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读后感[优秀6篇]
2022-05-17 11:44:44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搜索 | 客服
A+ A-作者:李昱博
篇一: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读《论语》“为政”有感
李昱博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门派都有各自的为政方法,各持己见。读了《论语》中孔子关于为政的见解,感触颇深。
孔子告诉我们,为政是有方法的。对待民众,为政者应仁爱,“使民以时”、“先之劳之”,按时令使役他们。不在冬天让他们违背时令播种,应让他们休息,而不是将其看作牛马,老是干重活。不仅如此,孔子强调为政者要以身作则,不可以自己天天铺张浪费、好吃懒做,却让别人天天干活,没有休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生动地点出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为政者如果做到了以身作则,即使不下命令,下属也会行动。如果为政者没有做到表率,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会听你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将军曾多次亲自冲锋,身先士卒吧!同时君主还应按礼节使役臣子,不应将其当奴仆使唤,时不时给其任务。正如班级中班长、班干部要请同学帮忙时都应客气一点,不然同学会不大乐意的。同时,君主应爱护自己的臣子,不要虐待他们,不要让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但也不可铺张浪费。总之,作为一位君主,治理一个国家,应严肃认真,勤俭节约,谨慎诚实。即使子民不从,也不应用过多严苛刑罚,应用礼教教化他们,让他们不但懂得廉耻,还人心归一,劲往一处使,一举两得。
孔子还认为,局外人不应对为政者加以过多评价。毕竟,身不在其职,无法知其业。有时有些职业表面上看上去十分简单,其实可能异常复杂,正如老话说的“事非经过不知难”。同时,臣子应对君主忠心耿耿,即使君主没有重要自己,也不应对君子产生愤怒,而应努力改变自己,学习更多的技能。只有不见异思迁,忠于君主,这才是好臣子该有的样子。但是侍奉君主也不应过于繁琐,不然可能会被认为是在献殷勤,而招致侮辱。
在孔子心目中,用德行治理国家,如同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子上而众多星辰环绕他一样。舜正是这样一位好的为政者:他恭敬、端正地履行自己的职务。而那些用不道义的手段得来富贵的人,在孔子看来,这些人是不道德的,是失败的为政者,这些财物毫无意义,如浮云一般,如令,为政者,不仅指国君;为政,也不仅是管理一个国家。管理一个公司,甚至管理一个班级都是为政,从《论语》中学为政,努力成为一位成为懂得管理的“北极星”吧!
篇二: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何以“为政”
童宇杰
儒家经典以四书五经流传最广,其中《论语》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天下该如何治理,从《论语》中我们可得知孔子的“为政”之道。
天下是千万个家庭组成的,“为政”,我们可以从家庭说起。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不要让父母为子担忧。”我们用“孝”来处理家庭关系,不让父母为儿女担忧,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和谐、变得幸福。但是,“孝”难道很简单吗,其实不然,“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父母有事,子女去操劳;有酒菜让父母先吃,除此之外,我认为“孝”还应该是要与父母和颜悦色地在一起,相处时尊重父母,不争不吵,平心静气。
进入了初中,我们的班级之“政”该如何“为”呢?“何为则民服?”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服从。没错,要怎样做,班里的人才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用政法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只会暂时免www.i1766.com于罪过。如果一个班只用那些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压制强迫同学,迟早会出现矛盾,只有整个班级团结起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力量向前时,这个班就会一往直前,不断进步。所以想治理好一个班就必须要有团结向上的精神。
至于国家,想要治理好是很难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是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如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众多的星辰环绕他一样。这句话是孔子所述的“政”,他把用德行来治理国家比喻为站在北极星处一样,这凸显了用德行为政是多么重要。当今中国,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发展日新月异,不断走向富强。他们是靠压迫吗?不是,是人民当家做主,是民心所向。这不就是“为政以德”吗?
《论语》的智慧流传千年,其中的智慧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但时代不同,思想也有所不同,我们读《论语》也要懂得思考,不能照单全收。从为政篇我们学习到家国的治理方法,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笃学慎思,将其真正地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篇三: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为政
黄羿
我从《论语》“为政”篇中,读出两点内容,为政要礼信兼备,为政要知人善用。
为政要礼信兼备
礼制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礼在,人与人相处就有规范,国家就不会太混乱。周朝礼制最完备。拿士大夫来说,同级士大夫相见,必先亲自登门,和对方的下人预约以表诚意。约好时间后,才可拿着礼物真正登门拜访。进宅后客人要走右廊,主人走左廊。两人互拜的时候,拜访的人要躬得比主人低一些表示尊敬。这种礼仪确实有繁琐之嫌,但很明确地规范了士大夫阶层的社会交往行为,间接促进社会阶层的稳定。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去引导百姓,用礼教来规范他们,老百姓就会有廉耻之心。现任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坚守“礼仪之邦”,将中国建设得繁荣昌盛日益强大,在国际上也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为政”,不仅有礼还要有信。一个人要守信,“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没有诚信,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步的。就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过中不至”,便是一种无信的表现,后果便是被陈太丘舍弃了,连陈太丘的儿子也不愿意理他了。这让我想起班级公约。如果我们学生没有诚信,这公约即便再完善,也是一纸空文。一个国家更要守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信是“道”中的一方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只有礼信兼备,才能有人和,才能做到“多助之时,天下顺之”的局势。否则只能面对“寡助之时,亲戚叛之”的悲惨局面。
为政要知人善用
有了礼信和方法,会用人也是一大讲究。“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意在说明,要提拔正直的人将其置于邪恶的人之上,老百姓才会服从。也是在阐释为政要知人善用,治国要“利其器”,要“选贤以能”的观点。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真是更是在写“为政要知人善用”,刘邦有天下大好的贤才供他使用,而项羽只会单枪匹马,不服就干,连一个范增都用不起来,其实刘邦的才干大不如项羽,可他会任用贤才,运用计谋让他在与项羽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的结果也是刘邦成了汉高祖,而项羽只能与虞姬分离,自刎乌江了,同时刘邦的约法三章也是在阐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这也让我想到班级竞选班干部时,每个岗位都是选了最在行的人来负责,这也是为政要知人善用。
孔子关于“为政”的论述博大精深,我将继续揣摩他的微言大义,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篇四: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论为政
王士翱
为政,是一个国家兴亡的关键。政治处理的好,国家就兴盛,政治腐败黑暗,国家对应衰亡。从古到今,历朝历代,出了许多名相明辅名帝,他们的治理使国家达到“近者悦,远者来”。
何为“近者悦,远者来”?这是一个国家兴盛的表现。使国内的人心悦诚服,使国外的人愿来归附。这是为什么?因为国家强大呀,谁不想找一个靠山呢?大树底下好乘凉嘛,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却不多。明代张居正时期,真可谓是达到了这一高标准,不仅使国内的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足,还使鞑靼来封贡、归属,大蒙古也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是真正做到了“近者悦,远者来”。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古代政治的一条红线,既你不在那官位,就别掺和那方面的政事。这就有一个血淋淋的例子了,明代杨继胜同志科举没考好,到了南京翰林当了一位边修(正七品),可是他却看不惯当时混乱的内阁(严嵩),于是死劾严嵩,严嵩有点害怕,就让陆炳把杨继盛给砍了。虽然年轻的杨继盛精神可嘉,不畏强权,可是您只不过是位七品芝麻官,不弹劾不也就没你什么事了吗?可见瞎掺和政事的后果有多严重。
国家兴盛,直言直行,国家腐败,直行慎言,这是“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告诉我们的,我觉得这句话不完全对,不管是国家有道还是无道你都得谨言慎行,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你一不小心就会被贬,被剁,被砍,古代的朝廷就是这样的。上文的杨继胜同志也可以做一个典型,而正面典型呢,就拿李贤来说吧,他也是看不惯当时的朝政,又逢于谦被诬陷,结果被斩,悲愤交加,欲给于谦报仇,于是一直隐忍,先计除徐士贞,随后挑拨石亨和皇上的关系,结果石亨石彪全部被斩,曹吉祥感到不妙,准备谋反,结果谋反不成还白白被送掉性命,至此夺门之变三大主谋全部死亡,于谦也被平了反,可见谨言慎行的重要,如果李贤像当时的众言官一样,上书痛骂皇上,估计明朝也就只能存活个几十年了。
“事君数,斯辱矣”,这是我非常赞同的一句话,作为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小朋友,当然知道这句话重要意义何在,试想一下,假如一个人在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都向你说同一件事,你会不会感到厌烦?答案是肯定的。而大臣每天都在上早朝的时候,向皇上死谏,皇上会不会感到烦?那也是肯定的,因为皇上也是人。所以嘛,当有130个从一品到六品的大臣跪在皇帝家门口痛哭,那皇上岂不要震怒?问题在于当时的皇帝是世称明代最难伺候的皇帝嘉靖。于是呢,130个大臣15个入狱,其他全部廷杖60,所谓廷杖,就是锦衣卫们人手一个水火棍,对着你脱光的屁屁打一下皮就烂了,所以打了60下,后果很严重,当场死亡16人,重伤72人,别看数目多,没死已经万幸了,所以我又想起了一句话,“邦无道,危行言孙。”
最后再讲讲作为一个大国的子孙,我们应该怎么做吧!“虽之夷秋,不可弃也。”即使到了少数民族国家,中国汉文化的气节也不能丢,这就是炎黄子孙骨气的问题了,这就让我想到声律启蒙里的“苏武牧羊,雪履餐于北海”。这有一个典故,汉武帝时期国富民强,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用,欲使其投降。开始时将她幽禁在大窖之中,苏武饥渴难耐,就吃雪和旃毛为生,但绝不投降。后来又将他迁到北海放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获释回国。苏武历经艰辛困苦,留居匈奴19年,持节不屈终获释回汉,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华儿女有骨气,软硬不吃,这才是真汉子。
篇五: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为政:我读《论语》
柳林溪
在古代,想要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忠臣并不容易,而想成为百姓拥戴的一代明君更难,一个好臣子,一个好帝王,应具备哪些品质?又该如何正确处理好朝政呢?翻开《论语》,答案就在其中。
大臣刚上任时,要做到孔子说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才能“言寡尤,行寡悔”。上任以后,还需做到“事君能致其身”,竭尽所能辅佐君王。那么,如果“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该怎么办?《论语》中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我认为既然已经遵守礼制,尽心尽力辅佐了君王,同僚和君王自会看在眼里,奸佞小人的诬告也显得微不足道了。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君王每日批奏折、理朝政也会感到疲乏厌倦,劝说太频繁难免遭到厌恶,正如论语所说:“事君数,斯辱矣。”凡事都讲究适度,过,犹不及。成为忠臣的同时,保证自身的安全同样重要,应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而免于刑。”即国家治理有道时不会被罢官,国家治理无道也能免于杀身之祸。
不过,君王要想臣子“事君以忠”,首先自己要做到“使臣以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民才能有耻且格,只有为政以德,才能像北极星一样,让臣子、百姓居其所而拱之。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正是汉文帝重视农业,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以德化民,才形成了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局面。孔子说过,君主提拔好人、开导弱者,百姓就会更卖力;君主待人接物时能庄重自持,百姓就会更恭敬。鲁哀公曾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夫子答曰:“举直措措诸枉,则民服。”――推举正直之人管理奸佞小人,不听信谗言,就能受百姓爱戴。
不论是臣子还是君王,都要为政以德,心怀天下,才能造就国泰民安的盛世。
篇六: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为政
朱语涵
《论语》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其中我认为孔子关于“为政”的言论最为精彩。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期之。”孔子认为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如同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众多的星辰环绕他一样。孔子这句话用的极好,他把有德行的人比作北极星,而众多的星辰则用来比喻老百姓。孔子认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才配治理国家。从而可以看出,孔子很重视德行。
说到为政以德,让我不禁想到法国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戴高乐。在法国战败后他将政府和军队重建、扩大,坚持建立流亡政府。立下各种功绩。戴高乐还不慕虚名,非常廉洁,拒绝了元帅头衔和总统的退休金,所以他晚年生活非常简朴,靠写回忆录维生。因而被法国人评选为“最伟大的法国人”。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德服人,天下归心。所以孔子说这样的政治家譬如北极星,居于天顶,众星朝拱。
孔子不仅提出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还说到了治国以礼。孔子曰:“能从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能够用礼仪谦让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仪谦让让来治理国家,那要礼仪有什么用呢?这充分体现了礼仪谦让是必须要做到的。如果做到这几点,国家就不会有困难,如果不能,那便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因为孔子认为不仅要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还要用礼仪,用道德来引导百姓。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和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这也是建立当代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当今社会的礼仪,是众多社会规范的一种,在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缺少的一部分,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自身的形象,它规训我们的言行举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多学习如何去以礼待人,如何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在我们2105这个大家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宽以待人是老师的礼;尊师重道、自强不息、诚实守信是学生的礼。
古语有云“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而做人以礼,礼是为人的规矩,规范言行。这两点也是为政最为精彩地方。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