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 - 正文

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读后感[优秀9篇]

2022-05-30 14:09:22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搜索 | 客服
A+ A-

(用户整理)

分享

篇一: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读后感

裁判文书作为法官乃至整个法院系统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作为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副庭长李广宇对其职业生涯的全景回顾,为吾等后进生动诠释了“何谓一篇好的裁判文书”以及“如何写好裁判文书”。纵观全书,李庭长为裁判者精进其作至少提供了以下三条路径:

一、裁判者应力求以小见大。“不要小看小案子”,这是李庭长就“杨子哲”一案所作裁定给予我的启示。关于如何对待那些司空见惯的“小案子”,李庭长认为,对小案进行简单处理固然省时省力,但也因此错失了管中窥豹与借其发声的机会。一方面,李庭长呼吁法官关注小案中的大理论,以便磨砺其剖析问题的眼力;另一方面,他还倡导小案文书中的说理亦宜透彻,以期为类案审理明确规则。

二、裁判者应习惯放开说话。在遇见《裁判还能这样写》这篇文章前,我总认为裁判文书作为司法公信力的载体,就应当“端着点”“收着点”写,未曾设想过或者尝试过在文书说理部分突破一板一眼的“三段论”框架,代之以法官个人对于案件涵摄以及法规适用的畅所欲言。或许正是李庭长这种“放开说话”的写法,这种坦诚相见的风格,最能促成当事人对于法官及其所作裁判的充分理解,从而为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裁判结果并最终实现服判息诉创造更多可能。

三、裁判者应善于共情说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法,作为法律人的立身之本,是可以通过“多读书,好写作”不断积累的学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共情与说理的本领大都无法单凭读书、写字习得。为此应效仿李庭长所为,除完成法庭上的规定动作外,法官还须恪守“三多”原则,即多去一线走动、多与百姓交流、多用“接地气、家常话一样的语言”说理。唯有亲力亲为多了,裁判者方能真切体悟当事人的急难愁盼,继而透过文书传递出情与理的温度。

作为法院新兵,我免不了会在文山卷海中迷失,而此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敲响了警钟并指明了前进方向。未来我将摒弃“赶任务式”的文书写作观念,转而踏踏实实办好手头的每一件案子。无论大案小案,我都要为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下真功夫,做有用功,以期今后创作的每一篇裁判文书都能为矛盾纠纷画上休止符。

篇二: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读后感

《裁判是怎样写成的》是最高院李广宇法官的一本小书,记录了他从履职最高院第四巡回法庭副庭长到离开审判岗位几年间他对裁判文书写作的实践与思考,字里行间都是娓娓道来的心路历程,每一篇目都是他引经据典的艰深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与关切,沉下心读来,仿佛就坐在他对面聆听他温暖而激励的讲学。虽是一本小书,却通过丰富的细节呈现了李广宇法官精益求精的司法理念,大胆突破的守正创新精神,深厚高超的文学修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如果要总结一下我对此书的感受,我想就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尽管书中原话说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复杂,保持欢喜”。但作者还是给出了自己探索的道路。

面对复杂的难以平衡的利益冲突,应当以人为先、哀矜而勿喜,谦抑而不越界,方能达至欢喜。在《司法的温度与界限》一节,李广宇法官以他办理的1700余名水利伤残民工的“黄绍花案”,讲述了他对司法的温度与界限的把握。为了提高1700余名水利伤残民工的生活待遇,他在裁定中这样写到:“合议庭在对这批案件进行合议时,内心也很纠结。从法律层面上讲,生效的二审裁定应当得到支持,但简单地驳回再审申请人的再审,又对伤残民工的生活境况心怀不忍”。但李广宇法官并没有曲法施恩,而是在他及最高院第四巡回法庭的www.isanxia.com努力和协调下此事通过司法建议得到了妥善解决。

作为基层法院的司法工作人员,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很多人都有着不得已的难处,就我自己在执行局的经历而言就曾遇到过不少情形。例如,一位妇女作为被执行人接受执行询问时,称信用卡的欠款不是自己借的,是丈夫用她的身份证伪造她的签名所借,丈夫四处欠债,然后赌博输掉后,现在也已离家出走,她直到今天才知道丈夫还欠了银行的贷款。她表示丈夫欠的钱她会承担,但现在她一人在工厂做活,难以偿还十五万元的本金和高达20%的罚息,希望我们能为她做做工作免掉每日增加的利息。面对妇女的倾诉,我们也替她感到不平,但裁判已然生效,她的辩解不能免除自己的责任。我们还是将申请执行人的律师约到法院进行协调,律师表示免掉利息很难,但还掉的部分先冲抵本金,这样只要在履行,压力会逐渐减小。最终,妇女接受了现实。最近接到她的电话得知经过三年多的省吃俭用,她已还清了债务。

如书中所言,法律不是万能的,对于老百姓而言,所求并不多,给一点阳光,就会灿烂。而这阳光,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司法的温度吧。面对两端都没有过错的当事人,李广宇法官指引我们在司法温度和法律规范的复杂关系中找到平衡,用恳切的说理让两端当事人信仰法治,让裁判镌刻裁判者的初心和“欢喜”。

篇三: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读后感

闲暇之余,拿起李广宇主任新著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口气读了半卷,涨了见识,解了疑惑。不得不说,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成为员额法官之初,还是难抑兴奋之情的,但冷静之后又不免内心忐忑,低吟“我还没准备好”,有人会说“没人是准备好的”,诚如此,在多年潜伏后,也不得不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审判部门独立办案一年半以来,草拟数百份裁判文书之后,深感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员额法官,面对任何情况,都要养成冷静分析的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裁判精神。

作为颇具自嘲精神的司法民工,法官的流水线产品是一份份定分止争的裁判文书,优秀的裁判文书,既有赖于丰富的审执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得益于个人高超的文学素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将高深的法学理论,转化为一种看得见、说的清、听得懂的方式。李广宇庭长有着丰富的行政审判经验,让他善于抓住行政诉讼的争议本源,比如对行政协议客观标准的理解,比如对行政行为的审查维度,并且常年笔耕不辍,能够以朴实的文风,严谨的逻辑,回应群众的司法诉求,并饱含良苦用心,特别是其所提倡的“对话式裁判”的审判理念和裁判方法,和贯穿各个环节的“沟通理性”,非常值得我们年轻法官在审判实践中加以研读、学习和适用。

而随着司法公开的逐步推进,法律和裁判不再是高深莫测的未知领地,裁判理由和结果,除了要接受讼争双方的审视和评判外,也要接受时间和公众的检验,有可能成为后人裁判的依据,诞生新的规则,也有可能成为有心人炒作的把柄,司法公开倒逼裁判者加强说理、斟词酌句和审查裁判结果的普适性,近年来被炒作的不外如是。作为四巡审判长的李广宇庭长在书中强调,裁判文书要学会找话题,加工、归纳诉讼理由,要准确、递进总结争议焦点,要有的放矢、详略得到,并且坦言,常常一份文书改上六七次,耐心和严谨,令人钦佩,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有说服力的裁判文书。当然,案多人少的现实矛盾,压缩了裁判者在个案中撰写裁判文书的时间,但我们仍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案件多一些关注和善意。

审判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法律是一门实践课,裁判者不能只靠凭空想象或专业术语堆积,要基于对事实的判断、证据的分析做出法律意义上的专业论证,既要具备在理论和实践来回切换、反复验证的能力,也要真实切入案件的情境,设身处地的回到争议起源、场景,作出一份接地气、符合客观事实的裁判文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群众的审查。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我想,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或一个的闲暇的周末,备齐工具书,静坐电脑前,翻出以往的裁判文书,沉浸思考一下自己曾经浅尝辄止的法律症结,也许会有另外一番理解。

篇四: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读后感

有幸在工作之余拜读了最高院李广宇法官的《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一书,从他的文字中感受了他的理论功底、解纷能力以及作为一名法律人的情怀与价值。

撰写裁判文书,是一名法官助理需要深度学习的本领,同时也是深度学习领会法律逻辑和法律条文本身的重要过程。虽然每一个案件的结尾是裁判文书的写作,但一个终点就是一个新的起点……

通读《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李法官的字里行间中都透露着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写到司法的温度与界限,提起司法的温度,看到温度二字就让我想起曾在家中与家人讨论我们法院人工作的场景。细思起来,我们在法院工作的人,每年都会处理几百个案件,无论数额大小,也无论人数多少,时间久了,好像对一些案件的悲悯之心就有所减少。然而,家人曾经的一句话,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他说:“你们每年处理成百上千个案件,案件本身的结果对你们生活本身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对于打官司的老百姓来说,可能一生只打这一次官司,可能会日思夜想,因为这一个案件就可能改变一生的命运,甚至仅因这一个案件就会形成对法院甚至法官的终身印象。”在工作中,对待案件和当事人,需要的不仅有法律专业能力和素养,还要保有司法的温度。因此当我在目录看到司法的温度与界限时,就忍不住直接翻到文章开始拜读。诚然,如李法官所说,其实法官对待很多案件都会不同程度的纠结,纠结在于除了没有一目了然的标准答案外,还在于除了纷繁复杂的事实、证据、法律,还要平衡许多相互冲突的利益。所以,每一个成文的判决都是法官适法与明理的过程,更是温度与界限的平衡。

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书中保留司法的温度又把握好司法的界限,这应该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进一步诠释。裁判文书,除了向当事人宣示裁判结果,更多的是向当事人解释、说服,以娓娓道来的方式对结果进行铺垫,这样在结论出来的时候,阅读的人也会觉得不出所料。在每一个纠纷案件中,我们法院人虽然是第三人,但是我们需要解纷,要明确处理结果,这结果就是百姓口中的输赢之分。“赢”的一方因为对结果满意,往往不会对说理内容深入研究。但是,“输”的一方就会对结果有诸多疑问和不服,所以,判决书的写作应学习李法官主张的从独白走向对话,要了解并抓住当事人的疑虑点,这样再通过裁判文书与其进行对话,把道理讲清楚,把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里,也就可以解疑释惑了。当然,司法的专业性也要求我们运用法言法语,这也是司法界限的一部分。

如何让当事人理解无生命的冰冷的法条不等于冰冷的法官,是我们作为法律人应当不懈努力的方向。案件无大小,我将努力撰写好每一个裁判文书,让每一个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在感受到法律公正与威严的同时也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篇五: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读后感

和经常拟稿判决书、调解书的审理法官不同,身为执行局的法官助理,到手的都是生效法律文书,自己只撰写执行阶段的裁定书、协助执行通知书等,在文书撰写方面经验不多。但读完《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让我深感文书写作是每一个法官的必修课,执行局“854”模式迭代升级后,执行工作要做到全过程留痕、全景式展现,这对执行法官文书撰写的全面性、精确性、规范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笼统粗放的文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事人日益增长的信息对称化需要。那么作为一名法官助理,在强制执行阶段如何写好裁判文书呢?

一、以“掘井及泉”的态度撰写裁判文书。裁判文书入门易精通难,如同挖井一般,不能到处寻找水源浅尝辄止,而是要沉下心气术业专攻。文书从格式到内容需要反复推敲,格式上参考最高院的法律文书规范,内容上化繁为简避免重复冗长。遇到难以决断的问题时,多向经验丰富的员额法官、法官助理请教。思路出现偏差时,停笔思考重新梳理案情。要重视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小案件,平时从小案件中汲取教训,打好基础积累经验,边钻研思考边修改打磨,所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

二、以“价值权衡”的思路撰写裁判文书。裁判文书是作品,浓缩了法官的心血思考,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执行和审判的文书特点不同,执行更侧重程序正义。写“终本”裁定时,要养成从时间、空间、行为维度节点式叙述的习惯,将结构具于胸中,全方位有重点地呈现承办法官的各项执行工作,重视与申请执行人的对话参与感,详细阐明申请执行人关注的财产线索、查封情况、资产处置进度;写司法拘留决定书、协助执行通知书时,不生搬硬套法律条文,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刚性执法与柔性释法相结合,保障被执行人的知情权、救济权;写查封、解封裁定时既要体现司法速度,即时快速完成查封、解封事项,也要体现司法温度,对年龄偏大、身患疾病的被执行人保留最低生活保障金,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三统一。

三、以“调查研究”的方法撰写裁判文书。裁判文书除了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绳之以法,还要判之可行,就是让判决具有可执行性。有的判决事实清楚法律适用也准确,但判项的表述欠妥。如协助执行单位实现法院判项内容有赖于前置事项,但该事项未在判决中涉及且必须由其他单位处理。诚然,根据“不告不理”原则,法院对原告未提出诉讼请求的事项不进行审判,但为了判决结果可供执行,贯彻“马锡五审判方式”依职权开展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了解案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每一代人要走好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执行征程长路漫漫,文书恰恰是执行工作最好的写照。裁判文书写作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在积累试错中保持一颗学徒的心,谦虚、勤奋、不耻下问,每一篇简单的文书都追求完美,每一个忽视的细节都要精益求精,因为重视文书写作就是重视法官自己。

篇六: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读后感

裁判文书记录了审判活动全过程,是司法审判的最终成果,也是法官对外展示的名片。《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为打造并擦亮这张“行走”的名片提供了秘籍。李广宇法官通过漫谈的方式,结合一个个鲜活的案件,讲述了多年积累的审判经验和裁判制作方法。读完这本书,觉得它更像一本工具书,一把钥匙,打开裁判之门,惊觉裁判原来如此,裁判竟能如此。

找准话题,吃透“来头”。话题在哪里找,一审在起诉状,二审在上诉状,再审就在再审申请书。这是裁判工作的起点,对话的源泉。一要尊重当事人的原意,不能凭空杜撰;二要规范改造,善于加工;三要学会归纳,注重排序;四要埋下伏笔,心有大纲;五要谨慎对待,剔除脏话。以我们常见的二审案件为例,这主要针对上诉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部分,尊重原意是底线,但这部分绝非是单纯复制粘贴上诉状,既要规范用语,全面归纳,又要剔除脏话并精选出值得对话的话题,还要注重多条理由间的排序,或先主后次,或先实体后程序。

提炼事实,讲明“事理”。“事理”便是裁判所认定的案件事实,把事实表述好,把事理说明白,这是正确适用法律、做出公正裁判的基础。在裁判文书中,这部分主要体现在本院查明部分,事实部分并非简单堆砌,为了叙述事实而叙述。对于案件事实的叙述,抽象化程度越高,越能匹配适用的法律,要懂得舍弃不相干的细节,并在事实中嵌入“伏脉”,也即事实当中的每个细节都将派上用场。此外,李广宇法官还为我们打开了叙述事实的另一个角度,那就是事实叙述同样可以生动,这是我从未尝试过的方法,也是很少见到的裁判写法,但能肯定的是这样的裁判更能让当事人、让社会公众看懂,获得的效果应该也会是不一样的。

理性对话,释明“法理”。法律仅仅凭借强制力迫使人们服从是不行的,它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而裁判说理便是促使人们认可法律的有效途径。李广宇法官创造性地提出了对话式裁判文书,通过理性对话,辨法析理。在裁判文书中,这部分主要在本院认为部分。理性对话的前提是不回避、不掩饰、不顾左右而言他。一个答非所问的裁判,肯定不是一个公正的裁判,也不是一个能解决矛盾纠纷的裁判。所以裁判说理首先应当围绕找出的话题展开。其次,释明法理就要求吃透法律的精神。没有扎实法律功底,说理自然不敢多说,生怕言多必失。日常要多看一点,多研究一点,提高法律论证与解释的能力,才会有底气、有能力把法理、情理、事理说透。

入行年数不多,却也见了不少文书,基本都是按照文书样式制作,从案件起因、当事人主张等开头,原以为这是唯一或者最佳的选择,看了《裁判是怎样写成的》发现,原来文书的开头并非千篇一律的,原来可以这样开头,如小说笔法的开头、法谚开头、警句开头抑或先交代背景,再像摄像机一样慢慢摇向本案等。

初读这本书,感觉每一篇都值得深入学习,值得常读常思。写读后感的时候觉得还有很多来不及写下或者尚未能领悟的,相信日后随着阅读的深入和自身审判经验的增长,定能收获更多,发现更多法门之内的玄机。

篇七: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读后感

“文书不仅是法律也可以是文学”,好的文学作品,纵然时空斗转星移,依然能经久不衰,好的裁判文书,承载着正确解释法律、充分宣示正义、合理判定冲突、倾情普化法治的重要功能,绝对不仅仅是文字和符号的堆砌。裁判文书的说理,是一篇裁判文书的灵魂,说理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话题,强化裁判文书说理,是提升司法能力的重要方式。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李广宇副主任的新书《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聚焦一线行政审判业务,以第一人称视角,从审判实务出发,以对话漫谈的方式,还原真实案例和真实的审理过程,将抽象复杂的裁判说理以清晰的方式展示出来。

“对话式裁判”文书是一种全新理念,所谓“对话”首先是跟当事人对话,在不同的审判阶段,逐项回应当事人的请求和理由。其次,裁判文书还要跟行政机关“对话”,行政裁判是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试金石,对话越充分,方向越明确,离依法行政的目标就越接近。最后要跟社会公众“对话”,裁判文书是最佳的普法平台,通过辩法析理,引导公众理性行使诉权,培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作者又提出“对话是为了说服”,提出诉讼程序自始至终都是在“对话”中进行。首先,原告与被告在庭审中“对话”,法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性对话平台。其次是庭审中原被告与法官“对话”,法官在庭审中主要是倾听,双方都试图说服法官,努力使法官认可他的主张。最后,法官的裁判文书,是把法官与双方当事人的对话形成一个对话文本。

好的裁判文书源于法。作出正确的司法裁判依赖于法律规定,任何裁判不能随心所欲,裁判文书最基本的要求是回应当事人的诉求,对双方争议的内容进行评判,而如何作出评判的背后,是对法官基本素养的考量。实践中很多判决书之所以说理不充分,是因为在案多人少的困境下,法官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研读新的法律规定,读了这本书,让我们警醒,要写成好的裁判,首先要吃透法律的规定和立法的本意,才会将裁判的价值贯穿于文书中。如果连裁判者本人都不清楚法律的渊源,则强行追求说理透彻的法律文书,无异于无根之木。

好的裁判发自内心。司法判决被认为是向整个社会解释,说服该判决是根据就法律作出的、好的判决,并说服整个社会,使公众满意。英国法理学家边沁曾言“一个细小的、瞬息即逝的期望可以经常地从纯自然的环境中产生出来,而一个强烈而持久的期望,则只能来自于法律”,好的法官写的好的文书必须让当事人倾听到他内心的内容――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基于什么样的法律规定,又是如何理解这一法律规定的……将内心的评判通过文书展现给当事人,远比仅仅一个结果和抽象的法律更容易让当事人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裁判才能称之为好的裁判。

好的裁判落于笔端。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每一篇裁判文书都像文学作品那样,言辞华丽优美,但至少可以像文学家浸润每一部作品那样,努力写好每一份裁判文书,让语言更加能为当事人所接受,让判决更加充满温情。完成一篇文书决不仅仅是终点,可能是另一个案件的起点,对于文字的遣词造句,对于争议焦点的归纳总结,都需要在一份份文书中加强文字的捶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法官而言,裁判文书的书写终究是寂寞和孤独的,但其定分止争的社会价值,却是无价的。

篇八: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读后感

李广宇法官所著《裁判是怎样写成的》,作者自谦为裁判文书写作的漫谈,书中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佐以生效文书的抄录,中间不乏域外法系名家经典,亦有中国古代上下两千年的经典判词,不仅解决审判实务中的疑难复杂问题,更对后来者娓娓道来独创的对话式裁判文书表达方式。作者从诉的利益、诉讼类型化、司法的温度、写作模式等各种角度阐述文书的产生,具体生动展现裁判文书要阐明事理、释明法理、讲明情理、符合文理,展现了作者对案件的精准把握和深厚的法学理论积淀、彰显了理性外表下的殷殷情怀。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名助理,领会最高院资深法官的思考随笔,已觉干货满满、如沐春风。陆游有诗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作为司法过程的最终结晶,裁判文书不仅是一种法律产品,还是一种文学作品。裁判是怎样写成的?除了技术规范外,更重要的工夫在文书外。

一、固定诉讼请求

诉讼请求不仅可以界定法院的审理范围,也便于当事人在此范围内提出攻击防御的方法。李广宇法官提出理性诉权观,从人、事项、行为、时间、空间、效力、程序等多维度提出原告是否有必要行使诉权、法官如何保护诉权。基层法院有时也会遇到诉讼能力不强的当事人,就要“进行必要的释明,建议原告对诉讼请求进行必要的变更,以使双方都能尽量减少诉累”。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当事人的理由进行归纳、加工但不杜撰、为说理需要进行适当排序。学会通过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答辩意见比对,准确提炼案件争议焦点。

二、客观认定事实

李广宇法官在主持四巡工作期间,分管第六合议庭在内的三个合议庭,繁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之余,但他仍时常到巡回区各地就地办案。在安徽绩溪就地办理的汪年流案,到湖北大冶塌陷区办理的明灯食品厂案,到湖北恩施办理的318国道地质灾害案,现场了解清楚情况,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二审终审的诉讼制度设计,加上正在进行的审级职能定位改革,基层法院一审案件主要任务是查明案件事实,准确运用证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运用法律做出裁决。

三、准确释法析理

李广宇法官提出裁判文书要和当事人(包含行政机关)、下级法院、社会公众对话。裁判文书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是宣示功能,对诉讼争议作出司法裁判。事实、理由和主文的文书结构设计,为的是正义要以看得见、看得懂的方式实现。实践中,也许会遇到刁钻古怪的问题,且法律依据比较原则时,就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法学理论。无论是既有裁判,还是学术观点,法官都要兼收并蓄,从法律的原义出发进行充分的说理,把专业的法律问题讲得通俗易懂一些,提升当事人对裁判的接受度;日后如果案件上诉,也可以说服上级法院。更重要的是,根据“谁执法,谁普法”,通过辨法析理,引导公众理性行使诉权,达到普法宣传的作用,培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四、传递司法温度

在河南辉县黄绍花案件中,经审查可以驳回当事人的再审申请,但在制作文书之前,李广宇法官先后派出阎巍法官和助理以及亲自前往市政府协调,还发送司法建议书,真正体现了“作为司法者,纵使不能洒遍阳光雨露,也应当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法律之外,充分考虑客观情况、公众情感、风俗习惯,时刻怀有善待弱势群体的矜恤之情。基层法院作为联系群众最直接窗口,在提升司法服务的同时,我们还要心怀善意,把每一个司法裁判当成一堂司法公开课,实现另个一个层面上的司法的温度。

作为一名法官助理,我定会时刻保持学徒的谦卑、勤奋,汲取资深法官的经验,勇于承担法院赋予我们的责任,将来可以高举前辈的火炬奋勇向前。

篇九:裁判是怎样写成的读后感

由裁判者负责,让审理者裁判。放权不能放任,权力不是任性。新的司法责任制面前,你会体会到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你也将始终听到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呼唤。作为一名青年法官,在面对各式各样的矛盾纠纷时,深深感受到了法律的实践性和联系社会性之强,面对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我们不仅要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同时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和勇挑重担的决心和勇气也至关重要。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副主任李广宇法官的这本《裁判是怎样写成的》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共70余篇目,内容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是李法官多年办案经历的积累与结晶,展现了作者在裁判工作中的深入思考和深刻感悟,读后受益匪浅。具体来说,结合裁判工作中自身的一些浅显体会,和大家分享我拜读李法官著作后的几点感想:

要保持谦卑。事成于琐屑,才折于骛远。书中《从学徒开始》一篇给我的震撼最深,读起来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许多疑惑。在说起工作态度时,文中提到“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你们从法学院来到法院,就是从知识教学转到了实践教学。而你们,就要从学徒开始。学徒的本分是谦卑,学徒的天职是勤奋,学徒的秘诀是不耻下问。”在该篇目的最后,李法官还写到“没有经历过人生,不会知道人生是如此短促。如今我也快到退休的年龄了,可我觉着,自己仍然像个学徒,还有好多学问没有学到,还有好多问题没有思考清楚,要做的事情真的还有很多呢。”

这对于还在成长期的我们青年法官来说,是劝慰更是告诫。劝慰我们不要害怕遇到问题,而是要直面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告诫我们学无止境,要永远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才能不断取得新进步。

要注重总结。在提到证据运用时,文中提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定事实的过程,就是运用证据。认定事实的过程,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技艺”,这就告诫我们在查明事实和认定事实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具体案件、具体案情,也要注重总结,不断探索,不断“磨炼”技能,熟能生巧,最终理想的彼岸定会抵达。

要扩充视野。在提到法律适用时,文中提到“要扩充视野,结合案件梳理法律规范,在法律规范之间分析类比。”“简洁与直白,远不如长篇累牍写起来简单。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阅历积累。找好书看,不仅可以升华你的气质、尖锐你的笔头、明亮你的慧眼,还会为你找到一个驱除孤独和寂寞的侣伴。”这就告诫我们作为一名定分止争的法官,在埋头办案的同时,也要通过阅读好的书目扩充视野,努力拥有一双慧眼,提升执法办案的效率,“磨刀不误砍柴工”。

司法要有温度。书中写到“即使按照法律规定应当驳回当事人的起诉或者诉讼请求,我们也应当尽量把道理讲清楚,把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里,把每一个司法裁判都当成一堂法治公开课,这或许是另一个层面的司法的温度。”

公平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我们笔下的裁判文书,要体现司法应有的温度,说透法理,讲明事理,讲通情理,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宗旨,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这背后是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驱使。

要努力传承火炬之光。书中写到霍布斯曾说“一个法官过去了,另一个法官又来了,但是天地从不会过去。”卡多佐在《司法过程的性质》的结束语中提到“未来属于你们。在一个无尽的过程中,我们应征来完成我们的工作。当我死去并消失很久以后,当我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小角色被人们遗忘很久以后,你们还将在这里来完成你们的那份工作,并将高举火炬继续向前。我知道,当火炬在你们手中时,那火焰将格外辉煌。”

细读李法官的著作,看似不经意的言语背后,都是点点滴滴的积累,都是我们学习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为法律人已经多年,但时常觉得自己仍是一名学徒,愿我们是接过火炬之人,勇敢面对前进的道路上的荆棘与坎坷,认真对待一个个案件、一份份裁判文书,奋力传承火炬之光,为司法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联系我们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千篇网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价格:3.00元

支付宝支付
联系客服
扫一扫,支付¥3.00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等待10秒,请勿关闭此页!
【手机端支付方法】屏幕截图保存此二维码,支付宝扫码-选相册-选此图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