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读城记》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2019-11-22 11:55:11求索作文网 - 读书笔记搜索 | 客服
A+ A-易中天《读城记》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读城记》这本书语言朴实,娓娓道来。适合在秋冬之时,午觉醒来,泡上一壶茶,沐着暖阳,拿起这本书开始悠闲阅读。这本书准确地把脉北京(城)、上海(滩)、广州(市)、厦门(岛)、成都(府)、武汉(三镇)等城市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当然,读城也即是读人,谈城市,一定避不开五个城市的人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个性特点。
易中天有本事。他写出了这样的文字,读了让我们觉得就是这样的,也隐隐约约曾这样想的,但没能力如此准备表达的东西。比如他说城市的风格,北京是“大气醇和”,上海是“开阔雅致”,广州是“生猛鲜活”,厦门是“美丽温馨”,成都是“洒脱闲适”。说北京人的特点是“大气”(这个词用在这里,其实不含褒贬色彩,有仁和、豪爽的意思,也有粗放、口气大、马虎的意思),上海人是“精明”,广州人是“实干”,厦门人是“温和”,成都人是“洒脱”,武汉人是“直爽”。
书里分析了城、市、镇、滩的区别。城,因政治或军事因素而建,主要是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大夫采邑的中心区域。市,因商业的需要而建立,集中进行买卖交易的场所。镇,主要出于军事目的,在重要或险要的地方建立,有武力据守之义。滩,则是因河流或海浪的冲击而在淤积处形成的滩涂地带。
身在上海多年,对本书将北京与上海的比较更有感触,琢磨一下,还真是那么回事。比如说北京是城,上海是滩(这大概是两地文化差异的根源);北京更讲究“礼”,上海则更讲究“貌”;与北京人交朋友痛快,与上海人打交道轻松;北京人有“圈子意识”,上海人则有“滩涂意识”(个体意识);北京的典型民居是“四合院”,一个用围墙围起来的家庭或家族的小天地;上海的典型民居是“石库门”,把许多差别不大的单体民宅连成一片而形成的社区;北京人的口头禅是“有事您说话”,上海人的口头禅是“管侬啥事体”。
易教授也评价了上海人的不足:有风度无境界,有教养无底蕴。不过,相比较而言,他还是内心赞许海派文化。上海观念比北京新,历史比深圳久,比广州大气,比重庆雅致。上海是“最具绅士风度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市民社会。
上海人虽然小气,却不贪婪;虽然精明,却不阴险;虽然自私,却不损人。上海人不耻言利,也不唯利是图;上海人的“精”是在明处,精明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游戏规则;上海人没有哥们,只有朋友(哥们是相互依存的,朋友则是相互独立的;哥们亲密无间,朋友则不妨情淡如水);上海人的规矩是我不占你的便宜,你也别想占我的便宜;上海人比较计较,账算得很清,但这在保护了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保护了别人的权益;上海人没有那么大的“胆”,也没有那么“坏”。
从地理上看,上海是一个生长于长江入海口的滩涂地带,而从文化上讲,上海则是中西两大文化浪潮冲击沉淀的产物。上海开埠以来的一百多年,历经欧风美雨、公共租界管理和建国后的改革开放,上海的劳动者和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和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在长期的商业社会、经济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文化准则:重信誉、讲效率、讲规则,有敬业精神、契约观念和职业道德……
这一整套全然不同于农业文明的内心规范、行为方式和生活秩序,易中天称之为“上海文明”亦即“城市文明”。而传统中国是一个“乡土中国”,中华文明主要是一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意识和生活方式,早已成为传统中国人的“文化无意识”了。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格格不入,也就导致了外地人“看不惯”上海人,上海人有优越感,“看不起”外地人和乡下人。也许这才是根源所在。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