是一个作家,所以不愿参与任何销毁作品的活动。

“你首先是个女人。”狂热的邻居说。

“不,我首先是个作家。”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3]

花了10几天,看完了《独居的一年》这本书。

书封上村上村树的极力推荐的和豆瓣上的好评是我开始看这部书的唯一原因,可是进来之后,还没读到20%,我就觉得自己被骗了。

文章写了三个部分,分别是1958年,1990年和1995年,每一年都发生了不同的事情,但是书名《独居的一年》看不出是哪一年,也看不出是谁在独居(仅女主角丧夫后自己独自过了一年,文中一笔带过)。不明白作者起名和书的内容有什么样的联系。

另外,作者太过于啰嗦,极力呈现每一个细节,包括教堂的顶(是拱形)的,也要特别说明一下,这是特别破坏想象力的事情。感觉几个字就能写完的事情,写了长长的文章,比《清明上河图密码》内容少了太多,但是篇幅又特别特别长。

作者的写作方式是,故事写到一个地方,就联想到一个毫无关系的事情,写了一大段又回来,感觉对故事没有任何帮助。之前出现的一堆人物,到后面,也就成了路人(比如露丝爸爸特德之前勾引过的沃恩夫人)。

在这本书里面,你会发现,所有的人竟然一致的都是作家,女主角露丝是,他的男友艾伦是(更准确的说是编辑),他的父亲最早就是,后来发现她离家出走的母亲也是,她母亲在年轻时候某个暑假和一起潇洒度过的艾迪长大了也是。除了有一小段,提到露丝和他父亲的壁球球友(律师)打壁球以外,整本书竟然没有其他职业。

有人说作者作为一个男生,心思可以如女生一般细腻,我感觉不是,是无聊。。。。。。

拾之不弃,现在我可以深深的叹一口气,唉,终于看完了~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4]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以为这是和《瓦尔登湖》一样讲述一个人独居一年中所思所想,但看完第一章后我却陷入了疑惑之中,这本书讲述的并不是一个人的生活,露丝,埃迪,玛丽恩,特德,这四个人人物的命运就因为1958年的夏天发生的事情彻底改变。

在那个夏天,埃迪来到了特德家中进行暑期实践,由于特德是著名小说家,埃迪想做他的助手学习些写作经验。可惜埃迪并不知道自己其实被特德利用了,特德其实是希望埃迪来做玛丽恩的情人,从而让玛丽恩从丧子之痛中走出,事实证明特德的计划成功,埃迪爱上了玛丽恩,而玛丽恩在最后选择了离开,把露丝留给了特德。从此,埃迪再也没有爱上过其他女性、玛丽恩一个人漂泊、露丝一直在心里怨恨自己的母亲。本书跨越了37年的岁月,从露丝4岁一直到露丝自己的孩子4岁,三代人的家庭故事浓缩其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读完令我唏嘘不已。

在书的扉页上,作者写道这是一则爱的故事。我想这应该才是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主旨。埃迪见到玛丽恩一开始是因为被她的外表吸引,后来则是被她所经历的丧子之痛所感染,再加上性启蒙的决定性,埃迪再也无法爱上比自己年轻的女性,这段忘年之爱能让埃迪坚持37年,直到玛丽恩再次出现。

埃迪和玛丽恩的爱是其一,另一则爱是露丝的,露丝在一开始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也许因为从懂事起只有父亲特德的陪伴,露丝身上有很多男性的特征,比如她的肌肉发达,她争强好胜的性格,以至于看不上绝大多数追求者。而且她知道自己父亲的性生活不检点,这更让她对爱充满了怀疑和批判,在她的小说中经常能看到这一主题。露丝嫁给自己的经纪人艾伦,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她要找的人,只是她觉得自己不想再等了,凭借理性做出的最好的选择。当艾伦去世,露丝在守寡期间碰到了哈利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终于找到了对的人,两个人都经历过自己的爱情挫折,最终命运通过一桩谋杀案将他们连在了一起,跨国之恋,作者与读者的完美结合。

在我看来,37年岁月很长,但相比之下,露丝守寡的那一年则更为漫长,本书标题中独居的一年正是露丝在失去父亲后又一次失去丈夫后的头一年。在这一年中,露丝的感受和她在自己小说中写过的完全一致,她也突然理解了母亲的离开,理解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所以小说结尾才会出现母女重逢时那段令人感动的对话。

毫无疑问,埃迪是幸福的,玛丽恩是幸福的,露丝是幸福的,哈利也是幸福的,他们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真爱,过去经历过的挫折都不复存在,在爱中,他们找到了自己,无论在什么年纪,无论贫穷与富贵,找到了爱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独居的一年读后感[篇5]

看完全书才感受到这种写一个人整个人生的著作是多么的伟大。人的这一生总是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我们想要的东西。也许到最后我们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喜欢什么。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每个阶段的我们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精彩。

埃迪从16岁开始偏喜欢比自己大的女人,然后一生都在这个状态下。露丝的一步一步的发展自己,最后能和仅认识一个月的人结婚,而且仰望星空时,会觉得自己幸运。所以合适自己的人会在何时的时候出现,会迅速的走到一起,不需要我们如何去寻寻觅觅,对于露丝整个人生的经历,也是十足的精彩了,遇上的人,经历的事情,如今应该是没有什么能动摇她了吧,即使是等了几十年的母亲的回归。

每个人物都历经波澜,作者却将这些波澜写的异常的平静,包括玛丽恩的离去,泰德的去世和艾伦的去世,此等人生的悲剧,随能感受到露丝的各种伤心,难过,但是作者的语言却异常的平静。不愧是大师。对于人物的性格和经历,也是完全颠覆了作为在儒家思想环境成长的中国人,对于性的开放,甚至是变态的心理,在中国社会是不被认可和接受的。然而对于本性的体现,也没什么了。虽然觉得埃迪的择偶很无语,汉娜的乱搞很堕落,但是也并不恶心,不会反感。每个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这反而感觉别人的开放和自由和真实,没有受太多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联系我们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千篇网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价格:3.00元

支付宝支付
联系客服
扫一扫,支付¥3.00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等待10秒,请勿关闭此页!
【手机端支付方法】屏幕截图保存此二维码,支付宝扫码-选相册-选此图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