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基层观后感心得感想
2022-02-16 13:46:34求索作文网 - 观后感搜索 | 客服
A+ A-山海情基层观后感心得感想一
电视剧《山海情》大结局了,的确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意味,后半段剧情推进过快,感觉从得福妻子高青峡上线后,剧情就明显变快了,也有很多观众说这部剧烂尾了。
我个人觉得,《山海情》结局显得乏力,劲头不足是有的,但是说是烂尾也不太客观。
毕竟最后一集,该交代的都交代了,每一个主要角色的结局都说得很明白,只是说剧情太快了,我的确是没有看够,后半段剧情又太赶了,说实话,我看到20集的时候,真有种只看到一半剧情的感觉。
而且结局也是和开头遥相呼应了,这部剧的开始就是在涌泉村村头的黄土坡开始,那里有得福得宝兄弟、尕娃、水旺、麦苗几个年轻人梦想开始的地方,他们都从那个贫瘠的土地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最后他们也是回到了涌泉村的旧址,只不过此时的涌泉村再也不是荒凉贫瘠的村子,而是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可以说结局展示了几十年的绿化成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曾经几个年轻人极力逃脱的故土,如今已孕育着无限生机,这就是他们的人生写照啊,也是这部献礼剧主旋律的一个缩影。
所以说,个人认为,《山海情》烂尾谈不上,但是遗憾的确是有的,还有就是,最后用孩子来引出旧村环境变化是有点生硬,可能是导演要体现两代人的不同吧。
当初那几个年轻人已经长大了,而如今得福他们带着孩子回来,多少有点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的意味,无论是扶贫还是保护环境,我们后人也是在享受着先人打拼下,创造的成果。
话说回来,《山海情》中涌泉村村民整体搬迁的前一天,村里举办了百家宴,其中可以看到,村民对于故土的不舍,但是也可以看到,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而我最想说一下张嘉译扮演的马喊水,可以说剧中马喊水这个角色,不仅自己活得很明白,他让自己儿子也活得很明白。
在马喊水播完涌泉村最后一次广播后,他看着已经收拾好的物品,是有一个由笑到哭的情绪转变的,此刻张嘉译诠释出了马喊水这个人物的心境。
可以说他是最支持自己儿子得福工作的,不过要说对于故土的情节,他也是最不愿意离开村子的,他也是一个善良的人,毕竟照顾得病的妹妹多年,一般人没有那个耐心的。
不过他也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有明确主见的,整体搬迁,这件事对于村民,是利大于弊,所以说个人的情感,他是可以不去考虑的,因此在这件事上,他在大家面前从未流露出过不支持的意思。
只有在这件事大局已定的时候,他自己一个人躲着偷偷哭一会,后续多年后,他会和村子里的人提及这件事吧。
同时他对儿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之前就因为得福说村子里的人是“刁民”,马喊水对得福发生了这辈子最大的火,因为得福越界了,越过了马喊水给儿子制定的行为底线,做人做事,有些原则问题,的确是不能犯的。
得福如此,得宝也是一样的。
百家宴的时候,水旺不是骑着摩托进村了吗?尕娃还说过,你骑个摩托能拉啥?水旺说能拉风。
这像是大有叔儿子的风格,这里不是说他不好啊,从大有叔不用硫磺熏枸杞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淳朴,是个实诚人,不过有时也的确爱出风头,这个没什么奇怪的。
但是在得宝水旺四人一起去村头给尕娃的父亲留话的时候,可以看到,得宝是骑着自行车驮着麦苗的,得宝的车呢?
显然得宝也是深受父亲马喊水的教诲啊,那就是作人要低调,不要忘了本分,车是不能开进村子里的,得福如此,得宝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这就是马喊水教育出的儿子,自己活得明白,也要让自己的儿子活得明白。
山海情基层观后感心得感想二
把有血有肉的“中国奇迹”写进了年轻人的心
“你在看什么?”“看山。”“这山有啥不一样的?”“你要是见过这山原来的样子,就知道有啥不一样咧……”
昨晚,电视剧《山海情》收官。“山”指宁夏,“海”指福建。《山海情》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对口帮扶下,西海固群众移民搬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探索脱贫发展办法,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金沙滩”的故事。
23集播出了13天,观众跟着剧中人同悲共喜了近两周,见证的就是大结局里马得福所感慨的——山川焕颜、水土重生——一个在脱贫攻坚的时代旋律中、在“闽宁模式”背景下,“塞上江南”正在逐步实现的过程。踏踏实实拍出的好剧感动了观众,无数人成为一部脱贫攻坚题材剧的“自来水”,网友们为它打出罕见的9.4高分。《山海情》描绘的只是当代中国极其微小的一段,但在它诚恳、敦实、赤子、真挚的诠释里,人们会相信,小小“一粟”背后有浩瀚山海。
不怠慢细节,每一个角色都是乡土中国真实的人
《山海情》的剧情是大开大合的,23集跨越25年岁月。但它毫不怠慢细节,用日常的、细腻的、观众可感可知的普通人的故事,塑造出一群乡土中国真实的人。
这些普通人有真实的模样。被黄沙沾染得泛黄的头发和衣服,干燥气候下粗糙皲裂的皮肤、嘴角,他们一个个都是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人:扒过火车的张主任一脸煤灰,回到村里的马得福坐姿一看就是村里人,李大有耳后别根纸烟为显摆不为抽。这些普通人有中华民族共通的改变命运的信念、对故土的执念,也像任何地方的普通人群一样,有人愿意吃苦耐劳,有人就是“等靠要”的懒汉。
更重要的,他们还有着朴素的人的情感。年轻人为心上的女孩捎张油饼,“看你吃比我自己吃还香”;乡村老师被女儿误解时沉默了,但他还是在孩子远赴福建打工的前夜往行囊里偷偷塞几张纸币;福建工厂的联谊会上,已为人母的海吉女工悄悄藏起气球,打算回家乡时带给自己的孩子。亲情、友情、爱情,生而为人的情感藉由羞涩隐忍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一颗颗绵密的情感露珠,晶莹剔透,瞬间在观众心里荡漾开。
制造这些细腻体验,离不开剧组“沉浸式”的创作。剧中人在戈壁荒滩里一寸一寸地开拓,建设新家园,剧外,创作团队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西北大地上完成了同步突破。剧组在苍茫戈壁滩上挖地窝子、打夯土方,随着剧情推进,村民种蘑菇赚了钱,剧组又开始建砖垒房。每一件旧家具、物品,都是剧组从今天闽宁村村民手上买或租来的“时光见证者”。甚至剧中村民种的蘑菇都是美术团队在现场自己种下的。正因有了对细节的严格品控,宏大的国家叙事自然贯穿在了满是生活气息的画面里,将观众带入一段跨越山海和时间的真实奇迹。
不回避道阻且长,每一步向前都凝结着真实汗水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要弘扬的主题很清晰:西海固人民把根扎在更辽阔地方的勇气,宁夏回族自治区基层扶贫干部的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福建对口帮扶干部、专家、企业家的无私奉献……但珍贵的是,剧中不回避道阻且长,所有的问题、艰苦、苍凉、贫穷、愚昧都明明白白地展现出来。
一开始,缺水、少电、山高路远、风沙漫天、村民有认知局限,扶贫的难,是自然环境、基础建设、人文观念的多重恶劣。一部分吊庄户移民到了金滩村后,难题依然在。仅以种蘑菇为例,专家在西北土地上种出菌草蘑菇,需要迈科技关;说服村民出资2000元建大棚种蘑菇,需要迈勇气关;种蘑菇的人多了后,供大于求,蘑菇滞销,又需要迈过拓市场一关。再看教育问题,没有移民时,孩子们上学难难在路途遥远;金滩村建起西戈壁小学后,难的是操场尘土飞扬,难的是缺少固定教师;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十五六岁的孩子到底是外出打工还是继续上学,也成了横亘在白校长和村民间的一道认知难题。还有马得福不惜折损“仕途”都要替菇民求助的戏剧点,也是直白地把一部分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呈现出来。
《山海情》里关关都难。但剧中不开金手指,也没有天降福星。几年时间,当初种下的小树苗依然是护不了村庄和村民的小苗苗。世界级的农业专家,种蘑菇在行,走市场却是外行,遇上不讲理的贩子,教授急了也打架,遇上自己预估错误,拿不出有效办法的科学家也只有自掏腰包垫付款项这条下策。所有这些难过的关,会让人知道,路途虽遥远,可就是有人一直不放弃,就是有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事情做成了。
不渲染苦情,每一处困境中都看得见真实梦想发光的样子
没有人怀疑,涌泉村的日子苦,金滩村的依然很苦。但丧吗?一点儿都不丧。
前两集里,孩子们想要跑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动因是为了脱离穷苦。但画面里,一众人奔向火车的镜头拍得极美,年轻人在山间的跳跃、奔跑一样壮丽得直戳人心,这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得热烈又灿烂。
水花拖着身体残疾的丈夫、年幼的孩子、所有家什,一副平板车上路,在风沙尘土里走了七天七夜,这一路艰难苦极了。可导演不拍路途之艰难,而是把特写给了黄沙散开、水花脸上满是希望的笑。这样的女性,是苦水里长出来的花儿,可她无论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只要看见希望,就能笑得美,四百公里路再远再难,在她眼里,终点就是新的家园。
戈壁滩小学的孩子们没有平整的操场,缺少来了就不走的老师,教具都是靠捐助的。但导演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留给“春天”。白校长带着学生参加自治区的合唱比赛,不选拔、全员参与,当孩子们坐了几小时大巴、穿着干净整齐的校服终于站在礼堂里,他们用最洪亮声音放声歌唱的,就是带着蓬勃生命力的《春天在哪里》。在艰难困苦的现实主义基因里,创作者为土地和人民的故事注入饱含希望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手笔,用绝望之中有希望告诉观众,政策科学、干部作为、帮扶人真心、群众努力淳朴,这样凝心聚力同向而行,是真的可以遇水架桥、逢山开路。
当初追着撵着逼村民走出大山的张树成与金滩村暂别,又与闽宁村永别;初来乍到时着西装、流鼻血、连做梦都在找水喝的陈金山,任职期满要回福建那天没有惊动任何人,只对着建设中的闽宁村头望了又望;凌教授在西海固教会村民种蘑菇致富,他要接着赶往下一站新疆,所有人捧着自己种的枣、抓的鸡赶来送行……《山海情》里,一次次道别都让人落泪,不靠刻意煽情,而是交代一个事实——有人来有人走,有人接续奋斗,中国的脱贫攻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是真真正正几代人凭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精神,走到山长水阔。
收官时,许多观众问,《山海情》有没有第二季。剧集本身已终结。而征途漫漫,中国大地上还有讲述不完的有血有肉的真实奇迹。
山海情基层观后感心得感想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目前正在热播,该剧主要说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让西海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实施“吊庄移民”政策,动员他们从山里头搬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发展生产再建新家园的故事。这是一部艰苦奋斗史,把“扶贫人”的无私奉献和“脱贫者”的勤奋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给我们今天的基层工作也带来诸多的思考。
广大扶贫干部还需扎根基层,串联行业部门,落实帮扶政策,履行最平凡的工作任务,担负最不平凡的攻坚使命,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冲锋在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砖加瓦。
平凡的故事传播不平凡的精神。“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讲好脱贫故事不是为了歌功颂德,而是激励更多后来者不畏困境,敢于进取。扶贫干部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挖掘当地文化,将扶贫扶志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当地群众送去文化大餐,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首先要善于挖掘身边事例,身边的榜样更具有说服力,在普通的岗位贡献价值一样值得肯定,可以选取农村电商、公益性岗位工作者、扶贫项目务工者,挖掘他们身上朴实勤劳的精神。其次要将先进故事传播出去,要充分利用线上媒介,通过短视频平台、微信工作平台将我们自己的“脱贫明星”展现出来,还可以将脱贫故事创作为相声、小品等文艺节目在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在欢声笑语中传播奋斗精神。
平凡的职务赋予不平凡的使命。“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培训对于扶贫干部来说是家常便饭,是最平凡的职责,更是最不平凡的使命。扶贫干部在参加各类专项培训的同时要不断推陈出新,提供各类培训为贫困户脱困发展指明道路。一方面要对贫困户开展多层次专业技能培训,要充分协调用人单位和选聘培训讲师,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实用教学,让贫困户学到即用到。另一方面要把帮扶责任人培训成扶贫专家,明确走访目的,学习扶贫政策,填写帮扶手册,每一项基础工作都离不开精准的理论指导,以便在走访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平凡的成果促进不平凡的发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扶贫干部要有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把扶贫工作办到困难群众的心坎里,不断累积平凡的扶贫成果来促进区域不平凡的发展。首先要持续夯实“两不愁三保障”地基,确保危房改造、改厕、自来水改造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全部完成。其次要不断推进扶贫项目扎根乡村,开拓线上市场,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为贫困户从脱困到致富搭建坚实的桥梁。
山海情基层观后感心得感想四
让产业扶贫成为“攻坚利器”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要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要攻克深度贫困难题,实现稳定脱贫,必须要高度重视产业扶贫。越到最后攻坚时刻,越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绷紧弦、拉满弓,着力推动贫困地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带贫能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为决胜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规划引领,构筑产业扶贫升级“格局”。要继续加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围绕资金投入、金融扶持、科技服务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举措,为产业扶贫升级搭建起“四梁八柱”。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搞“高大上”“大呼隆”,着眼产业基础和自然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制定扶贫规划方案。深入基层调研、聘请专家把脉,反复研究论证,在特色粮经作物、园艺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产业上做足文章,推动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聚力模式创新,拓宽产业扶贫带动“路径”。在选品种、育产业、拓市场、创品牌的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导向和用户思维,大力培养产业致富带头人,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带动和指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带贫模式,采取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地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把扶贫工作融入产业链条,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持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增强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坚持主动发力,打通产业扶贫对接“通道”。倡导消费扶贫理念,完善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消费扶贫协作长效机制,通过开展贫困地区产销对接,广泛组织动员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踊跃购买扶贫产品,形成社会各界参与消费扶贫的良好氛围。抓住农村电商发展机遇,以大学生村官、返乡青年和个体经营户等为重点,培育一批电商创业带头人,补齐扶贫产业上行短板,加大对当地特色扶贫产品的推介力度,推动电商平台、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固定客户等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关系,将消费扶贫由“被动帮扶”变为“主动发展”。
山海情基层观后感心得感想五
近日,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大结局,这部激起全民讨论的电视剧也落下帷幕。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该剧以丰富感人的剧情、技艺精湛的演技,让观众大饱眼福,也生动再现了扶贫攻坚路上的一个剖面,触动着每一个基层干部的心。同时,让基层干部坚定信念,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交接棒。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奋力构筑基层堡垒,凝聚乡村“战斗魂”。农村党组织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宣传党的主张、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有关经济任务,所以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穿针引线作用。只有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聚集各项优势资源,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保持政治坚定和头脑清醒,充分认识基础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坚持务实作风和联系群众,解放思想,凝聚发展力,始终做到与党中央同心共向,与时代要求同步共进,与人民群众同拍共鸣,凝聚人心、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同时,更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能力,成为引领农村发展的“引擎”,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积极招纳技术人才,提升乡村“兴旺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人才是乡村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基层党组织要不遗余力招贤纳士,要吸引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向基层回流,这就要提升基层人才的待遇问题,以利益激励为后盾,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增进人才发展的推动力,解决人才的住房、户口、就医、子女读书等琐事,彰显对人才的满满诚意和浓浓情意,如此他们才能安心创造价值。其次,还要积极培育乡村建设接班人,让走出家乡的有志青年反哺家乡建设,将自己在外界所学知识带回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同时与村民互助共享,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再次,以真心实意的情感关怀,做好人才工作不仅需要制度和资金保障,更重要的是要打好“感情牌”,以情招才引才留才,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荣誉感。最后,加强对人才的党性政治教育,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把党性教育和红色革命教育作为强化人才政治引领的重要方式,让人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弘扬发展大国之风,为乡村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先绘制发展蓝图,指明乡村“发展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没有具体谋划和长远布局,就匆匆上马各种项目,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局面。要以准确判断的前瞻性谋划工作细则,不仅要把握各项任务的时间点,确保按时完成;更要留出巩固提升时间,确保工作实效。乡村的发展蓝图就好似乡村振兴宏伟画卷上的一个个“像素”,要以深思熟虑布局发展蓝图。因此,在规划发展蓝图时必须积极考虑发展远景,深挖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如今,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旧艰巨,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有着各类意料之外的风险困难,唯有先一步发现解决难题,方能赢得发展先机。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更要借鉴以往的优秀经验,确保行动到位、措施有效,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