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你好,欢迎访问!登录
当前位置: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 - 正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优秀12篇]

2022-06-05 12:22:38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搜索 | 客服
A+ A-

作者:周百万

篇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摘要: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炼了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组织设计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与“学”两条主线并行的教学方式,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教师要充分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把握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本质,坚持改革的延续性,并尝试进行大概念教学。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2022年版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变化与突破;课标实施作者简介:徐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长,首都师范大学荣誉资深教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义教课标”)公布了,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义教课标”)相比,2022年版义教课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本次课标的修订予以说明。

一、本次课标修订的主要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本次修订的根本出发点和明确落脚点,是总的价值追求。修订中具体着眼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根据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学校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示精神,以及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要求,落实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2022年版义教课标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突出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强化“四史”学习内容,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反映新时代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确保党和国家的意志、主流价值观在历史课程标准中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价值,从学习、认识历史的角度,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坚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使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指导教师把“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落在实处,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时代新人。第二,坚持唯物史观,体现国际水准,突出中国特色。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以培养“三有”时代新人为总目标,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德育为先,聚焦核心素养,体现基础性、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与此同时,把握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改革新动态,对国际历史课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此作为此次修订的重要参照,使2022年版义教课标在中国话语体系下与国际水平接轨,既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又符合国际历史课程的发展趋势,并具有前瞻性。第三,总结成就,解决问题,实现继承与发展。2022年版义教课标立足新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通过总结2011年版义教课标实施十年来的实践经验,针对问题进行修订。2011年版义教课标的实施,继承和发展了21世纪初开始进行的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但实施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培养目标的时代性还有待进一步突出,教师反映三维目标表述笼统、指导性不强,没有体现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新教育教学理念;课程内容的精选与优化较为分散,不够系统;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有待改进,特别是缺少跨学科的学习设计;课程评价有待细化落实;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本次修订工作的重点。针对以上问题,本次修订工作的基本路径如下:一是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突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提炼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以此为统领,确定课程育人的具体目标,将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对标对表。二是在通史叙事基础上,使学习内容更加结构化、系统化、整体化。三是强化综合性和实践性,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特点,注意将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四是探索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跨学科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推动历史课程育人方式变革和教学模式创新。

二、2022年版义教课标的主要变化与突破

(一)提炼了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

在2022年版义教课标中,修订组提炼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作为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作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价值目标。其中,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理论指引,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基础条件;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集中体现;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应通过历史课程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课程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教师应通过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义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定义和内涵表述与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一致,修订组又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使二者形成中学阶段历史育人价值的连续体。基于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修订组对历史课程目标进行描述,使之与其一一对应:(1)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2)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3)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4)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5)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形成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二)组织设计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

根据7-9年级的学段要求和通史叙事特点,2022年版义教课标在不改变原有六大板块的基础上,依据大概念来设计和选择课程内容。六大板块的大概念分别如下:(1)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中国近代史: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3)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4)世界古代史: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5)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6)世界现代史: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通过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来勾勒人类社会形态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学生形成大历史观。每一个板块的具体学习内容按照时空顺序展开,以31个专题(中国史17个,世界史14个)呈现内容要求,使课程内容更加结构化、集约化。此外,修订组在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旨在促进学生运用各课程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实践。学生通过七大板块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立足时空、运用史料、认识历史,形成唯物史观,涵养家国情怀(图1)。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以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各素养的具体要求和水平层次,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的核心素养水平表现进行整体刻画,实现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与此同时,明确每个板块学习内容的学业要求,引导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以利于达成相应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内容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设在初中,为一个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为一个水平,即合格水平。2022年版义教课标将学业质量标准分为三个方面(表1)。这三个方面体现了历史学习的由“点”(具体史事)到“线”(各种联系)再到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大趋势认识的学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是同时进行而不是分别进行的,因此对学生来说,这三个方面的水平也应是逐渐、同步提升的。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的目的是通过考查学生经过三年课程内容的学习后在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水平,从而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和课程目标的实现度。

(四)提出“教”与“学”两条主线并行的教学方式

2022年版义教课标基于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与内容结构化相一致的原则,同时注重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与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将“教”与“学”两条主线并行,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在前六个学习板块中,每个板块的课程内容同时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部分,将培养核心素养有机贯穿其中。具体地说:一是在“内容要求”部分,按照时空顺序,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以“点”连线、以“线”穿点,以专题方式呈现内容要求。二是在“学业要求”部分,将基于学业质量标准规定的教学中应该掌握的各个板块的具体知识内容,与核心素养紧密结合;通过不同的学习内容,帮助教师逐步落实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培养目标。三是在“教学提示”部分,提示教师应该如何教,如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设置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条主线的互动,进一步变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要求

2022年版义教课标进一步重视日常评价与考试对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的价值,力求充分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促进“教-学-评”有机结合,实现全过程育人目标。此次修订明确指出考试命题应以测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并从命题导向与立意、考试命题框架等方面提出要求,同时附有试题样例,以增强指导性。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需要历史教师与相关课程教师合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一是以历史学科为本位,兼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学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在语文、道德与法治、地理、艺术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历史素养(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进行评价;三是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具有各学科共同特征的共通性素养(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进行评价。另外,2022年版义教课标对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使课程标准的实用性更强。

三、2022年版义教课标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一)把握课改新理念,充分理解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及改革的延续性

2022年版义教课标最重要的突破,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课程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教材的编写、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都要贯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对这一新理念,教师应认识到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认识到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课程价值。2022年版义教课标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及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融会贯通,综合落实在历史课程目标上,并以核心素养的培育统领整个课程标准。具体地说,一是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相契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前者包含后者,更为宏观;后者体现前者,更为具体。二是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与其上位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的培养目标取向一致,形成一个统一体。三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定义、内涵的表述上基本保持一致,同时依据初中学生特点明确具体要求,形成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育人价值的连续体。教师要充分理解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层面和微观的历史课程层面理解历史课程的价值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时代新人。第二,教师要理解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它们之间并不矛盾。2022年版义教课标中依据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确定的课程目标,是对2011年版义教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综合、深化和提升。如果我们简要回顾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就会发现,它走过了一条从“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如果说“双基”主要是从学科出发,过于强调学科知识和技能,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有一定距离,即所谓的“不见人”,那么,以三维目标为主题的改革是对“双基”的继承和超越,是从学科和人的培养出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学生的态度养成和人格发展的关注,即所谓的“见人”,但是还不够。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则完全从人的发展出发,是对人的真正培养,完全“属于人”: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是做人的基石,是“德”的培养,关键能力是做事的基石,是“才”的培养,实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真正转变。[1]因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是一种成就标准,是更加凸显人的发展的标准,它进一步摆正了知识与人的关系:从强调人对知识的认知,转变为明辨知识对人生的意义。这就是立德树人。这样的认识,有利于教师汲取已有经验,加深对历史课程及其育人价值的理解。

(二)理解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在完成三年历史课程学习之后,应该达成的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水平,是一种评价标准。关于学业质量标准,需要特别强调三点。一是教师要注意学业质量标准的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同时发展的。前面已经提到,这三个方面体现了历史学习是由“点”(具体史事)到“线”(各种联系)再到认识历史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大趋势的学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但三个方面的学习并不是分离的,并不是每个年级的学习只提高其中某一个方面的水平,而是要求每一个年级的学习都同步提高这三个方面的水平,从而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历史课程学习,达到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水平要求。二是学业质量标准的每个方面都包括对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在要求学生掌握重要史事、联系、规律和趋势的同时,教师就要明确地认识到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始终贯穿于学业质量当中,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读懂2022年版义教课标中对学业质量的表述。这种表述分为括号外和括号内,括号外的文字是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应该掌握的必备知识的具体描述,括号内的文字是对括号外所述内容要求的核心素养的概括,如“能够准确理解教材和教学活动中所提供的可信史料,如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材料、文献材料、图像材料和口述材料等,辨识其中的含义;能够尝试运用这些史料对重要史事进行简要说明,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表现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三是教师需要把握好总的“学业质量”和每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业要求”的异同。两者都有评价的功能,但是评价的着眼点又不相同。“学业质量”是学生学完初中历史课程、已经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之后,应该具有的总的学业表现。“学业要求”是对每个学习板块中学习专题或主题内容的学业质量要求,不是对“内容要求”的简单重复,其着眼点在于对学生完成每个板块的内容学习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评价。尽管它们都是要评价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某项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但问题的涵盖面和难度并不完全相同。可以说,达到“学业要求”是达到“学业质量”的基础。

(三)进行大概念教学

第一,教师要理解什么是大概念教学。2022年版义教课标首次提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大概念教学。大概念(bigideas)也被译为大观念、核心观念、核心概念等,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有机联结成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大概念有跨学科大概念和学科大概念之分。2022年版义教课标中的大概念主要是指学科大概念,即能反映历史学科本质、居于历史学科中心地位的核心观念。它们是组成历史发展结构的主干,反映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核心内容,能够统摄该阶段的具有纵横联系的大量学科知识,并提供理解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或关键工具。因此,大概念教学中的大概念是历史课程内容的基石,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领作用。教师要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大概念建构学习内容框架,设计教学过程及环节,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避免碎片化,促进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

第二,教师要理解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包含哪些基本的大概念。历史教学中的大概念可以从多层面进行整合和提炼。2022年版义教课标给出了能够统领每个学习板块的大概念,即处于第一层次的大概念。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近代史中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现代史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古代史中的“多元文明”,世界近代史中的“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世界现代史中的“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第二层次的大概念是学习单元中的大概念,即能够成为单元主题学习重要抓手的大概念。例如,有关中国古代史板块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这一学习单元的大概念。第三层次是涉及每一课的具体内容的大概念。例如,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教师可将“社会变革”作为大概念,使学生从“社会变革”的视角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第三,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亦是目前正在探讨的热点问题。它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是:以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为目标,以大概念为视角,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结构、围绕不同层次的大概念系统规划进阶式教学目标、实施单元教学评价。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是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材内容,进行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教师可根据2022年版义教课标选择的教学内容,将其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单元(大主题),教学可围绕该单元所呈现的主题来进行内容整合;

第二层次:课(从属该单元的中主题),教学也可围绕课来整合内容;

第三层次:目(从属中主题的小主题或小专题),也是单元的有机内容。由于单元―课―目,即大主题―中主题―小主题(小专题)这三者之间具有逻辑关系,因此,教师可以整合相关课的内容,开展单元主题教学;或整合相关目的内容,开展课的主题教学。在初中学生初学历史的阶段,教师围绕大概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必备知识和发展历史思维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在大概念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较长时空的纵向整合和较广时空的横向整合。在纵向整合方面,教师可以对历史发展中有前后关联的内容加以梳理,将分散在各专题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重要概念和学习主题,或设计出更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生基本学完中国历史后,教师可以将“中国疆域的发展”作为一个大概念和探究主题;在学生学完世界史后,教师可以将“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整合为一个探究主题。在横向整合方面,教师可将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史事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更为宽阔的历史视野下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将中国史中的“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内容与世界史中的“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内容整合在一起,使中外历史上早期人类历史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新的学习主题,这样既能使教学内容更为集约,又有助于学生在人类起源的大视野下进行学习。另外,2022年版义教课标提供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若干主题,也可视为大概念教学的一部分。总之,2022年版义教课标对教师在专业和自身发展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宏观层面上,教师要理解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要求,树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教师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在具体要求上,教师须努力做到:一是具备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二是具有整体化、结构化的必备知识结构;三是采用情境化的教学策略;四是聚焦必备知识的深度教学和批判性思维;五是重视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的活动教学;六是要从研究教师“怎样教”变为研究学生“怎样学”,将课标要求贯穿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学,以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为其重要功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基础性特点,具有鉴古知今、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

篇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变化速览:

1、表述形式的变化:2022年版课标不再逐条表述,而是比较好的把相关内容综合起来进行表述。

2、在2022年课标内容标准中,新增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如明确指出夏朝是奴隶制社会,秦朝是封建国家等。指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除了六个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内容外,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这一个是新的内容,可以在这方面先行先试,早出经验,早出案例)。

4、用图示的方式,直观介绍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及达到的学习目标

5、教学活动建议改为教学提示。教学提示提供了大的方向,改变了原来教学活动建议中过于明确的要求,如不再提搜集青铜器的图片,说说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而是提供路径与方法,给了教师教学设计更大的自主权。

6、提出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学业要求明确,学业质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我们可以进行一步细化,在前期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下,将之变得可测量)

中国古代史

1、1史前时期

一、2011年课标的表述:

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3、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二、2022年课标的表述:

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三、变化:

1、新增了元谋人、蓝田人、良渚、陶寺等知识点;

2、新增了考古学上的两个概念: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3、新增了“文化遗存”这一概念。

四、新增内容备注及学习心得

1、“文化遗存”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既包括人们加工过的实物,还包括未经加工但使用过的实物。遗迹即不可搬动者,如宫殿、房基、矿井、城堡、坟墓、路土等;遗物为可搬动者,如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或装饰品等。

为更好地理解文化遗存这一概念,首先应该明确文化的概念。

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价值体系,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分为三个层面:(1)物质文化,指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服饰、饮食、建筑、交通等各种物质成果及其所体现的意义;(2)制度文化,指人类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等各种规范;(3)精神文化,指人类在自身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各种思想和观念。狭义指人类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创造成果,包括一切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2、良渚文化遗存见统编教材七上第13页知识拓展。

3、陶寺遗址(百度百科)

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为华夏族先民所创造,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性质、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1500米,面积280万平方米。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走到了邦国时代的边缘和方国时代。

4、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5、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6、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7、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8、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9、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www.isanxia.com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和“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变化:

1、新增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扩大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可以更好地让史料实证落地;

2、新增了《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使中医发展的脉落更加清晰,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新增内容备注及学习心得

1、中医的名称:(结合实际,介绍一下中医的相关理论,如治未病、养生等,注意前后呼应,如东汉的张仲景、华佗,明朝的李时珍,并注意宣传传统医学中的美德如治病救人、医者仁心等)

一般理解:中医的“中”指的是中国,“医”就是医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中等水平的医生。

上医相色,中医听声,下医诊脉。(张仲景)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孙思邈)

深层理解:中和的医学。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中医”指让人体寒势取得调和、

中和。

现存用的中医的名称,是鸦片战争后,为和东印度公司的西医相区别,把中国医学称为中医。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医条例》才开始使用。

中国文人的追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范仲淹)

2、《黄帝内经》主张“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求病理论可以与扁鹊医术有机结合,结合点是扁鹊论兄弟三人医术高低的故事。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好方法,正确的理念),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有养生的理念: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

3、扁鹊“四诊法”

望诊: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断病。

闻诊: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等。

问诊:询问病人的有关病情资料,如病史、自觉症状等以断病。

切诊:脉诊和按诊。通过切脉和触按病人的有关部位以断病。

总体概述一字没变。在总体概述中,把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间在一个自然段中进行了表述。2011年课标和2022年课标都是如下表述的。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2011年课程标准

0、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2、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3、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5、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2022年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三、两个概念

休养生息:谓保养民力,增殖人口。常指战争以后恢复和发展经济。(辞海)

削藩:教材中有可能补充上晃错及七国之乱的内容。

四、我看变化

不再单独提秦朝的暴政,而是要求通过秦朝的统一、陈胜和吴广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特别提出了封建国家这一概念,把建立和发展历程做为了重点。

把西汉末和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和佛教的传入、道教的产生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原因与背景。

加强了形成历史表象的重要性,如在文化和科技成就项下,再列出具体的史实和人物: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篇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牛顿曾说过:如果我已经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培训就让我有这样的感觉。魏老师和全县的同仁就好比是一个又一个的“巨人”,而我有幸聆听这些“巨人”们精彩的发言。收获很多,自己的知识和心灵都受到了莫大的洗礼。

你讲一点经验,我谈一些收获。经过共同交流、讨论,甚至争论、质疑之后,越来越多的知识聚拢来,每个人都上升了一个层次。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这正体现了团队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也让我更充分的体会到了县教育局领导组织这次培训的意义和价值。直到今天,我才从思想上转变过来:从前几天的满腹牢骚,到今天的信息聆听,积极参与,也许这样的变化是每个老师都要经历的吧。

今天我们历史学科的培训形式发生了新变化,采用现场抽签,点名回答问题的方式。本来魏老师的意图是抽查年轻教师对教材理解和把握,却变成了老教师们展示才能的舞台。这也充分暴漏了年轻教师在业务素质上的欠缺。对此,我深有感触,面对一个问题,总觉得很难从整体上、多角度的去分析。所以只好望洋兴叹。同时自己也暗暗发誓:一定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纵观当今的教育形势,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才是制胜的法宝。

篇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一、加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

我们必须真正的了解、理解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本课程标的程标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它包含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的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学生历史学习方法改进的前提,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服务的,教法改进是手段,学法改进是目的和目标。在教学中逐步推进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

三、转变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比如,我们的许多教师现在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教学软件,但其作用仅仅是辅助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讲授,而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多年来统治我们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转变,历史教学的现状就不可能真正的改变。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四、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改变

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种历史学习方式消磨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并形成习惯,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

篇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一、期待与专家及同仁们的交流,把握方向,提高教学水平。

做为一名踏上初中历史教学岗位已有二十年历程的教师,我一直都期待着能有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能和校外尽可能多的专家、教师同仁们一起研讨,交流教育教学的经验,解决各种问题,共同在新教材课改道路的起点上把握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新中考。这次的培训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搭建了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平台,让我们可以聆听专家的教诲、与其他地区的同仁交流经验,因此对该培训是十分期待的。

二、认真钻研教科书,把教学常规落到实处。

新教材相对于原来教材有很大的变化,国家精心组织编写的新课标旨在彻底扭转目前教育现状颇多指责。

通过专家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惊奇的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主动探究意识加强,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三、改变教学理念,革故鼎新。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四、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1)对部编历史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言(传说、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文(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研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自行阅读)、“问题思考”(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课后活动”、“知识拓展”(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历史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灵活编排内容,以新颖的形式,制作精美的课件,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总之,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需突出。因此部编教材的教学,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给每位教师提供了发挥舞台,要求我们要做专家型的教师,而非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把这此部编教材培训会说成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的话,那么今后的教学中的每节课都是我们在这个征途的一个脚印,我会在新课改中留下自己每一个给力、清晰的脚印。

篇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通过学习让我受益非浅,两位老师的讲座充分结合历史课堂及教材的实用性,并结合一系列典型的教学案例加以阐述,给与会者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具体的实施建议,尤其是丁丁老师给我的震撼,她的敬业让我有些惭愧。培训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回顾对部编教材的学习,我以下几点体会:

一、新旧教材的变化。

通过专家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主动探究意识加强,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片、材料、活动探究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关于这点,丁丁老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对教学的钻研和思考,如指南针、司南、罗盘的区别,自己制作指南针,包括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对一些资料信手拈来,如澶渊之战和孔府牌匾等,在教学中给学生引入,即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也增加课堂生动性。所以说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方式、方法操作应用的基础。还有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灵活编排内容,以新颖的形式,制作精美的课件,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总之,本次学习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学习和研究。向丁丁老师等优秀教师学习,最大价值的发挥自己作为历史教师的作用。

篇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作为一名新手历史教师,我非常重视本次教材培训。认真听讲,收获良多。

本次教材培训既有对学科的宏观把控,又有对教材使用的具体指导,非常实用。宏观上明确了《课标》、《教参》、《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的编写目的,教材的编写体例。让我们能够俯视教材。

本次培训更多的是对教师的具体指导。

1、要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新理念指”以学生发展为主,立德树人为目标”,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新教材内容生动,更注重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因此在使用统编教材时,教师的启迪作用将更加突显,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参与程度。

2、要以唯物史观为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评述。

3、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挖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这些方面有密切关系的史事,从历史发展的演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训让我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陈老师对三个课例的分享中,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奠定了基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价值观教育。史料和故事教学贯穿于课堂,史料实证的精神扎根于课堂。

在教学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史料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史料,并学会概括提取有效信息,促进学生史料论证能力的提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让学生在每一节历史课堂中都有所思、有所想,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

通过培训,我开始真正感悟新教材的新理念,同时,新教材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每个历史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给每位教师提供了发挥的舞台。这次培训引领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切实用好新教材;激励我们笃学深思,为自己充电,提升历史专业素养,争做专家型的教师,而非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学习中进步从实践中提升。

篇八: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历史教学领域的重大任务、在历史教学的尝试与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我们都在不由自主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灌输到探究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接受到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转变、对于如何落实课改,具体有如下心得:

(一)、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课、背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中,教师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发现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二)、教师需进一步提高自己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要求也更高了、接下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课改精神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一、我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以后,有以下的心得和收获。

(一)、教学标准设计具有的新的教学观念。

1、要建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气力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进步学习效力N倍。乐学靠教师的“鼓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奇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进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特别应当特别重视历史主题活动课的设计。

2、要建立全面进步学生历史素养的理念。具体的说,学生的基本素养应当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教学的设计要在进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上下苦工夫。

3、要建立大历史观。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入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要建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题目的观念。历史学习的进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进程,这个进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进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终究将甚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当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末,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固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

5、要建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史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是主动、是否是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是思考,是否是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是能提出题目或是否是有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是相互依托;是否是面对面的学习交往;是否是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构成。

基本流程

1、教材的研读。新《课标》要求:“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条件”。教材研读的进程也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进程,只有把教材掌控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换。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灵魂”,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

[2]、迁移处理重视教学创新,掌控准练习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构成富有个性化教学设计;

[3]、添加“佐料”在不偏离主题的条件下,为教材添加佐料;

[4]、史学观点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分析历史现象;

[5]、思惟素质培养学生对历史题目的分析、归纳、比较、综合及应用辩证和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论述历史发展规律等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见,教师只有与教材拉近间隔,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2、学情的分析。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知道了甚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状态、纪律、思惟、参与程度情况是不同的,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也不相同,我们要找出大部份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程目标》的差异,来制定我们的预期的教学策略。就几个班里的学情而言,也是不可能相同的,有的班级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的班级学习纪律差一些。我们都要制定出各班的预期教学策略。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给一些学生个性创造的机会。新课程要请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的知识教材学生的最好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好方式。

3、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的任务。在之前我们一些教师为了省事,习惯于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在新课程里就不行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课程标准》才是根据。对《课程标准》要求的一定要贯彻好,而且是教学设计的要点、重点。对《课程标准》要求之外的,教师就可以够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补充或删节,重组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但是,制定教学目标要特别留意以下五点:一是目标适应学生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二是符合学与教的原理,并体现一定层次性;三是以学生的爱好要求为指导,而非教师的要求;四是应触及各个学习领域,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思惟水平与技能;五是要反映学生学习结果。4、情境的设置。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起学生学习爱好的课堂情境。这就要请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亲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5、活动课的设计。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起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类学习方式的构成。”因而可知,活动课设计要站在增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历史学习主题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固然需要,却特别宜致于导。导者,多方想法,使学生能自求得之。”教师甚么时候指导,甚么时候参与,如何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学习汇报采用甚么情势等,都应当作出具体设计,充分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原则。

6、作业的设计。《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针对性,份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历史知识把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当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夸大进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情势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作业设计也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目和完成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标准设计告知我们教学中应留意的题目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当是主体的“首席”,那末“首席”的作用在于“主导”。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进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题目的探究,对进程、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等。在教学进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其自然的课堂要不得。因此教学设计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显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另外教材中有价值的题目,也应当向课外延伸拓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阔别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当是有益对课内题目的解决和历史素养的构成。那种偏离了历史学习,而把拓展放在与历史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都是分歧适的。

总之,为了到达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公道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重视适应性,努力使三者构成协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熟悉的创新型人才。

篇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2、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3、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4、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2、由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新的课改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强调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篇十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该课程标准强调人文精神和历史感,力图以综合的视野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联系国内外不断变化的现实,整合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对新课标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些许体会。

通过学习我清楚的认识了历史教学内容的增减与知识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即,专家们提醒把握给学生讲解时的尺度。要在新课改下备好课上好课,首先必须要不停地为自己充电。要不断更新知识,对考纲上的增减,重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建立各个章节的联系,吃透教材,选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必须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我认为在聆听专家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后,最好是能组织教师将本学科新旧课标与教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得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常常了解学生得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查,随时修正。

3、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再是知识传授着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道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充分利用多种地图、图表、历史年表、文物模型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社会、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总的感受,新“课标”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科学简明、清晰客观的特点。它给我们的历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它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它值得我们细心领会,精心贯彻。

篇十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今年开始实施新课标了,新课标与老课标相比,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细读之下,颇有心得,现在浅谈一下自己对新课标的体会。

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理念和内涵。

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要求,包含了扎实的基本知识的训练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还要求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和学习方法上来一个彻底的变革。要求教育者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二、正确认识和领会历史教材的几点新变化。

1、新教材注重减轻学生负担,删减了旧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减少了练习。这就为学生进行自主和探究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2、新教材设计了较多动脑筋的问题:活动与探究,知识卡片等,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潜力,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新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觉,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4、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增加了历史文化积淀。

三、教学过程应以生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知识中心”到“能力中心”,是传统教学转向现代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学者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其形成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探索无限的知识。教学中,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分组讨论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

2、教师精心设问置疑,为学生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亚里土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科学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

3、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课堂上老师不经意的鼓励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利用学科特点,传授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能。

因为历史学科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有的同学记知识点丢三落四,有的同学需要一遍一遍反复记忆才有印象,往往不久又忘得差不多了,从而失去了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对此,要求教学者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记忆。这里不妨试举两例:

1、采用谐音和形象联想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人为联想,使无意义且难记忆的学习材料在头脑中生动奇特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故事,提高学习效果。因为人们都有好奇心,对新奇事物记得牢。比如记历史朝代: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通过形象联想,可把这些内容想象成:原始人在夏天受了伤(商),喝了碗稀粥(西周)。穿了件春秋,战果(战国)归了秦始皇。秦始皇累出两滴汗(两汉),三个国家(三国)送来两条毛巾(两晋),南北来朝拜(南北朝),敬送水(隋)和糖(唐),秦始皇送(宋)给他们金元(元)宝,帐目搞得明白(明)清楚(清)。又如,战国七雄,可与各国的地理方位相结合,记忆为“齐楚秦燕韩赵魏,东西南北到中间”。

2、编歌谣记忆。

歌谣朗朗上口,易诵易记。如记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儒家孔孟荀(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庄子(老子、庄子),兵家两孙子(孙武、孙膑),墨家一墨子(墨子),法家韩非子(韩非)。再如巧记工农红军长征的历程:

湘江乌江到遵义,四渡赤水抛追敌。

金沙彝区大渡河,雪山草地到吴起。

针对新课标,教师要精心研读,深刻体会,准确把握,并灵活运用,使历史学科的教学“寓教于乐”,充满探究性、故事性、趣味性,使学生愿学,乐学。

联系我们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
免费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千篇网
注:需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输入验证码后可免费复制
付费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价格:3.00元

支付宝支付
联系客服
扫一扫,支付¥3.00

正在加载二维码...

支付完成后,等待10秒,请勿关闭此页!
【手机端支付方法】屏幕截图保存此二维码,支付宝扫码-选相册-选此图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