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辽阔的地方》读后感1500字
2019-10-27 22:10:50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
喜欢毕淑敏的文章,她的文字极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文字轻松、随意、温煦却直抵人心。
《我喜欢辽阔的地方》这本书节选的内容出自毕淑敏笔下的“生命日记”,前半部分是作者十一年的阿里戌边经历,后半部分是作者复员以后边工作边写作的日常生活。这是一本充满温度和生命感悟,又兼具生活琐碎的好书。
我们常说:“一位作家的成长、阅读和创作史,就是她的生命史。”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一生中不可磨灭的印迹,但留给毕淑敏的是刻痕。
阿里11年支边经历,无论是烧不开的水,暖不热的被窝,常年吃不到的青菜,咆哮的狮泉河瞬间凝固的浪花,还是艰苦的工作环境,令人生畏的高原反应,倾注于作者笔间全无畏惧和抱怨,而是一种来之安之的随性。她们用西凤酒换男兵们的香蕉罐头,吃得不亦乐乎;她们误打误撞去找拍X光片的胡技师拍照片,傻得不亦乐乎;她们饥饿时就“精神会餐”,偷炊事班长的羊腿做孜然羊肉串;她们为了买条漂亮的藏族花围裙,费尽心思;她们为了偷懒到狮泉河洗被罩,险些被汹涌的河水卷走……
为什么毕淑敏如此年轻,便有了“平静“之态?大概正是源于她在花季的年龄开始严峻郑重的思考死亡。
正如她说的:“不是因为好奇,而是死亡与我摩肩接踵,举案齐眉。”在《眼睛是一座彩虹桥》中她亲历天葬,在《昆仑之眠》中她感受可怕的高原反应,她看到过太多的死亡,在书中写到:“在那里,死亡是一种必然,活着倒是幸运的机遇。所以,在君临一切的生死忧虑面前,我已经悟出死亡的真谛,与它无所不在的黑翘相比,个人所有的遭遇都可淡然。”
正是年少西藏从军的经历造就了毕淑敏辽阔的眼界和胸怀。
在辽阔的地方,毕淑敏安放自己的青春。她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西藏高原阿里,十一年,见证了死亡,经历了天寒地冻,成了她生命里的“珍珠”。
人到中年,35岁的毕淑敏放弃安稳的一成不变的生活,开始写作。她认为写作是别人爱莫能助的事情,写作的过程是孤独而艰苦的,或许这一篇写得很好,下一篇却可能写得相当糟糕。她将这种自制力,延伸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她说:“在我的有生之年,凡是我自己能做到的事情,都不会假以他人,不但是一种自律,而且是对别人的尊重。如果凭自己的努力,已无法完成这一工作,我就会放弃。我并不认为不达目的的决不罢休是一种非常良好的生活状态,它过于夸大人的主观作用,太注重最后的结局了。在一切时候,我们只能顺从规律,顺从自然。”
这么多年,毕淑敏真正实践了鲁迅先生传授的写作技巧之一:一直写下去,不要回头。在这条路上,她越走越远,带给越来越多的人力量。面向前方,她坚定地走下去,不再计较成功或是失败,只是一味的挺进。毕淑敏对生活点滴的感触,对衰老死亡的体悟,必然源自于她有一颗阔大的心。
没有辽阔的心胸、思绪、视野,难以有平和、温婉的心境,难以有平和、淡然的文字。
如果有人问:世界很辽阔,你会怎样抉择?
我的回答是:依照自己的梦想,活出自己的样子,便是最好。毕淑敏告诉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你没有一项足以让你生命得到滋润的业余爱好,那么,在长期枯燥的工作中,你的精神就会被磨损以致枯竭。”
读书,做自己喜欢的事。辽阔的世界终将让我们释然一切的不快,不怨毒,不攀比,快乐生活。作者:翟俊霞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