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 - 正文

飞向太空港人物小传记作文[优秀11篇]

2022-04-18 14:02:54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搜索 | 客服
A+ A-

作者:叶奕彤

篇一:飞向太空港人物小传记作文

这辈子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航天

――记任老生平

叶奕彤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深入实际

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前。

周总理走到任老面前,停住脚步问道:“任新民同志,你是什么意见?”任新民直言上谏:“我认为卫星上最好不要装安全自毁系统。在星箭还未分离、卫星还没有入轨时,如果卫星出现问题,箭上的安全自毁系统可将星箭一起炸毁;入轨后,如果卫星出现故障,可在坠入大气层时烧毁,也不会对地面、海面造成安全威胁。如果卫星上装了安全自毁系统,在发射过程和卫星在轨运行时,由于无线电信号颇多,可能炸毁好星。”

周总理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一边抬起头来说:“哦,你是这个意见呀!”

汇报会最后,周总理郑重地说:“关于卫星装不装安全自毁系统的问题,我要向政治局和毛主席报告,在你们返回发射基地前通知你们。”

任新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科研思想和作风,在航天型号工程研制和试验中的实例,数不胜数。犹记得,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贵田,对任新民十分敬佩。他说:“任老总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深入实际。”

“总总师”与“倔老头”

1974年3月31日,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复,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史上著名的代号为“331”的通信卫星工程大幕。

众所周知,航天工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通信卫星工程则由通信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应用通信等五大系统组成。

“每一个系统都有总设计师或总指挥,而我当时是那些总指挥的‘统帅’。”由此,任新民被大家称为“总总师”。

领衔如此庞大的工程,任新民说他当年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很多时候会大于技术方面的压力。

“光环是属于大家的,而失败的原因一定是‘总总师’没有做好工作。”任新民不仅需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用心让团队和谐相处。“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几乎每天都和同事们待在一起,工厂里的工人都喊他“倔老头”。

“不带任何疑点和隐患上天”

在中国航天系统,任新民是担任型号工程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或技术负责人最多的一位;也是领导或主持靶场飞行试验、发射次数最多,在试验现场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更是技术领导深入车间、研究室、试验站最多的一位。在这些“最多”中,他遇到的技术关键和难题自然最多,各类各样的沟沟坎坎、险关隘口比比皆是。

1984年4月,第二枚长征三号火箭和第二颗东方红二号卫星,已矗立在发射塔架上,还有三天就要发射了。在射前总检查中,却出现了“过压报警”问题。负责这一系统研制的参试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无头绪。

任新民得知这一情况后,旋即赶赴现场。他听取汇报,得知有些人想靠抗过压保护不再查找原因时,脸色立刻突变,严肃地指出:“过压报警的原因没搞清楚,算不算一个疑点和隐患?我们天天讲不带任何疑点和隐患上天,就是说在嘴上、写在墙上吗?”

他坚定地说:“过压报警的事一定得查清原因并彻底排除。否则,所有的工作都不能往下走,我宁可让全线都等着你们!”

大家一听都愣神了,这全线都等着可非同小可呀!承担这一系统研制任务的科技人员知道已无退路,只有横下一条心,彻底地查。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认真起来,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还不到半天,产生过压报警的原因就找到了,是由图物不符所导致的。更改后再进行转电试验,就不再出现过压报警了。在场人员欣喜若狂,欢呼雀跃,一直在现场的任新民露出了满意笑容。一直沉默寡言的他也如释重负道:“我担心的是查不清原因,怕后面潜伏着更大的隐患。”

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从新中国第一枚导弹的成功研制到第一颗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被送入太空,直到83岁高龄时依然担任“风云一号”卫星D星的工程总设计师,乃至神舟飞船升空。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和功勋簿上,几乎都能找到任新民的名字。

然而对于足以堪称辉煌的事业成就,任新民却总是看得很淡,说自己就是:“一辈子就干一件事,研制了几枚火箭,放了几颗卫星而已”。

篇二:飞向太空港人物小传记作文

长征精神照耀吾辈后人

杨琪

2017年2月12日,新闻上出现了任新民突然去世的消息。前辈虽已远去,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他的爱国情怀、创新意识和坚定信念,他的谦逊自处,以及必要时能虎啸龙吟的,那种大才能、大决断、大气魄的英雄气概,永在我心。这样的英雄气概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

想必大家都对《飞向太空舱》不陌生吧!这是一部人文社科类的小说,作者李鸣生记录了许多探索故事,其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凉山深处的合作与友情,也有东西方现代卫星发射场上交汇时的碰撞及冲突。

其中我较为深刻的人物当属任新民。有人说,任新民的一生波澜壮阔,他自己却说:“我这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对中国航天领域的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任新民是传说般的存在。而在这传说之外的任新民则是朴素的“任老头”:他总是习惯于穿一身蓝色的工作服,简单又质朴,甚至还有几分的土气。中等身材,瘦瘦的个子,脸上还架着一副老花镜。尽管任老头的头发和眉毛早已一片花白,但身体却十分的硬朗。论谁见了,都会觉得,这不就是普普通通的老师傅嘛!

任新民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中国航天事业起步的开始,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参与研制第一枚地火箭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从负责通信工程到把载人www.i1766.com飞船送上太空。任新民几乎见证了中国航天的辉煌,他也被尊称为中国航天“总总师”。

在许多的场合中,任老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在航天界占一席之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便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连给老同学的信中,他也表达了这种想法:我们这些人是有幸参加了航天事业。但如果没有国家的大决策,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的话,要干航天这件事,我们这些人即便是学有所长,也是无用功。

“长征三号”火箭倾尽了任新民几乎全部的心血和精力。当时,“长征三号”火箭发射失败,导致“东方红二号”卫星未能完成发射任务,任新民坐镇现场,和同事们分析故障,查找原因,共同制定解决方案。经过不断尝试、实践,1984年,“长征三号”成功将“东方红二号”送入地球同步轨道,这标志着成为我国卫星通信工程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分水岭。凭借着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任新民和他的团队实现了一次次零的突破,就像是相助他大半生的火箭助推器一样,任新民将中国航天推到了一个新的高点。也正是这一次次零的突破,成就了任新民这位泰斗级的元老。

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进行伟大革命的精神胜利。而任新民的胜利,完全取决于他对航天事业的坚定及他的长征精神。

任新民,一个愿为中国航天劳一生的人!

篇三:飞向太空港人物小传记作文

多面的他――任新民

周果依

普普通通的“老师傅”

他,瘦瘦的个子,中等的身材,脸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头发和眉毛早已一片花白,身板却足够硬朗。惯穿一身蓝色工作服,简单质朴,甚至还有几分土气。这是从《飞向太空港》一书中对任新民外表的描述。

外表看似普通,让人觉得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傅。

但是,他内心却博大宽广,与众不同;心中时刻运转的,仿佛只有茫茫的宇宙。

一身成就的“总总师”

他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实验,任首区总指挥;组织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组织氢氧发动机、“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工程师等。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获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认真谦虚的“小学生”

虽然成就卓越,身居要职,然而有关部门组织技术讲座时,他每次都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听,认真记。每当有人汇报技术问题时,不管问题大小,他都认真仔细地听,并将一个小本放在膝盖上,认真地记;不懂的地方,还不耻下问,严谨认真,从不端着架子。每次开会,他总是提前几分钟到达会场,然后,坐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埋头看文件或笔记,静静地思考。

敢闯敢拼的“老头儿”

当他被任用为“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总总师时,已经七十五岁了,氢氧发动机虽是最新型的一种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但技术相当复杂,风险很大。任总总表现出他的超凡眼界和说干就干的态度,一句“氢氧发动机迟早要搞,我们现在有条件,有能力搞出来,而且也一定能搞出来。”改变的不只是上级领导的想法,更改变了中国现代火箭发展的走向。使“长征三号”火箭提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被人们熟知。他的远见和胆略、无私无畏的精神、一定要把氢氧发动机搞出来的决心,可以透过对他生平记录的文字,到达我们心中。

爱国报国的“航天人”

他曾任美国布法罗大学的讲师,当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成立的消息,毅然辞去讲师一职,离开生活舒适的美国,回国投身到艰苦的研究工作中。从“长征一号“火箭的负责人,到五大系统的总设计师。任总人生履历辉煌,不仅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秉承传统、不懈攀登。他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他身上,长征精神得以体现。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向任新民先生学习,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成就自己,成就我们的国!

篇四:飞向太空港人物小传记作文

王之任小传

朱烨馨

“苦吗?”“那时的人没尝过甜的滋味,所以也不知道什么是苦。”――题记

依稀记得那天,你问我:“她是谁?”

――她是王之任,是中国“长征三号”火箭的副总设计师。

你知道吗?她,是一个孤儿。7岁时失去母亲,10时没了父亲。怎么活下来的?你知道晋察冀边区吧。那里,是她的家乡。抗日战争时,她便是儿童团员,后来呢,她又当了小八路。1944,她刚满16岁,便加入了共产党。就这样,她在当时那个艰苦的年代,无依无靠地活了下来。

我跟着李鸣生,来到了1945年。你知道吗。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女孩说出那样的话。我听见她说:“我们离家参军是为抗日救国,来时就已做好牺牲的准备,苦点,难点又算得了什么呢。”就这样,她进了晋察冀的的兵工化学厂。她分在了硫酸班。在这里,昼夜三班倒,8小时一换班。腐蚀性极强的硫酸侵蚀着一切,就连棉军衣也被咬出了大洞。但在这样的条件下,她一干就是三年。

直到后来,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来厂里招生。1948年5月,她进了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紧接着,她又考进了大学预备班,要知道,当时上大学可不容易。1950年,她考上了华北大学航天系。

为了将来能够报效祖国,那时的王之任眼里只有学习,从不注意也从不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这才导致直到今天还有人说她满身土气。其实不然,她不仅不土气,相反的,她喝了整整七年的洋墨水。

那是在1951的夜晚,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馆宴会厅专门举办了宴会,为第一批苏联留学生送行。王之任没想到,这一去就是七年。毕竟她的一腔热情都是为了能够报效祖国。但这种遗憾也同时激励了她。第一年,她在莫斯科工艺学院学习俄语,第二年,她转入喀山航空学院。三年后,又转到了莫斯科航空学院。除去专业,她还要学习俄语,一共50多门课程,压的王之任喘不过气来。那是,同学们都说中国来了一位要知识不要命的大姐。

你听过火箭发动机专业吗?没错,那是王之任选的专业,也是本该属于男人的专业。1958年,她捧着在这个专业“优+优”的成绩,回到了祖国,回到了这个她日思夜想的土地。出国时,她才23岁;回国时,她却已经30岁了。7年的心血,7年的青春,7年的奋斗,都一并被留在了俄罗斯的土地上。

就在她要将她的一腔热血挥洒出来的时候,“文化大革命”骤然降临。一顶“假党员”的黑帽子随之被紧紧按在她的头上。她也被送进了“五七”干校。这本对于她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她却很痛苦。因为,她离开了火箭!

1976年,王之任的人生才真正开始有意义。这一年,她被任命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然而,这也并不容易。前前后后,光是失败和出故障的次数,就达百次!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出意外,这次试验成功了,王之任成功了。

从那之后,王之任的人生注定与其他人不同。不,或许从她拥有这个梦想开始,她的人生便注定与其他人不同。我看到,1979年她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1980年获得第七机械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她参与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同年获得了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

农村的黄毛丫头,世界级的火箭设计师。这两个身份天差云别,然而,王之任过来了!从一个黄毛丫头成为火箭设计师。我们无法想象她是怎么过来的,也无法估量她那惊人的力量。

不,不是她,而应该是他们中国的航天员们,都坚守在他们自己的岗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中国人早在长征这一壮举中展现了超人的毅力,而在航天系中,航天员们也将这样的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长征号”,“长征号”……

这才是王之任,这才是中国。

篇五:飞向太空港人物小传记作文

谢光选:铸“箭”一生的“轴”专家

留王静

恰逢建党百年,让我们一起回望一些人,他们的身上有光芒璀璨的标签,“中国航天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火箭之王”……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航天人!这群可爱的航天人中,有位“轴”专家,一生铸“箭”,他就是谢光选。我们来听听关于他的“轴”故事。

十年兵工经验算什么?导弹研制我还是新兵!

1957年3月谢光选入京到五院报到,被分配到总设计室。总设计室是五院十个研究室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部门之一。

尽管如此,谢光选还是谦虚谨慎地对待这份从未接触过的工作。“十年兵工经验算什么?导弹研制我还是新兵!”当同事问及以前的兵工厂工作时,他总是这样“轴”回答。

1960年,面对前苏联突然撤走专家的情况,升任第一总体设计部副主任的他带领同事们自力更生,没让导弹仿制工作受到大的影响。

1968年11月5日,谢光选给自己38周岁生日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我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

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二号”完全成功发射。升任总体主任设计师的谢光选暗自松了一口气,因为他可以全力进军“两弹结合”了!

万无一失?我做不到!

1964年10月19日晚,谢光选等人在钱学森带领下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参加由周总理主持、相关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两弹结合”专案汇报会。

“同志们,‘两弹结合’工作主要方针就是十六个字: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大家有信心吗?”周总理作完总结发言后,目光扫视全场。

这时,谢光选举手站了起来:“万无一失?我做不到!”对于如此“轴”的回答,周总理耐心解释道:“什么叫万无一失?就是大家把能做的都做到,能预见的都预见到,这就是万无一失。至于客观条件不允许等情况,那就不属于这个范围……”谢光选郑重地点点头。

从此,“万无一失”四个字一直鞭策着他前行。

“试验300次也不为多!

1977年9月,谢光选被任命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不久,担任三级液体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的总设计师。

谢光选亲自加入难度最大的液氢液氧发动机技术团队。“长征三号”第三级发动机用的是液氢液氧作推进剂,这种推进剂低温高能,产生的推力比常规燃料发动机大50%以上。可是,液氢的沸点是零下253度,如此低温下物质的性质会发生极大变化,这给火箭的结构、工艺、材料、计量等都会带来一系列困难。要弄清到底会发生哪些变化,只有一项项进行试验,别无他法。

“我们一天才能进行两三次试验。我算过了,整个发动机技术试验完毕,至少要试验200次。时间上允许吗?”试验进行一周后,一位工程师忧心忡忡地汇报。

“试验300次也不为多!没有确实有效的试验数据,那火箭升空就是开玩笑。”谢光选的回答很“轴”。

谢光选与工程师们继续没日没夜地工作,先后进行了29项249次试验,与发动机专家们进行各种规模的发动机地面试验,先后进行发动机点火试验140次。通过不断的摸索,他逐渐掌握了氢氧发动机的启动技术。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呼啸着奔向太空,三级发动机点火顺利完成,一颗通信卫星高高挂在东经125度的地球静止轨道上。自此,轨道上179颗通信卫星中有一颗中国星!

2016年2月22日,“轴”院士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谢老一生勤勉务实,尊重规律、科学求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是老一代航天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襟怀坦荡、品行高洁、虚怀若谷、行为世范,扶助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迈向新的征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中国航天的史册上。

百年的中国,风华正茂,因为有他们这些国家的巨星,有了这些国之栋梁,我们的国家才挺起了脊梁。或许,我们无法像他们一样,为祖国、为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记住他们。致敬,中国航天人!

篇六:飞向太空港人物小传记作文

不朽的丰碑

张慧慧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中国航天从美丽的神话转向勇敢的实践,这离不开众多航天人的努力,乌可力就是其中一员。

乌可力,身材高大,腰板粗壮,胸脯宽阔,两鬓斑白,两眼炯炯有神,颇像一位艺术家,嘴唇上方的贺龙式小胡子倒显出几分刚毅与傲气。光看长相,瞧不出他航天人的气质。

不过你可别小瞧他。他可是一名货真价实的航天人,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1963年,他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曾任八机总科技局预研处处长,航天部预研局副局长,中国长城工业公司执行副总裁,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顾问。1974年研究成功无机耐高温涂料,填补了两项国内空白。参与卫星发射服务进入国际,为我国空间技术跻身国际市场做出了贡献。由他研制成功的高温无机防火涂料广泛用于人民大会堂、天安门等重点建筑的装修工程以及各种民用、国防装备上。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1985年,乌可力出任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执行副总裁,参与了我国卫星发射服务进入国际市场的重大决策,为我国空间技术跻身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93年荣获航天部授予的“航天大奖”。他和陈守椿、黄作义等人推动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的进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退休后的乌可力仍致力于推动全国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他说:“延安哺育了我,延安精神激励了我的一生,让我尽己之力为国做出贡献。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延安精神是我们永不能忘怀的。”

乌克力先生,以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进步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留给我们的精神是一笔无穷的财富。这世上还有许多像他一样伟大的人物。

他们勇于为民族建功立业,却不居功自傲;他们善于自勉,也善于励人;他们甘苦备尝,却自奉甚俭;他们羞于内部摩擦,善于化干戈为玉帛;他们有争雄世界的志向,以身许国的情操,只做贡献不图富贵的品格与临难不苟的牺牲精神。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是人类历史上不朽的丰碑。

篇七:飞向太空港人物小传记作文

吴佳盈

他勇于为民族建功立业,却不居功自傲;他善于自勉,也善于励人;他甘苦备尝,却自奉甚俭;他羞于内部摩擦,善于化干戈为玉帛;他有争雄世界的志向,有以身许国的情操,也有只做贡献不图富贵的品格与临难不苟的牺牲精神。他是谁?他就是《飞向太空港》赞扬的航天英雄之一――乌可力。

作为成吉思汗后裔,1933年,他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旗塔布子村(今土默特左旗塔布赛乡塔布赛村),是乌兰夫之子,火箭卫星技术专家,曾任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执行副总裁。乌可力在蒙古语中是“牛”的意思。的确,他就像头牛。他那高大的个子,粗壮的腰板,宽阔的胸脯如同一堵厚实的墙。穿一件花格子短衬衫,满头白发,两眼有神,乍一望去,颇像一位来自欧洲的大商人。尤其是嘴唇上方那撮贺龙式的小胡子,既潇洒漂亮,又显出几分刚毅与傲气。他善喝酒,能用自己喝酒的气势震住谈判方。

别看他一身霸气,他甘愿为祖国的科学研究牺牲了很多东西,他的爱国情怀是毋庸置疑的。他相信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讲祖国与自身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以国事为己任,一心为国。五年来,从亚洲到美洲,从美洲到欧洲,他跑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光乘飞机时间就多达四千两百多小时,共计行程九十多万千里。1974年研究成功无机耐高温涂料,填补了两项国内空白,为我国空间技术跻身国际市场做出了突出贡献。1988年,为了卫星谈判之事,连续一个星期,几乎全是在上万米高空上度过的。有一次,中国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代表团在中国驻美大使馆举行“中国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报告会。乌可力作为代表进行演讲,在那短短的三十分钟演讲中,他不仅讲了三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走过的艰难历程,还讲了中国航天发展的美好前景。讲着讲着,这位壮如牛的蒙古汉子眼中竟涌出了泪花。为了中外合作成功,乌可力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殚精竭虑、奋力拼搏,报效祖国。也正是因为像他这样的航天工作者们无私奉献,才让中国火箭登上国际舞台,成为世界瞩目的明星。

他刚毅坚强,任劳任怨,勇敢威猛,雄心勃勃,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航天英雄!

篇八:飞向太空港人物小传记作文

林湘静

她是河北晋察冀边区的一个孤儿,七岁失去母亲,十岁没了父亲。抗日战争时,她就是儿童团员,后来当了小八路,刚满十六就入了党。

她十六岁半时,一句“不怕”加入了兵工厂的硫酸班。昼夜三班倒,六小时换一次班。她的衣物都被硫酸灼得孔孔窍窍,甚至还被二氧化硫呛到吐血。但她不怕吃苦,一直坚持了三年。

对她来说,知识比命还重要。她主动找厂长,要学知识,自己一步步考上了华北大学航空系,还挤进了第一批留学生的行列。虽然她看着满身土气,但是她确确实实是在世界航天第一大国俄罗斯喝了整整七年洋墨水的。

她怀着坚定的信念拼命学,连自己是个姑娘都忘记了。平常穿着一身乡村的土褂子,甚至有时不穿鞋就跑进了课堂上。她在俄罗斯也是一样,毫不享乐,一心读书。别人在河边举办篝火晚会时,她只是打湿了一下双脚,就匆匆跑回河滩,用树枝在沙地上开始了火箭公式的计算。其他男女同学都在尽情地围着火堆跳华尔滋,而她却在一旁阅读《日日夜夜》。每当,她读书读得很累的时候,一种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将她包裹。从东方吹来的风,夹杂着海水的咸腥味,传递着故乡的气息。可她心里清楚,自己是在为建设出强大的中国而奋斗着。

1958年,她带着优异的成绩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当她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万万没想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她被遣去了河南“五七”干校。农活,她样样能干,但最令她难过的是远离了火箭。但在牛棚,她依然仰望着星空,构想着“长征”。

1976年,她被任命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主管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现在的她穿一身灰布的工作服,粗糙的面颊,花白的头发,岁月的牙齿已在她的额头啃下道道沟壑,不经意间用手撩了撩耳际的一丝头发,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女性成熟的温柔,眼睛仍紧盯着设计图纸。整个团队历经了上百次失败,终将氢氧发动机研发出了。

《飞向太空港》的作者李鸣生说:“在中国,做一个男人难,做一个女人更难,做一个干成惊天动地事业的女人更是难上加难!而她,却从昨天走到今天,从陆地走向太空,把一位女性生命的灿烂,发挥到了辉煌的顶点!”她有着长征的精神,对于建设新中国理想事业无比忠诚,即使身在牛棚却也心系国家。她那坚定的信念支持着她,使她在别人游泳、跳舞时认真学习,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永不放弃。

她是王之任,是中国的杰出女性,是“长征三号”的总设计师,是巾帼英雄。她站在那高大的火箭发射架下,那些先辈的英魂立在她的脊梁中。

篇九:飞向太空港人物小传记作文

陈浩然

“一个没死的人,该为自己的祖国干点什么呢?”――乌可力

“乌可力”在蒙古语中就是“牛”的意思。的确,他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就像一头牛站立在你面前一般。一张方方正正的脸,满头的白发,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他那撮贺龙式的小胡子,既潇洒漂亮,又显示出几分刚毅和傲气。双目虽小,但仍旧炯炯有神。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和狮子也差不了多少。这就是乌兰夫的儿子,乌可力。

作为一名蒙古大汉,乌可力的天性是勇敢的、好动的。在他读小学时,便被唤作“乌大胆”。他敢独自一人淌过汹涌的河水;甚至是将毛主席当做“不法分子”,想要抓捕他。可他又天资聪颖,在哈军工学习期间,他研制出了耐高温材料,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出人工降雨火箭。大学毕业后,他又去学习了空气动力学,搞起了飞机设计。

可天不遂人愿,1967年,因为父亲的问题,乌可力锒铛入狱。

在监狱的四年,并未折断乌可力雄鹰的翅膀,反而铸就了他刚强坚毅的雄心。“一个没死的人,该为自己的祖国干点什么呢?”这是他在入狱后的一个想法。于是,在改造期间,乌可力任然不忘进行科学研究,坚持到底,最终成功研制出了高温无机防火涂料,获得了国家专利。在利益面前,乌可力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选择将专利上交给国家,并无偿推广。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值蓬勃发展之际,可航天确是个烧钱的项目,对此,国家决定承包国外卫星,赚取外汇,缓解国家财政压力;同时,又任命乌可力为“航天开放小组”的组长,为了承包到卫星发射项目,乌可力开始了满世界的旅程。

1985年6月,乌可力来到了法国巴黎参加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第二天,乌可力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可当李鹏副总理来到展厅时,却发现美国、苏联的展厅既豪华又气派,而我们的展厅却只有18平米时,乌可力却无可奈何地说道“没钱”。但通过这次展航,打开了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道路。

1986年,乌可力来到加拿大和某公司进行谈判时,竟然被那个公司无礼对待。当乌可力知道了真相,原来是自己等代表团成员因为没钱,住进了加拿大最便宜的旅馆,被公司当成骗子。得知真相后,乌可力没有埋怨,也没有气馁。第二天,他又来到那家公司的的总裁面前,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技术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把对方惊得目瞪口呆。最终赢得了公司总裁的信任。

1989年,乌可力代表中国同亚洲卫星公司执行总裁签订了长征三号发射亚洲一号的合同。在酒席上,原本能在频频压倒对手的他,几杯酒下肚后,竟然有些醉了。他实在是太累了。四千多个小时乘坐飞机,航行九十多万公里,这让他简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

终于,在1990年的5月7日,随着一声巨响,长征三号犹如腾龙一般,带着亚洲一号飞向了茫茫太空之中,乌可力多年愿望得以实现。时至现在,再回望那时,乌可力这位蒙古大汉,在我国的航天事业上,宁为先锋,冲锋在前,即使被他国人侮辱,也丝毫没有动摇之心。实乃中国名副其实的航天先锋!

篇十:飞向太空港人物小传记作文

黄晓雯

从零做起,从火箭导弹到卫星飞船,中国航天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这些成果都是中国航天人不畏条件的艰苦和科技的落后,用自己的勤劳、智慧的头脑与满腔热血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航天画面。而《飞向太空港》中的任新民正是这群拥有不畏艰苦、默默奉献的长征精神的人中的一员。

任新民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寻觅这位老一辈科学家的人生足迹,我们会从中体会到中国航天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的步履维艰。同时,也正是在这幅璀璨绚丽的历史画卷中,一位中国学人的科学思想、道德风范和治学精神,清晰地展现在后人面前。

年少时,他就抱着学业有成、报效国家的信念,离妻别子,赴美留学。那时,他的孩子还在襁褓中。此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有志青年在异乡仰望星空的场景。他深情地注视着东方,热切地盼望着明天的到来。

任新民一生始终在贯彻着“自信、自立、自强、中国人能行”的坚定信念。在他当任多项航天型号工程总设计师或技术负责人时,时常遇见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需要他去分析、判断和决策。他从不推脱,挑起重任,适时果断地做出决策。同时,他遵循理论结合实际的科研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也正是由于他的据理力争,举棋不定的航天研究部门才敲定了研究“长征三号”的正确实施方案。看着“长征三号”的升空,他像个孩子一样忘情地笑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的艰苦奋斗与坚持不懈就没有“长征三号”的辉煌。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任老总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深入实际”“无私无畏,敢于决策”“艺高人胆大”“必须让任新民看了,我才放心”这些是别人对任新民的评价。在他的航天生涯中,凭借着一次次零的突破,他就像与他大半生相伴的火箭一样,将中国航天推到一个个光辉的制高点。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次零的突破,使他成为了中国航天的泰斗级人物。

“不带任何疑点和隐患上天”“出了问题我负全责”“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任新民先生用一生践行了他的说过的话,充分呈现了他的长征精神。他活着就是一面旗帜,离开便是一座丰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永远铭记他的不朽功勋。

篇十一:飞向太空港人物小传记作文

叶昕瑶

能让钱学森说有幸结识的人,不愧是航天四老之一――任民新。任民新,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功臣;更是两弹一星元勋。

任老虽然平时寡言少语,但是在必要时却能力挽狂澜。1962年3月21日进行的第一枚中近程弹道导弹飞行试验遭到了失败,就在其他科学人员手足无措、绞尽脑汁时,任老立即站出主持并分析了多种发动机系统方案,同时进行了不同方案的地面试验。最终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改进后的中近程导弹取得圆满成功。

在此次实验试验的过程中,任老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苦难不退缩、时刻保持冷静,以坚韧不屈的开拓精神、实事求是的钻研精神取得了成功,这难道不也体现了中国的长征精神吗?

任老之所以能在必要时力挽狂澜,也与他有大才能、大决断、大气魄的英雄气概有关。

他曾说过:“一个科技人员判断和处理技术问题,一是靠他的基础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二是靠他不断深入实际;三是实事求是。”正如他常说的那样,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研制过程中,火箭第三级是采用保守的现成技术还是世界先进水平的推进技术,在定方案的碰头会上,任老将决定性的一票投给了当时看似过于大胆的方案――采用氢氧发动机。为了加快我国运载技术的快速发展,任民新的这个决定绝不是一时的意气用事,而是完全来自于实践的支持。

也正因为这种来自实践的大胆决断,使随后的短短四年里,中国连续发射成功了四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初步结束了我国通信广播事业租用外星的历史。

哪怕到了晚年,他依然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在上世纪末期,这位接近耄耋之年的“老航天”仍一如既往,奔波于研究所、工厂和卫星发射中心,在他眷恋的航天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讨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问题。经过讨论,会议一致同意,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中国的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921工程”研制工作正式开始时,任新民已经是77岁的老人,但他仍然坚持参加研制中各重大技术难题研讨会、各类评审会。后来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发射他都要亲临现场。

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举行的“两弹一星”元勋颁奖大会上,任新民获得了功勋奖章,作为中国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任新民被誉为总师第一人。2003年10月15日,迈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着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遨游。2014年11月,年近百岁的任新民因病住进医院。住院期间,他还时刻关心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情况。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永远离开了我们,但这位航天的“总总师”将永远被航天人铭记。

任民新,他是航天界的传奇英雄,是中国航天的“大总师”。遇事冷静、果断,做事实事求是,将一生奉献给航天事业、奉献给国家,呕心沥血带领中国航天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将中国航天发扬光大,这不正是我们所说的“长征精神”吗!

联系我们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千篇网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价格:3.00元

支付宝支付
联系客服
扫一扫,支付¥3.00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等待10秒,请勿关闭此页!
【手机端支付方法】屏幕截图保存此二维码,支付宝扫码-选相册-选此图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