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
2019-11-24 07:12:00求索作文网 - 读书笔记搜索 | 客服
A+ A-《舆论》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
《舆论》是近期读到的一本好书,做个读书笔记分享一下,大部分为摘录总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注意是《舆论》而不是《公众舆论》,这个译本更优秀一点
1、核心:外部世界与脑中影像。
我们每个人受自身环境所局限,其实都是以个体的经验去认知外部世界,而这种认知大部分是借由想象来完成。但需要指出的是,“虚构”和“象征”某种意义上并不涉及价值维度,很多时候它们都是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人类沟通机制而存在的。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真实的环境在总体上过于庞大复杂,且转瞬即逝,令人难以对其深刻理解......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必须通过‘虚构’这一媒介来完成”。
因而偏见不可避免,存在过去,存在现在,也将存在于未来。
2、拟态环境
以相对简单的模型对真实环境进行重建是人类的认知本能。与此同时,受拟态环境的刺激,人还会对自身所处的真实环境施加行动。如果放大来看,“他人头脑中关于自我,关于其他人,以及关于自身需求、目标和社会关系的认知图景,就构成了他们的个人意见,而这些图景一旦成为社会中某个群体的行动指南,或以群体的名义由一些个体去付诸实践,那么就成为更宏大意义上的舆论”。
简单来说,一切关于某某事物的舆论,本质上都是一种虚构活动,就如所有的伟人,英雄,偶像,都只能通过一种虚构人格为人所知。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虚构绝大部分时候都不是无意的,而是有意为之。即便是作为普通个体,其实也往往进行着虚构自我与他人的工作。
3、信息偏折
我的问题是舆论本身是否可以视为大众的公共判断?
如果是,那舆论的形成机制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就像作者所说的,“审查和保密行为在信息源头设置的阻碍,物质和社会环境加诸于信息接受层面的限制,以及作为个体的人注意力的缺乏,无意识情绪的积累,各种使人分心的干扰项......所有这些都影响着舆论对环境信息的反馈能力”。
社交圈子:某种意义上来说,圈子更接近生物学上的族群,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从众效应”。社交圈子会强有力地作用于我们和外部世界的观念交流。它甚至拥有自决能力,左右着人们做出判断的具体方式,但这种方式大部分都是模仿而来,或者是依循过去,又或者是对更高一层社交圈的模仿。
4、刻板印象及其作用
既然偏见无处不在,那刻板印象自然也是。它们共同的弊端——隐蔽真相,带来谬误——广泛为人所知,但有关它们的好处却很少有提及。
“刻板印象的存在不仅帮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节省时间,维护我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还阻止我们规范、全面地观察世界,在最大程度上消弭我们可能有的迷惑。”
5、道德与偏见的包容性
人不可避免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储存一些既成的图景并因此怀有偏见,而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品质则取决于其与生俱来偏见是否具有足够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指的是,一个人若对他们和异己的观点产生了较好的印象,那么ta就能对其生出好感,而不会因为他人和他人的观点不在自己的好感范畴之内就对其厌憎。
这一包容性反面的例子,同时也往往是大多数情况,我们会将反对者和反对意见人格化,将其塑造成骗子、恶棍和蠢货。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过这一点。
同理:
道德准则是适合用于一系列典型情况的行为规范选择。每一套道德选择的背后,都存在一幅有关世界的图景和一套有关历史的说辞,以及一张对于人性的写照。而一旦一个人接受了某套准则,就会逐渐具备该准则所要求的的那种人性。(但是前提始终是,囿于个体的局限性和社会生活的多面性,道德准则和人性之复杂难免存在巨大的矛盾)
道德准则以一种微妙而普遍的方式影响着舆论的形成。而“在目前的教育状况下,舆论基本上就是有关事实的道德化和准则化的看法”。
6、对绝对主义的热衷
不同的生物能够直观感受的时间跨度及其感知事物的细致程度都是极为不同的。然而对于人类而言,我们的头脑常常被某种假定的时间观占据,这导致我们无法把握事物之间的真正联系。我们总是倾向于要么全有,要么全无,将美好与丑恶相对立,让它们各自分入一个体系。本根仍在于认知局限性导致的认知习惯。
7、公共意见与民主制度
“既然有关外部世界的图景如此抽象,而每个人对其持有的感受又如此私有化,那么该如何才能形成民主理论中的‘公意’呢?答案是,象征符号。
世界紧密相连却又是不可见的,我们很少能清醒地对自身不了解的事物做出任何决定。这也就是体制之所以存在的原因,离开了组织严密的等级制度,公众便无法产生向心力。因而事实的情况便是,在社会生活中,当人们必须做出实际的选择,而且这一选择又必须通过以象征符号传输利益的方式与个人意见紧密相连时——一小撮人往往代表了大多数人做出了选择。
象征符号的作用在于宣泄个人意志,激发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便形成共同体。但是,它既是能够维护团结的机制,同时也是对大众进行压迫的机制,因为强化群体意志的同时,必然压抑个体能动性。
这就是民主的真相——民主并不是为所有人准备的。民主主义永恒的矛盾便是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对人类尊严的无限信仰之间的矛盾。民主制度假定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应付一切公共事务,并热衷于此,他们对社会的公序良俗充满信心。却没有意识到,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的饮食男女,有关国家的公共事务往往超越了个体的直接经验范畴。
作者从舆论入手揭示了一个并不让人愉快的现实——世界不可见,舆论并不是纯粹的公众意见。一百年前这是事实,今天仍旧是。然而他仍旧为冰冷世界留了一个念想:突破藩篱唯一的可能性在于信息的发达和更高教育的普及。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