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篇
2021-10-16 12:24:41求索作文网 - 观后感搜索 | 客服
A+ A-《穹顶之下》是一部由主持人柴静从央视离职后进行的大型空气污染深度公益调查纪录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穹顶之下》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穹顶之下》观后感[篇1]
《穹顶之下》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行为来告诉我们自己可以为治理雾霾做些什么。
该片通过多家网站播映后,随即引爆了公众对该纪录片的关注和对雾霾的讨论。
耐着性子,终于把《穹顶之下》看完。印象如下:
一,主持人比内容更抢镜。沉重沙哑的声音、疲惫苍白的神情、偶尔露出的惨笑,完全是圣斗士经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之后的表现,让人好生怜爱。仍是一贯撒娇卖萌煽情的路线。
二,呈现的内容支离破碎,且都是平时媒体报道过的,只不过呈现得更耸动一些,更悲情一些,让敌人看上去更滑稽一些,更颟顸一些。
三,用闺女开题,用闺女结尾,首尾照应,用力过猛。
四,开出的药方有两副,一副叫技术改造,一副叫体制改革(也叫市场化),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五,很惊讶有那么多人看了片子之后一副恍然大悟、深受教育的样子。同志们真是今天才知道雾霾和雾霾的成因么?如果是,真怀疑他们是不是“可以教育好的群众”。平时真真切切地吸了那么多雾霾却无动于衷,对雾霾报道也充耳不闻,直到昨天看了一个电子版雾霾才泪如雨下,悔不当初,这样的群众真的可教育么?
总之,普及是应该的,煽情有点过了。时间很晚了,先说这么些吧。
《穹顶之下》观后感[篇2]
在《穹顶之下》这部电影中,柴静曾说过这样几句话。她说:“穹顶之下说的是一个小镇上被突然天外飞来一个穹顶,扣在底下,与世隔绝,不能出来。这时,柴静发现,她自己和他的家人,仿佛跟穹顶之下一样。他们被严重的雾霾困住了。但是她自己的女儿却向往外面的世界,总有一天她女儿会问他一些问题,1、雾霾是什么?2、它从哪儿来?3、我们怎么办?
雾霾其实对人体拥有着很大的伤害,柴静告诉了我们所有人,她说:“当PM2.5的值升高的时候,人群的死亡率是随之上升的,而PM2.5的由来,就是因为雾霾而引起的。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数据是这样的,在20某某年1月份,重雾霾期间的时候,我们整个国家有二十七个城市,都出现了急诊人数的爆发性增长。”
听听这些惊人的数据和结果,看看这些因雾霾而住院的人们,你是不是就不由得引发了一些问题: 雾霾,它从哪里来?这时,柴静带着气愤的语言告诉我们,“雾霾,都是人类造成的!在很久以前,英国伦敦就体会过一座‘大型火山’的威力……。灾难来的那天,是1952年的12月5号,冷空气横跨了英吉利海峡,覆盖了整个泰晤士河的河谷,把煤烟控制在了云层之下,办法扩散。毒雾正在逼近,市民感觉呼吸都变得困难。人们走在大街上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脚,甚至要靠盲人来领自己回家,交通警察用大灯照着自己,免得被车撞倒,全伦敦,一片死寂,你只能看到救护车,因为他们要运送那些生命垂危的人,但是他们走在街上只能靠前面有人拿着火把来为他们照明。前前后后,在这场大烟雾中死去的有一万两千人,死者的肺部组织切片,经过检验被确认他们似于长期吸入烧煤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清洁空气联盟的测算显示,伦敦当时空气污染的程度可能远超中国当下,虽然当时并没有PM2.5的检测,但是大烟雾事件发生时,二氧化硫的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190倍,比中国PM2.5超标的倍数高出一个量级。”
这次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继续了柴静一贯的犀利、理性、深入、克制。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视频,也不是一部电影。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但愿这部震撼的公益作品,能让只说不做的人,行动起来…为了我们的生活,也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行动起来;也让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知道怎样行动能尽一己之力,能让自己觉得做了很踏实,有脚踏实地的感觉。
《穹顶之下》观后感[篇3]
一边看《穹顶之下》,一边写观后感。一边写,一边删。一边删,一边写。写到最后,把所有的个人好恶,正反辩论甚至逻辑推演都删光了。就剩这几句:
我不欣赏节目的全部手法,不盲从节目的所有的观点,甚至不否认节目背后可能的政治布局。但是把这些都抛开,我纯粹装成一个外国人,来看和自己无关的他国的一个这样的节目。那么这个节目算什么?它给一个疯狂的社会泼了一盆热水,有的人烫伤,有的人烫醒。虽然从古到今都没有停止的社会和自然的矛盾还在进行,甚至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更倾向于为了社会的存在不惜毁掉自然——尤其是有下个可行的移民星球可以去的情况下。但是,它就是一盆那么滚烫的水。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看节目时候,一直自动脑补着记忆中的《南方周末》 1999年新年贺词,乱到都没听清柴静在说什么。
这篇贺词,这是在我阅读范围内,唯一和这个节目简直如双胞胎一样的作品。它们其实一点“用处”都没有;它们的存在,已经超越了“用处”的格局。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穹顶之下》观后感[篇4]
“拒绝雾霾,还我一片蓝天”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心声。昨天我看了央视记者柴静的公益片——《穹顶之下》深有感触。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揭开了雾霾是什么?它是从哪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雾霾是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它被吸入人体的呼吸道后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原因来之于我国当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问题——“消耗量大”、“质量低劣”、“缺少清洁”、“排放失控”。北方的许多钢铁厂,大量用的劣质煤不经过清洁,以至黑色浓烟从烟囟排到半空,使我们看不到了蓝天。城市里,每天这么多辆汽车,也会排放出许多PM2.5。但同样日本的东京和我们的北京都汽车这么多,但他们的城市为什么这么干净呢?原因是我们很多车用的油品达不到国四标准,而且很多汽车的排放都达不到要求,这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在体制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而作为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少开车,叫大人少抽烟,出门骑车、坐公交,还有一点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烟花,今年过年烟花爆竹声虽然少了,但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雾霾,我们一定会重新看到蓝天和星星的。
《穹顶之下》观后感[篇5]
最近朋友圈以及各大论坛最火的话题莫过于前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了,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雾霾重灾区的汽车工程师,笔者想从汽车人的角度谈一谈汽车和雾霾。
为乘用车正名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乘用车,乘用车(passenger vehicle)是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乘用车,涵盖了轿车、微型客车以及不超过9座的轻型客车,乘用车下细分为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多用途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专用乘用车和交叉型乘用车。说白了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私家车。
柴静视频中的第五部分的名称是:柴油车环保设施“全面”造假,但是笔者在这里要特别指出:1.这里的柴油车并不包含柴油乘用车 2.排放后处理等环保设施造假行为在乘用车企业是不存在的。
首先,我们从柴油乘用车的保有量谈起。柴油乘用车在中国的市场占比微乎其微,以某某年为例,明华有道咨询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某某年,中国柴油乘用车销量为5.6万辆,在整体狭义乘用车市场中占比仅为0.4%,相较前一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而根据某某年1-8月的数据显示,国产柴油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仅为0.5%。
在北京市场,政府更是早早的就限制了柴油乘用车上牌,因此近些年北京市场的柴油乘用车增长量基本为0。相反,数据显示,在欧洲市场柴油乘用车的普及率却超过50%,在法国、比利时等国,这一占比甚至一度在70%以上。
其次,我们从标准谈起。现阶段的柴油乘用车基本上都可以归在轻型汽车(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范畴之内,轻型柴油乘用车已经开始全面执行国四标准。国四标准的柴油汽车对于环境的危害大大减少,同时,正如前文所说,排放后处理等环保设施造假行为在乘用车企业是不存在的,所以相信我们那为数不多的柴油乘用车并不是雾霾的主要来源。
汽油乘用车就更不用说了,北上广均已经执行国五标准,再者汽油车颗粒排放微乎其微,但是保有量巨大的汽油车却经常被各大城市限号,充当空气污染的替罪羊……
哪些车辆在为雾霾做“贡献”?
柴静视频中也提到,在夜间反而pm 2.5很高,这就引出了之前媒体多次曝光的“假国四车”。笔者认为,“假国四车”(正如视频中显示的,大多为运输货物的商用车)才是对雾霾贡献较大的汽车。“假国四车”为何能横行?
国家规定,一种车型能够批量生产,必须首先进入3个名单: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环保部《国家机动车排放型式核准目录》、国家质检总局《3c认证产品目录》。因此,车企在量产一种车型前,先要将样车送往国家指定检测机构进行试验,通过国家标准规定的试验之后才能进入3个名单,进而生产。
问题就出在“试验样车”与“量产车”之间,企业送检的样车与投入市场的卖车之间有巨大差距。样车可以达到‘国四’甚至更高的排放水平,但批量生产的车却大不相同,好了,问题又来了,为何企业要在生产上造假?
这个问题,正如同大货车超载一样令人头疼,如果大货车不超载,基本上过路费、油费就能耗掉司机的所有血汗钱,根本没有利润可言,所以才靠超载,靠数量来赚钱。同样,一些原本正规的汽车生产厂家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果不造假、不减配,那么成本就下不来,成本下不来就无法与其他造假、减配的企业的产品竞争,毕竟汽车生产厂家也要赚钱,也要吃饭,所以只好……
对症下药治雾霾
笔者在这里为治理汽车污染谈几条自己的想法
1. 油品升级,即使国五的车使用着国三的油,那么依然不会环保,就如同给你一部4g手机,但却使用2g手机卡,你依然无法体验高速上网。当然油品升级会有重重阻力,必然需要对某些利益集团进行改革。
2. 加强监管,笔者建议从两方面进行监管,一是对于汽车生产厂家的监管,工信部、质检总局等部门要加强对于汽车生产厂家一致性的监督,保证所有厂家的试验样车与生产线上的量产车能够保持一致,为所有的汽车厂商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同时,交管部门和环保部门需要加强在上牌环节、年检环节和上路行驶环节的监督检查,从而保证在用车辆的环保。
3. 环保不单单是汽车厂家、石油、石化的事情,其实需要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来支持,所以柴静的视频还是起到了正面作用,毕竟可以让全社会都关注空气质量。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