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及教师点评[优秀5篇]
2022-04-29 12:15:57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搜索 | 客服
A+ A-作者:李予潇
篇一: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及教师点评
春卷
六(1)班李予潇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逢春节来临之际,全国各地的习俗都各有不同:东北喜欢吃饺子,山东热爱吃面食,广西习惯吃粽子,而在我的家乡江南,吃春卷特别流行。春卷一定是江南人家的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点心。
大年三十的一大早,妈妈就神秘地对我说:“今天咱们一起包春卷,好不好?”我一听,立即从被窝里钻出来,像一只兴奋的小鸟一样向美食冲去。
只见桌上放着一包春卷皮和一碗馅儿,里面有韭黄、肉沫、蛋液,我凑近一闻,真香。开始包春卷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先把一张完好无损的春卷皮平平整整地摊在盘子里,再用筷子夹起一大块馅放到春卷皮的三分之一处,然后把靠自己一边的春卷皮往里卷,给馅穿上外套。卷到一半时,将两边的皮子往中间对折一下,再让它在顺势“滚”一圈,一个白白嫩嫩的春卷就诞生了。
“呦,你这春卷包得真是有模有样的!”妈妈笑眯眯地说,“茉茉,你知道吗?这小小的春卷,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晋朝,当时的人们把菜摊在薄饼上食用,叫‘春盘’。后来,‘春盘’又变成了馅饼状,唤作‘春饼’。再后来,才有了现在的‘春卷’。”没想到小小的春卷,竟也算得上是位千岁老人了。
就这样,我负责摆馅料,妈妈负责包春卷,一个个的春卷演奏出了和谐与快乐的音符。我们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开炸喽!我把一个个白乎乎的春卷宝宝放到热好了油的锅里。“嚓――”春卷渐渐变成了淡黄色,又从淡黄色变成了金黄色。看着一盘像金砖一样闪闪发光的春卷,口水直流三千丈!“哇,真好吃!”我狼吞虎咽,一口气吃了两个。
“当然好吃啦,这在从前可是皇帝的点心呢!”正在厨房里忙活的外公得意地说道。吃着春卷,就想听听春卷的传说,我在外公那里得到了答案:在清宫“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是主要点心之一。北宋时期,在一些乡村常有举行迎春活动的习俗,意在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及养蚕业的发达。为此,民间用面粉加水揉成面皮,做成蚕丝状的食品,称为面茧,也称为探春卷。后来演变成春卷,是一些地区人们春节期间常备的一种食物。
一口春卷,那是穿越千年的味道,绵远流长;一份春卷,那是老百姓对新年的希冀,亘古不变。春卷包含着久远的历史气息使我们了解过去,更走向未来。这个风俗真的是有滋有味有意义啊!
指导老师樊盈点评:
小作者模仿了沈从文的《腊八粥》,小作者以自己的经历来体会南京春节的习俗。小作者重点写了包春卷,吃春卷的过程,略写了春卷的由来,从而突出了春卷的诱人,人们对新年的希望。
文章中,包春卷时的迫不及待,吃春卷时的狼吞虎咽,让小作者孩子的可爱、贪嘴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把春卷的传说、寓意穿插到与母亲,外公的讲话中,特别自然。
篇二: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及教师点评
元宵闹花灯
六(2)班陈思衡
在我的家乡南京,每年元宵节都会举办秦淮灯会。而我都会去那儿看花灯。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秦淮灯会的规模虽然不及往年的大,但是热闹却丝毫不减。
进了夫子庙,在江南贡院门口的门型的灯组上面,站着两个身穿状元服的小娃娃。头戴着火红的状元帽,右侧的手执一柄状元扇,左边的手拿一副卷轴。中间一杆巨大的毛笔静静躺在那里,两头微微蘸着墨水。江南贡院可是脱颖而出很多人才。
走到“天下文枢”前,这个牌坊的每一个门里面各悬挂着一盏莲花宫灯。粉色与绿色相间的莲花底座,上面托着金黄色的宫灯。秦淮河对面的红墙上,两条金龙被金色的彩灯包裹起来,金灿灿的十分耀眼。两条金龙仿佛马上就要腾空而起、直上云霄。
而花灯市场更吸引人的眼球,整条街两侧的小摊一个挨着一个。老板把各色花灯或竖着、或横着挂在一条条红线上。花灯的样式也是应有尽有、各具特色:有传统的红灯笼、荷花灯、生肖灯;有新型的飞机灯、各种可爱的小动物灯……今年的规模不是那么大,但是灯笼的品种却又不少,真是麻雀www.i1766.com虽小,五脏俱全。当我仔细挑选时,却发现了新大陆――老虎灯。这一只只小老虎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金黄色的,可爱的小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巴微张,露出小虎牙。它们虽然没有大老虎的威严,但是多了一分可爱,十分讨人喜欢。我买了一只金黄色的。它在我的手上晃来晃去,好像要去逛逛这美丽的大千世界,可爱极了。
元宵节,夫子庙赏灯是我的家乡一大习俗!虽然现在的赏灯的方式与过去的有所不同,但是在年末,大家热闹的气氛却从未改变,这大概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传统习俗的特殊魅力吧!
指导教师肖凤英点评:
这篇文章,小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引领读者感受传统文化习俗――赏花灯。表现了家乡风俗的独特魅力!
开篇点出家乡南京的习俗是元宵节举办秦淮灯会,接着选取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着重介绍:一是江南贡院门口的状元娃娃,憨态可掬;一是“天下文枢”牌坊远近图,突出了花灯种类繁多,场面热闹非凡。随着作者的脚步仿佛我们也被领入花灯市场,看花了眼,也忍不住想挑一个心仪的花灯回去。字里行间小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欢喜之情!
篇三: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及教师点评
家乡的习俗
六(3)班李知谦
南京,六朝古都,我的家乡,历史悠久,所以这里的习俗也多种多样,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说说南京冬至的习俗。
“冬至大如年”,对中华民族而言,冬至一直是很重要的节日。《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说的是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老南京称“冬至”为“大冬”。这一天,老南京的民间百姓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都要开展祭祖活动。各家各户都要备好酒菜和纸钱、金元宝,在晚饭前烧掉,以祭奠先祖、亡人。这就是所说的“烧包”。
南京人更多的是把对这个节日的重视表现在了“吃”上。
豆腐是这个传统节日的主角。青菜豆腐――保平安,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葱煎豆腐――从容与富余。虽说豆腐和冬至结缘的说法五花八门,但每一种做法的背后,都是老南京人对家人平安的祈祷,对生活富裕的向往。
鸡也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嘉宾。和过年吃鸡不同,过年的鸡有“大吉大利”之意,而冬至的鸡只是为了取暖。进入冬至,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鸡汤热气腾腾的,可以御寒,可以滋补身体。黄亮亮的鸡汤,漂浮着黑木耳,红红的枸杞,看似平静的油遮掩了它火热的内心,一不小心就会被它烫个措不及防。
还有那白白糯糯的芝麻汤圆,也是南京人冬至的常客。这种习俗大约源于明、清时代,史料上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称汤圆”,汤圆要在祭祀完毕后合家围吃,寓意着圆满幸福。有时也会用糯米豆沙团来代替,来表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暖暖的灯光下,香气四溢的鸡汤和清爽可口的青菜豆腐,还有捧在手心里的汤圆,这温馨的场面应该就是冬至习俗存在和延续的意义吧。
指导老师沈玉娟点评:
小作者选择了“冬至”这个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的特殊日子,写出了在寒冷的节日中南京人的特殊行为。文章略写了祭祖的风俗,而详写了冬至这天特殊的食物,并最终归结于“平安”“温暖”“甜蜜”,这些美好的愿望,也在结尾处表达了自己对冬至节习俗的看法,详略得当,行文流畅。让读者切切实实的过了一次“大如年”的冬至节。
篇四: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及教师点评
六(4)班李乐菡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在我老家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吃膘鸡。这道菜是八碗中的第一道菜,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头菜”。
膘鸡是流传在宿迁泗阳的特色菜,名字虽然有鸡字,可这道菜却不用鸡肉,这正是泗阳的特别风俗。这不,过年期间各家各户总要分出一些时间做膘鸡。我家也不例外,外婆提前就买好了食材,膘鸡共三层,底层千张,中层肉泥,顶层山药泥。
准备好了食材外婆就开始做了,在蒸笼里铺入一张千张,再把精腿肉切碎,并和生姜,葱等搅拌,肉的油香,生姜与葱的清香扑鼻而来,把肉馅铺在千张上面,再把白软软的山药捣碎,粘粘的发出独有的香味,铺在肉馅上就可以蒸了。
相传膘鸡的由来据说是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皇帝刘彻,看中了泗阳这块宝地,并封了一个泗水王。这泗水王国几个官到民间“视察”,住在一姓庄的人家,米和鸡都吃完了,没有办法就买了猪肉、山药、淀粉等,做了这一道菜――膘鸡。我趁着这个时间搜索了膘鸡的由来,这时外婆把膘鸡端了出来,我夹起来,放入嘴里。葱花的香味散入口中,咬下去,嚼了嚼,顿时肉汁四溢,山药让肉吃来更加软糯,一点都不腻,让人不禁觉得回味无穷。
膘鸡是只有家乡才能吃到的美味,吃膘鸡也成了过年期间不可缺少的风俗,也让疫情期间就地过年的我们一家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让年味有了记忆中爱的味道!
指导老师张园园点评: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本篇习作抓住本单元要素,介绍了家乡过年“吃膘鸡”的这种风俗,选材有特色。作者以准备食材、制作膘鸡、品尝美味这样三个部分构架全文,其中自然穿插习俗的来历介绍,其中对做膘鸡和尝美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表达上,小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写出了家乡过年这种美味的色、香、味、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也感受到美味、风俗中蕴含的浓浓年味和爱意。
篇五: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及教师点评
吃乌米饭
六(5)班曹湘岚
立夏时节,在我的家乡南京有一个传统――吃乌米饭。
做乌米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就是新鲜的南烛叶了。南烛叶叶质脆,含有丰富的花青素,捣叶染米,浸而蒸之,食之甚佳。
每年立夏,奶奶和邻居们都会在院子里摆好桌子,拿出准备好的一大捆南烛叶,将水分沥干后,把南烛叶切成丝状,两手戴上手套揉搓。各家的小孩都顶爱干这活儿,经长辈们同意,我们戴上手套,争相卖力地揉搓着南烛叶,看着南烛叶在我们的手中慢慢变得柔软。
接着,将搓烂的南烛叶放入水里浸泡,南烛叶需浸泡两个小时方能出色。我们总是兴致勃勃地搬个小板凳,支着脑袋,一动不动地盯着那碗浸泡了南烛叶的水,看着它变黄,变褐,变黛青……
待时间对南烛叶水施加的魔法起效,奶奶便拿出滤网,将浓墨色的南烛叶水过滤出来,空气中弥漫着一阵草木特有的清香。临近中午,大伙儿搬出糯米,淘洗干净后,浸入南烛叶水中搅拌,使糯米与南烛叶水充分地接触。渐渐地,糯米变成了闪亮亮的墨色。“快看呀,颜色变了!”我瞪大眼晴,兴奋地指给奶奶看。奶奶一边笑着一边将泡好的糯米放入电饭锅中,神秘地说:“小乖乖,马上就有的吃啦!”
不一会儿,一大碗热气腾腾的乌米饭就像变戏法似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油亮清香,再撒上一勺白糖,乌米的紫黑、白糖的雪亮,让人迫不及待要尝上一口。哇,松软甜糯,咽下后,口中仍留有余香和甘甜,真是回味无穷啊!
每年立夏,风中总是会飘荡起一缕缕南烛叶的香气。我知道,那是乌米饭的味道,更是奶奶的味道。
指导老师毛丽霞点评:
小作者回忆了儿时立夏吃乌米饭的经历,选材独特,文笔朴实而优美。文章重点描写了乌米饭的制作过程和自己的感受,观察细致,动作、神态描写细腻,结尾的立意升华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如果能在文中的对话中,穿插进对这一风俗的来历或特点的简单介绍,就更符合习作的要求了!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