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征文大全[优秀4篇]
2022-06-12 10:45:54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搜索 | 客服
A+ A-作者:周百万
篇一: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征文大全
我心中的最美科技工作者
每当谈论到科技工作者,人们的眼睛里总是闪耀着敬佩的光芒,脑海中浮现出那样一群默默钻研并且奋斗在科学领域前沿的科技工作者们,他们在实验室中窃窃私语,在俯身探看,在微叹皱眉,摸索着我们光明的未来。当我遇到了宋杰光博士,我才知道在他们硕果累累的背后,不仅仅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对科学高深的理解,更有着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一场“科普讲解大赛”让我结识了这位可爱又可敬的老师。
宋博士的科研思维是细腻的,这是基于他刻在骨子里温柔和蔼的优秀品质。科普讲解比赛的晋级,让我踏上了由宋博士领队去南昌比赛的奇妙之旅。同行六人,我一人迟到,榕港酒店下五个人的等待,我害怕老师责备的话雨点般落在我的头上。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时宋博士溺爱的目光,他笑道:就等你啦。宋博士笑得很灿烂,黑框眼镜反射着智慧的光芒,风儿在吹拂他光亮额头前的乌黑小卷发,清晨的阳光勾勒出他的将军大肚腩,身前的腰包仿佛都揣着他的小宝贝,蓝色的衬衣和牛仔裤显得那样的温柔可爱。因我一人迟到的改签,使得我们队伍整体晚到了两个多小时,他没有任何的烦恼,他只是用温柔的方式在教导着我:人生虽然漫长,但不是每次的旅途都会有人愿意为你等待。我呆呆地想了很久,正是有这样的温柔和蔼,科研工作者们才不躁不恼,将每次的失败看作为成功的母亲,才会有之后那样杰出的成果。
宋博士对待身边一切事物都是一丝不苟的,这让我看到了严谨的科研品质。在去比赛之前,他总是考虑到我们的方方面面:空余时间多做比赛准备,下车要记得带上行李,坐地铁要转线,早点去科技馆试音走台,要带上口罩、选手证和身份证,要我们互相照看随身物品,试完后回酒店要再准备准备比赛,如果饿了就拿餐票去酒店填肚子……在他的脑海中,早已经规划好了每一个流程,我们的每一步都精准地踏在他的计划之中。在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他对于饭店早早地端上了汤菜感到疑惑。上菜的顺序,他也是十分的讲究。他轻声与我们说到:“最合适的是在五六个菜上好之后,再上汤菜。”在这样严谨有计划的宋博士的带领下,我们对于南昌比赛之旅有了十足的安全感,也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那严谨科学精神的魅力。也正是有像宋博士这样有长远目光和规划的科研工作者们,我们人类文明的前程才更加的光明。
宋博士在带领我们比赛的时候,也潜移默化地向我们传授他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着我们的团队意识。因为我们所在的赛区不一样,还有两个小伙伴没有试完音,我们在外面等她们。而老师开完会后看见我们人不齐,温柔和蔼的脸上第一次出现那样的慌张,不安的眼神飘渺不定,他问道:“怎么她们没有和你们一起走呢?”他担心的不只是我们的人身安全,也在担忧我们的团队精神,害怕我们各自为好。在接下来的比赛准备中,宋博士将我们聚在一起讲到:“别想太多,在台下看他们讲一百遍都是那样,只有当你真正地站上去了,你就成长了,就真的又向前迈了一步。”我们相互打气,这样的团队精神也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向着人生路上再大胆地迈出一步。无论那一步迈出了多远,迈出脚的刹那,时间会缓慢,阳光会明媚,微风会再起,你就已经成功了,你会推开一扇新的大门,看到不同以往的景色。我们依稀透过他的眼镜看到了他眼睛里所反射出来的光彩,那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团队精神之光。在那样的光芒照耀下,团队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一股无比巨大的推力。在这样的力量之下,大家都会奋力地向前,克服成功路上的种种困难。
宋博士的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在比赛的过程中不断地归纳总结,从中创新出更好的比赛技巧,这样的创新精神也在深深地感染着我。比赛正式开始,一个个比赛选手正式上台。他仔细地观察着每个选手的比赛风格,上台步伐,语速语气,表情神态,手势动作,台上的站位和时间的把控,甚至评委更喜欢哪种风格的讲解,为我们总结出获得高分的技巧。在此基础上,他还为我们创新出能让评委眼前一亮的技巧。他轻声和我们说着:“上台的时候要昂首挺胸,展现自信,最好站在左边,可以看到倒计时,语速适中,语气顿挫,表情要阳光自然,手上的动作简洁明了,时间最好控制在1分30秒左右,这样的选手得分都比较高,现在是下午时间,评委多少会有点审美疲劳,上台的开场声音一定要大,结尾的声音要拖长,才能让评委更好地记住你!”说完,还给我们简单地示范了一下。突然,他又讲到:“诶,因为你们是学生,可以俏皮一点,这是青春的优势。”正是这样的科技工作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创新精神,是从细节中总结规律,又在实践中创新发现。我甚至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每个累累硕果孕育的美好过程。
宋博士作为科技工作者,作为我们的带队老师,他具有着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在了科技工作和教育事业,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生活中的种种细节体现着优秀品质和科学精神。“有请下一位参赛选手入场!”在宋博士熏陶之下,我捏紧了话筒,满怀期待地走出了候场的门框,走进主持人的视野,舞台上绚丽的灯光让我眼睛微眯,我注意到摄像机的聚焦,台下是托思的评委,充满好奇的观众,还在看稿子的其他选手,对我满怀期待的宋博士和同行的小伙伴,他们笑着,我心里一怔。那一刻,我不经意地笑了,心里的五味化为了自信的开场:“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以往觉得那个舞台是备受人们用批判眼光审视的地方,现在才知道,原来那里是自我才华的张扬,评委对你优秀的认可,有老师和家人骄傲的笑容,小伙伴们的掌声与喝彩,对手的钦佩和肯定,我流利地表达着我的科普主题,一切都变得那样的缓慢。我看到了坐在赛场的后面的宋博士,他眼角的光芒并微微地点头……正是这样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科研成果,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将知识和人生阅历分享给我们,让我的眼界慢慢开阔,看到不同的风景。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不仅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默默地教书育人,培育着祖国的新一代花朵。
当我再次举起手机拍摄的时候,看见的是返校途中,车窗外的夕阳,一道道闪过的电杆试图让我不要再迷恋美丽的云霞,告诉我这趟奇妙的旅程已经落幕。我不由心生感概,在宋博士的带领下,我在这趟科普讲解比赛的南昌之旅中感受到了科技工作者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宋博士的微笑和点头,都化为我记忆银河中的星辰,他的品质和精神将永远照耀着我前进的路途。我受益良多,不胜感激!如果有人这般问我,谁是我心中的最美科技工作者?我会说:宋杰光博士。
篇二: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征文大全
他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一名博士毕业生,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程陶瓷专业委员会理事,他还是北京理工大学萍乡高新技术研究院材料技术总监,他更是萍乡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20级复合材料与工程的班主任。
“怕什么,干就完事了。”这是曾招余波老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2020年曾招余波毅然选择放弃广州那边高薪的工作以及更好的发展回到红色安源,这是他的家乡,是他与妻子相识的地方,也是他未来生活的地方。他选择了这条回乡路之后就不再后悔,这段路对他来说是回归。他凭着超强的能力、自己以往积累的人脉以及坚定的意念,在萍乡这个小城市搞起了自己的科研。
在科研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经费不足要与商家讨价还价,还有很多本学院的同学都过来找老师进实验室。曾老师有一颗想照顾到所有同学感受的心,面对这些同学的热情,实属不忍,最后通过一些小测试,成功招募到了优秀的学生,也很好地解决了经费问题。我有件印象深刻的事,曾老师前一天晚上因为工作熬夜到凌晨三点,第二天一大早他依然精神满满地给我们上课,这种敬业的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在面对自己的强项时,他从来不会吝啬自己的知识,总是会耐心地给我们讲,而当遇到自己的弱项时,他也会不断地学习,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而看不起任何人。
每一个阶段,www.isanxia.com甚至每一天,都会有烦恼,都会有各种让自己紧张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做到不认输,因为天黑过去就是日出。曾老师不仅在实验这方面做得好,在创新创业方面和管理方面,也有着很强的能力。他经常给我们很多建议,也正是这些建议,让我们越来越好。
一直很喜欢海子的那句,“以梦为马,莫负韶华”,像是给我们的青春定义,一直奋斗,不负青春。十几岁的我们眼里还有着对世间的不屑一顾,还有着我们青春特有的狂傲不羁。曾老师他每天坚持早起晚睡,每天都在奋斗,为自己、为同学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
我们要做自己的超人,超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超越自己的懒惰、困乏、疲惫,然后整装待发,继续前进,即使这条路上风雨兼程,荆棘遍布,即使这条路上崎岖无比,坎坷不平,我们依然砥砺前行。
“别偷懒,听忠言助成功”,曾老师也经常这样对我们说。记得在实验室里,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尤其是做数据和作图方面。他经常说,你们作为工科生,严谨是你们基本的要求,现在你们多挨我一些骂,等以后你们参加工作了,就少扣一点工资。很幽默的话,但也很现实。
任何事都离不开坚持二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在最好的年华里选择安逸,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最后,加油吧,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篇三: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征文大全
似乎在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把敬畏的职业加上“最美”二字便会变得高尚,不可诋毁。从小到大,被安排以“最美的某某某”为主题,写一篇描绘敬畏的某个行业社会贡献者的文章不在少数。那个年纪,对于这些行业的工作认知少之又少,不难想象写出的文章生硬、且不带一丝感情。
在未曾触及过的领域,我时常会站在第三视角,以一位观众的眼界去观望事态进展,以至于看到的一切都浮于表面。在没有踏入那间实验室、没有披上那件白大褂、没有见到那位自带光环的人之前,科技于我而言是陌生的,甚至是让我抵触的。冰冷的实验室,没有感情色彩的白大褂,还有那些无时无刻不在显微镜下探索奥秘的冷面科研人都让我数次望而却步。
初次见到余辉老师,我才真正意义上理解“世界的层次”这个短语的深意。差不多的年纪,已经戴上了博士的光环,成为一名引导者。与其说是老师,倒不如说是哥哥,脸上时常挂着浅浅的笑,甜甜的酒窝,让人不由得产生亲切感,与印象中严肃古板科研人的形象两极反差。毫不夸张地说,有他在的实验室是我想主动去的。
真正感同身受过,才能与之产生共鸣。穿上白大褂踏入实验室的那一刻,我便不再以第三视角去观察他们,而是切身投入这个普通但不平凡的职业中。余辉老师对于这份工作的执念,促使我不断地学习,可能在他的前方,也有一个引导者让他看到曙光,就像他现在散发出的光芒指引着我一样。
余辉老师对所从事的工作到底秉持着怎样的观念,才会像诸多科研前辈那般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甚至是把实验室当成第二个家。这个问题,目前我还给不出明确答案。曾经我无知地认为把工作当全部的人,生活是无趣的。直到后来,无数次撞见在实验室独自一人埋头钻研,为指导学生一个问题不分工作与私人时间,24小时在线的余辉老师。
我想我开始明白把工作视为全部的人,心中的信念有多强大。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这一点也不容易,何况是把一生都奉献给它。无关年龄,无关阅历,他们对于科研的精神足以让所有人敬畏。这些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可能不止是让自己为科技拼尽全力,也是为了引导每一位甘愿为科技做奉献的人。
如果说把科技视作宇宙,每一位科研人都是渺小的星系,但总有人拼尽一切去做耀眼的星辰。袁隆平爷爷用一生实现了工作上的自我价值,钟南山院士不畏艰难奋战一线,成为了无数后辈人的楷模。没有看见过真正的星辰大海,但我想,这些拥有着崇高科研精神的人眼中的光一定比星辰更亮、更美。不管是著名的科研前辈,还是余辉老师,或者是我这个刚踏入科技领域的新人,只要是把科研精神真正视作实现自我价值的人,都是值得敬畏的。
无关年龄,无关学历,无关资历,他们都是最美的科研人!
篇四: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征文大全
屠呦呦于1969年初参与了国家“523”项目,接到了研发抗疟疾药的任务。她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地抄录。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终于在第191次成功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实现对疟原虫的100%抑制率。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屠呦呦的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才能出真理,再伟大的事业也要从脚下出发。与榜样对标,以榜样为镜,见贤思齐,化榜样的力量为实干能量,就能推动江苏交通事业的航船不断破风前行。
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成就有价值的人生呢?我把自身的经历凝结成以下四条路:
一、信仰路上要心怀远方、坚定信念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王阳明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想要获得成功首先需要立志。2019年4月30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在谈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时,他也引用这句话来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1996年江苏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建成通车,标志着江苏高速公路零的突破,也开启了江苏高速公路养护事业的新征程。而那一年我9岁,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高速公路。村前屋后的土路、石子路是我对道路最初的认知。儿时的我,真的很想亲眼看看电视机里那条宽阔的柏油马路。
还记得在我上初中那年,我父亲选择了以养鱼为业,在离村子比较远的地方开挖了一个鱼塘,为此我们家也都搬到了鱼塘上居住。由于鱼塘比较偏僻,那会只有一条土路联通村里大路。于是,我每天上学都需要骑车经过很长的一段土路。但是一旦碰到下雨天,这条土路就会变得很泥泞,没法骑车,只能推着走。可是没推多远车轮与挡水板那个地方就会卡很多泥,我只能拿树枝把泥土撬掉,然后再推一段,就这样撬一会、推一段……到了村子的马路上才能骑车去学校,就这样经过了三年直到上高中,因寄宿才避免了这样的情况。当然现在这条土路已经变成了硬化路面。那个时候我切身地体会到了把路修好是多么重要,一颗种子就此埋下。于是多年以后,在大学里我选择了交通工程专业,从此与交通行业、道路工程结下了缘,立志要在我国道路交通行业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习总书记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我想对于个人亦如是,搞技术研究就更需要这样坚定的信念。因为“没人告诉你现在做得对不对,也没人告诉你怎样做是对的,更不可能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做。”探索的路必然不会全是坦途,但是路总要向没有路的方向延伸,只要拥有“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有“终一生,爱一事”的耐心,我想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路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然后出国联合培养,最后到博士后,为交通事业奉献青春,一直是我的热切追求与坚定志向。2018年1月作为江苏交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首位博士后,我入职了江苏高速公路工程养护技术有限公司,从事高速公路养护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真正成为了一名高速养护人。而人生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童年的理想变成了现在的事业。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先辈们为我们奠定了江苏高速公路建设与养护的优良基础,而我们更应该接过先辈的旗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我们的高速公路行车更安全、更舒适,让我们的“苏式养护”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享誉全球的“金字招牌”。
二、创新路上要知行合一、勇往直前
我们党风风雨雨经历了百年,始终做到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永远保持着先进性,成为了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百年大党。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知行合一”,要求党员干部既要加强理论学习,走在前列;又要结合实践,干在实处,要在行动上要见真章,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剔尽冗繁,练熟还生;不驰空想,不鹜虚声。这是前人的智慧,也是我们实现目标任务的座右铭。我们作为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一员,在工作生活中,也要做到知行合一,勇往直前,企业发展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我潜心钻研,努力做好科研攻关的排头兵、成果推广的吹号手。
在江苏交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为了节约道路材料资源,促进我省高速公路养护事业绿色发展,我开展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扩大应用”的研究。为了使研究更具针对性,从问题和需求导向出发,我多次到热再生养护工程一线,了解江苏交控热再生技术的实际状况;面向多层沥青路面的就地热再生、基于RAP料性能分级管理的厂拌热再生,以及江苏高速公路路网内RAP料回收点统一布局等关键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经过两年半的探索研究,在2020年5月,我顺利地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创新性地研发了薄层罩面与上面层复合就地热再生技术、提出了“双层同步再生”的中面层就地热再生技术、建立了RAP料分级管理体系,并基于最短路径方法提出了江苏高速公路路网RAP料布局方案。课题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江苏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的扩大应用,预计可为江苏交控每年节省约1。5亿元的养护成本,减少CO2排放1。2万吨,助力江苏高速公路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我也以考核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博士后出站考核,我至今都无法忘怀当时激动的心情。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从来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只要你认真对待,把握机会,终有一天,你的每一份努力都将绚烂成花、开出硕果。”
在踏实做好科技研发的同时,我深知技术创新的最终归属是要落地应用。在入职养护技术公司三年多来,我始终坚持“课题从实际需求中来,成果应用到工程中去”的原则,致力于优秀养护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努力打通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连续三年组织召开了江苏交控系统优秀科研成果推广会。其中2019年年底的推广会由于疫情的原因,创新性的采用了视频线上发布的形式。目前已累计推广了包括就地热再生、排水沥青路面、泡沫温拌沥青技术等15项优秀养护科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3。3亿元。同时还建立了每项推广技术成果应用跟踪评估档案库,掌握每项推广成果的技术发展规律,大幅度提高科研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为加速江苏交控养护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构筑坚实基础。
科研创新就是一个挑战旧知,迎接新知的过程。相信做过科研的同事都有过“迷茫期”。坦率地说,我也有过。但每当进入“无人区”、“平台期”,总有一群人时常萦绕在我脑海,激励我奋勇向前。他们是一路呵护我成长的导师、领导,是那些焚膏继晷、日夜奋战的同事,更是那些顶风冒雪战斗在养护一线的工人。成绩的取得是领导和同事对我过往的肯定,同时也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在高速公路养护技术研究的道路上我将始终砥砺奋进、躬身前行,以技术创新来推动公司的转型升级,助力江苏交控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我们:“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时代必将是大有可为的时代。”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我能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和智慧融入江苏交控发展需求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三、职业路上要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中国共产党100年壮阔历程,就是一部追求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用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际行动指导和推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走向伟大复兴。同样的,对于我们技术人员,对待技术创新,也唯有“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2019年我作为项目总体负责人主导研究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成套技术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被中国公路学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虽然已经获得了科技奖项,但是目前江苏交控的就地热再生技术加热温度场的均匀性仍需提升,这影响了就地热再生路面质量的稳定性,相关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于是我作为技术负责人主导参与了“微波辅助加热就地热再生工艺及配套材料”项目的研究,通过引入微波辅助加热的方式提升铣刨料垄的温度,实现再生混合料整体温度均匀性的提升,进而改善再生混合料的质量。同时为了改善铣刨料垄吸收微波的效率,节约能耗,我们研究团队开发了配套的吸波材料。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开展就地热再生机组协同作业等研究,实现精细化就地热再生。
另外,对于厂拌热再生技术,虽然我在博士后研究课题中已经成功建立了RAP料性能分级管理体系,实现了RAP料40%掺量的再生,但是为了解决在厂拌再生过程中RAP料加热温度受限的问题,同时改善新旧沥青的融合,进一步提高RAP料的掺量,提升厂拌热再生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创新性地提出了将泡沫温拌沥青技术与厂拌热再生技术相结合,通过研究将RAP料掺量提升至了50%,并在宿淮盐高速上成功进行了试验段应用。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开展油石分离技术,实现RAP料全粒径100%的综合再生利用。
稻盛和夫曾在《干法》一书中写过“出色的工作产生于完美主义”。不管多么细小的工作都要用心去做,投入100%的力量。我想说的是,无论是科研还是别的工作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哪怕是平凡的工作,也要保持敬畏之心,全力做到至善至美。
四、人生路上要乐于奉献、无问西东
青年时代是人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我们在这个年龄段,总是爱做梦,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觉得人生充满了希望。其实,在幻想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我们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与奉献。
我非常欣赏一句话:“爱你所爱无问西东”。无问西东,意味着我们面对新选择感到迷茫困惑时,要保有坚定不移的初心。这就是为什么我曾100次产生放弃学术道路的念头,却又101次回到这条道路上来。
随着江苏交控系统高速公路的路龄越来越长,很多道路表面的抗滑性能出现了明显的衰减。虽然现在有一些处置路面抗滑不足的技术,但是不同的技术应用效果如何、适用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不能仅靠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还需要通过实际工程验证来说明。因此在2020年10月,由我带队组成专业团队,秉持审慎严谨的态度对优选的新技术――超薄抗滑磨耗层(TFC)技术,在京沪高速上进行了现场验证。我们与工人吃住同行,全身心投入验证工作一线,全过程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全方位把控项目质量。记得在验证的初期,由于对实际情况估计不足,薄层罩面摊铺完成后仅压实一遍,但是轮迹带处有轻微的车辙凹陷,这导致两轮迹处带压实不足,在通车后轮迹带处有明显的掉粒现象。我们团队根据实际情况赶紧调整方案,首先增加了一遍碾压,同时增调小型压路机对轮迹带处进行补压,在后续的验证工程中这一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另外,由于超载超限的限制,摊铺机一次只能装很少的混合料进行摊铺,每次摊铺完都需要回到后场重新装料,这大大影响了工程进度。我们团队根据这一情况,与多方交流,在现场增加了材料转运车。后场的材料运至现场存储,摊铺机再从转运车上转料,节省了摊铺机前后场运输的时间。经过调整后,验证工作从最初每天只能摊铺500-600米,增加至每天可完成1500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经过反复实验考察和论证研究,该项技术在解决路面抗滑性能不足方面已初显成效。这为江苏交控系统解决高速公路路面抗滑问题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为建立抗滑技术体系提供实践基础支撑。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满园春色。我在自己成长同时,也在努力当好青年同志们的“领头羊”!因为我一直坚信青年强,则企业兴。
2019年我以副导师的身份参加公司“导师带徒”活动,帮助新进员工快速进入岗位角色;此外我牵头创建了“机器猫”创新创效工作室,并提出了“研学而智得,立行而创新”的发展理念,带领和指导公司年轻的技术人才一起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通过赴实际工程现场调研、室内试验分析评估,发现所推广的不粘轮乳化沥青和一体机专用乳化沥青技术还存储稳定性较差,不粘轮乳化沥青在高温情况下出现粘轮等问题。于是我们成立创新课题组,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不粘轮乳化沥青和一体机专用乳化沥青材料性能提升的研究,其中性能提升后的不粘轮乳化沥青成功在淮徐高速养护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两年多来,我们一起研读论文,我们彼此信赖,我愿意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让我们的科研团队温暖而有力量!
辉煌十三五完美收官,壮阔十四五再上征程!我们交通人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时代,高质量打造国际影响、国内领先的万亿综合交通产业集团,打造“交通强国”先行示范区的蓝图已经绘就。“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携手奋进,为江苏交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