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读后感
2021-11-23 13:08:26求索作文网 - 读后感搜索 | 客服
A+ A-《两地书》是一本由鲁迅 / 许广平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0,小编整理的两地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地书读后感
《两地书》是鲁迅和许广平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间的书信合集,共收两人书信135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的是女师大的事,是许广平作为一个进步学生向鲁迅的请教,内容都是对当前时局的描述、讨论、请教,信中流露的是对师长和导师的敬爱。鲁迅的回信多是对许广平的解答和人生的指引。第二部分是厦门与广州之间的通信,由于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互相间写的多是生活琐事,也是对各人的去处表示些担忧。从通讯的语气看,相互间没有了之前的拘谨,更多的是关怀。第三部分是北京上海间的通信,主要是夫妻间的生活上的关心。
《两地书》反映了鲁迅对敌人坚韧斗争、对自己严格解剖的革命精神。书中许多的经典名句,对社会、人生、时局、人性的看法一针见血,思想之深刻,令人惊叹。比如他在1925年3月18日给许广平的回信中谈到教育说道“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那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对于当时的社会,他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去什么新东西,都变成了漆黑。”对于“现在”,鲁迅说“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面对“现在”这一个题目,都交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在《两地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大部分是鲁迅当时对许广平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以及人生的指导,虽然时过境迁,但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指导价值。
人生的道路往往是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很多曲折坎坷、遇到很多歧路岔口。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曾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迷茫无助。我费力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忙碌的价值”,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让我很不开心,但当我读到鲁迅1925年3月11日《致许广平》中的一段,我便从长久的困顿中解放出来。
那是临近春节的一个无聊的午后。大街上熙熙攘攘,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但我好像并不感到喜悦。以前,每到年底,我总会写点什么,算是对过去的一点总结、回忆,对未来的一点展望打算。但是,今年,我好像连回忆都懒得去写。正在无聊间,想到前几天,我们去市博物馆参观“鲁迅的读书生活展”,打算写一篇鲁迅作品读后感,于是就打算从书柜里找出鲁迅的书读一读。关于鲁迅的书,我共有四本:《中国小说史略》、《且介亭杂文》、《朝花夕拾》、《两地书》都是以前的版本。《且介亭杂文》和《朝花夕拾》都十分破旧,我看了《且介亭杂文》的出版日期和定价,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一月十日,定价112元,繁体竖排,看着费劲,于是就打算看看《两地书》。
其中就读到鲁迅1925年3月11日《致许广平》中这一段“我再说说我自己如何在世上活过去的方法,以供参考罢——
走在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返,先是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其二,便是穷途了,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却也象在歧路上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荆棘里姑且走走。”
是啊,人生的长途,谁都会遇到歧路,几千年前的墨翟先生不是也遇到了吗。他是恸哭而返,可见他也没有解决的办法。倒是鲁迅先生的办法实用,真的,我们不妨“在歧路头坐下来,歇一会,或者睡一觉,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鲁迅不愧是中国文化的一杆旗,对于人生是歧路,他没有恸哭,没有畏惧,有的只是从容、坚定、不屈。他告诫我们,人生的长途,每个人都会遇到“歧途”乃至“穷途”,但是,这很正常,不要怕。如果一时不知道如何选择,不妨坐下来,歇一会,再走。倘若途中遇到老虎,也不要怕,可以爬到树上,等它饿的走去了再下来。万一它竟不走呢,鲁迅说,那就自己饿死在树上,而且先用带子缚住,连尸体也决不给它吃。再万一没有树呢?那么,没有法子,只好请它吃了,但也不妨咬它一口。
鲁迅对待歧路办法,对待困难态度,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我想,对于今天的我们,经常读一读鲁迅先生文章,一定会帮助我们驱散天空的阴云,拂去人生的迷茫。
鲁迅说:“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是的,不管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无论遇到“歧路”或是“穷途”,都不要怕、不要畏惧,只有勇敢的走下去,走的人多了,面前自然有路。
两地书读后感
之前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大概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个时刻保持冷峻,抗争的斗士,《两地书》读后感。是一个导师。是民族的精神分析师和解救者。但是我从未想过他还是一个爱人,那个叫许广平的女人的爱人。也想不到先生若爱,会是什么样子?
《两地书》确实给我们展示了许多。全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一个有些犹豫和愤慨的学生向一个学者和老师寻求答案的阶段,这段时间的内容主要以当时的时政、社会为话题。给人的感觉是,每当广平同志感觉到愤怒悲观的时候,先生的一席话不仅是安慰了她,也安慰着读者,看到先生的信就会心里平静很多。不禁感慨先生不愧为先生,字字珠玑、一针见血。如"…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这句话确实得到了时间的印证。又有"…倘不同化,怕终不能占得势力,但若同化,则占得势力又于将来何益。…"生活在当下的社会,更是深感如此。"…中国国民性的堕落,我觉得并不是因为顾家,他们也未尝为'家'设想。最大的病根,是眼光不远,加以'卑怯'与'贪婪',但这是历久养成的,一时不容易去掉…"没想到多年来还是没改变。
一九二五年的这些书信也让他们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一九二六年他们分别前往厦门和广州任职,这期间的书信较前一阶段,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琐事和思念,平淡中是满满的爱,就如我们现在相互发信息:吃饭没,吃的什么,今天又做了些什么。很有生活的味道。也感觉到先生不是那么寂寞和孤独了。
先生说厦门的海水浴还不错,但是好多年没浮水,又有了顾虑:"倘若你在这里,恐怕一定不赞成我这种举动,所以没有去洗,以后也不去洗罢"。也有牵挂:"这几日,我是每日去看(信)的,昨天还未见你的信,因想起报载英国鬼子在广州胡闹,进口船或者要受影响,所以心中很不安,现在放心了。"还有报告学生情况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邪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也有鼓励支持的:"至于作文,我怎样鼓舞,引导呢?我说,大胆做来,先寄给我,不够么?好否我先看,即使不好,现在太远,不能打手心,只得记账,这样就可以放胆下笔,无须退缩的了,还要怎么样呢?"
面对流言蜚语和一些竭力打击的言论,更是发出了爱的宣言和抗争,读后感《《两地书》读后感》。"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绝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你的工作的地方,那时当能设法,我想即同在一校也无妨,偏要在同一校,管他妈的。"
许广平也无时不在关心和鼓励他,对先生也是理解和支持的,这大约就是所谓的相濡以沫、惺惺相惜吧。"下令"晚上不许外出,先生的表现相当可爱,"此刻已经夜一时了,本来还可以投到所外的箱子里,但既然有'命令',就待至明晨罢,真是可惧,'我着实为难'。"
到第三阶段,那时许广平已有身孕,鲁迅正好要离开上海去北京,这段时间的信更多的是关切,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爱意。
许广平:"但这两天天快亮时都醒,这是你要睡的时候,所以我仍照常的醒来,宛如你在旁豫备着要睡,又明知你是离开了,这古怪的心情,叫我如何描写得出来呢?"鲁迅:"我的身体是好的,和在上海时一样,勿念。但H.(为许广平昵称"害马"字母简写)也应该善自保养,使我放心。我相信她正是如此。"、"竟然得到了十四日发来的信,这使我是怎样意外的高兴呀。"、"…这信安安静静的写到这里,本可以永远的写下去,…"、"…小米(H.吃的),梆子面(同上),果脯等,昨天都已买齐了。"感情深厚寓于言表。
看完书,觉得鲁迅先生不仅是良师益友,而其作为爱人也是真挚且热烈的,又多了解了先生一面。想到许广平出现以前,他是多么的孤寂,一个人战斗,承担一切,既要反抗这万恶的旧社会,又要承担自身对自己无能为力的痛苦。也有许多人对这段恋情不能接受,但是若想到他怎样的对前一段婚姻绝望,而又无法反抗。作为要与整个封建社会抗争的人,该是怎样的寂寞和无奈,还好,我想,许广平是能帮助他理解他和爱他的。
两地书读后感
总有一些感情,来得很平淡,却也刻骨绵长。他和她,从一封求教信开始,慢慢萌发情愫。不在身边的日子,彼此的思念越加强烈。他在别人的眼中,是战士,是导师,是文豪;她在别人的眼中,是少女,是学生,是进步分子……但在彼此的眼中,他是她的小白象,她是他的小刺猬……他们谈时事、谈生活、谈理想,谈得都是与情无关的事,却又事事关情。他是鲁迅,她是许广平。这是他们的书信,也是一个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故事。
鲁迅其他的作品都在写别人,只有《两地书》是在和别人一起写自己。书中的鲁迅不再是“横眉冷对”的战士,而是一个“我可以爱”的暖男。他会因为想要与许广平继续通信,而开始磨叽到没话找话的地步;他会因为当时的物价很高,而精打细算,怕他的小鬼难以为继;他也会埋怨许广平不给他写公开信……他会自谈与许广平在一起承受了很多的流言蜚语,但也抑制不住对许广平的思念;他会放下架子,求人为许广平、为她的家人谋工作;他也会因为忍受不了异地的相思之苦,而南下来到许广平工作的城市……
一部“百科全书”式情书集,像《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好看。这里有爱情,有民风,有时政,有文学,有思想,有人性……民国时期的爱情不止有林徽因和梁思成、沈从文和张兆和……还有鲁迅和许广平。
两地书读后感
鲁迅,无需多言。他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亚洲的,更是全世界的。在中国他是白话文学小说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他是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在亚洲,他对于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世界,他是在文学圣坛上熠熠生辉的战士。
许广平的名字,如果没有和鲁迅连在一起,或许并不为大家所牢记。许广平是显赫的近代广州第一家族许拜庭的后人。她和刘和珍携手并肩战斗,是学生运动的骨干。但我们更多的是记得她是鲁迅的第二任妻子,是鲁迅的学生、终身的伴侣和战友。
《两地书》这本书信结集正是鲁迅和许广平由相识到相知,由相恋到相爱,由同患苦难到生死不渝的见证。这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两人亦师亦友思想上的交流,第二、三部分是二人由相爱到结婚后的书信往来,更多的是谈论家庭琐事和时事工作。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听了鲁迅一年多的授课,按捺不住心中的敬仰,给鲁迅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也成为她和鲁迅这场忘年师生恋开端。在许广平的这封信里,可以看出她对鲁迅满满的崇拜,敬仰,就像现在很多迷妹看到帅锅一样,是那种满眼小星星的凝视。
她称自己是一个“受了鲁迅快两年的教训,是每星期翘盼着听讲的,是当鲁迅授课时,坐在头一排的坐位,在听讲时好发言的一个小学生。”并且迷恋鲁迅“在仰首吸那卷着一丝丝醉人的黄叶,喷出一缕缕香雾迷漫”,更希望先生“收录她作个无时、地界限的指南诱导!”无时无刻不在渴望教诲的学生。
这封信,有着一个进步女青年对真知的渴望,也有对先生无所不知的景仰,还有那么几分小女孩的祈求撒娇。这封信传到鲁迅手里,鲁迅自然被这个在课堂认真,活泼,有主见的学生的大胆所吸引。
不过,鲁迅的回信是很谨慎,也是谦虚的,他的回信带着一种长者的慈爱,不仅为许广平释疑解惑,也十分恰当地表达了自己也有很多困惑和担忧,他说:“可惜我连自己也没有指南针,到现在还是乱闯,倘若闯入深坑,自己对自己负责,领着别人又怎么好呢?”鲁迅告诉许广平自己对付苦闷的法子: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硬唱凯歌,算是乐趣,这或者就是糖罢。但临末也还是归结到“没有法子”,这真是没有法子!
鲁迅的回复和幽默,拉平了许广平和他师生间的隔阂,于是许广平更加频繁地和老师通过书信进行探讨。随着交流的日益增多,二人的情感也越来越轻松,越来越亲密。直到有一天,许广平取笑鲁迅醉酒后“拳击‘某籍’小姐”,又“按小鬼(许广平)之头”,这种顽皮的信件,竟让鲁迅乐此不疲地连写了几封信辩解,相互取笑。在这事件以后,鲁迅和许广平在真正意义上心心相印,没有隔阂了。
鲁迅的这段师生恋在家里和社会上均引起很大的波澜。受到了很多舆论攻击,这其中也包括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但是,爱情和相知让两个人情感愈加坚韧,直到海婴的诞生,才让两个人的婚姻得到认可。在这个期间,两个人的信件,一如既往,谈论北伐,关心时事,他们之间的称呼也越来越亲密。对于鲁迅来说,许广平是他与黑暗斗争中难得的依靠,也是在他于腐朽麻木的社会坚持的后盾。
鲁迅的文笔犀利、思想深刻,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但是,在《两地书》里面,我看到的却是鲁迅作为他自己的一面,在他们的信中,我们也看到那个年代真实的历史事件的微镜头。严格来说《两地书》不比《曾国藩家书》给人以教诲,虽然他们之间有着相同的表述。但是,《两地书》是一个文化斗士最为接地气的记录,这是鲁迅和许广平真实的私人信件,在我们偷窥他们的生活时,我很感慨他们的勇气和坚贞,也很为他们平实,不再带有硝烟弥漫的私语中的关怀而感动。尤其,在许广平后半生为鲁迅的作品推广所做的努力,一直在为鲁迅的未竟之事业而奔波,她的去世也是因为鲁迅的书信手稿被盗而愤极而终。
这个结局,更让这本《两地书》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两地书,一生情。
鲁迅曾为妻子许广平题诗一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10年后,许广平写下一篇《十周年祭》,回首当年:“呜呼先生,十载恩情,毕生知遇,提携体贴,抚盲督注。有如慈母,或肖严父,师长丈夫,融而为一。呜呼先生,谁谓荼苦,或甘如饴,唯我寸心,先生庶知。”
两地书读后感
《两地书》的起源,是许广平“冒昧”地向鲁迅请教一些问题,以试图解答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迷茫。
但是,在迷茫的时代,不仅是许广平迷茫,便是人生导师鲁迅,本身也是迷茫的。他每每与人笔战,每每警醒世人,而在与许广平的通信中,很坦诚地承认:
“苦痛是总与人生联带的,但也有离开的时候,就是当熟睡之际。醒的时候要免去若干苦痛,中国的老法子是“骄傲”与“玩世不恭”,我觉得我自己就有这毛病,不大好。苦茶加糖,其苦之量如故,只是聊胜于无糖,但这糖就不容易找到,我不知道在那里,这一节只好交白卷了。”
“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硬唱凯歌,算是乐趣,这或者就是糖罢。但临末也还是归结到“没有法子”,这真是没有法子!”
这种迎难而退却又自以胜利的方式,很像鲁迅自己笔下的代表人物,阿Q。
鲁迅的这种坦诚,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就体现了,他说这本书对自己和许广平来说是有意思的,但对于其他人却没有意思。
恰恰相反,其实,鲁迅这本最特别的书,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他从来没队别人如此全方位的坦诚过,更没有如此真正的表现过爱情。
两地书是鲁迅最独特的一本书,就在于,它既是鲁迅的自白之书,也是鲁迅的表白之书。
鲁迅在他的很多文章里,都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斗士的形象,甚至后来被人解读为领袖的形象,但是,在《两地书》里,他处处都在向许广平坦陈自己的无奈、没法子、无聊、失望……
在其他地方,鲁迅是鼓舞别人的,是激励别人的,在这本书的开始,许广平也是来寻鼓舞寻激励的,但是,鲁迅说——我也需要安慰……
他敞开了心扉——对一个小女生——大概,爱情的萌芽,就从这里开始了吧。
不然,你在回头看看这篇文章开头放的那一张图片^_^(鲁迅向许广平表忠心,决定对其他女生目不斜视。)
他一本正经地说话,有时候却又带点调皮的性质,比如他说:“一面又觉得无聊,又疑心自己有些暮气,“小鬼”年青,当然是有锐气的,可有更好,更有聊的法子么?”
从之前的“广平兄”到“小鬼”,其中的亲昵之意已经跃然纸上,而所谓的“有聊的法子”,大概只需要许广平多来些信,就这么天长地久地聊下去吧。“有聊”嘛,在我看来,不过是“与有情人聊可聊事”。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此时,便已无可逆转。
但鲁迅毕竟是鲁迅,他和许广平的爱情,从来不是伪文艺青年式的腻腻歪歪。虽然他们之间也有——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许广平);也有——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鲁迅);但他们的信中,谈论的最多的,依然是国家、社会、文学,以及未来。陆游曾写过“位卑不敢忘忧国”,换到鲁迅和许广平这里,便是“恋爱不敢忘忧国”,可见,鲁迅是真真正正的“民族的良心”和“民族的脊梁”。
对于鲁迅的自白这一方面,不仅有鲁迅的自爆其脆弱和迷茫,也有其自爆其可爱,如——“楼下的后面有一片花圃,用有刺的铁丝拦着,我因为要看它有怎样的拦阻力,前几天跳了一回试试。跳出了,但那刺果然有效,给了我两个小伤,一股上,一膝旁,可是并不深,至多不过一分。”为了显示自己身体好,跳过铁丝网的篱笆,结果大腿和膝盖都被划伤了。然后,又说很快就痊愈了,证明自己身体棒棒哒。
对于许广平的劝阻,他还有理有据的反驳道——“对于跳铁丝栏,亦拟不加诰诫,因为我所学的是教育,而抑制好动的天性,是和教育原理根本刺谬的。”
除此之外,因为嫌路远,对于生理问题,他经常就地解决——“我到邮政代办处的路,大约有八十步,再加八十步,才到便所,所以我一天总要走过三四回,因为我须去小解,而它就在中途,只要伸首一窥,毫不费事。天一黑,就不到那里去了,就在楼下的草地上了事。此地的生活法,就是如此散漫,真是闻所未闻。我因为多住了几天,渐渐习惯,而且骂来了一些用具,又自买了一些用具,又自雇了一个用人,好得多了,近几天有几个初到的教员,被迎进在一间冷房里,口干则无水,要小便则须旅行,还在“茫茫若丧家之狗”哩。”
鲁迅的“自白”如此可爱,这让他完全有别于那个曾经被塑造的形象,曾经被定义后传达给我们的形象。而这“自白”之中,也恰恰是一种别样的“表白”——我把我最秘不示人的一面展示给你,只因为你是我最爱的人。
鲁迅虽然最终喊出了那句“我可以爱”,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之间,依然是含蓄的,依然是以一种只有彼此之间独有的默契去心照不宣的相爱。
《两地书》是一本非常奇妙的书,它展现了一个奇妙的鲁迅,更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恋爱方式。
这就是鲁迅的魅力,他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宝藏男人”,只不过,这些宝藏,最好去从他的书里探寻——尤其是这本最特别的《两地书》——而非网上零零散散的——“我说过这句话”。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