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京奥运开幕式心得体会:那一夜,中国文化感动世界
2021-09-11 16:49:47求索作文网 - 优秀作文搜索 | 客服
A+ A-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看北京奥运开幕式心得体会:那一夜,中国文化感动世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气势恢弘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美轮美奂,令人震撼。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赏之声不绝于耳,余音绕梁。
场面之所以动人心魄,好评之所以如潮汹涌,一方面在于中国风采的展现有奥林匹克这个大舞台,有奥林匹克旗帜下浓缩的全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另一方面,短时间内既能够展现自我、又能够感动他人,盖源于开幕式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源于开幕式大气磅礴的表演展示,源于以中华文化内在核心价值为底蕴的中国元素给全世界带来的惊喜、震撼和感动。
奥运会给了中国文化一个在世界舞台展现自己的机会。开幕式的成功不仅证明了我们办好奥运的智慧和能力,更彰显了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能够倾倒世人、震撼世界。中国文化中最美的画卷穿越时空,浓缩凝练于奥运之夜。那一夜,古老深邃的华夏文明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一夜,正在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是世界民族之林中最璀璨耀眼的一个;那一夜,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欢欣鼓舞,心潮澎湃;那一夜,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倍感骄傲,引以为荣;那一夜,世界读懂了我们;那一夜,我们感动了世界。
在一片叫好、感动之中,也引出思考、带来启发:在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诸多文化各具特色,争奇斗艳。有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消弭;有的文化则在世界舞台上风头正劲;有的文化之间和谐相处,乃至交融共通;有的文化之间却龃龉不断,甚至势如水火。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价值?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又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体现何种文化价值?
在不同文化交往中,要有包容、尚“和”的“求同”理念。
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无论各种不同的文化有怎样的不同,“不同”之中一定蕴含“大同”,这才是感人、动人的基础。惟有善于认“同”,才能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而这“同”,又要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特点去表达、去展现,才能更有效、更感人。北京奥运会的主题高唱“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个“同”是什么呢?就是奥运会开幕式所展现的一个“和”字。用国际奥林匹克的理念表达就是“和平、友谊、多元、共赢”。开幕式留给世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啊。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和”的理念,正是人类最真、最善、最美的共同追求。上个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中国问题》一书中就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哲人其萎,其言犹存。奥运主题歌“采纳”了它,果然就带来“更多的欢乐祥和”。
中华文明追求“天人合一,万物相融,众生和睦”的“太和”境界。“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俱丰。中国的儒、释、道思想中都含有“和”。儒学强调“和谐世界,以礼相待”;佛教主张“和谐世界,从心开始”;道教认为“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中国普通老百姓家里挂的匾,“一团和气”、“和气生财”、“和气生辉”,也是“和”。和气、和睦、和平、和谐,中国无处不讲“和”。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真诚地呼吁、热烈地期盼共建“和谐世界”。这是“内和乃求外顺,内和必致外和”的逻辑延伸,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发自内心的“千年一叹”。而奥运开幕式,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齐聚一堂,共同欢笑、共同见证“和谐”,鸟巢体育场成为“和谐世界”的凝练和缩影。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奥运的'主题歌,顷刻间以全人类的共同心声,感动了全人类。唱的正是“同”,是简单明了的“大同”,更是包容尚“和”的“求同”;咏的正是“和”,是温良敦厚的中华之“和”,更是协和万邦的天地之“和”。
在不同文化相遇中,须有独立、豁达的“存异”精神。
“存异”当然首先是要保留自身的特质,尊重本国的独特文化,传承本国的优秀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自豪。古代中国向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在文化上充满自信。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的衰落,一些人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甚至到了数典忘祖的程度。以中国元素为特色的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可以成为国人抛弃文化自卑、重拾文化自尊的新起点。
奥运会开幕式向全世界诠释了华夏文化的代表符号,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奥运会开幕式,激励我们更加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在进行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一般都能够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但也曾经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一直以来基本都拥有文化自信、文明自豪,但也曾经心怀自卑、妄自菲薄。历史的教训也激励我们,要以珍爱而又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文化,以自信而又谦逊的精神来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独特而积极的作用。未来我们应更加自尊自信、自强不息。
“存异”也须有尊重、豁达的修养和度量。中国文化只有在世界文化中,以包容、和谐的姿态参与交流,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我,才能更好地贡献世界。我们常讲要求同存异,但“同”本难“求”,“异”更难“存”。在奥运主题曲《我和你》这首歌中,那静水流深的“存异”,中国元素含而不露;保留特色的“存异”,四平八稳不事张扬;善于“求同”的“存异”,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轻轻地就让你找到了那“同”,感动于那“同”。
“存异”要能推己及人,理解、尊重世界上的其他文化,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不同文化之间应互相包容、共生共长,而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唯我独尊、扩大差异、制造矛盾,彼此敌视。不同文化之间应在保留、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追求和谐。既要求同又要存异。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交往史上,少有文明之间的互相蔑视、彼此践踏,多是互相尊重、彼此欣赏;少有文明之间的以大欺小、弱肉强食,多是有容乃大、海纳百川;少有与其他文明之间争个高低优劣、生存竞争,多是相互平等、和合共生;少有文明之间的孤芳自赏、一枝独秀,多是互补共荣、百花齐放。
费孝通先生说:“从总体上说,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各个文明得以‘不朽’的最可靠的保证。一种文明、文化,只有融入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世界文明中,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文化上的唯我独尊、固步自封,对其他文明视而不见,都不是文明的生存之道。只有交流、理解、共享、融合才是世界文明共存共荣的根本出路。不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这是唯一的出路。”从这个角度讲,“求同”与“存异”是统一的,求同必先存异,存异亦需求同,在同中存异,在异中求同。
那一夜,世界聚焦中国,中国感动世界。繁华渐去,却留给我们长久的回味和思考:在全球文化交流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价值?这就是:求同存异、开放自信,自强不息、善于学习,以和为贵、厚德载物。正如那一夜的礼花喷射出的一个个巨大脚印一样,已经开始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将会一步一个脚印,越走越远,无远弗届。
【注】极少数浏览器不支持复制,付费用户如果出现此种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千篇网”按照提示留言,客服一般会在0-3小时内将文档发送给您! 在线时间:早上8:00-晚上22:00