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这十年”观看感悟
2022-04-22 14:53:52求索作文网 - 观后感搜索 | 客服
A+ A-关于“中国这十年”观看感悟1
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攻坚意识、传导责任压力、细化工作措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冲刺决战,坚决打好最后歼灭战,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从来不止是口号和数字,而是千千万万个“与我有关”的故事,吃得上自来水,上得了学,开垦得了贫瘠的土地,也翻得过险峻的大山。精准扶贫,不仅是不再靠天吃饭,而是走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5年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近7000万,每分钟至少有26人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贫困县数量减少了153个。让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确定的庄严目标。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最后收官阶段、最后总攻阶段、最后交卷阶段。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发现一起就要严肃查处问责一起,切不可姑息迁就。只有时刻从严要求、处处实字当头,才能既给困难群众信心,也为基层干部减负,用作风建设的成果保障各项扶贫举措的落实。在脱贫攻坚中,要坚决反对和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拒绝“表格扶贫”、“材料扶贫”。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根源上来说,就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作祟,本质上则是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责任心缺失。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我们必须要树立从严从实的干部作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人民群众更好地提供精细化、精准化服务。
关于“中国这十年”观看感悟2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在认真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问题排查、挂牌督战的基础上,我县全面开展“四查四补”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在打好疫情防控狙击战的同时,我们更要打好脱贫攻坚战,摸清群众的需求,跟进分析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努力实现“战役”“战贫”两不误,让贫困群众不犯难。
扶贫工作要完全“扶”到需上。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已脱贫摘帽的还存在致贫可能,所以找准、摸清原因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扶贫干部逐村逐户摸清贫困劳动力返岗计划、就业意愿、技能培训需求等情况,建立需求清单和帮扶台账,做到“一人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根据贫困群众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困难。
扶贫工作要完全“扶”到根上。要想扶好贫,就必须治好扶贫工作的症结,甩掉贫困帽子的关键,还在于帮助贫困户不让“病根”变“穷根”,破解因病致贫的难题,部分群众对于医疗保险的报销政策仍然不够了解,村支部因加强对医疗保险机制的宣传,让群众了解医疗保险的好处,促进医疗保险的全覆盖。要提高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识,做到多宣传扶贫政策,让群众主动脱贫。
扶贫工作要完全“扶”到点上。扶贫工作要找对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扶贫干部思想意识不高,只注重“纸上扶贫”“形式扶贫”,不注重创新,作为扶贫干部,更要讲究科学、讲究方法,做到精准扶贫。我们要找准方向,从源头着手,要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多听群众意见,欢迎群众对扶贫工作进行监督。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需要我们去探索。
扶贫工作要完全“扶”到心上。要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这就要求在挑选脱贫攻坚的干部方面,切实要把那些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年轻干部识别出来,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扶贫干部作风建设,对不担当、不作为、推诿扯皮、消极应对等形式主义问题严肃处理,坚决反对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加大督查巡察力度。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让我们迎难而上、不懈奋斗,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一定能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关于“中国这十年”观看感悟3
十年间,一个更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市场环境逐渐成型,中国经济潜力因此持续释放。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削减繁冗行政审批,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使不同所有制企业得以真正同台竞技;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令科研人员不必再受“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困扰……种种改革举措,让中国经济活力尽显。
据官方数据,2021年中国市场主体总量已超过1.5亿户,其中企业40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较上年都有8%到10.2%不等的增长。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牛先锋称,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套成熟定型的制度,给人一个稳定的预期,让人们充分发挥潜力,放开手脚干事业、谋发展。近年来,中国的改革正是充分发挥了制度的正向激励作用,为激发各类社会主体活力提供了制度保证。
十年间,一个旨在有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加速建立,中国因此与世界更加深度交融。
从先后设立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到出台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全面实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从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到积极商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谋求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一系列举措将中国对外开放推向更高水平,也使中国在保护主义兴起时成为全球化的一大“稳定器”。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直言,现在全球供应链正有迹象朝着逆全球化方向演变,但与中国有关的数据明确提供了反例,个中原因就在于中国持续而坚定的开放政策。今年1月,中国吸收外资额同比增长11.6%,增速接近去年同期的三倍。
“现在我们已经享受到了和中国企业同等的待遇,这让我们更愿意也更有信心在中国投资。”路易达孚北亚区首席执行官陈嘉渊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上一个十年,中国凭借改革开放,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了“更上一层楼”。下一个十年,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改革开放将如何迈上更高水平引发多方关注。
牛先锋表示,要想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发展,中国今后需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防止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应牢牢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点,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各类要素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说,新形势下中国需进一步发挥改革和开放的相互促进作用,以开放促改革。应通过参与高水平自由贸易区或投资协定谈判,推动经济体制与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接轨。此外,还应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等平台作用,为高水平改革开放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关于“中国这十年”观看感悟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共最高领导层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向外界清晰阐明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带领中国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如今,当踏上新的征程,中国未来的发展又将以何为目标,再度吸引海内外关注。这一答案或许正蕴含在习近平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话语中。人们不难发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刻画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的清晰脉络,也将成为外界观察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维度。
实现小康是中华民族持续千年的接力,也是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待。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到2021时,将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也成为外界熟知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习近平如此强调。在2012年底,当时中国近1亿贫困人口的现状,成为实现小康梦想难啃的“硬骨头”。为此,中共发起了一场长达8年、向贫困宣战的“战役”。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当百年大党与千年小康相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缩影。过去十年,中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国将继续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人们对美好生活也赋予了更高层次的定义。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习近平所言,随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一招。
当时间回溯至10年前,彼时的中国虽然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不断积聚。尽管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并非易事,但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正是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及改革之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也正因如此,十八大以来,中共进一步展示出“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雄心。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亮出“总目标”和“总路线图”。随后在中央最高层面设立专门的改革机构,习近平亲自挂帅,尤其重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这场深刻变革力度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均前所未有,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体制支撑和保障。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中共通过连续作为,为新阶段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把脉定调。在外界看来,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中国改革的步伐永不停歇。
不断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中共治国理政的一道“加试题”。在抗疫大考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答卷”的底色。保障生命健康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这也是中国面对疫情冲击始终秉持的价值标尺。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出生30个小时的婴儿到108岁的老人,不遗漏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个生命。一个个感人细节,诠释着人民至上的理念。从要求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率、病亡率到快速扩充收治床位、不断优化诊疗方案,一件件生动事实彰显直面大考的使命担当。
历史总是在特殊时刻更能给人以启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成中国过去10年发展最显著的逻辑主线。在新征程上,这也将继续成为中国未来始终锚定的目标。而这一决心或许用习近平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的话概括最为确切——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关于“中国这十年”观看感悟5
从雾霾频发到日常的“北京蓝”,从污染最严重河流到如今的水清岸绿,从垃圾围城到电商小镇,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不要污染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并正以青山绿水为底色,打造新时代的中国“千里江山图”。
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耿车镇大力发展废旧塑料加工产业,闯出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子,也把耿车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场”。2012年,耿车被原环境保护部列为全国八大重点环境整治区域。
2015年底,仅66天时间,耿车镇3471户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经营户全面清理到位,59个交易货场全部取缔,20万吨塑料残料从河塘沟渠挖走。后经复垦土地、整治河塘沟渠、栽植苗木,逐步重现水清岸绿。
耿车,是中国绿色转型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样本。经过几十年的粗放型发展,中国多个地区环境承载逼近“天花板”,面对巨额的生态欠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摆脱既有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成为必然选择。
“离开了绿水青山,人类社会一切财富都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也就不会有金山银山。”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钱勇说,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壮大金山银山。这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加大。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入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中国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面展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同时,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落实到产业升级之中,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和绿色低碳产业化,中国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文明发展新路。
从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求以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效。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民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到2020年底,全国森林面积2.2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中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
2021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每立方米33微克,至此,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控制,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中国动员各方力量,突出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的五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
黄润秋强调,“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生态文明体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我们必须树立培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历史恒心,保持全身心投入绿色发展的历史雄心,按照既定的目标和部署,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法,稳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继续描绘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文明新画卷,深入展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方案的世界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
关于“中国这十年”观看感悟6
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革蹄疾步稳,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这十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成就有多斐然?宏大的叙事,却可以从数字不断上涨的工资单、限制越来越少的负面清单、进口商品越来越多的货架、越来越大的“朋友圈”、开启频率越来越低的空气净化器等诸多具象中找到答案。
工资单从四位数涨到五位数
“这十年来,我的收入从四位数涨到了五位数,2012年刚毕业两年,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月收入几千元,现在收入已经万元以上了。”李莉(化名)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2019年选择回到老家山西太原,转型从事律师工作。
像李莉一样收入翻番的人还有很多。十年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突破114万亿大关,人均GDP已经突破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门槛。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稳步增长,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升,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推动。这十年,中国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改革,努力做大“蛋糕”也分好“蛋糕”,城乡养老并轨,个税“多退少补”,提低、扩中、限高,共同富裕……一项项改革,让工资单的数字不断向上。
空气净化器多年没有用过了
这十年,中国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已成常态。这让包括李莉在内的国人感受颇深,也让一度十分忙碌的空气净化器没有了用武之地。“我家的净化器已经闲置好多年没有用过了。”
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双碳”目标……
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雾霾频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中国大地上展开更多山清水秀的画卷,老百姓看到更多的鱼翔浅底、清水绿岸。
只跑了一趟就把事情办完了
国企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十年来,中国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群众办事更方便,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新加坡《联合早报》曾评价:“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推进改革。”
老百姓的一个个“好评”,就是改革成效的最生动注脚。“有一次,我在北京办理个人公积金信息登记问题,比较棘手,当天有一个负责人亲自到窗口为我解决问题,还强调说‘要让群众只跑一趟’,然后那天我真的只跑了一趟就把事情办完了。”李莉说。
十年来,中国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更大力度利企便民,开公司更加方便,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极大释放。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达到1.54亿户。市场主体总量已经比2012年底的5494.9万户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达到12.1%。全国日均新设企业由0.69万户持续增长到2021年的2.48万户。
“朋友圈”越来越大了
十年来,改革不止步,开放不停顿。中国的改革有条不紊,开放有声有色,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负面清单越来越短,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连续第五年缩减,全国和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至31条、27条。更高水平的开放吸引了更多国际投资者“用脚投票”,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1.1万亿元,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进口商品越来越多,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等国际经贸盛会成为开放的最佳示范窗口,中国不仅“卖全球”,同时也“买全球”。“现在购买进口商品的渠道更多了,价格也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一些进口商品性价比确实很高,选择余地确实比之前大多了。”李莉的感受也代表了中国民众对于“开放红利”的切身体验。
“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扩至147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
“我们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迎来新风景、新气象。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