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摘抄及读后感2500字
2019-11-18 10:56:37求索作文网 - 读书笔记搜索 | 客服
A+ A-读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冯善亮老师和郑桂华教授安排的学习任务。这本书,很有价值,但的确不好读懂。利用一个完整的周末时间,我将此书做了一次通读,对整本书的主要观点和整体结构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接下来,我以“笔记摘录”和“读后反思”两种方式再读此书。因为读经典是一件极其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我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之,以备将来检审。
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笔记摘录】如果我们要制定一个教育计划并力图不断地改进它,就很有必要对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有些概念。这些目标将成为选择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以及准备测试和考试的标准。教育计划的方方面面确实都是实现基本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我们若想系统地、明智地研究某个教育计划,首先必须明确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读后反思】这是对制定教育目标意义的阐述。在这段阐述中,还可以看到一种关联,即教育目标和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勾勒、教学步骤形成、测试考试标准的制定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告诉我们教育目标的意义重大,也很清晰告诉我们在教育目标的统领下,我们要思考四个方面的内容。
【笔记摘录】目标归根结底是一个事关选择的问题,因而是那些学校负责的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价值判断。这样就需要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哲学来指导这些判断。
【读后反思】“教育哲学”是学科教育的上位学科。应用哲学理论来思考教育目标,是需要大量的相关研究提供信息的。基于研究信息分析的哲学思考,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渠道为教育目标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笔记摘录】进步主义者强调以研究儿童本身为重,了解他对什么感兴趣,他遇到了什么问题,他头脑里有些什么打算。进步主义者认为,这些信息能为我们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本来源。相反,要素主义者对数千年来积累的大量知识——所谓的“文化遗产”——更感兴趣,并强调这才是教育目标的根本来源。要素主义者认为,教育目标本质上是从过去的大量文化遗产中筛选出的基本知识。
【读后反思】进步主义和要素主义,这两个概念的提出对我们思考教育行为很有价值。就当下的学校教育而言,我们的很多教育理念是脱胎于“进步主义”观点的,而我们的很多教学实践,却又是“要素主义”的坚守者。理想的状态,是兼而有之。
【笔记摘录】许多社会学家及其他关心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的人,从对当代社会的分析中寻找可以推演出教育目标的基本信息。他们视学校为帮助年轻人有效应对当代生活中关键问题的代理机构。如果他们能够确定这些当代问题是什么,那么学校的目标就是提供有助于人们明智处理这些当代问题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等。
教育哲学家们认为,生活中有些基本价值,主要是以教育为手段代代相传的。他们认为,从本质上讲,学校的目标应是传播由广泛的哲学研究得出的基本价值,因此,要在教育哲学中寻找能推出教育目标的基本来源。
【读后反思】这两种思考都是有价值的,都会为教育目标制定的信息来源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基于当下问题的解决,是大家非常欢迎的一种研究思路。寻找具有普适意义的路径,是着眼长时间的研究的一种路径,也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思路。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笔记摘录】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是指广义上的“行为”,包括人的思维、情感以及外显的行动。如果这样看待教育的话,那么,教育目标明显代表了教育机构力图使学生产生的种种行为变化。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将试图指出教育机构想要学生完成的行为模式的变化。
【读后反思】对于教育一词的解释有很多,这种解释关注到的是行为模式的改变。也就是说,判断教育是否发生,重点要看包括人的思维和情感等在内的行为模式是否发生变化,否则,教育即没有发生。
【笔记摘录】只有将有关学习者的信息与一些理想标准、公认常模的概念相比较时,对学习者的研究才能推演出教育目标,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确学习者的目前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或“差距”,即我们通常提到的“需要”。
【读后反思】“需要”是学习者的当下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差距,这为教育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便于理解的思维入口。
【笔记摘录】需要的第一种用法,代表着某种理想常模的概念,即某种哲学价值标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这个意义上的“需要”指“突然”与“应然”间的差距。而一些心理学家所使用的这个术语,则代表为维持有机体的正常健康状态而必须使有机体内部的张力回复至平衡的状态。
【读后反思】关于需要的第二种理解是普雷斯科特、默里及其他人提出来的。这是源于生理心理的一种认知。他们将人看成一种能动的有机体,一种能量系统,该系统通常处于由食物氧化产生的内部力量与外部条件相作用的平衡状态。要维持这个系统的平衡,就有必要满足某些“需要”。这种“需要”理论,为从学习者现状思考教育目标提供了很好的角度。
【笔记摘录】学校应将精力集中于学生现阶段发展的严重差距上。因此,那些指明这些差距即教育性需要的研究十分必要,它们为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在学校规划中应首先强调这些教育目标。这类研究大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发现学生的现状;第二,将这种状况与公认的常模做比较,以确认差距或需要。
【读后反思】学校教育目标的确定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思考和确定,否则学校教育会与家庭、社区的教育功能重复,以致教育功能低效或实效。
【笔记摘录】另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对学习者的研究,是对学生兴趣的调查。一种标榜为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者自身的兴趣是教育目标的首要基础,该观点已获得了公众广泛的关注。根据这种观点,我们就应该明确孩子的兴趣,并以这些兴趣作为教育关注的焦点。
【读后反思】关于“需要”的研究,之前关注甚少。但关于“兴趣”的研究,当下也非常流行。学习者的“需要”与“兴趣”的内涵不能等同,但有所交叉。如果单纯以“兴趣”而选择学习者的教育目标,这是非常片面的决策。而从“需要”从面思考教育目标的确定可能更趋于合理。但“兴趣”可以让我们明白“教育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要求学习者自己积极主动地努力”,这样也可以让学习者“能积极参与并全身心处理让他感兴趣且与之关系密切的事情,特别是学会如何有效地从事这些活动”。当然学习者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那些合乎教育期待的兴趣会成为有效教育的出发点,而那些不符合教育期待的、目光短浅的、狭隘的或不恰当的兴趣,则是反映出该生如想获得有效教育需要克服的差距”,理清“兴趣”的不同,有助于寻找教育目标思考的最佳逻辑起点。作者:向浩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