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风物作文[优秀6篇]
2022-04-21 14:01:31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搜索 | 客服
A+ A-作者:李宇勤
篇一:地方风物作文
李宇勤
“有几间厝,用砖仔砌,看起来普通普通,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那便是我的故乡……”这首歌中的“厝”在闽南语中便是指人居住的房屋。比如“转厝”,就是“回家”的意思;再比如“恁厝”就是“你们家”的意思。“厝”,在闽南语里天然就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厝”在《诗经》中为“佗山之石,可以为厝。”说的是:古昔之人初来乍到,一无所有,便利用现成的山崖,权当遮风避雨之所。厦门农村的老房子,大多是红砖古厝。古厝最早出现在100多年前,那时的闽南人家已经完善了古厝的整体。古厝较多运用砖瓦等原材料。多用条石砌底基和红砖砌筑外墙。大多数采用燕尾式脊角,弯曲起翘,华丽动人。
比起古厝外表,古厝的构造则更为精妙。巧妙结合了居住、家庭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再根据三个所需要的开间位置和开间大小,可分为三间张、五间张。再根据进深大小可分为“一进”“二进”……至“五进”。正是因为这种构造,让古厝的占地面积少说也得有数百平方。一眼望去就像个缩小的皇宫。
我外婆这辈便拥有一栋完整的古厝。属三进五间型。远望古厝,除了屋顶两个弯曲翘起的燕子尾巴似的屋脊,最显眼的便是那红砖墙了。近看,红砖墙上红砖排列整齐,贴面嵌成各式各样的图案。还雕刻着美丽的花纹,尽管这座古厝是1894年甲午海战后建成的,但墙上图案现在仍然清晰可辨。
我儿时,有一次和小伙伴玩捉迷藏,地点选在古厝里。在找寻玩伴时,面对大而古老的古厝,竟让我不知所措。搜寻着玩伴的身影,已至黄昏,我才搜寻完“一进”和“二进”。天真无邪的小时的我,见“二进”处有一张方桌,桌上摆着水果,累坏了,便抓起一根香蕉吃,一边吃一边想,为什么这里会有那么多人的照片,还是黑白色的……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祭祀祠堂……
过年过节回外婆家里,母亲常说起小时候的事。她说:那个时候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我和你的外公外婆住在西南边的一个小开间里。和我们同住的还有8户人家。早上,你外公和你外婆出门去干农活、喂鸡。我和你舅舅在门前的空地与其他人家的小孩子一起玩耍、踢毽子、翻跟头,不亦乐乎。中午,各户人家各自回家吃饭,饭后便坐在正庭闲聊家常、晒太阳。下午,他们便又去干农活了。每当到了拜佛、祭祠的日子,全院子聚集在一起拜问上天、祈求平安。
碰到喜事丧事的时候,整个家族便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帮忙。如我们家有事需要帮忙时,你外婆出去呼唤一下,别家的人便会热心来帮助,哪怕是生病了也会过来看望一下。不像现在城里的高楼大厦,多年的邻居仍然陌生。可惜的是,因为城市的发展,大多数的房子都拆迁了,拆散了原本住在一起的几户人家。原来仅有的几栋的古厝也就成了只用于观赏的文物古迹了。
听完母亲的话,我不禁感慨,从小就住在钢筋水泥房子里孤独玩耍的我,很遗憾不能体会到母亲那时候在大厝内生活的纯真和乐趣。楼房越来越高,人却越来越远;房子越来越漂亮,人却越来越孤单。
篇二:地方风物作文
朴实牛肉丸
廖锦浩
我们老家有一条街,不卖别的,专卖牛系列。因为牛肉嫩香,因此牛肉丸也是当地的特色,满街清一色地以“某记牛肉丸”给店命名,足以见乡人们对于这种美食浓厚的情感与热爱。我的姑姑与姑丈就经营着一家牛肉丸。
姑丈的厨艺在我们村子里算得上是顶尖的,炒菜火猛肉香;而且他用料十分实在,丝毫不吝啬,做的手工牛肉丸也总是比别家大个不少。他又很健谈,价格也比较亲民。因此,姑丈结识了许多四海兄弟,时不时就在他店里聚上一聚,人人都可以小酌一杯到很晚。
姑丈店里生意也很是红火,虽称不上是川流不息,但也绝对有车水马龙。才走了一桌客人,就又来了更大一桌客人。由于食客太多,就常出现忙活不过来的情况。我小时就隔三差五去帮忙、打打下手。当然,小孩子自愿出力去做一件事情也是有原因的:当结束了半天的劳动后,我理所应当地得到了一碗让我垂涎三尺、魂牵梦绕的特大份牛肉丸汤,就当作是“工资”了。
一个古铜色的大碗内,加入少许胡椒粉,大量的芹菜碎,辅以一些葱花,再打上几个圆润爽滑的大肉丸子,最后加上两大勺用牛骨当天新鲜熬制的高汤。一碗简单又不简单的牛肉丸汤就制作好了。
人生应有一大乐事为在冬日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丸汤。只见刚走进店内的食客,个个面色苍www.i1766.com白,有的还打着寒颤。但在喝毕一碗汤后,则立即面泛红光、脸色红润起来了,似乎把烦恼忧愁也一并忘切了。每当走进他店里,我总能感动一种不知名的温暖,这股暖流,由内到外地浸透了我的全身,让我体会到这人间的温暖与浓厚的烟火气。
姑丈肯吃苦。每天早上太阳还没出来时,就已经坐在生产丸子的房间里,制作起手打牛肉饭来。他先抓起一坨鲜红色的处理过的牛肉泥,只在虎口处一用力就捏出一个丸子的形状,接着用勺子一挖,一个牛肉丸就做好了。他的技术十分高超,整个过程不过两秒,由是我一直很敬重姑丈。
时光飞逝,我已离开家乡很多年。也不知为何,厦门街上也开了越来越多的牛肉丸店。可我一看,牛肉丸子都干瘪而小个,全然没有我们老家的个大厚实。一问价格,还贵了不少。我对此很诧异,专程去问姑丈为什么。他说:“那是因为牛肉丸里粉多肉少,还有就是牛肉是用机器打的,没有人有耐心用手打牛肉。我觉得咱们做买卖的,必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挣黑心钱。做人也是一样,要当老实人,做对得起良心的事。”
虽然这里的牛肉丸一点也不好吃,可我还是按惯例要了份牛肉丸,聊解相思。看着碗里的丸子,我陷入了沉思。原来,这不仅是一道家乡特色美食,更是乡人诚实、朴实、善良精神的写照与传承……
篇三:地方风物作文
馄饨一碗
黄宏悦
一根扁担,两个木箱,几张小凳,便是馄饨摊了。左边木箱的抽屉里有各种食材,右边木箱里装的是火炉和锅子(我一直纳闷,火为什么可以藏在木箱里)。卖馄饨的人必然有把好嗓子,悠长的吆喝声是小镇人深夜的回忆。
每个夜深,小镇转角处,伴着昏黄的灯光下,雾气袅绕里的馄饨摊,总摆在包子铺边上。方便客人,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馄饨,再配上几个香喷喷的大包子,赛过山珍与海味。寒风中,人们搓着手,缩着脖子,等一碗馄饨,吃完,心里暖暖的,然后打着饱嗝儿回家。
小时候贪嘴,每当听到吆喝声,就闹着要去吃上一碗。有时,大人就会瞪一眼小孩,警告:“别靠近,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只好吸溜着口水,远远地望见摊主坐在小凳子上,将抽屉抽出推进,忙碌着。孩子们望着,不甘心,吸一口空气解解馋,一股香气钻进鼻腔,好闻极了。这香味从何而来,谁都知道,是那摊子带来的。
有时,大人心情好,也会给上两元零钱吃馄饨。那我们就会赶紧跑到馄饨摊前,迫不及待地跟师傅说,要一碗馄饨。师傅应声“好嘞”,就开始包馄饨。左手馄饨皮,右手竹签,挑一点点肉沫,贴在馄饨皮上,几根手指一拢即合,扔一旁,动作飞快,眼睛也不怎么看,就能准确地把馄饨准确地扔到碗里,如此反复。装了一碗的数量,就迅速在馄饨之间撒了点面粉,手一抖,碗里的馄饨也就互不搭界,相安无事,温柔地卧在碗里。
水沸,下锅,馄饨鲜红的馅心一面朝上浮起,便熟了。一碗汤波荡漾的小馄饨端上来,香喷喷的,用调羹轻轻搅动,片片羽衣裹着一团团红色的馅,上下浮沉。老板盛上一碗,洒上麻油、葱花、调料,香气四溢。我舀起一个吹啊吹,轻轻嘬一口,馄饨滑进嘴里,满口的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了。
有一次,爷爷带我去小镇的馄饨店,我还见识了剁肉馅的奇妙。师傅双手各执一把刀上下翻飞,将肉剁成肉沫,再用一根圆筒状的棒槌敲打。师傅说,肉打的越久便烂熟越膨胀,打到最后,蓬起的肉沫会起丝,用竹签一挑,馅儿便粘在馄饨皮上。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馄饨皮薄馅小,吃的是情趣,并不是吃饱。用小调羹舀一舀,吹一口汤,仿佛一面湖水,翠绿的葱花在碗中荡荡漾漾,温暖的是夜。夜里有劳碌到深夜的人们;夜里也有像我这样读书到深夜的孩子;夜里也有打麻将到半夜的人……大家不管相熟还是不相熟,围坐在一张小小的桌子边上,呼噜噜地喝下一碗馄饨,肚皮和心情都得到了抚慰。
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可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少,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
篇四:地方风物作文
家乡的桂花糕
朱宇婷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八月,家乡的残暑渐退,秋阳杲杲。桂花在秋阳下葳蕤生长,参差披拂时,就到了可以吃桂花糕的时候了。
小村很多乡亲家门前、屋后、庭院都种有桂树。每到秋高气爽的时节,秋风吹过,阵阵清香扑面而来,让人想起宋代诗人李清照《鹧鸪天。桂花》写到“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留香。”这时,家家庭院里都会摇桂花,地上铺上布单,使劲摇动桂树,桂花雨一样纷纷飘落下来。女人们带上糯米,去村里轧稻谷、米粉的加工厂将糯米磨成糯米粉。然后去小卖部买了白糖、黑芝麻、花生。在庭院中吊点井水,放到灶台的大铁锅里面蒸桂花糕。蒸好后,还要端上一碗给左邻右舍去尝一尝。
孩提时的我,每天早晨都要被奶奶如洪钟般的嗓门唤醒,洗漱更衣,手拿簸箕,坐赏“金雨”。只见奶奶踩一地湿润,披一身朝曦,手持竹杖,像武侠小说的江湖义士般,麻利的打下桂花。一杖竹扫过,桂花雨纷纷而下。袅袅香气扑鼻,漫漫桂花如雨,我终于从昏睡中清醒过来,站在桂花树下,旋转,跳腾。奶奶抵着竹杖,回过身来,用厚实的手捏了捏我的脸,嘴里噙着笑。“捡桂花去吧。”一老一幼在院子里前前后后,桂花俯拾即是。我累得满头大汗,奶奶勾起嘴角,喃喃道:“做顿好的,祭你的五脏庙!”
方至厨房,奶奶淘洗着糯米桂花,糯米经淘洗,一粒粒晶莹饱满。而后,糯米桂花互相推搡进了石钵,它们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半时辰后,奶奶用她如虬根盘结的双手揉捏着面团,一张一弛,一颦一蹙,都是岁月的痕迹。我却殊不知那双已不再有力的手付出了多少气力。揉成一个白白胖胖的面团后,切成方方正正的一块块,撒上糖。奶奶在暖阳的照耀下,桂香的氤氲中,和蔼又慈祥。
火苗静静地舔着锅底,在灶台上摇曳着。磨制成型,一块块桂花糕规整的摆放在蒸笼里,腾腾的水汽弥盖住笼盖,桂花糕香甜的气息随之溢出,勾人垂涎。只是在半空中悠然自得的小鸟此刻也停驻在屋檐,似乎在觊觎着这份“饕餮大餐”。我两眼放光,扒在锅前张望,奶奶把火苗烧的细长,看我这样打趣道:“妮儿别馋,还没熟透哩。”
午后,桂花糕装在白瓷盘中。糕色洁白如鹤羽。我迫不及待拿起一个放入嘴里。凝结如胶,甜而不腻;翕动鼻翼,方能感受香气如泉喷涌而出;皓齿轻咬,才可知香甜如水裹满口腔。
长大后,我离开家乡,品尝过各式各样的桂花糕,却总也尝不出儿时奶奶做的那般纯粹了,我好像很久都没有回乡看望奶奶了。
半亩秋水人独立,一树桂花惹相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当桂花飘香的季节里,家乡的味道,奶奶的味道,桂花糕的味道,都化为心头温暖一隅。
篇五:地方风物作文
正月初九拜天公
陈思涵
拜天公在闽南地区,是重要的仪式。某种程度上说,甚至超过了过年。人们将天公看做至高无上的存在,是大多数人贯彻一生的信仰。因此,人们常在每年的正月初八开始准备,凌晨为天公庆生,向其虔诚祷告,崇敬跪拜,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每逢天公生辰来临之际,大街上便不免热闹沸腾起来,敲锣打鼓,车水马龙间勃勃生气在悄然间弥漫到大街小巷中,家家户户也伴着洋溢的喜气忙碌起来。正所谓“正月初九闹翻腾,设摆香案盛朝拜。生猪牛羊成贡品,诉求天公保吉祥。”这天凌晨的拜天公仪式,比大年除夕迎新春、接财神更为的热闹、隆重。清早家里街上便闹哄哄的一片,就如往常一样,我们购买了各种的鸡、鸭,大鱼大肉以及水果,在这众多的贡品中,令我最为熟悉的、亲切的,便是外婆精心制作的红龟?了。
只见外婆将早已备好的糯米放入水中浸洗,用双手来回搅拌着,随后将浸洗过的糯米沥干过一阵后,再倒入米袋中绑紧再次压干去除水分,待半干后拿出,紧接着加入红花米搅拌成红色,再加以揉捣,揉捣完成之后,再细致的分成巴掌大小的一块块,包入糯米和黑芝麻的内馅后,放入?印压平印出龟印,再将红龟果背涂抹油平放于弓蕉叶上,布置入笼床后,置于灶上大鼎,用热水蒸汽炊熟,静待一阵子之后,一股股淡淡的清香伴随着散发着热气的白烟缓缓飘出,我迫不及待的拿出一块,缓缓放入口中,唇齿接触间,一股清香便在口腔中蔓延开来,轻咬一口,那股清香便变得愈发的浓郁了,口感如同麻?,甜软Q弹。
零点一到,瞬间,只听鞭炮噼里啪啦作响,绚烂的烟花一飞冲天,耳边“嗡嗡”作响,唯见天际那绽放出五色光芒的“花儿”,外婆赶忙招呼着大家烧香拜天公,我手中稳稳地执着飘着白烟的高香,缓缓向前迈开一步,站立在“天公像”的跟前,用着肃穆的目光注视着,恭敬的鞠了三躬后,探出手来,将手中的香稳稳的插在堆积着香灰的香炉中间。礼毕后,便缓步移到一旁。外婆嘴里念念有词,手拿着金纸对着天公拜了又拜,其余的人则在心中默念内心所望,祈盼天公能够显灵实现心中所愿。大人们将一堆东西烧起来,庭院里顿时燃起熊熊大火,烟火中交织人们的愿望和对明日的守望。
拜天公传说是明朝时倭寇在福建沿海一带杀人放火,乡民在黑夜中逃到一大片蔗林,避过倭寇,逃过鬼门关。这天正是大年初九,逃出生天的乡民都认为这是天公救命,于是每年的大年初九凌晨便祭拜天公,以谢救命之恩。当然,传说不足于据。到了现代,人们仍然保留了这个习俗,向天公祈祷平安顺遂。
也许,物质生活如何进步,人们总是要保持一点对未知神灵和未知命运的敬畏,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吧。
篇六:地方风物作文
除夕祭
王逸
扫除茅舍涤生器、一柱清香拜九雷。
沥沥淅淅,涤去故乡积压一年的生垢,故乡的除夕便在雨声和爆竹声中拉开了序幕。
今年的除夕,于我大有不同。今!年我已十四岁,而按照家乡的习循、男孩到了十四岁,是要随着父辈上山扫墓祭祖的。先前的除夕,起床便能看见母亲与奶奶正在忙碌,她们为父亲与爷爷张罗着祭祖用的祭品与香火蜡烛。大包小包塞满了这对老父子的双手。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只觉得烦琐。
今年已经轮到我也要一起参加除夕祭。在母亲的催促声里,我赶忙打理好自已,有样学样地穿上雨衣与雨靴提上祭品,拿上雨伞便跟着父亲出了门。一路上,我像平常一样跟爷爷开玩笑;但很快父亲便投来斥责的目光,“祭祖要严肃,别嘻嘻哈哈的。”我不情愿整理好脸上的笑容,随着父亲的脚步来到山上。
山间的小路泥泞湿滑,稍有不慎就会摔倒。父亲却好似如履平地,一声不吭往前走着,很快便来到了天祖与天祖母的案陵之前。依着父亲指导,先点星门西侧,后点三支,双手置于额前,行跪拜之礼。斟酒、摆宴,便与天祖,天祖母聊起天来。边烧纸钱,边给两位老人家“寄点钱花,多多保佑家里,保佑子孙的学习……”言毕,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清好了东西准备离开了。
下了山的父亲如释重负,缓缓地点上了一支烟。又将一手搭在我的肩上叹一声,说:“我小时候,八岁跟着两位老人家学做饭,放了学就要去那山上放牛,我了就自己择野菜吃。那坐山早就处得跟自家菜园一样。当年,老人家日子过得很不容易,省吃俭用,吃了很多苦。只怪我当年太贪玩,没把初中念好,你以后要好好念书……”
听着父亲的话,我的心中五味杂陈。“扫墓祭祖”原来并不只是走个排场,更寄托着父亲对亲人的思念。面对无数难熬的日夜,几代人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生死,父亲也便将对未来的憧憬寄托于他们的庇佑中。祭祖,于我只是个仪式,于父亲却是一种精神寄托,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也许才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
雨,渐渐大了起来,洗父亲雨衣上的泥渍。我们一起回家准备过年了。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