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500字[优秀6篇]
2022-04-27 15:04:46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搜索 | 客服
A+ A-篇一: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500字
今天的太阳格外的红,晚上的月亮也毫不逊色,而月亮身边的小星星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那光芒一闪一闪的,亮的你睁不开眼,过了一会儿,太阳出来了,把黄色的星星染成了红色,而红色的星星正照耀在那美丽的中国,这正是我近日读的《红星照耀中国》。
这部书的作者叫埃德加。斯诺,生于1905年,死于1972年是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的驻华记者,通讯员,1936年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下了大量的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新闻记者,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他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很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当时名为《西行漫记》,这使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直到现在,在中国人民中间,《西行漫记》和埃德加。斯诺这个姓名都是不可分离的事。
这本书的内容大多是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的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有一篇名为“政治课”的题目,我在心里想这里的政治课和我们现在上的政治课会有差别吗?上课方法会和我们一样吗?都是中国人在听课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深深吸引着我往下读下去的兴趣,但是我读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他们并没有坐在如我们一样宽敞明亮现代化的教室里,而是聚在战地的碉堡里,由指导员和政治委员组织,听课的战士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大多是贫苦农民,他们自带的砖头当凳子,拿着笔记本认真的记录。踊跃的发言探讨,老师们讲的也都不是现在的政治课,而是讲中国解放军打到了哪里。斯诺采访他们时他们的思想是一致的: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是咱们百姓自己的队伍。这是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有这样的信念我们的队伍一定会带着人民走向光明的。
在这本书里,有一点我感触很深,斯诺和红军农民的谈话,斯诺来到保安以西的甘肃边境,一路只能借宿在附近的茅屋,而在那里借宿的时候也同现在不一样,当今如果你在非亲属家借宿是要花费的,尤其是度假村是要天价的。而在那个年代我从斯诺笔下看到农民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给你吃,并且不收一分钱,还给他们一间新屋子,铺上一张新毡子,让他们睡,并且每天都会按时有人来给他们做饭,他们爱和斯诺闲聊,比如:美国那里种不种庄稼,有没有玉米,小米,有没有养牛,马呀,还问有没有鸡,最后在斯诺走的时候还送上一些干粮和水。
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透过斯诺打开的一扇历史之窗,我觉得那时候的人们可真是辛苦。每天一大早起来去干活,晚上很完才回来,虽然朝不保夕,但都能够热情的投身到战斗中,坚定共产党领导下红军必胜的信念。那时候像我们一样的孩子是没有我们这样安逸富足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正是验证了当时的信念。在感触之余,不禁深思:我们要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铭记斯诺这位国际友人,让红星继续闪耀下去。
篇二: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500字
听说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有一方墓碑,上面刻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几个大字。我想他不是某人的朋友,而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美国第一位在红色根据地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用最真实及客观的文字记录了那段真实的岁月。他也是第一位采访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新闻记者,从而更使我对他产生敬畏之情。
我怀着无比崇敬之心轻轻翻开这本书,用心灵去静静体会那段艰难困苦、顽强不屈斗争的岁月。他写这本书是没有带着任何的个人感情与个人偏见的。就像他还没有进入共产党根据地之前,他认为“红区”是一个肮脏、传染病流行且破烂不堪的地方。他也一直认为共产党就是所谓的“赤匪”而领袖毛泽东就是“土匪头子”。进入根据地后,他才知道共产党是一支为百姓服务,为解放奴役中的中国而奋斗的英雄军队。
这部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革命伟人的光辉形象。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更是一位能诗会文的文学家。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且有卓越的领导指挥才能。周恩来是深受人民喜爱的好总理。他是一个谦逊儒雅的革命者,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待人友善,深受人民爱戴。指的是“三军统帅,人民亲切地称他为“朱老总”。他的部下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整整一个严冬的艰难,而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他的个人魅力。
在《红星照耀中国》里,有很多章节使我难忘。
在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本篇记录了童年时代的毛泽东的学习情况“他的中文教员是顽固派,是很粗暴和严厉的,常常打他的学生们,因为这个缘故,他www.i1766.com十岁的时候曾逃学。他不敢回家,因为怕在那里被打。他胡乱走向县城去,以为县城在某处的一个山谷里。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他的家人找回。他的父亲是一个性情暴躁的人,而且常常打他和他的弟弟们。关于钱这样的东西,从来不给他们,而且给他们吃的都是最不好的东西。他的父亲每月十五日,对于他的工人们,有种让步而给他们鸡蛋和饭吃,可是永远没有肉。但对于毛泽东既没有肉也没有鸡蛋。读到此处我觉得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此幸福,每天能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身边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如此的慈祥谦和。我们的物质生活更为丰富,鱼肉蛋菜应有尽有,任其我们尝遍所有美食。但这些幸福生活都要感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出的奉献。如描写彭德怀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除了胃口很弱以外,他的身体是完全健康的。彭德怀有一件私人的衣服,这是一件背心,使用长征中射下来的敌人飞机上所得的一把降落伞所做的。我眼前顿时出现了神气的彭大将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长征的一段我的眼前便又出现了爬雪山,过草地,横渡大渡河的危险场面。以及“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欣慰。更让我了解到,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一开始斯诺简要交代了长征起因,包括蒋介石如何组织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如何失败、红军如何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而撤出江西根据地……长征第一次多么伟大的壮举啊!
一颗红星在中国大地上放着光辉。我相信这是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它不仅照耀着中国,更照耀在全球以及全宇宙,中国梦让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怀揣着梦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党百年再创辉煌!
篇三: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500字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来时,红色的扉页被悄悄翻开。清晰的白纸黑字间燃烧着铬色的星火,静下心,屏息凝神,倾听书中的絮语――听!是埃德加・斯诺走向红色中国的脚步声;是四万万同胞呼唤和平的殷殷期盼声;是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热烈响应声……趁着暑假时间充足,我细细读来,思绪似乎又被带回到那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
带着一些未曾解答的问题,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用汗水浇筑了一部不朽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红军・勇士
细细品味这本书后,印象最深的还是长征红军将士们经历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洗礼,纵横11个省份,攻占700多座县城那部分。红军所到之处,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印,处处都沾染了他们的鲜血。波涛汹涌的长江大渡河,卷走了多少红军战士年轻的生命;插入云霄的娄山关隘,埋葬了多少将士的身躯;广袤无垠的草原沼泽中,吞噬了多少士兵的身体;冰封雪盖的夹金山上,驻扎着多少红军战士们的营地。枪林弹雨中,多少革命前辈们冲锋陷阵,勇往直前;险恶的环境里,多少革命先烈们,赴汤蹈火,奋勇向前。粮食短缺,枪械匮乏,红军在接二连三的困难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光明,走向了胜利!
红军战士们身上宝贵的长征精神,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奇迹,更铸造起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生命・崇高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跻向历史的大舞台――无论是彪炳史册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还是一个个年龄虽小,但聪明伶俐的“红小鬼”,他们一个个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眼神坚定,笑容纯粹,有血有肉,丰满立体。这些红军喜欢打球,乐于去红色剧场,偶尔也会有些粗鲁、莽撞,但是内心的赤诚,意志的坚定,精神的乐观,却像星光一样熠熠生辉。
通过斯诺的笔墨,我们得以窥见红色中国发展、壮大的原因,了解到这片红色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和战斗。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活,让我们犹如踏上过那片土地,呼吸过那纯净的山峰,在微风中,我们仿佛嗅到理想的味道。
传奇・致敬
80年前,中国布满层层谜团,作者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着被人刻意扭曲、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他以旁观者冷静客观、又略带幽默的笔触,带我们走进了那段红色岁月,没有空泛的理论和枯燥的政治术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自由、平等的“红色之邦”。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几十年后,斯诺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红星不仅照耀了中国,而且照亮了世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红星照耀中国》让我们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深深地感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深刻感悟到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英雄壮举。
有一种无所畏惧的勇士,叫红军;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叫红军;有一种勇往直前的信仰,叫红军;《红星照耀中国》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它,也让世人知道,红军是永不言败的,红军的信念是无法动摇的!
合上书,我仿佛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历史烟云中,红星重照耀,中华辉煌现,革命的星火擦亮了我心中的信念之灯,点燃了心中的红色激情,誓将自己融入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让红色精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下去。
篇四: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500字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完成本书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所站的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红军及其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这本书可以说是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的红色革命。并且,他把自己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后来汇编为《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且生动。
1936年,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斯诺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南京国民党军队的新闻封锁,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颠覆性的认识。
在苏维埃社会一节中,有两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产党在西北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象孙逸仙博士的主张: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
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结的那样,正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也正是由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共产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在我的认知范围中,当时的人民一定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锢并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讷。但是事实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会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就是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据。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并且看好“苏维埃”和“红军”,以此证明他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着自己的信念。对比当今,我们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这一块儿,这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
说道红军,就不得不提军队。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到:“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这就是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们心连心。
提到红军,另一个比提的就是长征了。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当时,当他们面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时,当当地人民对他们闻所未闻,他们仍旧是勇往直前,他们的功绩、作为都帮助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是吸引了一部分人来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篇五: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500字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极具历史价值的小说。他带领着我们走向中国社会革命运动,让我们初步认识到那个年代的艰辛和苦难,让我们直面中国几个伟大的领袖。红星终将在无数个爱国人士的奋斗下,照耀中国!
此书由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收集的各种真实的资料所写。他在一九二八年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到达中国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以后兼职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他身兼三职,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中国革命的精神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力量,而且,当时国民党和国外政员对革命情况的封锁很严重,这使得他的工作量加重了许多。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就能看出他对中国的深厚情谊。
一九三六年,斯诺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瞎甘宁边区,是第一个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他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可见他在认识中国的革命精神后,对其有了深度的理解,愿意做革命的传播者。
印象中的毛泽东是个胖胖的人,最喜欢带红星帽。在生活方面我也只是知道他热爱运动,常常抽空去游泳或打乒乓球,尽管他是主席。而对于中华民族共和国成立以前,他的事迹,我也只是略微了解红军长征时的一点皮毛。读了《红星照耀中国》后,我才又多了解了毛泽东一点。
毛泽东在斯诺的采访中是那么的平易近人。他的伙食同每个人一样,一点也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的自尊心极强,有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他对世界政治精神的熟悉,也认真研究哲学他坚持锻炼,对于同志和人民有相当深邃的感情。
原来这就是毛泽东啊。通过这本书,我已经对毛泽东和红军的困境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到以前战争年代的苦难。那时的人民,或许终日在为的生存下来而担忧吧。现在中国已经从空有疆域,没有实力的大国,变成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这其中最关键的转变就是斯诺笔下的革命年代。没有这些保家卫国恒稳定的勇士,怎有现在和平的生活?怎有灯下奋笔疾书,将来报效祖国的少年们?
读着读着,读到了长征故事。一九三四年,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打压越发强烈,红军不得不从江西撤出,包括成千上万的红区农民。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自然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但至少我是不清楚长征的前因后果。而这本书详细的讲述了长征的重要节点,使眼前一亮。长征精神深深地植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不抛弃,不放弃。他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撑过了几百个寒冷的夜晚,最终在陕北胜利会师。尽管路途劳累,可在会师后,那种喜悦之情却在无时无刻地散发出来。这长征就如同学习生涯,若是放松一刻,就断了奋进的状态。唯有坚持,才是胜利。唯有坚持信念,才能最终成功。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也见过至少一两张图片。但他的全部过程我并不知道,只要他们要从桥上过河,而对岸就是敌人。
这座桥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所以国民党没有想到红军会经过这里,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在这儿安了一个机枪阵地。红军不怕死,硬是顶着子弹渡过去,占领后把桥破坏掉,。这为红军争取到很多时间。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而我们,很难做到。我真的能为了一次阶段性胜利而献出自己吗?如果只有我,或许我能。如果有更多的人,我还能挺身而出吗?我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我对这些英雄的敬意又多几分。
大草地是红军通过时困难的一个地方。他们进入藏族人民的地区,没有原因的,被藏族人民攻击,连解释的机会也没有。他们没有食物,牲口早就被藏人带走。遇到沼泽,也总有人失足落入其中,而其他人却无法伸出援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同志沉下去。他们没有柴火,只能生吃青稞和野菜。他们坚持了下来,但迷路折返的白军,只有少数人生还。
这本书中还有比文字所写的史实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斯诺拍摄的图片。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场景和人物。而且拍的还是黑白照,更让我对于在那个战争年代生活的人民感到可怜与敬意。在联想联想现在我们的生活,是有多么的好。
篇六: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500字
这本书的作者,为了能深入地了解红军,他参加了红军队伍。这和其他那些不知真假的小说和新闻不一样,它是真实的,它笔下的红军都是切切实实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有这样高的价值。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有许多,更多的呈现在细节里。看一个人往往要注意他的细节才能真正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中出现过“红小鬼”,他们都还是一群少年就加入了红军。在他们招待作者的时候,他们不卑不亢,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别人称呼自己为“同志”,而不是其它随意的叫法。反映出他们把红军看成是一件严肃又令他们感到自豪的集体。当作者多次有意要逗弄他们的时候,他们没有流露任向一丝羞怒,可见他们的成熟稳重,但同时又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期待被叫着“同志”,说明他们仍保留了孩子般的好胜心和自尊心。他们是“红小鬼”。
在书中我还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些被南京政府通辑的“赤匪”头目们,他们在出行的时候仿佛有种去郊游的感觉。他们都没有因通辑令的存在而整天垂头丧气。相反,他们像是根本不在乎一样,依旧认真地做着自己的工作。他们心知参加红军的目的与风险,为了民族的胜利,人民的解放。他们愿意与政府进行持久的对抗,只为最后的胜利。但他们的这种行为,也有可能是对同伴的信任。大部分的红军都是从质朴的农民家庭中出身,他们彼此之间有着信任,相信同伴不会因为小小的利益而放弃任何一个人,甚至是民族的未来。这说明红军是个团结而又向上的集体,他们一心只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是一个美好集体的独有特征。
不知是该说作者的运气好,还是这些红军领导人太平易近人。作者总是可以见到那些有名的革命战士。他们有对未来的向往,同时他们的年龄都不大,多数人也就二、三十岁。一个集体由上百万个青年人组成可想而知,会有着多惹眼的活力。他们的每一个个体,都代表着未来的希望。
在第四篇中,内容几乎都是毛主席的自述,从开始讲的自己和家人的故事。到后面他就热忠于讲共产党。他童年时的许多经历,使他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共产党的想法,并努力去实现它。所以毛泽东能够成为红军的领袖绝不是平白无故的。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典故,研究各种先进思想,才有了自己的政治观念,才找到能够拯救中华民族的办法。最后还要有过人的胆识与谋略。这些都是一个领导人应该具备的条件。
红军征途路漫漫,每一个红军都为未来的胜利铺下了一条条绵长而结实的道路。
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一个错误的战略部署,使红军遇上正在打击他们的蒋介石的军队,自军的人站满了江边,江上没有一条船,对于要过江的红军来说,可不是件好事。他们在某一天夜里决定急行军八十多里从泸定桥过江。那么多的战士在夜间行军。在他们眼中白天和黑夜似乎没有区别,都是他们革命的宝贵时间,每一个红军都全心全意地跟着队伍,服从每一个指令。当他们到达沪定桥时,面对的是一个没有木板的铁索桥。在指挥官的宣导下极速挑选了三十名敢死队员。他们举着木板,冲在队伍的前方,一个接一个地向对岸冲锋。他们的任务既是架桥,同时也在给后面的战友做“人肉沙包”,他们挡住了许多致命的子弹,前赴后继地向对岸冲锋。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超过二十五岁,其他的红军战士们也没有因为同伴的死亡而失去信心,紧跟着队友的步伐向前冲锋,还获得了一大群四川军队的支持,那三十人的敢死队是震憾人心的,他们在生死关头想到的是别人的生命,而不是自己。这样高尚的想法连有阅历的老人也不定会这样做。而这只是一群平均年龄不超过二十五步的红军战士。
能够成功渡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少数民族的支持。在这些民族向导的帮助下找到渡江的地方。而这些人原本是排斥汉族的。而红军却能与他们打好交道,还能获得支持,体现了红军优秀的外交能力,有着能团结人们的共同目标,有着美好的品行。他们的支持是红军在革命道路上的重要胜利条件。
如果仅仅是靠他人的帮助是不能取胜的,红军还有着出色的军事战略。文中描写了红军的几次主要战略,这都是他们在每一次战斗中总结的经验。在每次战争中他们都制定了完整的战斗方案,这也是他们成功的关键点。
红军一路上靠的是人民的支持,靠的是出色的军事指挥,靠的是英勇不畏的战士,才能使他们一路走来。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