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 - 正文

孩子的宇宙读后感

2021-11-17 13:16:59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

《孩子的宇宙》是一本看似通俗、实则值得反复研读的书。作者开篇即提到:“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孩子的宇宙是美好的,充满灵性和神奇;但是由于我们的不理解,而使得写孩子的宇宙也布满了失望。”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孩子的宇宙读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孩子的宇宙读后感

初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上海,从李秋校长手里“抢过来的”。当我看到作者河合隼雄的名字时,我又搜索了一下作者简介:临床心理学者、心理治疗师。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因为《绘本之力》的作者之一也是河合隼雄,当时那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是:我们一生有三次机会可以接触绘本—当我们年幼时,当我们的孩子年幼时,当我们年老时。书的内容说的很接地气。所以,拿起《孩子的宇宙》这本书时,我也就开始认真的读起来。

整本书是心理案例,探讨了孩子与家人、秘密、动物、时空、老人、死亡和异性的关系问题,去引导大人怎样接近孩子心中的那片宇宙。书中一开始也说到:孩子们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呢?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的无法复原。这段话我也反复读了好几遍,就是想进一步的理解其义。其实一想到这种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称的“教育”、“指导”和“善意”的名义下进行的,不由得更加令人无法接受。

孩子们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但是不一定都会向大人诉说。本书在“孩子与秘密”中也体现了这方面,而且也让我们成人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中会存在一些属于孩子内心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对于孩子来说又很重要,甚至对孩子健康成长都会有很大帮助。这使我想起自己的孩子上班后给我说了一件事,当然是半开玩笑着说:妈妈,我的爱好都被你现实的扼杀了。当时听到这句话时,内心真的一怔,我没想到孩子上班后还这样说。而且也在后期细细反思。因为我也知道儿子想表达的是什么。因为从上幼儿园孩子画画表演都很好,每一幅画的构图和颜色的搭配让人看了都很舒服。长大后他也特别喜欢,上学后也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也曾想上这一类的专业。只是受我的所谓的种种想法和干涉而未能如愿。但可以肯定的是儿子的心理是健康的,一直也很阳光,对现在的工作也算满意。长大了给我说这件事也算是一种内心秘密的释放和释怀吧!而我现在给孩子的只能是鼓励和工作上的一些肯定,使的工作上有不一样的收获。

在“孩子与家人”的案例中,对孩子的心理世界做了一些解读,谈到了孩子内心的“自理意识”而产生的“离家出走”的行为,孩子们也发现,外面的世界并不是本身想象的那样平和,也就是无法支撑自己一个人独立生活下去。大家都很熟悉的绘本《菲菲生气了》也是一则关于心理案例的故事,虽然文字上没有过多的表述,但和现实中孩子的表现有相似之处。绘本故事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孩子的宇宙和大自然相融合,用一则看似短小的故事呈现了孩子的自我管控方面的内容。种种的这些方面同时也暗示我们成人,很多事情上也要把孩子当成一个重要的成员,要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孩子的宇宙》整本书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的,虽然有些地方我还没能读懂,但是,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大感悟,不能将自己所谓的爱强加于孩子,我们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无非就是要起到一种连接孩子内心和外界的作用。学龄前儿童也是一样,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也不要把孩子当成一张白纸,很多时候就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很多时候可以静静的和孩子坐在一起,甚至不用过多讲话。对于孩子的宇宙还是要多加关注,做孩子心灵的导游。学会试着转换做法和说法,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孩子的宇宙读后感

每一个孩子的眼神,都是熠熠生辉,不说话的时候灵动异常,一笑之间万物开花,喜欢的话题会滔滔不绝,而当他不愿意说话分享时,他们的小小脑袋里,装着些什么?他们告诉成人的,常让我们觉得他们纯真又天真,可他们没告诉我们隐藏起来的会是什么?回想着儿子,有的时候,他会迫不及待喊“妈妈-妈妈”,可一会儿之间,他又会说:“算了,没事了”,他想表达什么?他在躲避什么?以前总认为孩子就是一个孩子,他们的小心思都逃不了我们成人的手掌心,我们想让他们照着我们的想法去做,简直易如反掌,纠正起他们来信手拈来,这是作为成人的我的想法,认为孩子是我身体的一部分,好像就成了我的附属品。不过孩子慢慢长大间,我发觉真的不是这样的。尤其看了《孩子的宇宙》一书,更是觉得汗如雨下,看似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他的每一份举动都隐藏着深深的含义,我是否关注到了?他隐藏了多少秘密,不愿与我分享;他又有多少苦恼,我没有发觉到。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在我的关注下,可他的思想,他内部的想法是如同他外部表现如此明朗吗?看完这本书,我不敢做肯定的回答。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遇到的事情,对待事情的看法都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双胞胎的兄弟姐妹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发展。《孩子的宇宙》一书中,从孩子与家人、孩子与秘密、孩子与动物、孩子与时空、孩子与老人、孩子与死亡、孩子与异性七个方面,无数的真实事例,讲述每一个孩子心中的世界,以及他们的外部表现。他们心思之灵活、广度之宽,他们的想法之久远、深度之深,都是作为大人的,我无法预料的。现在想一想,每个孩子长大成人,每一件微小的事件,都在改变着他们,都是他们成长本身存在的未知变化。有一些成因是作为成人的我们而导致的,比如我们自以为是的“善意”——“为了你好”而去改变孩子,让孩子按照我们意图去发展,这样的事例身边就有很多,就如书中所说,这样打着“善意”谎言的帮助,实则把孩子逼上绝路,成人的想法是希望对方屈服死掉,代表“之前的”孩子的死亡。有些孩子屈从改变渡过这一艰难时期,有些孩子则会颓唐下去,沉寂不再存有梦想。如果真的要保护孩子的梦想,与其善意的逼迫,不如爱意的引导,给孩子发泄的窗口。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动物,与其说动物是孩子的分身,不如说是孩子呼吸的窗口,孩子也需要一个倾听者,或是心灵慰藉的地方,而动物们就填补了这样的空缺。作为动物,不用说话回答,只需要静静聆听,用最真挚的热情(比如摇尾巴)去回报,这些都是作为成人的父母做不到的。还有一些成因则是他们必须经历的,再多保护都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对待异性:在孩子三、四岁时,已有了性别的认知;到了小学时,有了明确的性别区分认识,对待异性,孩子们开始了有了懵懂的试探,有意识的接近;到了高年级,青春期的萌动,存有了爱慕之心,这些都是孩子们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成人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帮助他们成功度过对待异性之关呢?书中举例,英格与妈妈作为情敌因外部事件,而使生活扭转走向正轨,高中女生A子,心中爱慕心中的“小王子”,满腹热情,却被小王子冷漠回复,撕碎课本、大哭到自我修复。孩子心中有了爱慕的人儿,知道这是一个别人不愿捅破的秘密,产生了烦恼这一过程,有的时候需要外部干涉、正面引导,有的则需要成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不知道。而我们很多中国家长最常做的则是大惊失色,大张旗鼓,如临大敌,强烈制止。殊不知越是禁止,孩子越是反抗,结果蹉跎了多少孩子的一生。爱慕别人这一秘密是用来保护的,虽然是大家都熟知的秘密,也需要大家一同维护保护这个孩子的心灵。给与孩子静静的空间,让他们自我消化,这就是最好的陪伴。

孩子所看到心中所感受的宇宙是如此神秘,展开有着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想象的世界无边缘,想象的内容之丰富,都是成人无法估量的。面对孩子的宇宙,要满怀爱意去接纳包容,满怀爱意去聆听引导,满怀爱意才会有最佳的解决办法。孙莉莉老师说,成长是一个渴望被看到的过程,被大人看到,被同学看到,被喜欢的人看到,时间久了,成长就是一个渴望被自己看到的结果了。我要说,孩子的宇宙也是一个需要被看到的历程,被成人看到,需要成人内心重视而外表轻松对待;被同学看到能给予支持与帮助;被喜欢的人看到,也就仅仅是看到而已,也许就不需要回应。

认识到孩子的宇宙,承认每一个孩子的与众不同,给与孩子正确的帮助,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我愿每一个孩子的小宇宙都能绽放灿烂的光彩,爆发小宇宙最大的能量。我相信,每一个大人心中也有这样一个神秘的小宇宙,保护它爱护它培育它,让它时刻充满正能量。

孩子的宇宙读后感

《孩子的宇宙》是一本看似通俗、实则值得反复研读的书。作者开篇即提到:“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孩子的宇宙是美好的,充满灵性和神奇;但是由于我们的不理解,而使得写孩子的宇宙也布满了失望。”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认识和理解的宇宙。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由于不理解这个宇宙,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只观其表面,而不顾其本质,在爱、教育等善意的名义下,作出了破坏孩子宇宙,扼杀孩子心灵的事情。对于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我个人深表认同及赞赏。

一是关于离家出走这个话题,书中提到了三种离家出走的情形。

第一种是:有些孩子觉得自己是个讨人嫌的孩子,觉得在家庭环境中只有自己被当作外人。这种情形有时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并无多大关联,即使父母对孩子再疼爱,也会出乎意料的出现这种情形。换句话说,这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把离家出走理解为对父母的一种抗议,父母因此而就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进行反省,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会出现改善,哪怕再爱孩子,如果不去努力探索这种爱应该怎样传达,或者只顾爱孩子,却不思考孩子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都不能算是称职的父母。

第二种离家出走的情形,是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书中列举了小女孩克劳迪的故事。克劳迪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女孩儿,但是要证明这一点非常困难,如果只是每天重复千篇一律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过的多么出色-是无法证明自己的独特性的。克劳迪的离家出走,其实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离家出走孩子一种情形,是为了寻找家庭而离家,或者说这种离家出走是对自己的家已经不再是一个家所提出的警告。因为他们是为了寻找家庭的替代品而出走,因此容易被一些疑似家庭吸引,有些青少年加入一些不良组织就可能属于这种情形。

二是孩子与秘密的关系。对于孩子而言,秘密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可以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秘密就有多重要。秘密既是独自保守才有价值的,同时也有通过与他人分享而增值的一面。也就是说,一方面确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另一方面希望别的人也和自己一样。因此,秘密的处理,存在于两种心情的矛盾之间,一种是想要拥有自己的秘密,另一种是想要与什么人分享。作为大人首先需要做的,不是对孩子的内心进行探索、测定或分析,而是对孩子心灵的细微动向作出敏感的反应,尽可能在其所显示的世界中共同呼吸,是一种感受性和参与姿态。而在这种姿态之下,秘密会自然而然地被分享。

三、孩子与动物的关系。书中提到了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与动物。对于这些孩子,作者认为最适当的做法是带着适当的期待对待孩子,不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压力。只要用温暖的目光看着孩子,仔细观察孩子,自然就会产生某种契机,找出通往孩子心灵的道路。另外还提到动物作为孩子分身而存在。有的孩子非常喜欢猫狗,家里的其他人稍微摸一下也会发脾气,突然之间却会对它拳打脚踢。孩子对动物表现出爱憎两种态度时,大人不要觉得孩子反常,而应该理解孩子心中无可奈何的内心纠葛。

四、自立过程中需经过“隧道”或“蛹”的时期

人无论处在怎样优越的环境中,都有不得不体会排斥感和孤独感的时候。这可以说是人类这一存在必然具有的东西。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在走向自立的过程中,必然会意识到自己是不同于他人的存在,因而无论周围的人多么好,都会感到说不出的排斥感和孤独感。那么,这时候的父母不是强行干预,希望扭转孩子的这种状态,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失去“破茧成蝶”的机会,甚至让“蛹”死去。而是应该作为“蛹”的外壳,保护孩子不受外界强烈的刺激。在一旁守护着孩子,不失希望的耐心等待,就会有新的发展。

书中最后提到了“教”与“育”的关系。

无论是孩子与学校,还是孩子与家长之间,都涉及到教与育的关系。学校的拉丁语原本有空闲的意思,与其说学问这东西要在有空闲的时候去研究,也许不如说只有有闲才能产生出真正的学问,所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育”既有培育的意思,也有发育成长的意思。真正守护孩子成长,并不是在每件事上都去教导(这样结果不过是变成了干涉孩子)孩子,而是相当需要付出精力的一件事。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书中还有很多的观点及论述非常精彩,很庆幸能读到这样精彩的书籍。

联系我们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千篇网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价格:3.00元

支付宝支付
联系客服
扫一扫,支付¥3.00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等待10秒,请勿关闭此页!
【手机端支付方法】屏幕截图保存此二维码,支付宝扫码-选相册-选此图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