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墨观后感心得体会[优秀9篇]
2022-05-20 12:16:19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搜索 | 客服
A+ A-作者:周百万
篇一:青山不墨观后感心得体会
观看电视剧《青山不墨》后,被强大的开剧场面所震撼,那熟悉的工作流程和震山一吼的“顺山倒”扑面而来,如一页页书在心头翻过,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
如此引人入胜的电视剧反馈我们的是什么?为什么组织我们去收看?让我们明白什么?带着多个问号去思考、去观看。老一辈林业人,为了祖国建设的需要,工作在茫茫林海,克服了恶劣的气候,战天斗地,体现了林业人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体现了林业人高度的政治觉悟、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思想与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一片森林为了祖国建设需要而变成荒山,一片绿洲为祖国的发展而变成了一片荒地,老一辈林业人在奉献的同时欠了一片承诺!而我们就要接过这个承诺,封山育林、悉心培育、精准管护,由伐木人变成守护人,还青山一片碧绿,成前人一心承诺,共守共建青山绿水。
篇二:青山不墨观后感心得体会
七十载风云变幻,三代林业人浴火涅磐。4月6日起,由王洛勇、李幼斌、颜丹晨领衔主演的大型现代林业建设题材电视剧《青山不墨》,在中央一套黄金档播出,这是一部以伊春林区发展时期的重要事件为线索,以享誉全国的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林业英模的感人事迹为主要素材,记录并展现了伊春林业工人将茫茫林海建成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的“人间奇迹”,体现了林区人民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电视剧中那一声声响彻心扉的“顺山倒嘞”,时时萦绕在我的耳畔,作为80后的我没有经历过战天斗地,爬冰卧雪的年代,但是我的情感已经深深地和剧中的那些人物交融在一起,仿佛自己也置身在那“大烟炮,神鬼呲牙的风卷毛”“腊月雪,老爷们活的三九闹”的小兴安岭深处,我仿佛看到马永祥、郑毅、华青等剧中人物的生活原型,正在从那林海雪原、正在从那苍翠山冈向我走来……
剧中马永祥的人物原型马永顺,是新中国的第一代林业工人。他靠一把弯把子锯一人完成6个人的工作量,并创造了日产22。5立方米木材的奇迹,成为全国林区手工伐木产量之最。他结合木材采伐遇到的实际问题,创作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降低伐根法”等,www.i1766.com曾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东北林区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毛泽东亲自向他颁授了一枚金质奖章,他先后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
剧中管局局长郑毅深爱大山大森林,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密切联系群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领导干部,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在黑龙江林业大发展时期那位不计个人功名,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奉献给林业事业的张子良。
我在华青这个艺术形象上,已经看到孙海军的影子,听到孙海军在小兴安岭林海涛声中庄严的誓言:献身林业是我无悔的选择,绿一片青山是我不倦的追求。
在《青山不墨》的歌声里,我看到里面那每一个艺术形象,都闪耀着伊春林区乃至东北林区人一腔赤诚,不负青山,“扎根莽莽林海,无惧艰难挑战”的精神光芒。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小兴安岭广袤的土地见证了伊春开发建设七十余载的奋斗历程,更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人和心,总有一个在伊春,作为第三代林业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伊春特指要求的指引下,我们更要牢记嘱托接力奋进,绿色崛起勇毅前行,在焕发青春活力的路上相逢,共同欣赏正在徐徐展开的伊春生态美好画卷,共同聆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乐章。
篇三:青山不墨观后感心得体会
“林区人呐,这辈子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树吃树,但是这种靠法能靠多久?你不养山、养水、养树,早晚你得没吃没喝。”这段话令人深思,发人深省。《青山不墨》拍摄于铁力,取材于伊春,是以伊春林业工人与大山同悲欢,与共和国同成长为主题的一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电视剧。青山不墨,碧水丹青给广大观众和伊春林都人民呈现了蔚蓝的精神盛宴,一脉纯厚的绿色情怀。
作为土生土长的伊春人,见证了伊春这座林业城市“因林而兴、因林而衰、因林而转”的全过程,也见证着伊春正在“因林而富”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只有守护好我们的蓝天、绿水、青山,我们才能有好日子过,也才能过上好日子。
《青山不墨》播出,不仅让我慢慢走进了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更让我联想到伊春森工集团美溪林业局公司顺利河林场分公司获得“龙江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的唐凤立。采伐时他担任生产技术员,支道、主道、集材道,道道留下他深深的足迹,择伐、皆伐、卫生伐,块块映射出他疲劳的身影。“渴饮雪、饥啃馍”,住宿工棚、爬冰卧雪,每年都能完成木材生产计划。停伐后,担任营林技术员,为了恢复更新,种云杉、种红松,也种希望。种汗水、种辛劳、也种高尚,种出了满山翠绿,也种出了白发苍苍。和他从事一样工作的林业工人很多很多,都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他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求回报。老一辈林业工人把无悔的青春献给了党,献给了深爱的祖国,他们种出了绿水青山,一地春光,也种出了千秋绿色,万代屏障,种出了塞北林城、林都“宜”春。
一代又一代的林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用实际行动赓续东北开发精神、建设精神、振兴精神,保护生态精神的血脉。他们心怀梦想,崇尚劳动,脚踏实地回报社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这片黑土地上谱写多姿多彩的人生乐章,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是发展的基石、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美劳动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着神州大地迈进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琼林玉树新境界。观看《青山不墨》让你感觉到伊春的自然生态之美,让你置身于大森林,深刻感受到松枝挽着松枝,荡起绿色波浪,大地和小溪弹奏着和弦,青山与绿水环抱的生态之美。行至伊春,你会近距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之光芒。牢记嘱托接续奋进,绿色崛起踔厉前行。坚持“解放思想、绿色转型、生态立市、旅游强市”的发展理念,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
青山不墨百木天,丹青碧水览林都。红松故乡、林都伊春、生态之城、康养之地、宜居宜游,捧一捧绿色醉你,在线上线下等你!
篇四:青山不墨观后感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我正在收看央视一套热播的《青山不墨》。
《青山不墨》一部反映新中国林业建设的电视剧,由王洛勇、李幼斌、颜丹晨等主演,它形象地反映了新中国建设初期,林业工人为建设林场,建设新中国付出的艰辛努力。
《青山不墨》对场景的真实性,对细节的真实性要求很高。特色非常明显,环境真实,人物面临的困难重重。
开篇一阵暴风雪就扑来。一批新来的工人到达火车站。这批工人来自山东,这么大的风雪也让这批工人不是很适应。道路结冰,走路都会跌跤。煎饼冻脆了,掉在地上都碎了。一个晚上,雪就把房门堵住了。
细节上,人们讲话嘴里呼出白气,眉毛挂着冰渣,房屋屋檐挂着冰帘,剧中不仅有熊瞎子在出没,更有老虎在出没,还有狼也在出没。在这样的环境下伐木,工人的劳动强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其实这些内容起初并不能吸引我,直到我看到第一作业大队队长王胡子面对困难(粮食不够,工作条件艰苦,任务重,伐木人手不够,人心不齐,锯子作为基本的原始的伐木工具都不够用。)觉得任务不可能完成,就不愿接受任务,结果被书记撤了职。王胡子干脆自己给自己放假,不上班。队中的几个工人不服从新队长马永祥的指挥,甚至有人说他顶替大哥王胡子的职位,这是“猪八戒啃猪蹄”。我很担心也很好奇,马永祥能翻过王胡子(马永祥的结拜兄弟)这座大山,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吗?我迫不及待想第二天接着往下看。
剧情出乎我的意料,他俩怎么和好如初的,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想弄清原因。原来,王胡子非常诚实,认为任务指标不可能完成,他做不了队长,书记撤他的职他不闹情绪。结拜兄弟,一起从日本鬼子的枪口下逃出来的马永祥当队长后,王胡子不在背后说风凉话,而是故意闹情绪不上班,逼马永祥大胆拿自己开刀树立权威,助马永祥建立威望。
马永祥是无私奉献的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对国家有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这些林业工人在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拼尽全力支援国家建设。在没有机械工具缺少粮食的困难情况下,马永祥通过琢磨改进工具,提高效率来完成任务。他发明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安全伐木法,用一线工人的智慧提高产量。又在高产稳产的同时树立起植树造林思想,实现了越采越多永续利用的生态循环。
剧中,林业工人马永祥勇于突破、大胆改革,“计件工资”、“营林承包”击碎落后体制,带领林区闯出一条新路。在林区绿色转型时期他带领家人种树,成立护林队与滥砍盗伐、毁林卖林的犯罪分子斗争。其事迹和精神感动联合国,终获联合国绿色环保奖。
观看《青山不墨》时,我对剧中人物马永祥佩服至极。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不抱怨,不畏惧,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大胆创新,以国家利益为重,替林业工人着想。他既给工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又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砍伐任务。他无愧于全国劳模的称号,他的心系林业、勇于突破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
由此我想到了班级管理。班里总有几个调皮捣蛋,自律性差,整天惹是生非,让任课老师头疼的孩子。这些孩子,我也是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希望他能有所改变。比如,小付同学,不会吹笛,我亲自教他;纪律不好,给他管理别人的机会,想借此约束他自己;学习不好,肯定他其他方面的长处,给予其信心;作业方面,可以给他灵活,只要他能掌握所学知识;不放过他的任何一点进步和优点,发现就全班表扬;经常和家长沟通,家长态度很好,但效果基本没有。自己做了很多努力,感觉效果不大,尽管和他交流,他态度不错,只是没达到自己期望的效果,心里有点失落。这些孩子,就是班级管理中摆在我面前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仍然需要我的耐心,我的智慧。
总之,我遇到的困难,和马永祥的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我要向马永祥学习,敢于直面困难,多向名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勇于突破自我,敢于创新工作。
篇五:青山不墨观后感心得体会
我们站在小兴安岭的山巅
俯瞰大森林的绿色画卷
聆听久远的伐木号子
仿佛就在多拉快跑建设新中国的昨天
陪伴老英雄马永顺的弯把子锯
收藏了战冰雪斗严寒的昨天
蓊蓊郁郁的人工林
讲述着老英雄植树育林的绿色心愿
它们补救了过伐的欠债
像卫兵一样守护着新碳汇的家园
我们站在大箐山的纪念馆
瞻仰大森林公仆的典范
聆听历史凝重的回音
仿佛就在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的昨天
陪伴老干部张子良的办公椅
镌刻了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昨天
葱葱茏茏的人工林
弘扬了老革命扎根林区的红色心愿
挺拔巍峨的身姿
像战士一样护卫着林海雪原的明天
我们走近林都伊春的山边
游览大森林的绿色花园
放飞中国梦的新希望
绽放在姹紫嫣红建设新世纪的春天
陪伴新一代建设者孙海军的梦想
开启了创建生态文明家乡的新起点
漫山遍野的人工林
歌颂着新青年绿化美化家园的坚定信念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青山绿水映衬着新林区的清澈蓝天
伊春青山不墨绘国画
林都绿水无弦奏名曲
就让我们高举红松精神的旗帜
重温林业老英雄们的宣言
让生态资源结硕果
让林业发展谱新篇
篇六:青山不墨观后感心得体会
《青山不墨》近日在央视一套节目黄金时段首播。这部电视剧以巍峨群山、浩瀚森林的磅礴气魄,满腔的澎湃激情和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展现了新中国林业战线广大职工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不同历史阶段为支援国家建设、改革开放、生态保护、转型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我的情感已经深深地和剧中的那些人物交融在一起,仿佛自己也置身在那“大烟炮,神鬼龇牙的风卷毛”“腊月雪,老爷们活的三九闹”的小兴安岭深处,我仿佛看到马永祥、郑毅、华青等剧中人物的生活原型,正在从那林海雪原、正在从那苍翠山冈向我走来……
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与他们相识相处的时光。
马永祥在我眼前渐渐幻化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林业老英雄马永顺。
马永顺是天津宝坻人,1933年一路“逃荒”来到东北,在小兴安岭林区,受尽日寇和封建把头的欺诈压迫,1945年8月,随着中华民族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解放,大森林回到了人民手中。马永顺和许多林业工人一样,翻身作主,扬眉吐气,成了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
当时,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人民同国民党展开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解放战争。前线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而在小兴安岭的林海深处却是热火朝天。“一切为了前线!”他正像电视剧中的人物马永祥说的那样:“我是第一代林业工人,我们肩负着建设新中国的重任”,向东北林区伐木工人提出倡议书:战争打到哪里,木材就支援到哪里!并向其他工友挑战:在一个采伐期,自己要伐木1000立方米。他靠弯把子锯一人完成6个人的工作量,并创造了日产22。5立方米木材的奇迹,成为全国林区手工伐木产量之最。以后,他结合木材采伐遇到的实际问题,创作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降低伐根法”等,曾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东北林区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毛泽东亲自向他颁授了一枚金质奖章,他先后14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
我第一次见到这位赫赫有名的老人,是在1990年的初秋。那时我在黑龙江森林工业总局办公室工作。
黑龙江森林工业总局为了向国务院、林业部汇报森工林区已初露端倪的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即被人们简称为“两危”的问题,在组织详细的文字汇报中既要有“两危”的现实,又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领导提出要编制一部电视专题片,以便更加生动直观地介绍。我在完成脚本的创作后,便和总局宣传部的李瑞峰扛着摄像设备,坐火车来到当时全国林业系统最早陷入“两危”之一的“大老穷”的铁力林业局,拍摄马永顺在离休后,主动义务植树向大山“还债”的事迹。
那天,刚刚下过一夜的秋雨,早晨却是霞光满天。我们见到了马永顺,他身躯高大,肩膀雄阔,方脸浓眉,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伸出蒲扇般的大手,热情地和我们握手,在一瞬间我感觉到他手上那木锉一般粗砺的老茧。他喊惯了“顺山倒”的嗓子声音特别洪亮,说:“小王、小李,走!咱们上山去!”
他坐在那儿是一道岭,站起来是一座山,我这1米八的个头在他的面前都得仰视。我们坐车在山间砂石公路上走了一段时间,来到他以前工作的二股营林所的一处山脚下,从车上卸下一捆捆的树苗和锹镐等工具。他从身上背的挎包里掏出绳子,“嗖嗖”地把工具捆在一起,“哗”地一声扛到肩上,又要哈腰拎树苗……这怎么可以?瑞峰一手扛着机器,一手拎起两捆树苗,我争着把他肩上的工具扛到自己肩上,一手拎着一大塑料桶水,他两手像抓小鸡似的拎着五六捆树苗,“噌噌”地走在前面。雨后的山坡没走几步,我俩已是步履艰难了,再一抬头看他已到了半山腰……
马老挥锹挖坑,遇到有石砾的地先用镐刨,把树苗栽到坑里,填上土再用脚踏实,嘴里还念叨:“刨大坑,栽当中,培好土,踩实诚”口诀。瑞峰录像,我就和马永顺一同挖坑、栽树……太阳升上了中天,山坡上已是一片新绿。他停下手上活儿,直起腰身解下系在脖子上的白毛巾,边擦着头上脸上的汗水,边说:“小王、小李,都过来歇歇手。”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从挎包里拿出一个大海碗,从塑料桶倒出伏流伏流的一碗,一仰脖“咕咚”“咕咚”地喝了,一抹嘴,又倒出一碗,递给我,说:“喝一碗,凉快凉快!”我也是真热得嗓子里直冒白烟,就双手接过急切地往嘴里送,嗬!这哪里是清水,这不是酒头吗?他正笑眯眯地望着我。我一饮而尽,哈哈,五脏六腑即刻燃起一条火线。幸亏,我和瑞峰都有些酒量。那天,我们在山上就每人喝了两碗,在中午吃饭时又喝了一碗……
那天,我和76岁的马老成了忘年交。
1994年,马永顺在他80岁生日前,算了一笔账:自己一生砍伐了3。65万棵树,这是“欠”大山的“债”,这些年已经“还”了3。5万棵树,还差1500棵没栽上,他原打算用两三年时间把“债”还完。但子女们怕他累坏了,纷纷表示,今年造林全家齐上山,一次性帮他把“债”还清。那天,马永顺和全家15口人来到离林业局20多公里远的一个荒山坡,奋战一天,栽下1500棵树苗,实现了他向大山还“债”的夙愿……
我到黑龙江林业报社任职后,第一次采访就是冒着凛冽的寒风,采访我尊敬的马永顺老人。以后我又数次采访或随同领导看望他,写出的通讯、特写、专访在《黑龙江林业报》《工人日报》《退休生活》等报刊发表,后来又和其他同志合作在《黑龙江日报》发表的通讯《马永顺:无愧于大森林》,分别获得全国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和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997年10月,哈尔滨电视台记者郑明说:“马老来了,住在你们黑龙江林业医院,怀疑肺部有问题。”我们赶到医院,在病房看到的马老仍是一身英雄豪气,仍是声音洪亮地说:“我的身体我知道,啥事儿都没有!”果然,几天后检查结果肺部的阴影只是一个过去的病灶。我们在他出院那天陪他在饭店喝了一顿大酒,让他过过在住院期间不让喝酒的瘾。
2000年2月10日,87岁的马永顺走了,把自己的生命化作了小兴安岭绿波翻涌的万顷林海。
此时,我看着剧中的马永祥,耳畔又回响起马永顺对我说的话:“现在,我老了,可我照样可以上山造林,给小兴安岭多留下几片青山,给子孙后代多留下几棵大树。”
剧中林海市林管局局长郑毅深爱大山大森林,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密切联系群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领导干部,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在黑龙江林业大发展时期那位不计个人功名,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奉献给林业事业的张子良。
少年时代,我就经常听父辈讲起林业战线的这位老领导。
1905年,张子良出生在陕西省清涧县无定河边一个穷苦的农家。1934年,他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工农红军,加入了清涧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并担任经济委员的职务。1935年5月,国民党军队对陕北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攻,他把苏维埃政府的财政账本和打土豪收缴的金银细软仔细地包好,藏在一个山洞里。在敌人的大搜捕中他身陷牢门,受到严刑拷打,可他宁死不招,后被释放。他不顾身上的伤痛,翻山越岭来到延安,1936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中共中央党校供给科科长、中共中央办公厅总务处副处长、供给处处长,负责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生活和中央机关事务性的管理。
1944年,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党中央决定于1945年在延安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但当时延安没有能容下近八百人的会场,中央决定建设中央礼堂和供代表住宿的房舍。张子良接受了这个任务,他向毛主席保证:“我一定保质保量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从选地址、图纸设计到购料、组建施工队伍都亲自过问。特别是在杨家岭中央礼堂施工开始后,他住在工地上,废寝忘食地和工程技术人员、施工队伍一同摸爬滚打……1944年,他被评为中央机关群英代表大会特等模范,获得了毛泽东亲自签发的奖状。
1948年11月初,党为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派已担任牡丹江金矿局局长的张子良来林业战线工作。
从此,他一头钻进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在调查研究中,总结了职工群众在生产中创造的经验,主持制定了森工、制材、木材综合利用等一系列操作规程、管理条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决了东北解放初期林业生产缺设备、缺技术力量、缺管理经验的三大难题,为东北和内蒙古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被当时的苏联专家称为“中国的林业专家”。
1954年秋,张子良调任林业部木材生材局局长;1956年8月,任林业部部长助理;1958年,他经多次申请重又回到东北林区工作,担任了带岭林业实验局党委书记等职。这段时间,他就像电视剧里的郑毅一样,对于长期采伐、超指标采伐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他也像郑毅那样常把“砍掉一棵树,就是一袋烟的工夫,想长成一棵树,那可就是上百年的工夫”这句话挂在嘴边,致力于森林更新、森林经营,提出了“加速人工培育森林乃是客观形势的要求”的经营方针。
1992年,我的家搬到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的后院、哈尔滨市南岗区第二方圆里。在我住的单元三楼住着一对老夫妻,他俩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在楼道或院子里每次见面,他俩都笑呵呵地主动打招呼。后经别人介绍才知道:他俩是张子良的儿子、儿媳张洲林夫妇。
我怀着对张子良的敬仰之情,多次采访了这对老夫妻。
在他们断断续续地讲述中知道,1962年6月,张子良病倒在伊春林区的大山里。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子良终于挣脱了死神魔爪。一天,他对张洲林说:“你搀我到苗圃看看,我放心不下!”
张洲林搀扶着父亲来到苗圃。当他看到那些苗子长得绿油油的样子,在病床上悬着多日的心终于放下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时,太阳已经偏西了。张子良仍坐在苗圃的土埂上。张洲林说:“爸爸,我们回吧?”
他看了看儿子,说:“你再陪我上山看看造林地块!”
张洲林看到爸爸一脸疲倦,就劝他早些回医院休息。“这儿育的是苗,山上种的是树。”张子良说着艰难地站起身,拄起拐棍儿就要走。张洲林没有办法,只好搀扶起爸爸趔趔趄趄地爬上南面的山坡。张子良蹲下身子,看到嫩绿的树苗,高兴地对儿子说:“它们长大了,我们的国家就不会缺少大森林了!”
1972年,张子良在那个严寒尚未退去的春天,离开了他当作自己生命一样热爱的黑龙江的大森林和新中国的林业事业。
“咱的林子咱的山,咱的头顶是蓝蓝的天……”“咱们工人哼哈嘿,有力量哼哈嘿……”在《青山不墨》的歌声里,我看到里面那每一个艺术形象,都闪耀着伊春林区乃至东北林区人民一腔赤诚,不负青山,“扎根莽莽林海,无惧艰难挑战”的精神光芒。
篇七:青山不墨观后感心得体会
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以来,我每天都坚持收看,现已连续看了8集,对该剧剧情有了大致的了解。该剧人物中马永祥、郑毅、华青等为代表的林业英雄模范,是以伊春林业战线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英雄事迹为主要素材进行创作的。该剧再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林业工人扎根林区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呈现了林业工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了林业工人历经开发建设、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段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华美篇章。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伊春日报、林城晚报、伊春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经常报道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林业战线英模的先进事迹,他们的名字已家喻户晓、留在那个年代每个人的脑海里。我时常在新闻媒体中关注到他们的感人事迹,对从心里对他们毅然决然扎根林区,深深地根植在这片黑土地上,无怨无悔地奉献了毕生经历的高尚品质、大爱情怀、无私奉献精神而产生由衷敬意。马永顺在伊春林区开发建设时期,为了多出木材支援国家建设,他结合木材采伐遇到的实际问题,发明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降低伐根法”等,曾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东北林区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毛泽东亲自向他颁授了一枚金质奖章,他先后14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在伊春林区开发建设时期的伐树能手,砍伐了36500棵树,离休后主动义务植树向大山“还债”,在晚年实现了向大山还“债”的夙愿。2000年2月,87岁的马永顺走了,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小兴安岭绿波翻涌的万顷林海。
育林功臣孙海军从东北林学院采运系毕业,被分配到双丰林业局茂林林场,成为一名采运机械技术员,一干就是几十年。孙海军采伐了10多年,共采伐60多万立方米木材,其中80%左右是红松。在油锯和拖拉机的轰鸣声中,他发现,一座座郁郁葱葱的青山很快就变成了“秃山”。大森林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上苍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咱林区人的命根子!大山里的树木生长期很长,尤其是珍贵树种―一红松,需要生长百余年才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咱林区人的命根子!大山里的树木生长期很长,尤其是珍贵树种―一红松,需要生长百余年才能成才。正因为他有了这样清醒的认识,才有了在之后的20多年里,带领职工在福民经营所造林11万亩,存活200万株的壮举。他对大山大森林不仅有朴素的感情,更有尊重科学的精神。他不断探索营林规律,带领职工营造的11万亩人工林,成活率达到96%以上,成幼林抚育合格率达到97%以上,采伐迹地更新率达到100%,创造了高寒地区育林的奇迹。有人为他算了一笔账:他植的树如果以两米远的株距单行排列,可绕地球一周。电视剧中的一幅幅画面让我想到了在我学生年代读过的一篇课文――《松树的风格》。松树不择地势环境,不择土壤的贫瘠,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这不就是林业工人扎根林区艰苦创业,不畏严寒酷暑,有着坚韧顽强性格、奋发向上乐观精神的折射和真实写照林业工人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红松品格的体现!他们犹如一棵棵凌霜傲雪、超然挺拔的红松,不畏严寒,坚韧刚毅,巍然屹立,展示出一种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一种威武不屈的铮铮铁骨、一种永不低头的坚强性格、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大无畏气概、一种具有高贵品质的内涵质地和恢弘恣肆的道德属性,犹如一根根擎天大柱,在风雪中伫立,擎起林区开发建设转型发展的历史重担,浸染了青山不墨的千秋画卷!吗!是无法估量。林业工人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红松品格的体现!他们犹如一棵棵凌霜傲雪、超然挺拔的红松,不畏严寒,坚韧刚毅,巍然屹立,展示出一种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一种威武不屈的铮铮铁骨、一种永不低头的坚强性格、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大无畏气概、一种具有高贵品质的内涵质地和恢弘恣肆的道德属性,犹如一根根擎天大柱,在风雪中伫立,擎起林区开发建设转型发展的历史重担,浸染了青山不墨的千秋画卷!
篇八:青山不墨观后感心得体会
笃定青山,遂心愿、勇挑重担。
为国家、满怀斗志,力夺高产。
风雪严寒驰脚下,暑霜苦雨飞云乱。
栋梁材、血汗洒峰峦,英雄汉。
当红日,层林染。光阴转,情悲叹。
树苗植荒源,还林无憾。
昔日手擎弯把锯,如今铺绿迎鸿雁。
惠子孙、福筑万千年,丰碑奠。
篇九:青山不墨观后感心得体会
地冻天寒,风肆虐、不屈豪杰。
战雄岭,集材伐木,号声清彻。
卧雪爬冰躬甲胄,餐风宿露披星月。
强硬汉,舒壮志豪情,呕心血。
天皓皓,风烈烈。行陡峭,居冰穴。
塑嶙峋风骨,奋飞横绝。
壮阔天空彰锦绣,峥嵘岁月鏖风雪。
念苍生,铁马执金戈,嗟刚烈。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