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读后感
2021-11-22 14:31:47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痛点》这本书的作者是迪士尼、百事可乐、雀巢等著名企业的品牌顾问,马丁·林斯特龙,他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下面是关于《痛点》读后感,欢迎阅读。
《痛点》读后感
今天读完《痛点》,一开始看着这书名,以为又是很枯燥的理论的知识,没想到越读越有趣。
在这个大数据充斥,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这本书带领我们观察小数据,观察那些细小甚微的点。
比如西方许多地区的盐罐上有3个漏孔,胡椒罐上有1个漏孔,可亚洲却正好相反:胡椒罐上有3个,盐罐有一个。
冰箱贴的高度、婆媳关系、没有床罩的卧室、厨房调料摆放的位置等等,很多我们日常不被我们察觉的细节。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不以为意的小数据来找到人类背后未被满足的欲望,它可能藏于微波炉、药盒、牙刷架甚至是你的自拍。
看作者在不同国家搜集小数据的过程就像是侦探破案,一步步深入,最后找到欲望,直击痛点。
虽然是一本营销类的书,而我读到的是对人类本身的理解。
一:人们越是极力想表现的可能正是他缺少的。
二:人所展现的一面是他希望你看的一面。而真实的却往往不一致。
书中提到大概把自己分为这三种:
一是真实的你;
二是你希望变成的样子;’
三是你想让别人看到的你。
每个人都会带着面具去应对不同的人,应该没人希望一大早刚起床还没收拾就有不是很熟的朋友来拜访吧,潜在的就是你不想把这最真实的你展现给外人,不经意你已经戴上了面具。
三:那些搜集日常细节背后的欲望不只用在观察别人也可以经常反省自己。
观察自己一些日常不被注意的习惯,周围的一些小细节,思考这背后潜在的是传统?是贪婪?还是炫耀?
毕竟都是凡人,人性的劣根一直在,但清楚自己做某事的动机会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周围的世界,我们根本没有警醒。”
《痛点》读后感
知秋觉得做营销的人,非常适合读读这本书。现在互联网发展迅猛,大数据分析成为了很多企业的分析路径。
但作者指出,你想要挖掘用户需求的时候,除了结合大数据,也要通过对小群体的亲身观察和小数据常识,去捕捉这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欲望,从而可以击中客户的痛点,掌握无限商机。
利用小数据寻找用户的痛点,作者提出了7C理论。
1、搜集,用心去搜集你的用户习惯,兴趣,爱好等。
2、线索,用户真实的细节。
3、连接,用户的情感缺口。
4、关联,用户的情感缺口,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因为什么引起的。
5、因果,小数据让用户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6、补偿,从用户的情感中,发现用户没被满足的欲望,对此进行补偿。
7、观念,创意设计可以操作的补偿办法,满足用户的欲望。
知秋看完这本书的感悟是,大数据重在分析,对于用户个人的情感还是比较少关注的,没有那么个性化。
但是冷冰冰的数据只是一种分析的工具,如果要做好营销,还是要关注小数据的信息。这本书有很多有意思的分析,抽丝剥茧,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感性的现象。读书笔记比如说为什么俄罗斯女人的口红会那么红,作者用各种小数据分析,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谷歌意识到,即便掌握了大量的大数据,也没有办法了解人类的动机,大数据时代后的东西,就是小数据。
这本书的观点还挺前沿的,知秋觉得不管是大数据分析,还是小数据的收集,都说明我们要用多种视角来观察生活和工作。
这一定会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一样的突破。知秋也争取做个善于观察和总结的人。作者:知秋
《痛点》读后感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学习SPSS,老师说用这款软件进行分析,数据量必须足够大,否则会影响分析的准确度。等参加工作了,心里想着终于可以用SPSS一显身手了,可是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那么大的数据。当然,这也许与我从事的工作有关,没有海量数据所谓的专业数据分析软件还不如EXCLE好用。近年来大数据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人员也很吃香。但是在传统的工作中大数据、数据库还未实现,我们经常在说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其实分析的根本不是海量数据,只能算小数据。可是小数据应该怎样分析,市面上关于这方面的书籍还真不多,不过《痛点挖掘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这本书算是针对小数据比较实用的书籍。
现在商场做动线分析、客流量分析会用到一款检测软件,这个软件是在商场各个入口、电梯口安装监测设备,对经过的顾客进行数据统计。通过这个设备我们可以获得各个口的进出人数,然后可以根据客流量来分析在哪个时间点在哪个位置举办展位活动的效果会更好,也可以分析出哪一天的的客流量最大由此判断是否与营销活动有关。虽然这个装置可以让我们获得相对而言的大数据,但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并不能全部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大数据更多的是反应出一种趋势、一种现象,而要对这背后所隐藏的现象进一步抽丝剥茧,还需要我们在现场实地考察以及对消费者的调研,这个时候就显现出小数据的优点了。
《痛点》这本书可以说是对我们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的最真实的写照,只不过作者进行的小数据分析更加细致、角度也和我们以前的有所不同,比如如何改变麦片的包装以获得更好的销售,如果按照我们以往的方式,分析该麦片的销售数据、陈列摆设、导购员走访等等并不能找出问题,作者进入了印度消费者的家庭,通过对婆媳两代人的访谈、陪同购物、家庭访问等等终于找出了问题的所在,成功改变了麦片的包装获得两代人的认可,重新实现了销售业绩的增长。这种对小数据精细的采集和分析是海量大数据难以实现的,而这种方法所却得的效果确实事半功倍的。
在实际工作中,不管是大数据还是小数据,只要能为我们提供分析、处理工作的依据就可以学以致用,大数据用于分析趋势、小数据找出问题,大数据和小数据的完美结合一定能解决问题。
《痛点》读后感
前几日,我搭乘地铁,习惯性划拉手机。在朋友圈挪移的一个瞬间,我忽然决定放下手机,就像早上迷糊的大脑里窜过一个念头,于是决定醒来一样,开始观察身处的车厢。
然后发现一个熟视无睹又别致的情景:把身边有同行者或者睡着的人除外,整个车厢目力所及,除了一个刚刚上车的外国盆友,其他所有人都在盯着自己手心里那个几英寸的方块。左边一个套着粉红手机壳背着MK包的女士正在被屏幕里的范湉湉逗得咯咯直乐,左前方一个长大衣露着脚踝的黑衣青年正在微信里和人讨论一个雕塑的要价和清明的放假感悟,他们的左侧一个发型蓬乱微锁眉头的大个子男青年正在细细看一本电子书(字太小看不清具体内容)没有人注意到我的伸长的脖子、前倾的身体,还有肆无忌惮的目光,好像有一个透明的结界,屏蔽了那个方寸之外的所有信号。
我开始好奇,他们其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目前和手机的这个相处在接收什么又在阻挡什么?为什么他们要神出当下的这个空间?又为什么流量来往的数据后面的世界更吸引人?而我就在刚刚的那个瞬间之前,又是为什么习惯性拿起手机呢?
而我所以开始当个偷窥的变态,多亏这本《痛点》。它给了我偶然清醒的这么一瞬间,来思索这些问题。马丁在这本《痛点》里说:“观察的习惯就象写信一样,是正在消失的艺术。部分原因在于,现在我们一独处,就埋在手机里,无心观察周围的世界。说实话,即使没被手机里的数字产品吸引,我们大多数人也不喜欢周围的线链。而且,如果一条线索就能解开全部线索呢?”前前后后,他对“埋在手机里”这个习惯的吐槽大约出现了三四次。而很显然,对于他人的兴趣,和基于这个兴趣的观察者的站位是他认为可以替代这个习惯的更优选择。
马丁在前言里自述自己是一个从小囿于疾病,必须总是呆在病房里的孩子,于是除了乐高,另外一个帮他打发了更多独处时间的游戏就是观察:同病房有另一个孩子总是在某一顿饭把食物撒得到处都是,常顾病房的两个护士有一个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关门的声音会特别重……后来这个观察延伸到走廊和走廊上可以看到的公交车站。
在我们不知道别人在观察我们的时间和地点,我们在散发着意识之外的情感需要,可能是我们的爱也可能是我们的怕。而马丁根据希区柯克绿色剧本(满足观众感性需求)和蓝色剧本(满足观众理性功能需求)的切换。让他可以从俄罗斯和沙特家庭里的冰箱贴,看到在保守的政治文化背后对于其他文化类型化的向往,进而推导出给沙特的大商场铺陈上水元素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又或者从印度婆婆和儿媳妇对于色彩的不同偏好上,看出她们对于天然和健康的定义的区别,进而根据她们购物时候视角的高低设计出同时符合两代人的健康观念的包装;还有针对美国公共场所对于无攻击性的圆形的大量使用,窥探到美国人在政治正确里失去的自由和归属感……而所有这一切,初初看像是从一堆堆满悬念的问题里,自然而然引导出神奇的结论进而促进消费者进行消费。
而用这一套推理模式最娴熟也最著名的那个先生,不是应该住在贝克街,忙着追击犯人吗?而我们谁都知道,即使看一千遍《福尔摩斯探案集》,也未必在现实生活里可以真正发现一个杀人犯。《痛点》让我略略有点疑虑的地方也在这里,在七章相互关联漂亮的案例里,我们看到了线索也看到了独特的结论,但是这种类似直觉一样推理的能力,真的很难在最后一章那几条规则里学会。毕竟作者本人可是有幼年病房经历的加持呢。
不过换一个角度想,在言必称大数据的今天,作为一个非数据从业人员,每一个人可以拿到的数据,虽然横竖看都是沧海一粟,但是我们自身就是一个小小的样本,代表了一波人,完全可以作为小数据的基点。我们投注在自己衣食住行品牌选择上的期待和标榜、欲望和习惯,也都在代表一波人。而对于身边的人们共情式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我们更快捕捉到他们的需求和反应,而这一切确实是理性且天然带有用户自我美化需求的大数据偏差不能替代的。
更何况,即使没能学会用这个杠杆撬动几个人,借着马丁的眼睛偷窥到世界各地文化之下人们的生活和他们藏在自己生活之后的欲望,也是很愉快的阅读体验。
《痛点》读后感
这是个数字时代,自世界进入“现代化”,技术也伴随着加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技术,如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后两者还无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虽人工智能在浅显的方面已开始运行,但技术并没有完善,还有着许多的缺陷,如果人工智能真正运行都现实生活中,标准的普通话或许就会成为职场标准。当然,这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所在,这里就不论述。在前两年,网络上与现实到处充塑大数据一词,说谁掌握的数据,谁就掌握了未来,当然这句话并非有错误,这句话是对的,但是这本书提出了另一个理念:市场洞察的时候不需要研究几百万的用户,研究十几人就够了。
有些研究并非要大数据的研究,时候小数据就可以证明。痛点这一词主要是互联网用语,当然也并非属于专用词,虽说互联网用的会比较多,但我想这词可以用在营销上。什么是痛点,痛点无非是抓住用户的需求,如外卖,外卖就是抓住用户懒的痛点,“痛点”这词虽把握起来很难,其实就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需求和渴望。
有需求,就有痛点。这也是互联网创业做软件的基本功。什么是小数据?小数据是对生活细节的洞察,如什么时候发微博,我们发什么推文,我们什么时候吃饭,这些就是小数据。小数据无处不在,而有时很难发觉,或许在微博上、或许在药盒上、在拍照上。这是个数据时代,但不论是大数据,还是小数据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关键,但大数据太难、太复杂,所以小数据就可以了,洞察痛点,并非一定要大数据,小数据身边的人,有时候就够了。大数据是大,但有时候不会十分准确,所以挖掘用户需求时,在大数据之外,更重要是通过对一个小群体的亲身观察和小数据常识,捕捉到这个社会群体所体现的文化欲望。亲身的感受更能贴切的感受到情感与实际的流露,而不是冰冷的数据。
作者从俄罗斯的冰箱收启发,创立了俄罗斯女性网站;根据印度女性喜爱颜色的观察,改进了麦片的包装设计;通过快餐影院的消费启示,改进了减肥中心的流程。很起来很神奇,但并非没有规律。大数据虽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会激发深刻见解,数据重分析,轻情感,所以,大数据并非是万能的,而小数据是必不可少的。而满足这些用户,击中痛点,则意味着掌握了无限的商机。
7.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