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作文合集8篇
2022-05-29 07:15:47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搜索 | 客服
A+ A-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作文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文化作文 篇1
蕴藏于社会的文化活力何其巨大,潜流于民间的文化脉动何其强劲,只有在社会参与的“合唱”中,才能寻回渐渐变淡的春节之味、传统之道。
这几年春节前,都会收到曾采访过的农民工歌手孙恒发来的电邮,邀请参加他和工友们举办的“打工春晚”。虽然一直未能到场,不过从节目单看,这个春晚已经愈发精彩,越来越受落脚城市的农民工欢迎了。
明天就是除夕,打工春晚也让人联想起另一台“新春晚”――央视网络春晚。这台以网络为文化基础和表现平台的晚会,今年已经是第三届。零门槛、零距离,线上线下活动环环相扣,草根节目占去半壁江山,网友生活原汁原味搬上舞台,“开门办春晚”受到了不少人喜爱。
而最深入人心的春晚,肯定是大年夜的央视春晚了。从1983年以来,围炉团聚看春晚,几乎成了一种新年俗。正如今年春晚导演哈文所说,“春晚的意义在于陪伴”。更直白一些,应是“春晚的意义在于存在”吧。
也有调查显示,只有不到四成观众,会选择把春晚“从头看到尾”。春晚号召力在某种程度上的减弱,让更多人感叹“年味淡了”。也难怪,春晚同样不过是些明星串场、小品逗乐,平时哪天电视上没有这个?
不过,打工春晚、网络春晚,却给过年时节的晚会,开辟了另一个向度:不再是比舞美、比明星、比奖品的“晚会模式”,而是身边事、自己讲、共分享的“联欢思维”;不再是“演播厅―发射塔―电视屏幕―观众”的单向传播,而是在公众参与中共享融融之乐。
晚会多了、节目丰富,观众有更多选择,是好事。但一些晚会,用奢侈豪华彰显档次、用虚饰浮夸营造氛围、用煽情催泪制造感动,失去了与观众零距离的亲近感,剩下的只是空洞无味的表演、华而不实的走台。打工春晚、网络春晚,虽然影响力尚未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但难得的参与感、互动性,可贵的亲切感、贴近性,却正是一种截然不同“晚会文化”的开始。
这种亲切自然的群体性文化参与,同样是传统节日亟待留存的元素。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关上防盗门就是个小世界,随着社群化、亲密化的传统生活方式渐行渐远,一家人吃吃喝喝看电视成为最典型的过节方式。单向度的电视晚会让我们在热闹中觉得跟所有人分享了世界,实际上不过是各自在家对着屏幕而已。
有这么个小故事。一个国外长大的华人孩子回国,家乡的爷爷介绍说,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过年包饺子,十五吃元宵……小孩不解,问:为什么所有的节日都是吃?的确,如果旧时习俗失去了现实关怀、传统节日找不到现代内涵,公众不知道怎样参与、如何庆祝,无论是中秋还是端午,最方便快捷也最有标志意义的过节方式,恐怕也就只有吃了。
诚然,从春运到春晚,春节仍是“时代的乡愁”,本就是公众广泛参与的结果。但除了大包小包采购、天南海北回家,更深层次的文化参与、更有意义的文化创造,还需要更有质量的引导和更为明确的关注。正如打工春晚、网络春晚所揭示的,蕴藏于社会的文化活力何其巨大,潜流于民间的文化脉动何其强劲,只有在社会参与的“合唱”中,才能寻回渐渐变淡的春节之味、传统之道,使春节更深刻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从而寻找到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之根。
传统文化作文 篇2
春节到了,爸爸在家门口已经把春联贴好了。“盛世龙腾贺新年,阖家幸福喜开颜”醒目的金字红底对联,传递的是喜庆与祝福!爸爸看着贴好的对联喜笑盈腮。回到房子里面,母亲微笑着说“我们包饺子吧。”
爸爸和面,母亲洗完菜后切馅、拌馅。该擀饺子皮了,只见爸爸很熟练地拿起擀面杖,左手轻轻地挪动着饺子皮,右手轻重有致地擀着皮儿,不一会一打饺子皮很快擀好了。我以前没包过几次饺子,我拿起一个饺子皮,摊在手心里,用筷子夹了一小团肉馅放在上面。然后一折一捏,满以为一个饺子包成了,没有料到,那馅偏偏不听使唤,像个顽皮的小孩,老往外钻,弄得我满手都是,黏糊糊的。
第一个饺子没有包成功!我不甘心,继续包第二个饺子,结果包得歪歪扭扭,像一个个醉汉躺在那儿,难看极了!再看母亲包的饺子鼓溜溜的,像圆圆的兵乓球一样厚实。我问:“母亲怎样才能包出好看的饺子?”母亲笑着说:“你看――”只见母亲拿起饺子皮放在左手上摊平。然后右手用筷子夹起一些馅,放在饺子皮上,两手合起稍一用劲,松开手,一个鼓溜溜的饺子包好了。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将饺子皮摊放在左手上,右手夹一些馅放在饺子皮上也双手合起一用力,松开一看,饺子馅都从饺子皮中挤了出来。反复试了好多次,我才包出鼓溜溜的饺子。
吃着热乎乎的饺子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诉说着自己的心愿和理想,听母亲讲春节的来历,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无处不显示出春节的热闹与喜庆。
传统文化作文 篇3
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民间流逝,而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这其中的一种――捏泥人。现在估计有些人都不知道捏泥人是什么,捏泥人其实就是捏橡皮泥啊!能把泥人捏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也只有民间艺术家了吧。
那一次,我见到了一位捏泥人的民间艺术家,他是一位老爷爷,捏泥人的东西也很简单:一大盒橡皮泥,一些刻刀类的工具。由于现在捏泥人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捏泥人的老爷爷面前围拢了一群人。我凑上前去看,只见老爷爷面前的桌子上放着许多捏好的泥人,有手持金箍棒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有维护世界和平的奥特曼,还有呆头呆脑的猪八戒……
真是惟妙惟肖,现在,老爷爷正在捏一条小金鱼,只见他取出一块红色的泥,东按按,西按按,不一会金鱼的身体就被捏出来了,老爷爷又取出两小块黑色的泥,用手指一压,两颗黑眼睛就镶上去了。最后,老爷爷给它按上了一条扇子状的尾巴,顿时,一条活灵活现的金鱼就跃然指间。老爷爷刚捏完,又有人邀请老爷爷捏一个猪八戒。老爷爷先捏了一个猪八戒的身子,又做了猪八戒的袈,九齿钉耙……我发现老爷爷的那双手虽然布满老茧,却灵活自如,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一个鲜活的猪八戒就引起了周围一片叫好声。这就是一位捏泥人的民间艺术家。我希望像捏泥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被我们保护住,不被时间冲淡。
传统文化作文 篇4
你可曾想过,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怎样一代一代地生息、繁衍、发展?遐想这些,翻开《我们的节日》,犹如一股清幽的风缓缓地袭来。书中通俗易懂的讲解,配以唯美精致的插图,像一位智者在娓娓地向我们叙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节日,五彩斑斓的现代节日,与趣味盎然的外国节日。
我最喜爱看的还是书中的传统节日,顺着“节日习俗”、“趣闻佚事”、“诗词佳句”、“节日畅想”、“探究话题”,把我们的思绪徜徉在浓浓的温馨里,好远,又好近――
到了农历八月十五,那硕大的圆月悬挂在墨蓝的夜空中,月光如水一般,泻在和平而安静大地上,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围聚在一起品月饼、赏圆月、听“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故事……这一天,是老人们最淳朴的期盼,也是为工作而忙碌的儿女们真诚的祝福。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却足以让大家的脸上绽放如阳光般灿烂的微笑之花。也有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寄居他乡,此时此刻,他们心中那千丝万缕的思乡,伴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心愿,通过书信、电话、手机、网络比古人更迅速地传递着,缩小了时空的限制,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哦,我终于明白了传统的节日,为什么能与日月同辉,天地共长了。那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国气息。追寻着历史的根源,发扬这些民族的精华、瑰宝,我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幸福、安康。
以前,我很喜欢过圣诞节,仅仅是因为圣诞节可以收到礼物,而我们中国没有,就特别羡慕。阅读了《我们的节日》,我不仅对这些外国节日有了解,而且更让我发觉我们的节日是那样的久远、那样的深邃。看着书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读着一位位英雄的人物,让我自豪,催我奋进。对书,对文化,我爱不释手。连妈妈也被我带动,看起《我们的节日》来。
记得那一次,妈妈单位的同事围着电脑参加网络上答题竞赛。这时,一道题难住了他们。“咦?七夕节又叫什么节?”大家纷纷议论。“是‘七月七节’?”“哎呀,,哪能这么奇怪呀。”“那不然就是‘中国情人节’咯!”有人打趣的说。在一旁的我听了,说:“七夕节,也叫做‘乞巧节’。”大家很惊奇:“‘乞巧节’?为什么呀?”我兴奋地告诉大人们:“因为古代女子希望天上的女神能赐予她们聪慧的心灵与灵巧的'双手。祈祷能获得幸福而美好的生活,所以也就有了这个节日呀。”“你怎么知道的?”
“小家伙,懂的还真多!”大人的惊讶和夸奖,使我乐陶陶的:“我从《我们的节日》看到过的。其他同学也很喜欢看,我们还常常讨论呢!”本来为我感到骄傲的妈妈一直乐呵呵的,现在却一脸认真:“中国文化真的很深厚,是应该让小孩子们好好了解,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要学学……”从那时起,我们经常一起讨论,真是趣味无穷。一次,我在《中华五千年》看到寒食节是因介子推而起的,而《我们的节日》在介绍清明节时提到了寒食节,可说法不一。我和妈妈特意去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到寒食节的起源故事众说纷纭,有介子推、钻木取火等等,这更给古老的历史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读书,真好。不必过问过去:是黄土一片赛不上如今的柏油马路,还是桃红柳绿艳煞此时这钢筋森林?正如书中所述:“自古自今,节日习俗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没有变化的社会是不会进步的,没有变化的习俗是不能延续的。”我们不断在追寻、了解这些节日中,并且用心地度过,难道还会不快乐?不和谐吗?
晚风轻轻地吹,拂过脸颊,奏着动听的歌――人们幸福地生活,仿佛每天都在过节……
传统文化作文 篇5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就到村庄里作恶,人们都很惧怕它。可是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位老人,他执意要留下来打败怪兽。晚上,当“年”来到村子里时,惊奇的发现每扇门前都贴着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大惊失色[注: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狼狈地逃跑了。
人们知道后,明白了“年”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现在,这个节日就被人们称为“春节”。我从很小的时候起,最最盼望过春节,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过春节时可以拿红包,四处拜年,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帮爸爸妈妈包年夜饭中的水饺!
今年春节,我们要吃的是大白菜水饺。我拿了一块饺子皮放在手上,麻利地舀了些肉馅上去,用水一沾,一捏,一个饺子就包好了。我高兴极了,这次是我包饺子包得最成功的一次了,我一连包了好几个,都包得有模有样。当我包的饺子煮好时,我越发觉得春节是那样有意思!我边吃着自己包的水饺,边欣赏着春节联欢晚会,真是享受啊!
春节,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节日呵!
传统文化作文 篇6
嘉善西塘镇传统纽扣制作历史悠久,其传统纽扣制作技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贝壳纽扣,一种是布条编织的盘香纽扣。贝壳纽扣的原材料主要是产于当地的河蚌、三角蚌、麻麻蚌和香蕉蚌等,这种天然贝壳质地坚硬,颜色自然、洁白如玉。根据需要,可以做出不同型号的纽扣。从衬衫扣到棉袄扣,各种型号都有。盘香纽扣一般用棉布、绸缎等布料制作,颜色花样根据服装色彩和主人喜爱而定。布纽一般有葡萄结、盘香纽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呈圆形,像葡萄,故称葡萄结;余多的布条编出各种形状,有花卉型、动物型等,用布条盘制而成,称盘香纽。盘香纽有雌雄二爿组成,雄爿在“纽”的地方为葡萄型,雌爿“扣”的地方为圆圈型。雌雄二爿缝在衣服门襟的两边。
随着土织布老式服装的逐步淘汰,盘香纽扣已濒临消失。而贝壳纽扣则有很大发展。尽管传统的贝壳纽扣生产方式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但生产流程和制作方法基本没有改变,然而生产的面积得到扩大,生产的质量有了提高,生产的数量大大增加。据统计:大舜村已登记造册的纽扣企业7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营销人员20xx多人,全年生产各类纽扣600多亿枚,纽扣年产值达48亿元。1996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纽扣之乡。20xx年,西塘镇成立了“纽扣管理委员会”,新辟了200多亩建造纽扣工业园区。
传统文化作文 篇7
中国美食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是杭帮菜。杭帮菜中最有名的要数东坡肉、松鼠桂鱼、龙井虾仁和龙井茶了。
一次,我和丁苡、林言一起去品尝杭帮菜。第一道菜来了,我伸出脖子一看,啊,是我点的东坡肉。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嗯,味道真不错!温热的肉入口后立刻喷出美味的汤汁,滋润着口腔的每一个角落。将它咽下,就好像泡在温暖的温泉里。第二道菜是松鼠桂鱼。它真美,尾巴像一把精美的扇子翘得老高;皮肤反射着灯光,像撒满了银子一般。它的头高高昂起,嘴里含着青豆和虾仁,好似含着绣球。这些特征,真让我觉得它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接着,我们品尝了宋嫂鱼羹。把它轻轻吹凉,送入口中,第一感觉就是心暖暖的。如果把小鱼咬断,一股海洋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沉醉。最后,我们吃了小笼包,我一下子就吃了四个。
杭帮菜太美味了,我在梦里也常常想念它。
传统文化作文 篇8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多种多样――中秋节、端午节、元旦、春节……
就说说春节吧!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传说从前,有个叫“年”的怪兽,每年大年三十就会到村子里去危害人类。村里的人大惊失色,吓得魂飞魄散,却毫无还手之力,只好能躲一天是一天。因为“年”一次能吃掉整个村子的人,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有一年,这个叫“年”的怪兽又来。天渐渐黑,一位大胆的老人点起火堆,顿时熊熊大火燃烧起来。就当火快灭时,一个小孩子找根竹节扔进火堆,那时“年”正要吃人,被这突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吓得狼狈地落荒而逃。
虽然从此“年”不来,但人们仍旧担心它还会再来骚扰。就这样,“过年放鞭炮”的习俗就形成。
过年时,大家除放鞭炮,还要吃水饺。老师说:“饺子”就是“交子”,意思是说旧年向新的一年交替。而古人在饺子里放一枚铜板,谁第一个吃到装有铜板的饺子,就意寓着今年会很幸运。现在的人们,觉得这样不卫生,改用装一颗蜜糖。
春节还有倒贴福字的习俗,这是预示着福来到。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只要我们去研究就能发现许多有趣的事!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