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元璋的名人故事[优秀21篇]
2022-05-17 09:58:59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搜索 | 客服
A+ A-“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称作名流。知名人士;杰出的或引人注目的人物;显要人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元璋的名人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2
明太祖朱元璋原籍泗州,后迁居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他出身贫寒,从小给地主看牛放羊。
有一天,朱元璋和小伙伴周德兴、汤和、徐达在芳草茵茵的西山坡上放牛。快到中午时,小伙伴们一个个揉着肚子,直喊饿得慌。徐达调皮地说:“如果能搞到香喷喷的肉吃,那才解馋呢!”
“我有办法了!”朱元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牵过一头小花牛,用绳子结结实实地捆绑起来,接着找来一把砍刀,把牛杀死了。
这下子,小伙伴们都明白了,你剥皮,我割肉,他点火,把一只肥墩墩的小牛全烤着吃了。最后,只剩下一堆皮骨和一根尾巴。
肚子是填饱了,可怎么向地主交待呢?朱元璋胸有成竹地说:“你们不必害怕,这事我一个人认了。”说罢,他利利索索地掩埋了牛皮和牛骨,又用泥土、野草盖住地上的血迹,最后把牛尾巴插到悬崖的石缝里。
回去后,朱元璋装作很难过的样子对地主说:“真倒霉,小花牛掉到悬崖下面的深渊里去了,怎么拉也拉不住。”小伙伴们心领神会,也都随声附和。
地主一听,大惊失色,慌忙跑到山上去看。他见石缝里有条牛尾巴,只好自认晦气,把朱元璋痛打一顿了事。
有事一身当--明太祖朱元璋所属栏目:名人故事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3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他登上皇位后疑心很重,任意曲解和胡乱剖析字词。
“原来”这个词在明之前是不存在的。那时通用的是“元来”。“元”是起初、开始、本来的意思。如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元”(后人将诗中的“元”改为“原”)。陆诗中的“元”用得非常贴切准确,改为“原”后意义反而不明。为何改动?这还是朱元璋猜忌的结果。他一看到“元来”就心神不安,心惊肉跳,“元来”不但冲撞了其名,更可怕的是它还暗含“元朝回来”之意,这不是元朝要复辟么?于是他决心要灭掉这不祥之词。但这是普通的常用词不能不用。即使现在消灭了,过去的重要文献书籍中还大量存在,怎能挖掉呢。有一位聪明的大臣看透了朱的心思,便建议将“元”改为“原”。朱元璋听了大喜,随即诏令“原来”通行天下。“元来”从此绝迹。本来当是“元始社会”的也成了“原始社会”。
朱元璋早年交了一位和尚朋友,关系十分密切。朱当皇帝后更加友好,隔三差五地邀请其入宫吃喝玩乐,共享富贵。和尚知恩图报,便写一首诗颂扬皇上无量功德。首句是“金盘合苏来殊域”,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立即将其斩首。众人见之惊恐万状,不知何故杀了这和尚。后来虽知因这首诗犯了死罪,但众多大臣反复看诗细心琢磨也找不到哪个字词冒犯了皇上。又过了很久,人们才得知因诗中用了“殊”字,“殊”是由歹和朱二字组成,朱元璋认为拆开念,不论从右向左,还是从左向右,都是骂他不是好东西,如此骂他,岂可容留?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4
金相院寺后面,有一座牛头山,山上有一块牛眠石,石上有一个很大的牛脚印。传说那是朱元璋为结交天下豪杰义士,积蓄起义力量,就扮成放牛的走东闯西,到了福建。
有一天,朱元璋赶着牛来到灵秀山。看到一群放牛的孩子,衣衫破破烂烂,一个个瘦得"洞箫脚、笔管手"。他们缩在一块大石下哭哭啼啼。
朱元璋问他们,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他,因为旱灾,山上的草都枯。孩子们死了。牛没有吃饱,回家又要挨财主的毒打了,还不给饭吃。他们已经二顿饭没吃了,一个个饿得连动也不能动了。
朱元璋听了很同情这些穷孩子,就说:"他不让你们饭吃,我们杀他的牛吃吧!"说完,他一剑把牛头砍下来,割下牛肉,又叫孩子捡来柴草,烧火烤起牛肉来了。
烤牛肉又香又好吃,孩子们一个个吃得肚子圆圆的,直打饱嗝。可是,一个孩子却说:"咱们把财主的牛杀了,回家怎么交代?"听他这样说,孩子们一个个目瞪口呆。
朱元璋就把孩子们叫到一起,教给他们一个好办法。
朱元璋叫一个孩子跑到财主家,对财主说:"老爷,事情不好了。那条大黑牛跑到悬崖上,前脚掉下崖去了,我们小伙伴拉着牛尾巴,怎么也拉不上来,请老爷快去。"
财主听了,急忙往山上跑,来到山上,牛没有了,只剩下一条牛尾巴。孩子们告诉他,牛的前脚掉下崖,他们拉着牛尾巴,想把牛拉下来,谁知把牛尾巴拉断了,牛摔下崖去了。财主跑到崖边一看:山崖下真的有牛头、牛皮。牛摔死了,财主骂骂咧咧回去了。
其实,那牛头、牛皮是朱元璋叫孩子丢下山去欺骗财主的。
据说,这些放牛孩子就跟着朱元璋打出了大明的江山。朱元璋的那头牛,在灵秀山踩出一个大脚印。这脚印至今还在哩。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5
元朝末年,元顺帝昏庸无道。他整天只知道自己玩乐,军国大事,一概不管。他还听不进贤相脱脱的话,反而将他害死,于是金国盗贼蜂起,叛乱相继,各地人民也纷纷起义。
这时,濠州(今安徽风阳)出了一个豪杰朱元璋。朱元璋出身牧童,17岁时曾在皇觉寺当过和尚。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他投奔了濠州起义军郭子兴。
朱元璋长得个儿高大,下巴向前翘,满脸麻点,虽其貌不扬,但他骁勇多智。郭子兴很器重他,还将义女马氏许配他为妻。
已说这天元军来攻城,朱元璋正带了一小队人马在城头巡逻,忽见一个仆人迎面跑来气喘吁吁道:“朱公子快,快,张夫人有急事相商!”
朱元璋心里一怔,立即去见郭子兴的夫人。进入内室,只见张夫人已哭得泪人儿一般,他的妻子马氏也在一旁流泪。朱元璋连问三声什么事,张夫人呜呜咽咽,连话也说不清楚。倒是马氏帮她回答道:“义父已被孙德崖骗去,生死不明,你快想想办法,去救他回来!”
孙德崖原是与郭子兴一道起义的人,现在却勾结了赵均用,将他骗去,企图害他,夺他的主帅位置。
朱元璋不及问明底细,一个转身跑出后室,大叫道:“快跟我来,郭帅有难!――卢大勇,你骑马去报告彭将军,让他迅速带兵到孙家去!”
朱元璋带了随身一小队亲兵,飞马赶到了孙德崖家。但门卒挡住了不让进。朱元璋也不与他们多罗嗦,嘴巴一努,众士卒一齐上前,挥拳振臂,三拳两脚将这伙门卒打散了。
朱元璋抢先进屋去,一脚踏进客厅,只见孙德崖与赵均用正在咬着耳朵商量往后咋办。
他们见朱元璋风风火火闯进来,知道是来救郭子兴的,忙不迭站起,故意问道:“朱公子有何贵干?”
朱元璋厉声道:“眼下元军兵临城下,连日在攻城。两位将军不去打仗杀敌,反而将主帅骗来,意欲何为?”
孙德崖道:“我们正邀请主帅商议军计大事,不敢劳你费心。你还是守城去吧!”
朱元璋道:“那么请问,主帅在哪里?”
孙德崖道:“主帅在哪里干你什么事?你是下属,应该懂点规矩才是。”
朱元璋大怒,正要动手,只听见背后脚步声响,彭大带了一大队兵卒冲进门来,大叫道:“赵均用,你这小子,如何敢谋害主帅?”
孙德崖见自己手头人少,怕吃了眼前亏,忙说:“两位将军闹什么?主帅早已回府去了!”
朱元璋道:“你能让我在尊府搜上一搜吗?”
彭大接口道:“为什么搜不得?左右,与我里里外外全搜仔细了!”
哗的一声,众人一哄进内室去了。
未元璋一手挺一只盾牌,一手提刀,雄赳赳地撞进内室,四处寻觅,忽听见厅后有呻吟声。他循声走去,只见一间矮屋关得严严实实的。他一脚踢开木门,见屋里有一个人被铁链锁着在哭泣,仔细地一看,认得是郭子兴。他跨步上前,砍断铁链,命士卒将他背了出来。
孙德崖和赵均用见他救了郭子兴,无话可说,只好眼睁睁看他出去。
朱元璋边走边回过头说:“两位与元帅一起举事,为什么听信流言蜚语,自相残害?”
自此以后,郭子兴更加重用朱元璋了。
这时正遇上元军统帅贾鲁生病死了,元军退了回去。
朱元璋请示了郭子兴,到家乡去招兵买马,居然一口气被他招到700名,其中24人都是英材,包括徐达、汤和、花云、吴桢、费聚、华云龙、耿再成等人,以后都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
再说自从出了上次孙德崖与赵均用私下拘留郭子兴的事后,他们三人内心不和,常常勾心斗角。彭大是个粗鲁的人,也经常要与他们发生争吵,朱元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徐达建议他远走高飞,另谋出路。朱元璋怕多带兵马出走引起别人的猜疑。徐达建议他只将这24人带走就可。朱元璋请示郭子兴,说要去打定远(今安徽定远),打算边招兵边进兵。郭子兴不怀疑他欣然应诺,让他独自带了24人走了。
定远附近有一个叫驴牌寨的地方,也驻扎着一伙起义军。朱元璋先叫费聚去刺探消息,回报说寨中缺粮,难以为继,正想投降元朝。
朱元璋大喜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咱们动手要快。”
他派费聚为先导,只挑了几个人在身边,上马急行。
费聚心里不踏实,忙劝道:“朱公子,敌众我寡,要打是打不赢的,不如先去招了兵马来再与他们议论。”
朱元璋笑道:“人多了有什么用?人一多反而引起他们的怀疑。”
朱元璋来到寨前,寨主出来相迎。
朱元璋道:“郭元帅与足下是老朋友了,听说足下寨中缺乏军粮,恐吃元军的亏,所以派我们来邀请各位合伙,若是足下单独行动,免不了要有危险。”
寨主犹豫不决,说先让朱元璋留下一件信物,朱元璋就慨然摘下自己的箭囊给了他。
寨主大喜,请他们喝了一顿酒,然后约定3天后去降。朱元璋留下费聚在那里,自己就回来了。
徐达等人接过,问了这情况,道:“听说这寨里有3千兵马,他若有变,我们这几个人可不是他们的对手,不如马上招兵。”
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就马上挂起旗帜招兵,3天内竟也招了300壮士。
正在这时,费聚踉踉跄跄跑了回来,道:“朱公子,大事不好,这寨主言而无信,他们不想跟我们走了。我一看苗头不对,连夜逃了出来。”
朱元璋恨恨道:“看我不捉了这贼!”
他立即征了不少村里的牛车,在车上围起竹圈,蒙上布,叫30O壮士手执短刀器,分头躲在车上,一路进发,派人先去向寨主报告:“奉郭元帅命令,送军粮来了,请寨主快去领取!”
寨主正在为军粮的事犯愁,听后大喜,就带了几个人出来迎接。朱元璋下了马迎上去,一个暗号,牛车中的壮士一齐冲出,将这寨主连同他的几个部下一并拿下了。朱元璋又命令手下人纵火烧寨,摧毁军营。
寨主知道已落在人家手里,大叫:“别动手,别动手,我投降!我投降!”
朱元璋骂道:“你这厮出尔反尔,留你何用?左右,与我斩了!”
花云手起刀落,一刀将他劈了。
余下的3000人马全都收在旗下,只一下,朱元璋就有了一支不容人小看的军队。他们驻扎在滁阳(今安徽滁州),声势越来越大。
已说不远横涧山有个定远人,名叫缪大亨,他手下有2万人,受元将张知院的调遣。朱元璋看上了这2万人,就与徐达商量,如何能将这些人收过
来。
缪大亨的手下原也是些民间的壮士,不服从元朝的节制。但是缪大亨贪图富贵,就与张知院勾结上了。他听说朱元璋他们袭破了驴牌寨,心里也存了戒心,日夜防范。不料几天过去,什么动静也没有,心里稍安,防备也渐渐松懈了。
这天夜里,缪大亨正睡得香,梦中只听见有人在叫喊,脚步杂沓,爬起来一看,帐篷外已是火光烛天,照得一片通红。营里的士兵早乱成了一锅粥。他心里发慌,跳上马刚想跑,一员黑脸大将手举大刀策马冲来。
缪大亨大叫:“来将通名!不要胡乱砍人!”
那大将叫道:“我乃濠州大将花云,特来取你的首级!”
缪大亨道:“咱们无冤无仇的,何必苦苦相逼?”
花云道:“元主无道,闹得天怒人怨的,你怎么还为虎作伥,去做他们的走狗?不杀你杀准?你说,降不降?不降死路一条缪大亨眼看大势已去,只好投降了。
于是花云领了他及他的2万人马一齐回来。
从此,朱元璋人多势众,声威大振。
过不了几天,郭子兴那边情势有变,彭大和赵均用争权,彭大被赵射死。赵均用正势大,现在屯兵泗州(今安徽泗县)。郭子兴被他扣着;而孙德崖留守着濠州。
朱元璋要救郭子兴,就拿了许多金银去贿赂赵均用的左右,要他们放了郭子兴。
这条计还真灵,不日,郭子兴带了妻子儿女及朱元璋的妻子马氏,一起逃了出来。
可惜郭子兴这人好生糊涂,来到这儿仍以主帅自居,耳朵皮又软,听信他两个儿子的挑唆,冷淡朱元璋。朱元璋也无可奈何。
这天,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邀请朱元璋到郊外去野餐。
马氏是郭子兴的义女,对这两位义兄是了解颇深的。
她偷偷告诉朱元璋:“两个义兄胸襟狭隘,夫君得多生一个心眼。他们邀你吃酒必定没好事,切记,切记!”
朱元璋笑道:“谅这两个小子能拿我怎么样?我自当设法避祸,夫人放心就是。”
他与郭子兴的两个儿子上马,一起朝城外跑去。
跑到路上,朱元璋突然勒住马,一跃而下,双手抱拳,仰面对天,喃喃说话,好像在对什么人讲话似的。好一会,才又一跃上马,缓缓骑马过来。
郭子兴那两个宝贝儿子吃惊道:“姐夫干吗上马下马的?”
朱元璋脸上变色,道:“我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们了?你们干吗要想方设法来害我?幸而空中神明指示,说你们黑着良心在我喝的酒里下了毒药!”
说完了,兜转马头,纵马飞驰回去了。
郭子兴的两个儿子背上多了一层寒意,额头汗水涔涔而下,悄声儿说:
“酒中下毒是我们两人的密谋,这人怎会知道得这么清楚?莫非天上真有神明不成?”
自此以后,两人再也不敢加害朱元璋了。
过了不久,元军进攻六合城(今江苏六合)。六合主将来向郭子兴求救。郭子兴本来一直与六合主将不和,不肯去救。
朱元璋劝道:“六合与滁阳是唇齿相依,如果六合陷落,我们滁阳也难保,主帅还是发兵为好。”
郭子兴抖颤颤道:“元兵人多势众,探子来报,说有百万人马,这叫我们如……如何去打?”
朱元璋道:“某虽不才,愿意带兵去一战。”
郭子兴将信将疑地拨了1万人马给他。
于是朱元璋次日就领兵出城去了。
再说朱元璋带了兵马与元军打了几仗,互有胜负,但是元军领兵的是丞相脱脱,这人有勇有谋,很难对付,朱元璋兵少,也不敢轻举妄动。脱脱见滁阳派兵来救,索性分兵来攻滁阳。朱无璋只好退兵回来保城。
朱元璋来到滁阳,先在涧边设下埋伏,要耿再成领了几百人去诱敌。
元军的兵马一路赶来,路上遇见耿再成带的那支军队。元军似风一般冲杀过来,耿再成的老弱残兵一声呐喊,四散逃走。逃到涧边,跳下水去,扑腾着水,顷刻间躲得无踪无影。
元军追杀到涧边也纷纷下马。突然耳边鼓角齐鸣,两岸的树林中杀出无数人马。他们没等元兵反应过来,“嗖嗖嗖”箭如飞蝗一般射来。元兵没有防备,大半中箭落水。
城中守军得到消息,也一齐拥出,直杀得元军喊爹哭娘。
事后元兵还想整队重来,不料朝廷有令,削了脱脱丞相的职务,之后又被人进谗言赐死。这才使元兵一蹶不振。
到了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滁阳城中军粮匾乏,郭子兴召集诸将商量。
朱元璋道:“看来附近只有和阳(今安徽和县)城里还有粮食,何不上他们那儿去取?”
诸将笑道:“朱公子,和阳虽小,城高,护城河又深,要打它谈何容易?”
朱元璋道:“这只可计取。”
于是他如此这般说了,众将都拍手叫好。
第二天,郭子兴先派自己的部将张天佑带了3000士兵,身穿青衣,扮作元军模样,用4头骆驼运了货物,扬言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兵护送朝廷大臣,到和阳来犒赏将士来了。接着他又派耿再成带一队穿紫红衣的士卒,偷偷跟在后面。只等青衣兵骗他们开了城门,举火为号,大伙一拥而进。再说张天佑这支冒牌军队,一路吹吹打打前进,和阳人只道真的是朝廷命官,只好送上老酒牛肉。张天佑原是个宝贝将军,见有人送酒食,如何不收下?老实不客气拣了个僻静的地方,让大伙放怀畅饮,只吃得将军士兵个个东倒西歪。
耿再成领了3000绛衣兵赶了一段路,不见前面青衣兵的踪影,只道自己走得慢了,大概进城的信号已经举过了,连忙逼近城去。
和阳守将也先帖木儿见来了一队起义军,便放下吊桥,点起兵马杀将出来。
耿再成不防这一手,仓猝应战,勉强战了几个回合,被元军一箭射中肩膀,只好兜转马头逃跑。正逃得慌,斜刺里杀出一支青衣兵来。元军不防有援军,吃了一惊,被他们冲了个七零八落。原来张天佑的军队到这时才到。
直到这时,耿再成的绛衣兵和张天佑的青衣兵才会合起来,赶到和阳城下,只见西门城楼上一个黑脸大将威风凛凛站着。不是朱元璋手下的汤和又是谁?
原来朱元璋计中有计,另外悄悄派了一队人马掩到城下,见守将也先帖木儿只顾追敌,城中空虚,一鼓作气攻了下来。
这之后,郭子兴生病去世,一应军队都归朱元璋统率。
至此,他的基业已奠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灭了元朝,建立明朝,他也成了明太祖。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6
明洪武年间的一天,京城突降大雪,气温骤降。几天后的早朝上,明太祖朱元璋铁青着脸对着一干文武官员吼了起来。
原来,突降大雪后的第二天,朱元璋就微服私访,在京城内转了大半天,是越看心越沉。京城应天府本属江南,气候温暖,可突然间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雪降临, 冻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朱元璋忍着怒气,等官员们向自己汇报。可谁料一连几天过去了,文武百官上朝还是国泰民安的那一套。朱元璋忍不住了,因此这天的早朝上,从丞相开始挨个儿大骂了一通。
百官战战兢兢地听着,其实,有些官员想禀告的但不敢。怎么禀报?说万岁啊,突降大雪冻死了许多乞丐。别忘了朱元璋就当过乞丐的,依朱元璋那多疑刻薄的脾气,搞不好就要被杀头,所以这次百官不约而同:装不知道骂死不吭声。
朱元璋骂够了,脸色这才缓和了些,说:“朕自登基的那天起,就发下过誓言,天下百姓皆朕骨肉。却没想到一场大雪就平白冻死这么多人。来人,传朕旨意:选一空地为无家可归的百姓修建房屋。”
皇帝在盛怒下降旨,哪个敢拖延。从工部尚书到应天府尹,忙得恨不得劈成两人用。也就半年多点儿时间,房子盖好了,总共有二百六十套。朱元璋亲率百官前来参观,非常满意。下旨重奖工部尚书等人。跟着就昭告那些在应天府无家可归的人,都来这里居住,一分房租不收,能干活的国家负责安排活儿干,虽管饭但没有工资。老弱病残的国家养活起来。
顿时,应天府的老百姓们都欢呼雀跃,纷纷颂扬朱元璋的仁德,百官也跟着喊“千古第一仁君”。一片颂扬中,唯有刘伯温不言不语。
这天,刘伯温求见朱元璋,先把朱元璋捧了一通后,跟着话锋一转,说道:“万岁仁德,古今第一。只是有句话臣不知当说不当说。”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有话就直说,不必拐弯抹角。说吧,是不是想劝朕,仁德不宜滥用?不然恐怕以后会难以治理啊?”
刘伯温说:“正是。老子曾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今我大明初建不久,根基尚浅,国库空虚,正应无为而治,与民休养。此仁德事,不可多为。”
朱元璋听完,嘿嘿一阵冷笑,说:“果然高论。无为而治,说得好。现在朕就告诉你,朕要做有为君主,让天下百姓都安居乐业,而我大明官员,也需有为奋进,想做无为官?在朕这里是行不通的。”说到这儿,哼了一声,又道,“你退下吧,不必再说了。”
又是几天过去了,这天早朝上,朱元璋突然又下建房令,让刘伯温亲赴华亭县,为那里无家可归的百姓修建房屋。刘伯温只得接旨。
也就仅仅过了四个多月,刘伯温修建完房屋后,回到应天府。哪料当晚,就被朱元璋叫到了御书房内,朱元璋问道:“刘爱卿此去华亭县,那里民生如何?”
刘伯温摇头说道:“华亭民生艰辛,多有贩儿卖女,乃至饿死者,臣痛心不已。”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那你还坚持无为而治吗?”
刘伯温偷看了眼朱元璋,低声说:“是!无为,并非是不作为。而是为官者不要乱发号令,让百姓自己想办法自己养命。虽看似残忍,其实是最大的仁慈。”
“一派胡言!”朱元璋气得差点没给刘伯温一个嘴巴,“百姓都已卖儿卖女了,你却还要不作为。”
“万岁!”刘伯温也有点急了,“臣是说该救济的必须要救济,但不能事事都要由官府督办。仁德不可滥施,不然必会国虚民懒。到那时一旦有变,国将不国。”
朱元璋怒不可遏,咆哮起来:“仁德惠民,严苛责官。你跟朕多年,没想到朕为百姓盖房屋,你却认为是朕在滥施仁政!”
刘伯温一愣,有点儿异样地看了眼朱元璋,莫名地一股寒意涌上心头――万岁这是话里有话,莫非……
朱元璋停止了咆哮,喘了半天气才说道:“好了,你退下吧,明日正式复命时还是少说话为好。”
就这样,转过天的早朝上,刘伯温向朱元璋复命,果真是简单扼要。朱元璋听完,下旨重赏刘伯温和华亭县令。赏赐完毕后,朱元璋扫视着百官说:“朕年少时,孤苦无依,深知百姓生活艰难。如今虽当上了皇帝,但年少时的情景却常入梦中。”说到这儿,突然声调提高了许多,“传旨下去,我大明各地各县,都要为无家可归的百姓建造房屋,让他们有栖身之所。”跟着一指工部尚书和刘伯温说,“此事由你俩全权负责。”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7
传说朱元璋坐稳江山后,回想起自己一生际遇波折,心中不由颇为感慨。一旁的刘伯温说:“世人命运皆有天数,只要啼落人间后,生辰八字一定,那他这辈子的命运也便定了!”朱元璋来了兴趣,忙问:“要是有人与朕的八字相同,那天下岂不是有两个皇帝?朕不信!”他一声令下,让户部即刻派发文书到各州县,查找与自己生辰八字相同的人。
没想到,在浙江省慈溪县,还真找到这么一个人。此人很快被召入京,带上殿来,朱元璋一看,原来是个干瘪老头,须发灰白,形容猥琐。朱元璋乐了,调侃道:“刘爱卿,此人难道也是皇帝命?”刘伯温不答,走过去问老头姓甚名谁,是做什么的?老头答道:“小人姓韩,在山里养蜂。慈溪是有名的养蜂之乡,方圆百里又数我养的蜂最多,共有蜂房十三座,蜂箱八百多口,算起来约有……”
“三千万只,对不对?”刘伯温失声接道。韩老头很是吃惊,连连点头。
刘伯温躬身禀告:“皇上,您和韩老头都是王者之命。不同的是,皇上是‘人王’,他是‘蜂王’。他养的蜂有十三房,八百多箱,共三千万只;而现今皇上掌管的天下,则恰恰有十三个省,八百多州县,共三千万百姓,两者完全吻合!”
朱元璋无言以对,一时恼羞成怒:“如此说来,朕的阳寿也该跟他一样啦?朕不信!”他一挥手,“来人哪,将这老头拉出去砍了!朕倒要看看,若是他死了,朕是不是也活不了?”刘伯温“扑通”跪倒:“万万使不得呀!皇上切不可逞一时之气啊!”群臣也齐刷刷跪下求情。朱元璋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回到寝宫后,朱元璋余怒未息,心想:什么天命难违,朕非要杀掉那韩老头,到时看你刘伯温还有何话说!他当下唤来心腹侍卫高秋,命其率领五百御林军,即刻取回韩老头项上人头。高秋得令,急忙去了。
再说刘伯温将韩老头带回府后,叹道:“都怪我一时多嘴,无端引出这场祸事。我已替你备下马匹盘缠,你快快逃命去吧!这儿有三个锦囊,危急时你可拆开来看,能否保得性命,就全看你的造化了!唉,要是你身遭不测,皇上的气数恐怕也就尽了!"
韩老头早吓丢了魂儿,道谢都来不及,就接过锦囊打马飞奔出城。还没逃出多远,便见后面尘土飞扬,五百御林军铁骑追了上来。眼见他们越追越近,形势危急,韩老头记起刘伯温的话,忙拆开第一个锦囊,里面有张纸条,读完后他禁不住“哦”了一声,连忙打量身下这匹马。
这马果然通体雪白,只是头顶上有一小撮黑毛,十分醒目。韩老头抓住黑毛用力一揪,白马“咴儿――”一声长嘶,如霹雳雷鸣,震耳欲聋。再看身后那些追马,登时全给惊趴下了,一个个屁滚尿流,好半天爬不起来。
“呼雷豹!”韩老头脱口惊呼。他听说书的说过,大唐征东元帅薛仁贵,骑的就是这样一匹“呼雷豹”,危急关头曾屡屡救主。本以为这只是传说,没想到今天能亲眼见识!趁着追兵狼狈不堪的当儿,韩老头打马如飞,惶惶逃去。
一路狂奔,到了傍晚,韩老头又累又饿。正在此时,前面出现了一户庄院,他上前敲门,说自己是过路的客商,想讨碗饭吃,顺便歇歇脚。庄主是个彪形大汉,黑脸浓眉,虎虎生威。他将韩老头迎入院内,好酒好饭地招待。
正吃喝间,猛听外面人喊马嘶,韩老头心说坏了,追兵又赶上来了!他连忙打开第二个锦囊,看完后“扑通”跪倒,冲庄主连连磕头:“常将军救命啊……”庄主大吃一惊,忙扶他起来,说:“老人家请起,有事但讲无妨。”
当下,韩老头便将整件事情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庄主听完这番话,直气得两眼圆睁,哇哇大叫:“好个无道昏君,杀戮功臣良将不说,就连寻常百姓也不肯放过!老人家放心,我一定替你作主!”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8
乱世崛起元天历元年( 1328 )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 ho )州太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的祖籍是江苏沛县,祖上数代都是农民,由于忍受不了地主的剥削,几经迁徙,直到他父亲这辈才落户到濠州。
但是在濠州朱元璋一家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难过,债务、饥荒一直缠绕着他们。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朱元璋一天天长大了,到了他17岁这年,家乡发生旱灾,蝗虫横飞,瘟疫横行,每天都有入死去。
灾难在不知不觉中也降临了朱家,首先是父亲去世了,接着大哥也去世了,刚刚料理完父兄的丧事,母亲和另两位哥哥也相继去世,就这样,朱元璋在半年之内,失去了五位亲人。
困惑中,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父母曾在皇觉寺许过愿,长大舍身当和尚。朱元璋心想眼下正无路可走,还不如投入皇觉寺中,剃度为僧,有碗饭填饱肚子,总比饿死强。想好以后,就匆匆赶到皇觉寺,拜高彬长老为师,就这样朱元璋当了和尚。
寺庙是靠善男信女们的施舍度日的。在元朝的腐朽统治下,人们的生活已越来越困难,寺庙所得的施舍越来越少。朱元璋投靠时寺里已有几十个和尚,几十张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不久就无米下锅了。没办法,高彬长老只好将徒弟一个个打发出去,云游四方,自谋生路。因此进寺刚刚几十天的朱元璋也只得头戴破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鱼,一手托瓦钵( bō) ,告别皇觉寺,穿城越村,开始了云游四方,沿途乞求施舍的游方僧生活。
朱元璋就这样一路乞讨,一路流浪。天复一天,年复一年,山栖野宿,串村走户,软求硬讨,饱尝了人间风霜冷暖之苦。经过整整三年他先行合肥,又走固始、信阳,再往汝州、陈州、鹿邑、亳( b)州,后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先后走遍淮西、豫南一带的名山大川,名都古邑。
化缘使他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势,为他后来指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同时由于朱元璋亲身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亲眼目睹了农民漫漫无边的痛苦生活。所以起义造反的思想在他心灵上渐渐萌发起来了。三年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尽管是那么艰难和痛苦,但也为朱元璋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矗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封建地主疯狂压榨劳动人民。
沉重的赋税、徭役以及年复一年的自然灾害使广大农民走投无路,纷纷破产,社会矛盾激化。此时的农民对元朝的愤怒仇恨宛如蓄之已久的滚滚洪流,随时都可能对腐朽的元朝进行冲击。
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中国农民,终于在至正十一年( 1351 ) ,由农民领袖刘福通、韩山童在颍州首举义旗。彭莹玉、徐寿辉紧随其后,起义于湖北。
土豪方国珍、盐贩张士诚先后于浙东、苏北奋起抗元。不久定远土豪郭子兴与党羽孙德崖等,也在濠州响应,占据濠州城。至此,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熊熊燃遍大江南北。
此时,身居佛门的朱元璋收到少年时的穷伙伴汤和捎来的一封信,自称已投奔在郭子兴手下,并劝他速来从军,共同创业。朱元璋见信后犹豫不决。几天后,师兄告诉朱元璋,已有人向官府告发汤和来信劝他参加农民军,让他赶紧逃走。24岁的朱元璋只好告别皇觉寺,去濠州投奔了郭子兴,从此开始了他转战南北的戎马生涯。
朱元璋入伍后,打仗非常勇敢,无论遇到何等强敌,他总是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加之他又识得一些文字,就格外受郭子兴青睐。家乡人听说朱元璋在外当兵做了官,要来家乡招兵,都来投靠。十几天的功夫就拉起了700多人的队伍。这些人,后来一直跟随朱元璋出生人死,冲锋陷阵,成了起义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几天后朱元璋率众归来,郭子兴见状喜出望外,提升他为镇抚总管,令所募700人归他统率。朱元璋手握兵权,再也不愿呆在濠州,想要出去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经与徐达密议,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即带着徐达、汤和等一班英雄豪杰南下定远,开辟新天地。定远之役是朱元璋统帅自己的队伍,为实现自己理想的第一战。
定远有一支拥有3000多人的地主武装,驻扎驴牌要寨。因该寨人多势众,又有坚固寨墙,朱元璋只好用计巧龋朱元璋一行来到定远,闻知这寨中缺粮,他心生一计,叫兵士钻进布袋里,诡称民夫送粮,来到寨门前,派人通知寨主,请出门接粮。寨主哪知是计,正愁军粮无着落,闻报自然大喜,急步出迎。寨门开后,朱元璋一声令下 ,兵士们破囊而出,立即将寨主拿下。寨中士卒见寨主被擒,无心恋战,也纷纷逃命去了。
首战告捷驴牌寨,朱元璋又乘胜星夜袭击定远另一股武装缪( mio)大亨。脸居横涧山的缪大亨,拥兵20000余众。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朱元璋会如此神速地偷袭他的营地,睡梦中他爬起来慌忙迎战,但怎能抵挡得住义军潮水般的攻势呢!缪大亨见大势已去,只好率众投降,归顺朱元璋。
朱元璋占据定远后,爱民练兵,威声大振,四方归附。冯国用、冯国胜兄弟是定远的两个中小地主,因害怕红巾军,就组织乡兵结寨自保。后来,他们听说朱元璋作战勇敢,纪律严明,人心归附,就带着自己的乡兵来归附朱元璋。朱元璋见冯家两兄弟是两个读书人,非常高兴。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9
元末,烽烟四起,元王朝风雨飘摇。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领兵,准备进军元大都。由于元朝的暴政,加上连年的征战,民不聊生,筹集军粮对于朱元璋是首要任务。可是当时的大部分粮食都在江南大地主手里,没钱强征也不是办法,也得靠钱财去买,可是朱元璋当时也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金银库也是空虚。前边打仗后备粮草不足,就等于自取灭亡。这可愁怀了朱元璋。
在进军途中必须路过,‘“广平镇”这个地方,此处离大都就是二百里地。以往的繁华落尽,如今的“广平镇”是满目凄凉,路有冻死骨,乞丐充斥着全城。有一个乞丐经常站在南门口处向南望,蓬头,垢面的算不上,因为就从来没人见过蓬头后面的那张脸。整日的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罩在身上,可是全身上下的就是看不到露肉的地方。手永远的藏在袖子里,裤脚盖住脚直及地面,一走路就是一溜裤脚印,根本就没有脚印的存在。虽是乞丐可全身就像是气在撑着宽大的衣服似得,有轻飘的感觉。嘴总是自言自语的:“该来了,该来了。”
兵荒马乱的年月,个人顾个人,谁也没把他当回事,也无人留意他。究竟什么时候乞丐在这城中,也无人知晓。
正月十三。元军一骑快马由南面飞奔而至,来到城下就气喘吁吁地高喊:”快报守备大人,朱元璋领兵徐达为先峰,已攻下开封,不日即来取广平。”这一喊犹如晴空一霹雷,全城上下乱成一锅粥,有的举家逃亡外乡,走不了的就心一横,爱咋咋地吧。隔了有三天光景,一早,朝霞满天,在这寒冬季节也是罕见了,乞丐见此光景浑身一颤,迎着朝霞站立自语道:“终于来了,终于来了,我的难期将满啊!”
挨过一夜早上没什么动静,正午时光,南方就见尘烟滚滚,喊杀声由远而近。没费吹灰之力便攻取“广平镇”可是一座小城的粮草简直是杯水车薪,对于这么庞大的军队来说。安抚了百姓,朱元璋在军帐中和衣而卧,累乏使他很快睡了过去。睡梦间,突然一蓬头乞丐来到他的面前道:“朱大将军,还不来见我吗?我已等候你30年了。”朱元璋一惊,从梦中醒来,觉得事有蹊跷:莫非有神人相助我不成?“立刻吩咐:“将刘基,常遇春给我找来。”
不一会,刘基,常遇春来到,朱元璋就将梦中一事说与他二人听,最后问道:“依伯温看我该如何?”刘伯温也是星卦方面颇有造诣之人,善解梦,略掐指一算回道:“国公,此梦好兆头,梦中之人是天星下凡特来助你之人,我们的粮草有望了。此人一定在城中,不如我们就到城中走走,定能找到此人。”朱元璋点头。与刘伯温一道出的大帐,常遇春点齐十名一等护卫,乔装打扮出了大帐,来到城中慢慢搜寻。快到南门时,朱元璋远远望见,梦中的那个人坐在一颗大树下,斜倚着大树。朱元璋用手一指对刘基道:“正是此人。”几人紧走几步来到乞丐跟前,朱元璋一揖到地:”仙人请受我一拜,重八有理了。“乞丐没有理他继续默不作声。朱元璋又说了一遍:”蒙仙人梦中托梦,我今天来相见,请受我一拜。“随即单膝跪地。可是乞丐还是没有说话。刘基随后一礼道:“既然下界来助我家吴国公,为何不答话呢?”
常遇春眼中冒火:”岂有此理,一个乞丐如此无礼,来人将他拿下。“随从答应着刚要动手,被朱元璋制止了:”慢着,并不是他的过错,是我先打扰的人家,哪有这样的'不分青红皂白就抓人的,既然不是我要找的人,那我们还是到别处去找找吧。“转身正欲离开,就听乞丐的声音从蓬头后传出来了:”我等你三十年了,难道就受不得你的跪拜不成。”
见乞丐发话,朱元璋欣喜溢于言表:“重八不知仙人为何等我三十年,还请仙人告知,你我究竟有何渊源,重八洗耳恭听。”朱元璋何许人,能用小名自称那是相当的对此人的恭敬了。乞丐道:“刘基可知我的来历否?”刘基摇头道:“天机不可泄露啊,还请仙人助我国公。”
乞丐点头道:“你让他们都散了吧,天机不可泄露。”
朱元璋看看常遇春:“你们退下吧。”常遇春不放心的看看朱元璋:“国公,这恐怕有所不妥吧?”刘基微微一笑道:“常将军多虑了,散了吧。他还要再说被朱元璋制止,摇摇头:“不可多疑,退下吧。”常遇春还是不放心,可是国公发话了,只得离开一段距离远远的戒备着。
这时乞丐起身,说道:“随我来。”就领着朱元璋,和刘基,去往西北角的庙宇而去。常遇春随后远远地跟着。进到庙里,乞丐回身正对朱元璋说:“你的前身是一条跃过龙门的鲤鱼。那一日我去赴王母的宴会。只因多喝了几杯,回来路过化龙池,正见你向化龙池游去,想带回府中玩养几日再送回化龙池,却不知,你一旦跃过龙门就不能离开圣水,否则就会功亏一篑,继而死亡需再度苦修。一看自己闯了大祸,不能把你放回圣水中了,免得管理化龙池的仙官看到生事端。我偷偷来到天门处,把你的肉身扔下界。正巧落在一个李员外家院中,被他家拾到,肉分食后,下人将你的骨头拿到大门外准备扔掉,正巧赶上你娘怀着你要饭路过这,下人见你娘可怜就问要鱼骨头不要,你娘正赶上好几天水米未进,高兴的留下鱼骨吃了。殊不知你虽未正式化龙,但你的骨已是龙骨了。所以你注定就是今生的天子皇帝命。”
朱元璋听得惊讶的合不拢嘴了,好一会才如梦初醒道:“那你是谁呢?”乞丐说道:“我是无相财神。后来这事终究没能逃过天官之眼,在查化龙池时不见了你,玉帝震怒,因为你是他的第十九子,不见了你自然要查,从托塔天王的宝塔中查到是我所为,因此将我贬下界来。”朱元璋问:“那你来此等我是为什么呢?”
乞丐说:“贬下界时,圣旨说让我在人间辅助你成就大业。”朱元璋又问:“怎么辅助我呢?”乞丐说:“我将你的肉身给人分食了,我就得用自己的躯体去还,这也是我的劫数。”
“你的身体怎么还呢?”朱元璋问。乞丐将身上的衣服慢慢扯开,一道金光照的庙内金光查亮。原来乞丐的全身是金刚身。乞丐说:“你现在的最紧急的事就是粮草不足,可将我的金身融化,去江南换做粮草,定可大获全胜,如今时日紧迫,你速派人来支起大锅,我将融化成金水,你可速去置办粮草不能延误时间,否则难成真龙。”朱元璋听得心惊肉跳道:“万万不可,虽说你把我的前世无意杀害,可我也下不了手啊,更何况是活活煎熬,使不得,我们再想想别的办法。”刘伯温摇头对朱元璋道:“国公,不必难过,这是他的劫难,躲不过的。”
乞丐说:“没时间了,天时不可过啊,快点吧。”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喊来常遇春吩咐下去。一口大锅很快就支起来了,乞丐跳进去说道:“点火吧。”朱元璋含泪双膝跪地吩咐点火。乞丐见朱元璋泪下如雨就说:“此乃我的劫数,如今我灾难已满重回天庭,虽受煎熬之苦,可也是一个高兴的事,你大业将成我也回去见玉帝复命。”
烈火熊熊一会儿身体就化成金水满溢。朱元璋不忍心将头颅也化成金水就命人将头颅拿出,吩咐将这个庙改为无相财神庙,重塑金身头颅还是那个无相头颅。供后人敬仰。
有了这些金子,粮草备的丰足,又有很多人听了这些事,就都知道朱元璋是天的儿子,顺应天意起义军很快壮大,没多久就把元大都攻破,成就了帝业。后来朱元璋想想无相财神升天的那天是正月十六,因此就把这天定为“祭财神。”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0
朱元璋见老友
朱洪武当了皇帝之后啊,和过去放牛的时候不同了,喜欢摆架子,也要面子,最怕人家提他小时候放牛、放鸭子、当和尚、当长工的事,提起这些事总觉得大光彩,不体面。
有一次,他巡视到了句容,句容的一些放牛放鸭子的小兄弟都来找他,想找点官差做做。这一天,一下子来了四个人,这四个人要拜见皇上。
当班的太监前去禀报说:“皇上,你有四个朋友要来拜见。”
朱洪武心想,我在这里是有不少朋友,便问:“是几个么样子的人?”
“穿的样子马马虎虎,像种田人的打扮。”
朱洪武问刘伯温见不见?刘伯温说:“还是见见好,都是过去在一起的朋友嘛。”
四个人都进来了,进来就往地上一跪:“拜见皇上,我们都是你的好朋友,过去在一起的,你还认识我们不?”
朱洪武对他们看看,心想:怎么不认识呢,过去都是在一起的嘛,但又不好明说,听听他们怎么讲,再说吧。朱洪武说:“我认识的人太多了,记不清了,你们讲讲看,什么时候和我在一起的?”
第一个开口的是个老实人,他说:“哎呀!皇上,你忘记了啊?过去放牛的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摔跟头,那时你力气小,常常被我摔倒,头上撞了个大包,想起来么?”
朱洪武一听,来火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出我的丑,把台子一拍:“胆大,给我叉出去。”
第二个是小时候和朱洪武在一起砍柴的人,看了觉得不对,不能讲实话,还是讲点恭维话,可这怎么讲呢?他一想,有了:“皇上,过去我们俩在一起,手拿钩镰枪,打败草头王,你还能想得起来吗?”
皇上一听:“好!对!看茶,赐座。”
第三个人怎么讲呢?他和朱洪武小时候在一起,拿起泥巴团子对山上砸,然后冲啊杀啊的抢山头.他想了想:“啊呀!皇上,过去我们俩在一起,手掷连珠弹,夺取牛头山。你记得吗?”
朱洪武一听:“记得!记得!有这回事,请坐,喝茶。”
第四个人想:他们两个讲得这么好,我怎么讲呢?过去我们做游戏是走窑,两个小孩子在地上一个挖十二个窑子,每个格子里摆五颗子,向前走,谁先走完谁就胜,这叫走窑。他想了想,说:“皇上,你记得吗?那时,我们巧摆格子阵,每次都你赢。”
朱洪武一听:“对对对,坐,请坐,喝茶。”第四个人又坐下来喝了茶。
朱洪武说:“你们都想干什么啊?”
他们说:“我们都想找点事情做做哎。”
“好,你们每个人都先弄个县官做做,当个七品,等以后有了功再加封赏,请刘伯温军师安排!”他们三个人都去当了县官。
刘伯温走出门一看,那个被赶出来的人还坐在大树底下呢。就说;“老兄啊,对皇上只能讲奉承话。这样吧,你就跟我牵牵马吧。”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要画一张像,流传后世,找了不知多少画家来画,部不称心。不称心就要杀人,他杀掉的画家数不清。
这张像就这样难画?不假。你不知道朱元璋这副长相,难画哩!马脸猪嘴,还添上三十六颗红麻子。画家一看,就抓头了,不知道该从哪里下笔。
这天,朱元璋又找来画家三兄弟,要他们给自己画像。
第一天,老大去画。他仔细看了朱元璋的脸,三十六颗麻子数得一颗也不少,就精工细描起来,画了半天,画成一个活脱脱的朱元璋,马脸猪嘴。三十六颗红麻子。哪晓得朱元璋一看,直是摇头,随手撕个粉碎!桌子一拍,喊人把老大杀了。
第二天,老二去画。他不敢大意。仔仔细细地看了朱元璋的睑,连三十六颗麻子的颜色深浅、大小部位都记得一丝一毫不差。他细细描呀,画呀,忙论大半大,画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朱元璋,马脸猪嘴,三十六颗红麻子。哪晓得朱元璋看了,还是摇头,伸手又把画像撕了,说是不像,桌子一拍,又把老二杀了。
晚上,老三在家高低睡不着觉,大哥二哥都死在朱元璋手中,他明儿个怎么画这幅像呢?老三正在发愁,走进来一个陌生人,劈口就问:“你是想死还是想活?”老二老老实实说,他正在琢磨两个哥哥哪点没画好,得了死罪哩。那人哈哈一笑说:“不用想了。只怪你两个哥哥画得太像啦!这不是找死,朱元漳平生最佩服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你今儿个晚上把他两人的画像看看透,明天只管照他两人的像去画,包你免掉一死。”www.5aigushi.com
老三心想,横竖是死,倒不如照他的话试试。
那人又说:“不过,你可要答应我一件事。”
老三赶紧问:“什么事?尽管说!”
那人说:“回来之后,给我画一幅朱元璋的真像。”
“这事不难。”老三一口答应。
第三天,老三上殿去画像。他装模作样,左看右看,把朱元璋看个仔细,然后下殿,提笔一挥,霎眼工夫就画成了:富富泰泰一个人像,看上去又像唐太宗,又像宋太祖,就是没有一处像朱元璋。老三不管二七二十一,硬着头皮走上殿去。哪知道朱元璋一看到这幅像,眉头一松,嘴巴一咧,笑开了:“画得好!画得像!给我重赏,重赏!”
现在明孝陵陈列的那张画像,就是画家老三在宫里画出来的。
朱元璋的真像后来也传了下来,是老三回家以后给那位救命恩人另画的一张。这张像奇丑无比,像是从朱元璋的麻脸上活剥下来的。那人连夸:“好啊,好啊!我们的子孙也能看到朱皇帝的尊容啦!”
他把这幅画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一代传一代地留到今天,传说明孝陵至今还收藏着一幅真像,八成就是老三在家里画的那张。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1
唐朝是炼金术的兴盛时期,明朝则擅长冶炼银。作为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对冶炼的弊病了如指掌。
古代中国除了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一项对世界影响较大的技术――化学。尽管中国的化学是炼丹术的附属品,但在明代之前都是世界领先的。炼丹术还有一个附属品,那就是――炼金术、炼银术。
隋朝末年,有一个叫做成弼的人服侍一位道家仙者十多年,仙者也不告诉他炼丹的秘诀。成弼实在忍受不住,便告辞回家。“仙长,月前家里捎信说父母病丧家中无人照料,所以我想回家。”“嗯,这也好。你服侍我十余年,我也没好东西送你,我这里有十粒金丹,一粒可以化十斤黄金,足可以为你父母办丧事。”“多谢师父!”一个月后,成弼持刀来找道人。
“师父,请您再给我一些金丹吧!”“没有!”“你肯定有,告诉我藏在哪了,不然我就剁了你的双手,让你以后炼不了丹!”“不给就是不给。我告诉你成弼,今日你怎么对我,日后你也会有同样下场!”成弼见老道决意不给,就砍断了老道的双手。“再不说就挑断你的脚筋!再不说就砍下你的头。”道人至死不说。
成弼最终从老道的房中搜出了几十粒金丹。几年后,成弼大富乡间,唐太宗听说成弼可以炼金,立刻官封五品,让他在宫中炼金。然而,炼了四万多斤黄金后,金丹没了。这一下成弼可着了急,想逃跑结果没跑成,唐太宗命他交出炼黄金的秘方,成弼哪里有什么秘方,交不出来。结果,李世民先断其手,再挑去脚筋,最终砍了他的脑袋。
成弼造的四万多斤黄金被称为“大唐金”,唐朝的历代帝王都以此赏赐臣下。唐代是炼金术高度发达的时期,洛阳王四郎炼制的药金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但在中国,中国人最关心的却是银,为此,炼银术更为发达,银矿也较多。但是,因为银矿矿工比较惨,朱元璋作为农民起义一员深知银矿弊病,为此,朱元璋禁止开采银矿。
明代的宋应星指出:中国产银的地方,早年在浙江、福建就有矿场,但国初或关或开没有定期。江西的上饶、瑞金等矿却从来没有开发过。湖南、湖北(湖广)的辰州,贵州的铜仁,河南的宜阳赵保山、永宁秋树坡、卢氏高嘴儿、篙县马槽山,四川的会川密勒山,甘肃的大黄山等则是好矿,但是产银有限。每到开采时节,因为数量不够官府便四处搜刮以完成下达的开采指标。北京、河北(燕)、山东等地不产金银。其余八省开采的金银不到云南的一半。
明代之所以禁止开采银矿,主要是朱元璋对于银场的弊端深有体会。他曾对政府官员说:对于银场的弊端,我是非常清楚的。官家可以得到的利益非常少,对于老百姓的害处那可太多了。现如今民生凋敝,切不可以再开银矿劳民伤财了。
黄金同样如此。例如成化年间的湖广矿,动用了55万民工,死亡者不计其数,但得到的金子仅有35两。
朱元璋的态度,直接造成其在位的24年里,只有闽浙地区的少数银矿开矿,但产量非常低,例如福建延平府,开设冶炼炉42座,每年只得到白银2100两。浙江的银矿产银2780两。其后的银矿开采产量同样非常低。例如,明英宗曾经命太监到浙江、福建、云南开银矿。结果,一年后江苏上交2.125万两,福建上交1.512万两,云南上交5.238万两。
以浙江产银区为例,洪武年间开采2780余两,永乐时7.755万余两,宣德时8.758万余两,正统因为降低开采税得银3.893万余两。从此以后,越来越少。王裕巽先生根据史料记载的洪武二十三年到二十六年产银7.507万两的平均数估算,洪武建文(前三年)两朝白银开采量在85万多两。
永乐继位之后,为了保证郑和下西洋时有足够的金银进行赏赐,同时,也为了让随船而来的各国使臣目睹中华之盛,朱棣在位期间大量开采银矿并提高产银的税额。自建文四年以后到永乐终,开采了大约490万两白银。
其后,宣德年间开采了大约238万两。英宗继位后,鉴于银矿产量不多却劳民伤财,因此将各地产量较低的银矿关闭,每年的产量日渐减少,平均产量由明初前三朝的22万到25万两逐渐降低,以至于正统四年的18万两被认为是正统到正德年间的最高年产量。在这六朝内,银的年产量平均不过5万两,六朝合计440多万两。
嘉靖十六年,嘉靖皇帝命令前往山东等地开银矿,开始了大规模的开矿时代。自嘉靖四十五年终,30年内平均年开采量为48万多两,前16年仍以正德朝计算的话,嘉靖一朝共采193万两左右。
万历即位后,因为嘉靖朝银矿导致民怨沸腾,开始陆续关闭银矿。但万历二十年开始的三大征以及二十四年重建因失火焚毁的乾清宫、坤宁宫,需银数千万两,从万历二十四年开始,出现了长达24年的开矿高潮。24年官方开采了大约800万两白银,仅万历二十五年到三十年便开采了将近300万两白银。再加上前24年,万历一朝,总共开采了大约870万两白银。
光宗即位后,因为万历朝的恶政,将天下政府银矿全部停办。自此以后,白银开采量急剧下降。综上所述,从洪武开始万历朝终结,明政府共开采白银2300多万两。这些白银显然不够用,怎么办?那就只能靠从国外输入了。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2
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脑筋灵活,尤其善用一些小谋略,巩固自己的地位,是个典型的“职场高手”!
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帝国之前,曾参与推翻元朝的反抗军,当时他投身在抗元重要领袖郭子兴的麾下。朱元璋颇得郭子兴重用,短时间内就被任命为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总兵。但是驻守和州的将官,大部分都是长年跟随郭子兴的部下,朱元璋算准了他任和州总兵,众将官一定不会服气,决定用一些方法奠定自己的领导地位。
朱元璋上任后,在第一次正式召开会议前一天,立刻命令手下撤掉大厅主将的位子,只摆一排长条木椅。第二天召开会议时,朱元璋故意迟到。当他抵达会场时。诸将领已先行入座,会场内的座位都已坐满,仅留下一个左边的末座给他。对于自己在诸将官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心中雪亮。
会议开始后,讨论军政大事时,在座的资深将领虽然习于在战场上搏命厮杀,但是对于决断军政大事却只能面面相觑。轮到朱元璋发言时,却能精确分析敌我形势,并具体提出办法和措施,他的表现使得在座的资深将官不得不心服。
这次的会议,除了讨论军政大事,也针对整治城池的工作作出分工,并且限期三日之内完工。
三天的期限到了,朱元璋会同诸将领到城池现场查验,结果只有他负责整治的部分如期完工,其余将领负责的各段工程均未完工。
朱元璋认为,制服将领的时机成熟了,他沉着脸,拿出郭子兴的檄文,朝南坐下。朱元璋向所有的将领说:“总兵乃主之命,非我专擅,修城要事,不能如期完工,贻误军机责任重大,谁可担当?今后再有违令者,军法处置。”在场的资深将领自知延误了军机,自然不敢有怒言。
朱元璋主持军务虽有两把刷子,再加上他治军严谨有方,这次事件过后,他很快建立了个人威信。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3
朱元璋自从做了皇帝之后,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人密谋策划,害了他的性命,夺了他的帝位。特别是那些功臣勋将,开国臣老,更使他心里觉得可怕。偏偏这两年又碰上天象多变,非旱即涝;夜间又常常看到有亮晶晶的大星,从天上坠落下来。今天落了一个,明天又落了一个。朱元璋把这些事情都当成了不祥之兆。恰巧又有几个奸臣邪将在他面前一嘀咕,胡说什么“天象变化预示人象变化”,越发感到许多事情可疑可虑,心神不宁,朝中的功臣勋将,被他借口谋反,一批又一批残忍杀掉。他杀的人越多,猜忌疑心越大。就连有的大臣给他上庆贺表,他也疑心,把人家的好话,当成坏话,看谁不顺眼立即论罪杀掉了。
这一天,朱元璋独自坐在宫中,闲着无事就爱琢磨,疑心顿起,禁不住又打了几个寒颤。正在这时,忽然又有检校为报,说某某大臣又在背地里发了牢骚;某某大臣又在家里邀人喝酒,聚友密会;如此等等。朱元璋一听此类消息神经就过敏,浑身顿时抖动了一下,心想:这些人,非得狠狠对付不可了!
朱元璋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随即传谕中书,大意是:自从立朝以来,开国勋将,虽然各赐封爵,但还没有好好为他们庆功表贺,如今皇业安定,天天下太平,应即作准备,好好地再为他们庆贺一番。另外又传谕工部,立即着手动工,建造一座富丽堂皇、威武雄壮的大楼来。
时光如水,不觉过去了几个月,一座富丽堂皇的楼房已经全部建造起来。朱元璋亲自写了“庆功楼”三个大字,制作成金匾挂在楼门上。随后,他便选择吉日,遂举行大型典礼,并亲自开列参加表贺的功臣名单,张榜贴出。除了已加给那些功臣的封爵以外,每个人又另加了一些名号,以表示皇上的恩宠。
但是,凡事瞒不过有心人。朱元璋的精心谋划,到底被一个人看出了破绽,猜中了底细,这个人便是“再生诸葛”刘伯温。刘伯温感到事情有点不对头,联系到朱元璋疑心重重,接连杀了好些个大臣的事情,越发觉得这里面有些名堂。经过数月修造的庆功楼建好之后,在此期间他多次细心观察,终于发现楼房后的密室里堆满了好些干柴,而且都是由检校和锦衣卫的人员亲自动手干的,刘伯温心中就格外的清楚了。
刘伯温虽然看出了破绽,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纠结,但却既不敢劝阻,又不敢声张。他思索了一会,感到事不宜迟,保住老命要紧,更何况还有一家老小,便立即写了一道奏折,递给朱元璋,借口自己年已老迈,昏聩无用,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见了刘伯温的奏折,本想不准,但又念他自从应征以来,确实为自己的王功帝业出了不少好主意,于是皱了皱眉头,说:“就让他去了也罢。”随即用朱笔批了一个“准”字。
刘伯温获准还乡,便收拾细软,捆了行装,临走的时候,许多大臣都赶来欢送,他满心酸痛,强忍眼泪,不敢透出半点风声。但是,等到他看见徐达时,他却再也忍耐不住,两颗泪珠哗哗滚了下来,徐达心中暗想:刘中丞突然告老还乡;今日见了我,又偷偷地凄然落泪,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跷蹊。
于是便寻个机会,悄声问道:“刘中丞,敢是出了什么大事么?”刘伯温连忙看看左右,见没有什么人在注意他们,才吞吞吐吐地答道:“将军切莫多问!等到庆功表贺那天,你只管紧紧跟着皇上,切勿离开半步,事后便知,千万要记住啊!”徐达听了,心里不明白,但也不敢再问,只好忍痛分手。
刘伯温走后,不久便到了朱元璋所选定的庆功表贺日期。这一天,庆功楼前,彩旗飞舞,鼓乐喧天,爆竹震响,仪仗排场宏大。不一会儿,文武老臣们都来了,一个个喜笑颜开,春风满面,好不热闹。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来了。见了众臣,显得分外的亲热,又是嘘寒,又是问暖;又是夸奖,又是赞扬,满脸喜气横生。太监、侍从前来向朱元璋奏道:“酒宴已备,请皇上及众位大人入席吧!”朱元璋转脸瞧瞧窗外,窗外早有检校和锦衣卫人员打出暗号,示意已经准备就绪。朱元璋便高兴地说道:“众位爱卿,既然酒宴来了,我们就快喝酒吧。”众位老臣一听,个个心里都非常高兴,随即按部就班都入了席。
只有徐达站在朱元璋的近处,半步也不肯远离。朱元璋眼看众位老臣都入了席,心中大喜,便命人将每个人的酒杯里都斟满了酒,又带头端起酒杯说:“众位爱卿伴朕多年,南征北战,功勋盖世。今日特为众位庆功,略表朝廷心意,众位可一定要好好地痛饮一番呀!”说着,高高举起酒杯,大家便齐声欢呼道:“谢主龙恩,愿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也都端出酒杯,一饮而尽。大厅里到处是人声沸腾,欢歌笑语不断!
朱元璋又假装高兴地说:“好!痛快!痛快!”随即命人:“快再斟酒!”酒又斟满,朱元璋又陪着大家喝了下去。三杯酒过,朱元璋站了起来,说道:“众位爱卿,恕我少陪,你们只管尽情地喝,后宫有事,稍迟我再来看你们。”说罢,便慢慢走出楼门,徐达一看朱元璋走了,也连忙离开了席间,紧走几步,追了上去。
朱元璋已经下了楼梯,忽听身后有脚步声响,回头一看,见是徐达,马上吃惊地问道:“爱卿,你不在楼上喝酒,却下来干什么?”徐达低声地哀求道:“万岁我主,您当真要一个不留吗?”朱元璋听了,瞬即一愣,知道徐达已经发现了秘密。眼珠转了两下,轻声说道:“你既已知道,我就饶了你吧!可往后只许你知我知,如若不然,万不容你!”朱元璋和徐达走后不久,庆功楼下便着起了熊熊大火。
俗话说:“干柴烈火,龙王难救。”转眼功夫,门窗都烧着了。整个一座楼房,火光冲天,浓烟弥漫。“失火了!失火了!”正在楼里面喝酒的文武老臣都惊叫起来,一个个争着往楼门口跑去。但是大火已经封锁住了楼门。有的拼着命往外闯,却怎么也拉不开门。原来,楼门早被锦衣卫的人员从外面反锁上了。少顷火舌很快便从门外烧到门里。接着,楼板也烧着了,房顶也烧着了,火苗烧到了那些老臣们身上,衣服也都着了火。只见人人都象火人一般,楼上楼下,烈焰腾腾,浓烟弥漫,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四周一片火海。
说话之间,火势越来越猛,楼顶的木梁已被烧断,一根断了的木梁砸了下来,一块块的瓦片落了下来,有的老臣当场被砸死过去,没被砸着的,也已被烧得半死。那些功臣元勋在火烧楼塌之下,一刹时都化为焦灰了。可怜他们刚才还在喜气洋洋地接受皇上的表贺,哪知一时之间,尽都肉销骨化,命丧黄泉。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为了保住他朱家的万年江山而采取的阴谋毒计哩!
朱元璋把功臣杀绝后,他死后传位于孙子建文帝。后来,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一路南下,无人能挡,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即位后,号称永乐,定都燕【北】京。常言道:凡事皆有因果报应,为人做事不要太绝了。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4
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从凤阳出发,攻克了金陵,旗开得胜,威风凛凛。进军江浙又获节节胜利,取金华,定括苍,更是振奋人心。朱大将军为创建大业,壮志满怀,派人盖起了礼贤馆,叫人贴出了招贤榜。浦江宋濂,丽水叶琛,龙泉章溢,都引到了婺江。
朱元璋大将军欢欢喜喜,设宴迎贤,大营内外热热闹闹,灯火辉煌。席上,金华火腿喷喷香,兰溪鲤鱼活鲜鲜,绍兴老酒绿汪汪。宴间,宋濂站起来说:“大将军,我仨才疏学浅,恐怕邦不了大忙。还有一个好友,名叫刘伯温,他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满腹文章,才学过人。将军如愿意,可派人聘他来,共辅大业,建国安邦。”朱元璋一听又惊又喜,忙说:“你,你快讲,刘贤士今在何方?”
宋濂见朱元璋求贤若渴,便说:“刘伯温今在青田九都南田。”
朱元璋“嗯”了一声,也说:“刘伯温今在青田九都南田!”
叶琛说:“到九都要过三十六渡水,七十二座岗。”
朱元璋“啊”了一声,跟着说:“到九都要过三十六渡水,七十二座岗。”
章溢说:“你要诚心去聘,黄铜不值钱,黄金不论两!”
朱元璋“唔”了一声,点点头说:“你要诚心去聘,黄金不值钱,黄铜不论两!”
宋濂三人轻轻地发了笑,朱元璋知道自己说错了,脸红得象块猪肝,慌忙举起酒杯说:“来来来,痛饮几杯吧!”
朱元璋要派人去请刘伯温了,大营里外忙得团团转,丝库取绸缎,银库包白银。绸缎量了一千尺,白银称了一千两,朱元璋马上派人送到南田去。那送礼的人们翻过了七十二岗,涉过了三十六条水,走啊走,走了七天七夜,好容易才找到南田,寻到刘伯温。
这一天,刘伯温正在家里看书,见来了几个生人,还挑着许多东西,便问道:“你们要做什么?”送礼的人笑笑,说明了来意。刘伯温听后,摇摇头,礼物一点不收,话语一句不讲,只顾自个走出门,装着是砍柴放羊,上山去了。送礼的人怏快不乐地回到婺江,把去请刘伯温的情形一说,朱元璋大失所望。他想,莫不是嫌我太小气吗?于是,便叫人再加绸缎一千尺,再加白银一千两,火速送往南田。
那知道,这一回啊,送礼的人到南田村口,刘伯温就知道了。他关了门,离开村庄,爬上后山岗,看起了风光。那些送礼人便追出了村,爬上后山岗,总算又找到了刘伯温。一看是前些天来过的原班人马,刘伯温就笑笑说:“请你们告诉大将军,我伯温什么财物也不要,只讨他白纸一张!”话才说完,刘伯温就自个儿走下山岗。
送礼人回到婺江对朱大将军说后,朱元璋从黑夜想到天明,也猜不透刘伯温要白纸是啥明堂。“真是个怪人,白银不要,要白纸一张!”朱元璋左思右想还是摸不着底,只好糊里糊涂地对送礼人说:“好吧,就送给他白纸一张!”
白纸一张,四四方方,送到南田,刘伯温果然收下,当下就动身来婺江。
哈哈,一张白纸胜过绸千尺,胜过银千两,请到了刘伯温,朱元璋乐了,看看灯,灯在跳,看看火,火更旺。
朱元璋在礼贤馆见刘伯温。刘伯温对朱元璋说:“将军送我银两、绸缎,小才不敢无功受奖;讨来白纸一张,奉还草书几行。”刘伯温果真送上白纸黑字一张,朱元璋接过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那上面写着有关时务的十八条妙计,一条条清清楚楚,有根有据,全都说在理上。看啊看,朱元璋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站起来,一巴掌拍在茶碗上,连声说:“想不到啊想不到,刘贤士真是一片忠肠!”礼贤馆可热闹了,刘伯温只是笑笑,朱元璋心里甜滋滋的,象注满了蜂蜜。
一天,朱元璋正在吃麦饼,只咬了一口,远远看见刘伯温走来,就放下不吃了。他想,人家都说伯温同诸葛亮一样会神机妙算,今天倒要试试,于是拿起一只碗扣在麦饼上。刘伯温走到身边,朱元璋就指着那碗说:“刘贤士啊刘贤士,你说碗下是啥么事?”
刘伯温摇摇头说:“恐怕猜不中吧!”
朱元璋便说:“猜不中也没有要紧吆!”
刘伯温看了一眼,便说:“将军要我说,我便说,我看那,又象日又象月,好似金龙咬个缺。”
朱元璋笑笑,看已被猜中,进而又说:“刘贤士真是神机妙算,就请算一算我的命吧!”
刘伯温也笑笑说:“将军要我当个算命测字先生,那我就开言了,请将军快写个字来!”
朱元璋不知是真是假,果然用手蘸着茶水,在桌上写了个“凤”字。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还在试探自己,便皱了皱眉头,闭上双目,象算命测字人一样念了起来:“凤是凡间鸟,百鸟都朝阳。凤阳凤阳,帝王之乡,凤阳凤阳,不是建都地方。”刘伯温每念一句,朱元璋的眼睛都瞪大三分,头颈往上伸一伸。原来凤阳是安徽的一个县名,朱元璋出生在凤阳,一心想打回凤阳建都。他好生奇怪,怎么自己的心思都会被猜出来呢?可朱元璋却故意说:“刘贤士说的有理,只是,地上的小蛇难成龙,山中的猢狲不敢称王,我没有想过要建都凤阳啊!”
刘伯温知晓将军有意包藏,也认真地说:“那是我白白糟蹋了将军白纸一张!”
朱元璋一听,连忙说:“好好,胆大骑白马,心大管天下,刘贤士志存高远,必成大业。”
从此,朱元璋信用了刘伯温,刘伯温也尽心竭力辅佐朱元璋。文武结合,果真建国定邦,保全了一段大明王朝太平盛势的历史。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5
朱元璋当上了起义军的主帅以后,兵多将广,急需找个军师。他听说浙江青田有个刘伯温,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书读得滚瓜烂熟,就几次派人去请他出山。可刘伯温这人有个脾气,凡未经自己看准的事,任你怎么说,他是绝对不干的。所以,对朱元璋的几次盛情邀请,他都谢绝了。
朱元璋手下几个性情暴躁的武将发火了,异口同声地说:“干脆派兵把刘伯温抓来,要是他再不答应出山,就把他杀了吧。”朱元璋说:“不行!我自有办法。”就用利害说服了几个武将,把这事暂时搁置下来。
没过多久,刘伯温云游到了杭州湾边上。不知怎的,那里突然出现一个挑箩筐卖私盐的人。此人不但重义气,轻钱财,而且武艺高强。刘伯温在人们的称道中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很感兴趣,决定去见他一面。
这天,刘伯温一路信步走来,经过海滩边,有一个人正躺在沙滩上睡觉,只见他头枕扁担,平摊两手,叉开双脚睡得正香。整个身子和扁担恰恰组成了一个“天”字。远远看去,特别触目。刘伯温见了,不觉失笑:这人直有意思,睡觉也想上天!就上前推了推他。不料那个人侧了侧身子,脚一钩,头一低,又睡着了。说来也巧,他这一侧身,扁担正好转到了腰里。刘伯温一看大惊:啊!这不是个“子”字吗?睡着时能现出“天子”二字,这人恐怕不简单!于是急忙推醒了他,同他攀谈起来。这一交谈,才知道他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卖盐的人。
刘伯温见这人器宇轩昂,胆识非凡,就怂恿他共谋大事。到了这时候,朱元璋才哈哈大笑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身分,又说:“请过先生好几次了,先生却不给面子,这一次我亲自来请,总行了吧?”刘伯温一听,才知道上了当。不过他到底被朱元璋的诚意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6
元朝末年群雄纷争时,陈友谅在攻陷太平,占据了长江上游之后,就派人来约张士诚一同进攻建康(今南京)。
有人劝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往狙击。朱元璋说:“敌人知道我率军出征,就会用一部分军队牵制我,而大部分则顺流直驱建康,半日内就可到达。那时我的步兵骑兵急急赶回,行军百里再去作战也为时已晚,这是兵法所忌的。”于是朱元璋召见康茂才,对他说:“两股敌人合到一处。危害必定很大。如果打败陈友谅的军队,那么张士诚那边就会闻风丧胆了。你能迅速地把陈友谅的军队引到这里来吗?”茂才答:“我家有个守门的老汉,过去曾服侍过陈友谅,要他去。一定能取得友谅的信任。”于是就命令这个老汉前往送信。
守门老汉乘着小船,直达陈友谅军中,假冒是康茂才的使者,许诺在陈友凉来进攻时,康茂才一定做好内应。陈友谅果然相信,喜出望外,并问康茂才现在在什么地方。老汉回答:“现在负责守卫江东桥。”陈又问桥的情况,老汉回答:“是一座木桥。”于是陈友谅赏给他一顿饭,把老汉遣返。临行前叮嘱说:“我很快就到,到了后,以叫‘老康’为信号。”
老汉回来后,把上述情况作了报告。朱元璋说:“陈友谅将要落入我的圈套之中了。”于是就命人迅速撤掉木桥,换上铁石结构的桥,一夜便完工。同时令冯胜、常遇春率领三万兵力埋伏在石灰山旁。徐达的军队等候在南门外,杨琛驻守在大胜港t张德胜、朱虎率水师驶出龙江关外。朱元璋自己总领大军在卢龙山,命令旗手们把黄色旗帜隐伏在山的右边,把红色旗帜隐伏在左边,并告诫他们说:“敌人来了就举红旗,听到鼓声就举黄旗,这时,全部埋伏的军队都要立即发起攻击。”
当天,陈友谅果然率船队东下,到大胜港时,水路狭窄,又遇上杨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