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优秀10篇]
2022-04-29 11:24:42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搜索 | 客服
A+ A-作者:刘宇轩
篇一: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春节的习俗
刘宇轩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风俗,而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春节的风俗。
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就是春节了。在春节有着许多的风俗,比如:贴春联,拜年,吃团圆饭……作为小孩而言,最感兴趣的就是吃除夕团圆饭和放烟花啦!
夜幕来临,厨房里大人们忙忙碌碌,在准备着一道又一道美味的菜品,菜品看着都好吃,让人看了想要快点尝一口,我们小孩早已等不及了,于是经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吃一口,我们细细地品尝着菜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好像这香气在人们口中不肯消失了一样。
团圆饭后当然少不了放烟花,只听见“呲――”地响了一声,一个个小小的火光从口子里钻了出来,又迅速地飞入天空,只听“啪――”的一声,就像那绽放的花朵一样开在了那漆黑的天空中,十分绚丽,慢慢地又消失在天空之中,接着又是几声“啪――”,那几朵花朵又缠绕在一起,好不可爱。这花朵什么颜色都有,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有蓝的,还有紫的,颜色丰富多彩且不单调。甚至还有能变色的,看完了总要尖叫一声,真是热闹非凡。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就是我家乡过春节的习俗。
篇二: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端午包粽子
张嘉倪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今天选择一个经典的习俗来写――端午包粽子!
一说到粽子,每个人肯定都不陌生,今年的端午节,我打算自己学包粽子,妈妈也特别支持我的想法。
一大早,我跟着妈妈一起来到了超市采购所需食材。有许多东西需要买,有赤小豆、糯米、白砂糖、红豆、绿豆、蜜枣、艾叶等。
回到家,我们放下大包小包的食材,洗洗手,我挽起袖子,准备开工。
妈妈告诉我,这粽子有很多种口味,问我要包哪种。嗯,我仔细想了又想,最终决定,还是一如既往的蜜枣味吧。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艾叶卷成一个类似www.i1766.com圆锥的形状,往里边加入白砂糖、赤小豆、蜜枣、还有最重要的糯米。然后用几条绳子封好口,一般我们家里还会准备很多种颜色的线以便对不同的口味进行区分。这样,一个个小粽子就做好了。
转眼间来到了最简单的一步――那就是上锅煮了,我帮妈妈把一个个包好的粽子放进沸水里煮十五分钟,终于能休息了。
经过漫长的等待,粽子终于出锅了!煮好的粽子,满屋飘香,剥开粽叶,里面红棕色的粽肉在灯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简直棒极了,我和妈妈都很开心。
包粽子非常有意思,大家也可以去尝试一下!
篇三: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春节包饺子
杨润翔
饺子都吃过吧?那丰富的馅料,那美味的口感,再配上陈年老醋,味道真是一绝!
话说每到年三十儿,家家户户开始包饺子。买块儿猪肉,再买把大葱,可使劲剁了,剁成沫后再把酱油,料酒、盐巴、老抽等调味料胡乱放进去,一搅和,馅料就拌好了。再把擀好的饺子皮撑一下,放入馅料,一包,一捏,一怼,一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就出现了,整整齐齐地码放到托盘上,就可以下锅了!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当朝时,每逢三十,老佛爷都会让宫女、太监们包饺子,闲来无事,把四个小金元宝包进饺子里,说谁吃到谁明年就发大财,走大运。这个习俗,也被保留到现在。所以我们家包饺子时,一般也都会往里面包个硬币,谁吃到了谁明年可以发大财,走大运。
锅中加水开火,那饺子噗通噗通落进水里,水一开,那香味儿就飘出来了,一闻,啊!那猪肉混和着大葱的香味,立刻想起那种充斥着原始肉味的香,那各种香料堆起来的香味……对了,妈妈说煮的过程中还要浇入凉水,这样煮出来的饺子不会烂。
三十这天,坐在家里,一家人围坐饭桌,看着春晚,谈笑风生,听着屋外那阵阵烟花声,此时再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那丰满的包子QQ弹弹,沾一陈醋,轻轻送入口中,鲜美的汤汁,破皮而出,夹杂着美味的馅料,这味道,够香!这年味,够浓!
篇四: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闹元宵
徐一凡
“卖汤圆啦,快来看一看呀,圆又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
天还没黑透,我就吵着闹着要吃元宵。“我要吃六个大的,六六大顺吗!”看着我调皮的样子,妈妈摸了一下我的头说:“那我要吃十个,十全十美吗。”妈妈的话音更落,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吃完元宵,我们就向西大桥走去。放眼望去只见黑压压的一大片人,人山人海的,我们穿过人群,等待着放烟花。不一会儿,烟火腾空而起,几个星光在空中炸开,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菊花,有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整个天空变得绚丽多彩,美丽极了。
烟花刚放完,舞龙就开始。
铿锵有力,热闹非凡的铜鼓声响起,一条锦色长龙的身体就开始动了,在会场上翻腾起舞,带动了会场的欢腾。舞龙人灵活的操控着“龙”,让它时而盘旋时而驾雾、活灵活现,好像在悠闲地玩游戏。舞龙人随着节奏让“龙”做着高难度的动作。一拐,一扑,一跳,龙也翻腾着身子,在空中飞舞。不时从人群上掠过,变化无穷。在旁边看的人们也目不转睛地看着精彩的表演,还不时喝彩。我也看得入了迷,心想:这不就是“中国龙”吗?顷刻,金龙腾空跃起,咬住龙珠,头一摆,龙珠便向半空飞去,耍珠人一个漂亮的三连翻,又赢得阵阵喝彩,接住龙珠,迎面冲来的双龙,挥动着龙珠,向远方跑去,观众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闹元宵,要的就是好玩、热闹。你说呢?
篇五: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家乡的重阳节
高婧杰
在我的家乡宿迁,一年里除了过年,最重要的节日就数重阳了,在那天我们通常会登高,吃重阳糕……
说起这重阳节的习俗可是有个大来头,相传是汝南县澄中的一个地方,有个瘟魔那麽四处游荡,所过之处都会染上瘟病。村里有个小伙叫恒景,一心想除瘟魔,在他苦练武功后,受一位老者之教,说是登高,采菊,吃重阳糕可以祛除瘟魔。恒景和乡亲父老们便照做,果真那温魔当场就“昏”了过去,此后就再没有来过。
从此,登高等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老家对登高这个习俗可把控的很严。通常我们都是一老一小搭配登高爬山,听老人家说,古人认为登到高处离太阳近,太阳乃至阳之物,能够祓除身上的不祥。在我们上山时,每人还会在兜中揣上一两块软糯甜腻的重阳糕到山顶吃。你想啊,当一老一小爬上山时,累得直喘粗气时,饿得肚子咕咕叫时,再细细咬上一小口热乎乎的重阳糕,那松松软软又带一丝清香的味道在嘴中蔓延着,心头也不禁涌上丝丝缕缕的幸福。
重阳糕其实也是祝愿子女百事俱高的寓意,所以我们那的老人,在那天总是会拉着儿孙子女的手念念有词的祝福。
此外,在那天我们还会插茱萸,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大诗人王维的这句诗写的就是重阳节插茱萸的活动,通常我们会佩带在手臂上,或做一个香袋来佩戴,也有是插在头上的。古人用这个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有了这些习俗,重阳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什么时候你也来这里一览重阳节的风采吧!
篇六: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中秋和洛阳邂逅
常馨羽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佳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与我的家乡―洛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最早见于《周礼》的“中秋”一词,就始于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时。洛阳与中秋节已相识千年,如今的邂逅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我们家中秋祭月时,老月饼和瓜果是不能少的。中秋节前,正是各种瓜果成熟之时,孟津梨、伊川枣、偃师葡萄、洛宁苹果、宜阳柿子等行销洛阳,丰富洛阳的节日市场。每当这个时候,奶奶都会带着我去市场采购,还会带我去参观卖老月饼的店里是如何制作月饼的:他们用面粉做皮,包上白糖、芝麻、桂花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然后在锅内烙制。这就是洛阳的传统月饼。
中秋节晚上,明月高升之时,爷爷代领全家在露台的桌子上摆上买来的瓜果和老月饼,然后郑重其事地向月神行礼,礼毕后,爷爷将月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会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着月饼,奶奶会用香炉焚香上供,虔诚祈福。我问爷爷奶奶:“为啥要拜月?”奶奶耐心地告诉我:“月神嫦娥又被尊称为牡丹花神,传说八月十五晚上是她下凡种花之日。因此,这天被称为牡丹的生日,晚上拜月,寄托了洛阳人盼望花开天下、富贵吉祥的愿望。”我一边赏月,一边听着奶奶讲着这美丽的传说。
中秋节是我们洛阳最有人情味的节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赏明月,共食一块月饼,成了千古不变的主题。即便不能团聚,那也要面向明月,倾诉心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家乡的
篇七: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元宵节赏花灯
吴怡佳
“火树银花合,桥铁索开”,每年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不管大街小巷,都是亮亮堂堂的,处处挂满了色彩缤纷,图案各异的花灯,汇成了灯的海洋,灯的世界,而我的家乡也有这样一个习俗―元宵节赏花灯。
在元宵节赏花灯的背后,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之前,一只神鸟降落在人间,被人们误杀,天帝知道此事后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烧人间,人们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天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从而让天地以为火已经烧起来了,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从此元宵节挂花灯,便成了一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而每年我也会去公园赏花灯。
今年来看花灯的人更多了,打眼瞧去,哇!人山人海,人们要么站在一旁赏灯,要么站在中间拍照,要么流连忘返于“灯海”之中,而那些早已布置好的万花彩灯也像是早就被春天赋予了生命力,活灵活现,璀璨夺目,令人感叹不已,在人们面前闪耀得更加光芒有力。有的是大展虎年宏图,信心、坚定、力量等等无一不在美丽的花灯中展现;有的是呈现古代人的智慧与美好品质;那晶莹剔透的宫灯,莲花灯,金鱼灯,楼船灯,也是尽显琳琅满目的丰收硕果,尽放热闹与喜庆,不胜枚举的“百灯齐赏”,让人们顾盼生姿;还有那些可可爱爱的动物灯,更是吸引孩童去触摸着无与伦比的乐趣,大人指指点点高明轩昂,就连那车上的喇叭也激动地连番叫唤,而我也是更为激动,感受到即将到来的一年,是如此美好!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嬉笑声也渐渐消逝,流连于花灯之中的我,心中顿时有一丝不舍,期待下一年的花灯还是如此的精彩……
这就是家乡的风俗―元宵节赏花灯,想起正月里那片灯火辉煌,不禁内心荡漾……
篇八: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家乡的除夕
管熙昀
除夕,始于先秦,又称为大年夜。相传,它是为了庆祝上古时期人们用红光和火焰打败一种叫“夕”的怪兽而设置的,故此得名“除夕”。今年的除夕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而变得有些冷清,不禁使我回想起前几年在信阳老家过的除夕和它那种种有趣的风俗。
除夕一大早,我们就早早跳下床,大伯母包的饺子一个个雪白可爱,早早地躺在锅里了,随它们一起翻滚的还有几十个大如乒乓球的汤圆。信阳过除夕,早饭习惯饺子汤圆一锅煮,寓意“越搅越圆”。其中的一个饺子里还会包裹一枚一元钱的硬币,吃到的人便会欣喜若狂,仿佛迎接他的将会是一年的好运!吃完早饭就要大扫除,擦门擦窗擦凳子,还要在门口贴上一副对联和一个倒贴的“福”字。
山里山外不住地传来鞭炮声,我和堂哥也在外面乱窜,看着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的热闹景象。按照老规矩,吃完午饭就要开始做年夜饭了,一家子人齐齐上手,而我们小孩子则嬉笑着在厨房“帮忙”,实则是看看有什么可吃的东西。厨房里不时飘出诱人的肉香,这顿饭要从下午六点吃到八点,席间什么都有,糍粑、烤鸡、年糕和各式各样的鱼,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而吃年糕则意味着“步步登高”,所以大家都吃得格外开心,直吃得肚子像一个皮球似的鼓起来,才心满意足地离开饭桌。
夜深了,外面开始闹将起来,几百响烟花同时窜上天空,“嘭”的一声绽开笑脸。大人们开始打牌、聊天,孩子们就跑在外面放花筒、烟火,在爆竹的噼里啪啦声中,火花映照着我们兴奋的脸庞。大家一直疯玩到凌晨一两点,才依依不舍地睡去。守岁,这个除夕最后的环节结束了,往后就是新的一年。
冯骥才先生曾写道:“年,真的是太美好的日子,太好的文化了。”是啊,除夕是中国人极重要的日子,我也期待着再次在除夕与家人们在家乡欢庆!
篇九: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家乡的元宵节
魏艺涵
我的家乡洛阳,过元宵节没有一家一户的灯是不亮的,熬夜到十一二点,那都是常事。
不过,要说起元宵节的起源,还是从汉朝的时候说起吧。
相传,汉武帝的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姑娘”,此姑娘长得十分漂亮,可她因长年幽于宫中,每天茶不思、饭不想,大臣东方朔见她这副模样,决定帮助她。于是他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想要逃过劫难,必须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那天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大臣张灯供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了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元宵节元宵节,一定要吃元宵啦!在我们家,每次团汤圆的时候,奶奶负责和面,当然,一定要用糯米面和;妈妈和姑姑来拌馅儿,黑芝麻馅儿的、豆沙馅儿的、枣泥馅儿的等等无所不有;而我们小孩儿,就来团汤圆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一点糯米面揉成一个小球,把中间按一个小窝,然后把馅儿填进去,最后封口,是不是听着挺简单的?是呀!每次我、大哥还有妹妹都能团得十全十美,就是三哥的汤圆总弄不好,汤圆一经他手,都畸形了。做好以后,端上餐桌,它们的个头圆圆的,像十五的满月,模样如小核桃那么大,白白嫩嫩的,里面装着五花马门的馅,它不仅外形吸引人,吃起来香滑清甜的味道更让人回味无穷,甜滋滋的、软绵绵的,就连嘴里吐出来的气里也仿佛带了一丝芝麻香。
吃完汤圆,我们就该赏花灯了。我们一般在第二天晚上赏花灯。花灯各式各样,有的一律是普通的球形,有的清一色是走马灯形状的,有的都是纱灯,可热闹了,人来人往,摩肩接踵。走在人群中,望着头上的花灯,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姿态万千,我们的眼睛都不够用了,真是目不暇接!
元宵节就是这样,我们虽然在城市中,可也像农村一样,而且过得十分热闹。
篇十: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老家的花鼓戏
叶语缇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地方过节,过节的方式也是各有不同,就像老北京过年时要买杂拌儿,浙江过年时要舞龙灯,我老家湖南过年时候要请戏班子来唱湖南花鼓戏,热闹美好,才有年味儿。
今年过年回了老家,在奶奶那儿了解到了花鼓戏,便兴致勃勃地与她聊了起来。花鼓戏起源于长沙各地的民歌,山歌和民间歌,不知怎么地的,好好的歌,就慢慢发展成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了。有的人说,听过黄梅戏、京剧、豫剧等等,怎么就没听过花鼓戏,可你不知道,花鼓戏的历史悠久,早在1818年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就介绍:“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全鼓喧闹,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这充分说明我们老家的花鼓戏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就已形成。
和奶奶正聊得正欢,突然窗外灯火通明,浩浩荡荡走过了一群人,奶奶说戏班子来了,快跟上“大部队”,去看戏吧,我答应着。可突然肚子咕咕地叫了起来,晚饭还没有吃呢,奶奶急忙从火炉里抽出了一个铁架子,上面有几块烤得焦黄的糍粑,她把糍粑中间掏了一个洞,塞了不少白糖,然后用袋子装了好几块。然后拿了两个凳子,便拉着我出去了,“大部队”的人群浩大,前面几个零头的便是戏班子的人了,人去七拐八拐地将大家领到了戏亭子里,他们利索地换上了服装,简单化了妆,便开始唱戏了,花鼓戏很朴实,节奏很明快、活泼,里面有小旦、小丑、小生的表演,小旦开朗泼辣,小丑夸张风趣,小生风流洒脱。里面有丰富的情节和动作,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划船、挑担、砍柴、打铁、磨豆腐、摸泥鳅等贴近生活的桥段。看戏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看得津津有味,全神贯注,生怕漏听了一句台词,少看了一段情节,观众们不时爆发出掌声、叫好声、笑声。渐渐地,人越来越多了,把舞台包围得水泄不通。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把花鼓戏场子烘托得热闹非凡,年味十足。我一边陪奶奶看戏,一边吃糍粑,糍粑外焦里嫩、软糯香甜、Q弹可口,我超喜欢吃,再看看戏台上下的场景,真是很享受这样的“年味”!
春节在老家的短短几天里,体验到了不一样的节日氛围和快乐情景,我真期待再次回老家过年!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