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与文明-重温余秋雨的《宁古塔》读后感1500字
2019-11-10 15:57:18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东北的秋已近尾声,南方的水稻早就入库,而这儿稻田还一片黄金,阵阵稻香流淌着,香气扑鼻。地平线拉的很长。远望田野,一片不分天地的黄金色,被赤诚的阳光照得格外亮。微风拂过田地,水稻动了,天也跟着动,天边的赤云也随和着。与大西北的地方比,这里真不那么贫瘠。可与南方比,却少了点温馨和精致。
这东北的地方,真的如此安乐,如此香甜?忽然,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地方,又在一刹那,闪过了几个字——宁古塔。
那是什么?我不禁一惊,对清史稍微有涉猎的人,都能明白都能理解,在清朝时期那是地狱。从漫长的清史可以领略,有多少无辜“犯人”的判刑书上,都醒目的写着“流放宁古塔”。
在清史中,当时的黑龙江还一片荒凉。去了宁古塔的人仿佛离开了人间,踏入了地狱。清代统治者非常喜欢流放南方去,南方一年四季,再怎么冷也还能忍受吧,而那时东北零下二三十度寻常。流放者,要不就是在途中被虎狼给吃掉了,要不就是到了地方心理不能承受自杀了。由于种种原因,能活下来的真是不多。
可能有人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些个古迹吧!错了,那地方是啥塔没有,野兽遍地都是。宁古塔三字,是满族人的音译,意思是“六个”。不但没有塔,连一所像样的房子都没有。真正的野蛮之地,与文明根本不搭边。
中国古代历朝对犯人的惩罚,条例繁杂,但大多就是“打”“杀”“流”三种刑罚,打是轻,流放较重,杀是极刑。杀的花样多,小则砍臂断腿,大则是把“死”给活生生地变成了可供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的过程。刀割肉切,腰斩流血,组成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都成了痛苦的由头,恨不得自己这辈子不是人,可这一切对统治者来说,更是一种快感。
现在说说流放吧,与杀人这种折磨相比,流放算得上是慢性折磨,长时间的折磨。流放最可怕是株连九族,小则几十,多则几百上千人,老老小小,浩浩荡荡。可真正能活着到达地方的并不多。
想想看,那么多人,有多少不是株连者?实在冤屈呀!未曾谋面之人出事而祸及自已,就像大树一样连根拔起,而当事人真的明白,明白自己的案情吗?未必吧!
最惨的就是针对科举考试中的作弊嫌疑了。但是,从大体而言,作弊是有的,但大部分都是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的。就拿比较严重的“南围科场案”来看,考生考官实在是冤,两人虽是同宗却并无往来,更不要说见过。后多方调查求证两家根本不认识呀!的确没有联系。那皇帝的脸往哪搁?一口咬定你们两家一定联过宗。最后,本以为皇上能宽大一点,可没想到皇上大笔一挥——流放,考官和考生家人一起流放宁古塔。
文人自古是有骨气的,既然无处说理,何不看开呢!他们的思想在野蛮之地觉醒,那就去寻找生命的底蕴吧!
有了朋友,再大的灾害也会消去一半,有了朋友,再糟糕的环境也会风光顿生。洪皓在桦叶上默写《四书》;张邵在流放地开讲《大易》;函可传授佛法······更有不少清朝官员与反清义人士结成了好朋友,甚至是生死之交。几乎都是被贬的官吏,聚在一起,才形成了“冰天清社”吧。
一个家族在东北世世相传,是莫大的悲忧,但他们却让文明在这里生根发芽,他们是文明的先驱者。我们却无法去诉说他们的善良、正直、高贵。
文明诞生于绝境,文明诞生于野蛮。他们熬过苦难,却绝不能赞美,他们不畏惧迫害,却绝不逃避迫害。他们为了文明,可以用屈辱之身点燃火种,可以不顾安危,不顾功利得失,义无反顾,一代一代将文明传承下去。这种精神我无法用文字去描述!只能默默地向那些逝去的灵魂顶礼膜拜!作者:季旭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