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优秀8篇]
2022-05-24 12:52:12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搜索 | 客服
A+ A-作者:周百万
篇一: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世人唏嘘点评史中人物,以“命薄如纸”四字为概述。历史书几经删改,最后残余在薄薄纸张上提及他的也不过寥寥几笔。至此,我对他的印象也就停留在了――洋务运动创始人、一代政治军事重臣,他的一生最终诠释起来也不过是多舛的晚清。
后世的人都传曾国藩有功有过,历史评价的辩证看待也将他硬生生分割在了过去的长河,分隔在了那个风云难测、人心善变的封建闭塞时代。直到读到以他自己挥洒笔墨写下的厚厚家书,他才慢慢走出史书的铅字,走近我,以平淡而寓意深远的文字吸引我也能慢慢走近他所身处的那个生民难安的世间。
家书开篇,他说与诸弟:“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于己身培养孝悌仁义的基础价值观,于身外诗文作字、建功立业,由内化传统道德,至外显胸中气度才华。由内而外,得寸则我寸、得尺则为我尺,寸寸进,尺尺入,生生不息。可见他讲求实干,致力于内外兼修,因而他虽出生于普通耕读家庭却能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个中艰难,只有他自己靠着“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一一品尝。他的官途昌顺是早年屡屡落第而后的苦尽甘来,而他本着不能让小辈重蹈覆辙,经常告诫诸弟不能无故而怨天尤人,凡是遇到牢骚欲发之时,一定要自躬自省“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他像一个也曾年少轻狂的人,也想以身为诫,提醒心焦气躁的兄弟如何窥见浑水之上的天明。大厦将倾,他作为重臣会凭自己之力扶持至身死,但倾颓之势势不可挡,除却他非最高阶级的绵薄之力,能做的只有委婉劝诫族中子弟明哲保身、勿?浑水。
当然,出我意料的是身居高位、诸事缠身的他竟对庞杂家族中每一个族弟都这般了解,会抽出空闲对每一个兄弟单独寄去一封封手写信。
他说与温弟“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据悉,温甫是曾文正第一个单独寄出信的对象,这封信洋洋洒洒教授进学方法写了近千字,数个“万万”的叮嘱可见他对这个弟弟的疼爱与希冀。“笔力实实可爱”,满溢的称许让我透过寥寥六个字看到了捋着胡须、捻着弟弟的来信书文,欣慰地笑得白须颤颤、不住点头的寻常兄长。在温甫身上,他更多的看到了当年埋首读书、文采飞扬的自己――也曾落第而寞寞孤寂、满肠愁绪,也曾受黜而困心横虑、心有愤愤,无数身影在他得知温弟境遇、读罢温弟来信后于眼前重叠,或许他起意第一封单独寄给温弟也有写给当初求仕的自己的私心,弥补当时未满的遗憾,告慰现在得失难求的自己,让他好好走,但行前路,莫忘初心。
要说被去信最多的,粗略看来是九弟沅甫。数封致沅弟“专而精,分而散”“庸人以惰字致败,才人以傲字致败”“成功得名不尽关人事”……九弟作为武官的弊端一一体现出来――少耐心、乏专心、有傲气、动意气。老九曾在信中说过很多不该说的话,惹得兄长批评“满纸骄矜之气,且多悖谬之语”,曾文正作为官场老人在读到这些妄谈朝政的言论,已然看到了这背后牵扯的利益与前程末路,他不再循循善诱,而直击要害,数个反问句抑扬顿挫,转瞬从慈兄变作严师,“吾辈所以忝窃虚名,为众所附者,全凭忠义二字”高官的气场立时展露无疑。收笔处曾文正直接表明自己强硬的态度“嗣后弟若再有荒唐之信如初五者,兄即不复信耳”。或许有人会认为为保住头上乌纱,他是否太过于提心吊胆。在我看来,作为一个高官,及时制止妄议朝政之风是对官宦集团内部稳定的维护之举;作为曾氏之人,保证家族安稳不没落是他身为族中子弟的职责所在;作为曾国荃的长兄,引导弟弟的为人处世之路的担当所需。无论是否刻意写给朝廷看,拳拳真心不可轻视。
实际上曾文正去信说与的人有很多,不仅限于兄弟,还有父母妻子,甚至还有祖父母。纵然身处那个通信并不方便的纸张驿站时代,纵然身为重臣空余闲暇时刻并没有那么多,一封封书信不停断地来往,一句句“书不详尽,余俟续具”“国藩手草”却流露了他对家族血脉至亲的思念与关切。字里行间有他在职的琐事,有他对时局的分析,有对家中事务的关注,有对身体状况的浅谈,更多的还是他自己毕生对人世体悟的倾囊相授。字字句句充斥了一代重臣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显示了一个晚清士人的思想觉悟,鲜活而又真实,平淡也满含质朴真心的哲理。不同于旁人笔下的那些或多或少带个人主观意识对他人生命的观照,厚厚一沓家书由他自己提笔娓娓道来。作为最了解曾国藩的人,他的笔下有一个入仕做事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的毛躁青年;有一个垂老长坐月光下三省吾身的清瘦背影;有在病中开始内省增疚,后悔没尽快为母亲觅一善地养老,没再多花心力教导子侄有所长进的沮丧病者……有很多史书上看不见的曾国藩,有很多言为心声的曾子城,很多原原本本、不加渲染的他自己。
百度词条中说曾国藩,提及他因与外国人交涉不得民心,而留下“曾国藩背负骂名,病情加重”让后人品味。而在他病逝后“百姓巷哭,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世人的追捧与唾骂似乎如墙头野草摇摆不定,他在众人眼中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贼?他的好坏功过到底由谁来评分?是那个没落崩溃的朝代吗?还是曾经辜负他或是他辜负的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亦或是现代执着于考究前世的我们?我不知道,我想他自己也不知道。人生几十年,王朝几百年,留下的人物何止千万,除了死在众人面前的能够当众一呼留下绝命词,其余的,美化者多,污名者多,篡改者多,有多少是自己开的口,写的自己。
南环瑾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纸张的记录尚且遗失难得,口头轻飘飘的传言有能辨别真假的含量又有多少。从前我认识的曾国藩似乎是见识不够深刻长远的臣子,洋务运动的推行只看到了器物的改革,屈辱条约的签订只看到了保住最高阶级的自高自大,似乎他在历史书中没有什么过于正面的形象。而今我读到了他自己书就的家书,我读到了他对最亲近之人的教诲叮嘱,修身、治学、齐家、为政、处世、治军、用人、师友、理财、养生,能想到的以及出人意料的篇章,将近三百多页的家书,更多面的曾国藩自己走出了世人褒贬不一的评判,走到了我面前,告诉我,他是晚清的曾国藩,不负名衔的曾家人。
毛主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很多后世的大人物都高度评价他的品行。我读了家书,我也愿意去相信他是胸有万千沟壑、骨有君子气节的晚清代表,是晚清浓墨重彩的一笔。家书体现的是他以小处观大势的心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治家平天下在他身上得到了圆满的体现。曾国藩在生前多说与他人,而在他死后无数名人才说他对错,或许他早已不在乎后世说他如何如何,若为君子,君子死节,也是铸刀跪呈,让世人杀他。但我想说与他,史书的铅字已淡,众说纷纭尚存,即便如此,你在家书中剖露的心声,时间总会寻到惺惺相惜者,还你一个身后名。
篇二: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不可不谓有治国之才,坚忍不拔之志。他在我的印象中活得单薄又直观,他的光环在历史书中,在知识点里,他与湘军,与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他是封建地主阶级,也是先进中国人,如果问我曾国藩是个什么样的人,之前的我会这样回答。
现在的我又会怎样去说呢,我不过是看来他写的家书罢了,大概能了解的,也只是他想为家人子孙后代留下的,他自己呢?除了他再没有人能说清。
从他那一封封恳切家书里,满是对子孙亲眷的殷殷教诲,他说“吾家子侄,人人需以勤俭二字自勉,庶几长保盛矣”;他反反复复又复复反反地提醒女眷不可奢靡;他督导战事,每一次的用兵如神都是长久的深谋远虑;他反省,他说他愧对江西绅士;他痛心,又一位挚友兄弟战死沙场;他迷茫,这个国家究竟何去何从。而从那些家书的细枝末节里,又透露出他一身病痛,以致久病成医;他也想“躺平”,说“大局日坏引退未尝非福”“唯有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他生于国家大厦将倾之际,他没有超于常人的天赋,他“比贼笨”的故事广为流传,他甚至科举考试都不名列前茅,但就是这样的他实现了十年跃七级,一步步成为晚清的中流砥柱,欲力挽狂澜于大厦将倾。
在那一封封的家书里,有家长里短,亦有时局险恶,更有他作为当时时代的一个先进人物的迷茫。他曾在信中坦言“洋人电气线之说断不宜信,目光非他物可比。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又在后期着手于洋务运动的开展,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样的转变反而更让人看出他在世界变幻莫测的发展中选择相信进步,决定改变。怀着一颗传统的心对新事物提出质疑,又怀着一颗救国的心对新事物提出学习,敢于承认自己当初的浅薄,敢于改正自己的举措,可谓赤诚了。
作为曾家的家长,他对子孙提出“不忮不求”的要求。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曰即卑污。他身处高位,已然识得高处不胜寒,在那个黑暗又泥泞的朝堂,他见惯了奸佞谋害忠良,也见惯了官场上追名逐利到最终一场竹篮打水。他在其中,就已经要“坚守初心”了,可换句话说,“坚守初心”不就是初心难以坚守吗?他承认守心之难,便更要教导子www.isanxia.com孙“不忮不求”,当你满心被权利与欲望填满,在没有去处给你的真心一个得以喘息的空间时,人便同于行尸走肉,站在这青天白日下也无法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而在朝堂中,这便相当于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招致满门祸患。
他像是没有退隐的陶渊明,在脏污的朝堂上战战兢兢又坦坦荡荡地守着自己的方寸之地,若能再为他的国家做些什么,那便再好不过。
他的家书留给子孙,也留给我们,我们能够以此窥见那个时代,也能以此稍稍窥探他的内心,“余生平亦颇以勤字自励,而实不能勤。平生亦好以俭字教人,而自问实不能俭”“余右目久盲,左目日蒙,作字非常之苦。所开方凉药太多,余不敢服,恐蹈郝医之覆辙也。不治则左目不久必坏,殊为焦灼”。他一点一滴地反思自己,也在一丝一缕地忧患自己,怕自己事业未成而中道崩殂,怕自己家国未救而有心无力。他知晓自己的身体状况,可就像左宗棠选择抬着自己的棺材也要去收复新疆,他就算拖着残破的病躯也要为这个苟延残喘的帝国做些什么,不然这样青黄不接的时候,也实在是无人可用。
人有各自的信仰,各为其主也是值得敬佩的。我们站在现在的角度看过去的曾国藩,他服务于晚清,剿杀太平天国,他看着国家衰落,对外战争几乎屡战屡败,他逝世于1872,一个不高不低的时间,没看到帝国最后的破败,没看到瓜分帝国的狂潮,同样也看不到先进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看不到可歌可泣的浴血奋战,看不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最终站起来。他逝世于一个破败的王朝,即使当时看起来一切还好,太平天国被镇压了,洋务运动也正如火如荼,他很幸运,离开的时候,正是他想象的向好的样子,不像曹雪芹,非得把那万紫千红纸醉金迷看遍,还要经历那一番门前冷落鞍马稀。这也算是曾国藩的幸与不幸之处了。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这句话曾国藩坚守了始终,也当是我们的处事之道,没有什么是一直长久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不可能让时光倒流,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我们回顾曾国藩的家书也并不全是为了窥探时代窥探他的内心,更是要从中汲取一些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与处事方式,于他人的经历中摸索出自己的处世方法,以那个时代反照当今的现实并着手着眼于未来,当今青年应当做的大概也是如此了。
篇三: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翻开泛黄的旧书页,在这本高中历史课本上,我与曾公初相识,这位操练湘军,平反叛乱,严于律己,自正其心以维世道的晚清名臣穿越百年时空,无声踏来。他身为一介书生,讲大道,行大义,立志做“无愧为天地之完人”,平定天国叛乱,其行其绩,确为晚清众臣中的一颗明星。但他也曾经杀戮屠城,求和列强,又不可不叫人疑惑:此屠夫,何至于神坛之上?如此矛盾之处,矛盾之人,我们今暂且不论,自有历史评判。只看《曾国藩家书》,学习此中道理之处。
在如今的时代,应当很少有人再写家书了,浅读曾国藩家书,也能感受到他对家人所饱含的拳拳之情。曾公资质平平,却通过自我意志的“刻苦训练”,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业,各中答案,在其家书中不难找到。
“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在这本三十一万字的家书中,时常见到这一个“恒”字。做学问讲究恒心、诚心。从曾国藩的求学入仕经历中不难看出,恒心求学这一人生信条对他的人生、命运产生过重大影响。曾国藩本人从十四岁起前后考了七次,直到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还是个倒数第二。跟同时代的左宗棠、李鸿章相比,曾国藩绝对当得起“笨拙”二字。但勤能补拙,坚持恒心求学,总能水滴石穿。曾国藩读书喜欢一句一句读,一本一本背,不读懂或者背熟绝不往下读。在这样的苦学锤炼之下,终于在二十七岁那年入仕翰林,开启了他的名臣之路。
曾国藩不仅在读书求学的道路上坎坎坷坷,入仕之后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国藩入仕将近四十年,除了最初在京做官的十年里没有什么风浪,余下的仕途生涯,几乎都在劫难中度过。与声势浩大、风起云涌的太平军作战时,衰弱的清军几乎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曾国藩也曾三度欲跳江自杀。除此之外,身体上的病痛,也在不停地折磨着他。他时常头昏疲劳,出现严重耳鸣。生过三次重病,几乎吐血而亡。还有奇痒难耐,脓疮丛生的皮肤藓,忍受着这样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曾国藩再一次践行他的“恒心”原则,他操练的湘军以“结硬寨,打呆仗”闻名。用最朴实、最笨拙的办法打下了安庆、九江、天京,以一个文臣书生的体弱之躯,完成了许多武将勇士都不能完成的壮举。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曾国藩在家书中常常为告诫诸弟、指点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道理而执笔。在封建社会,兄弟之间相互影响,家族的兴盛衰亡与个人命运一般重要。在曾国藩的诚心教育下,四个弟弟与他命运相连,其中二人甚至战死沙场。
当我们再度回顾这段历史,仿佛看到一个传统的儒大夫,见到一位体弱多病但坚韧恒定的老头子,纵使大厦将倾,风雨飘摇,也仍然选择逆流而上。功有平反,罪有杀戮,黄沙已过,青史垂名。
篇四: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如实相告,初读《曾国藩家书》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且不说书籍本身篇幅宏大,近1500封书信,横跨三十年的历史,加上晦涩难懂的文言,每每翻开书籍都需要一次心理建设,并且读完一封书信需要一段时间消化,真是读得十分“深刻”的一本书。俗话说,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抱着发黄书皮的旧书,竟然还读上了瘾,特别是文正先生和弟弟、儿子的通信,因为极有代入感,所以读下去的心便也愈加强烈。
我对曾文正先生的初印象来自历史书上的描写,失败的外交事件有很多负面评价,所以说我的初印象是带有狭隘的。看到中间部分,其实我对曾文正先生已经完全有了新的认识。这也许就是为何同为晚清名臣,曾文正先生和左宗棠先生后代的成就和际遇却有所不同。曾文正先生有言,“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此种主张放在当下,也是十分符合时代要求的。
通读完《曾国藩家书》,不难发现全文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教诲,一是行军治政,二是为人处世。
在我浅薄的观点里,行军治政为的就是一国百姓安居乐业,《曾国藩家书》中反映的也正是这一点。曾文正先生谈到为民爱民时说:“吾自三年初招勇时,即以爱民为第一要义。”而这恰好与如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以勤与爱民回报君亲》中,他也提到“行军本扰民之事,但刻刻存爱民之心不使先人之积累自我一人耗尽。”心存惠民,才有了后世曾氏的辉煌。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曾氏家书中为民爱民这一点在腐朽的晚清没有得到实现,也是曾文正先生自身的争议点所在,但相信在今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然是人民为重,人民为先,共筑中国梦。
曾子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实现任何成功事项的基础,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中之重,所以《曾国藩家书》中提到的为人处世的方面正是我非常印象深刻的部分。古今中外,的确有不少圣贤人士为人类作出各类道德模板,而在曾文正先生身上,让我久久赞叹不已的却是“迟钝”二字。忍得了,等得起,守得住,是一流的智慧。有时候,迟钝其实是一种极强的优势,懂得克制身体的及时反应,能等待系统给予反馈,再根据反馈进行下一步的行动。但如果每一次反应都是即时的,其实这个即时反应却过了量。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名要趁早”,一部分人最终是大器晚成的。“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迟钝与懒惰、逃避不同,曾文正先生的“迟钝”是超脱一般世人的超一流智慧。
家书既是曾文正先生人生准则的反应,也是一位儿孙、丈夫、长兄、父亲对家庭的爱,更是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缩影。中国传统家庭讲究家长制,强调长幼有序、上下尊卑,这一点在《曾国藩家书》中是有一定体现的。家书的称谓和祝词上就可以看出具体的表现,如:对祖父母,曾国藩毕恭毕敬,称“祖父大人万福金安”,“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等。“万福金安”,是祝颂请安之词。而作为一位父亲,曾文正先生对儿子口气大变,称“字谕纪泽”、“字谕纪鸿儿”‘以这种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方式通信’完全是发号施令的口气。于我来说,我对这种“两面”行事是不支持的,我们与父母需要尊敬,更需要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但并不等同叛逆和无礼。平等的沟通才是有效沟通的第一步。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曾国藩家书》相伴的这段时日,确实是十分痛苦和难受的,面对大段的文言,常常想要放弃不读;面对读不懂的地方,常常长夜难眠、反复思索无法得出自己心中明确的答案。我却是十分感恩这段相遇,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贤人的生活方式,从而得出了一点人生启示,愿今后都能一直用在实处上。
书还在床头,期盼来日再会。
篇五: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孟轲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国藩先生作为湖南一代杰出之士,通过一封封家书,将大智慧传递于我们心间。
开篇指出“立志”,人贵有志。何谓曾国藩所说的“志”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立志当致力报效于国家,贡献于社会,在其间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吾辈青年,立下远大之志向极为重要。最近冬奥会引发关注,其中中国滑雪运动员谷爱凌便给我们带来了青年一代立下远大志向的榜样力量。她自13岁之时便立志站在北京冬奥会的领奖台上,代表中国出战,赢取属于中国的胜利。正是因为仅仅十三岁的小孩,立下了远大之志向,才得以让18岁的谷爱凌就在2022冬奥会上夺金,让越来越多的人被她的自信阳光吸引。而前辈曾国藩先生写在开篇的话,所言极是。
“有识有恒”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谈到有识,他说:“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少年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然“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为人父母当严而有恒。曾国藩就是这样的有志有恒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读书学习日不间断,坚持用小楷写日课(即日记),一有什么想法就记下来,以使自己随时克服过失。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而且告诫自己的弟弟们:“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他还提到了自己的弟弟,心高气傲,性格浮躁,可是即使是再大的成就都需要靠长期地点点滴滴的积累而成,一切想有所成就的人,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天赋不高,也不要抱怨外界的条件不够,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因此我便想起尼采的那句:“其实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就越要扎根于黑暗的地底。”
无论在怎样的时代,想要做成怎样的事,沉得住气、不浮躁,往往都是极为重要的。正所谓,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现如今不少年轻人急于求成,却忽略了扎根积累,所以才没有获得最终的成功。因为学问的功夫,在于日积月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有豁然贯通的感悟。而曾国藩先生也说,学问不能仅限在书本之中,也可以在家风建设等方方面面来实现。
因此关于立志便讲到此处。曾国藩先生关于做人修身,亦分享了独到见解。
最打动我的便是两个字――“勤”、“谦”。庸人以惰致败,才人以傲致败。唐浩明先生评:“有才干的人,往往容易骄傲,一旦骄傲,便会高估自己,又极易以轻慢的态度待人,前者导致师心自用,后者导致招人怨恨。”因此我辈青年,做人之时不得骄傲,在困境中拔地而起逆境重生,在顺境之时不要轻易骄傲,方才能把路走得更长些、更远些。
而另一个要诀便是:研己。最佳的方式便是记日记。曾国藩先生为了严于律己,每日记日记来自我反省,只有在不断地复盘中,方可找到自己一天中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由此做到高效和自律。而我们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亦有许多需要复盘和改进的地方,因为每天都是新的,即要带着更高效的方法来开始新的一天,如此这样,我们便能做到真正的慎独和自律自省。
关于读书和治学,十分赞同:“由博返约、由粗到精”的方法,便是读书应该要有所选择。我们在研究学问的道路上,时常会浅尝即止,这样的非深入学习,让我们看似习得不少,然而却又钻研不深,这样的读书方法实则是不利于研究学问的。只有在一个方向深入的钻研,将繁化简,才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顿悟之感,而说到此处便再提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是治学还是成事,都必须有长久的积累。
我们生在五星红旗之下,处境不似曾国藩先生的时代那般艰难,既往不谏,那些或屈辱或惨烈的岁月已被时光逐渐抹平。生在和平年代,我辈不以做栋梁之才为目的,却以为国家和社会效力为责任;不以读书之多少而论英雄,却以治学严谨之态度静心研学;不以职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而示权威,而以心中的不灭的远大志向勇往直前。当立下鸿鹄之志,三省吾身,日积月累,圆家国梦!
篇六: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改变,我们要一份责任心,对待工作要克尽职守,兢兢业业,对待身边的朋友要有情有义,对待亲人要尽我们的孝心……
篇七: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最近读曾国藩家书,现在手头的这本,收录的不全,很多人都推荐岳麓书社版本的,拿到那个版本需再读。
宋庆龄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的性格才能,受家庭、父母影响最深。”我们常说:身教胜于言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一个学习的榜样。
曾国藩的多封家书中提及“恒”,给兄弟书信中提到读书需有恒,给孩子书信中要求习字需有恒,劝导九弟说做本职事情需有恒。他最著名的那句:“凡人作一事,便领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忘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他在日常读书习字习,也日日坚持不懈怠。
在书信中,以自身为例,因为“恒”而有成绩的希望家人借鉴,同时自己未坚持住的,也分享给家人让家人以他为诫。“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这是他规劝九弟时的后半句。
读完他的这几封家书,我该借鉴的不仅是他对“恒”的重视程度,更值得我借鉴的是他以身作则的态度,最为佩服他在家人面前以身为诫的这种勇气。
家长作为榜样能促进孩子成长,家长若在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中出现差错,也请不要为了捍卫自己崇高形象而次次避开孩子,可以选择性地去当一下反面教材,也未尝不可。
篇八: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刚刚读《曾国藩家书》之中,有这么几句:“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慨万千,思绪万千!
一个人如果一味抱怨身为之事情,一味地抱怨世道之不公平,而不去思考自己的问题,自己是否努力,终究会被淘汰。
只有更好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主观能动性,凸显自己的价值之所在,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让别人体会到自己价值之无可替代性。
不要逃避现实,正确面对问题,积极去寻找突破口,调动可以动用的资源,改变现状,让自己变得积极向上。
比如即将成立的读书协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让自己小小的梦想,成为改变现实的尝试。虽然身处一个最不适合提读书的环境之中,但是还是想去试试,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说不定会取得意外的收获!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